查看原文
其他

70年北京城的成长记:九个片段,九个建筑,九个故事

吴吉明 北京印迹 inBeijing 2022-04-01

壮丽70年 | 一起看北京

规划是一座城市的根基和脉络,建筑是一座城市的标志和记忆,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原点和灵魂。“壮丽70年 · 一起看北京”栏目,则试图通过首都北京70年,在城市规划、建筑设施、文化复兴方面的历史故事和发展变化,来展现新中国70年的辉煌成就。


3000多年建城史,860多年建都史,

古都北京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

自1949年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

北京始终都在快速发展之中,

70年砥砺奋进,70年天翻地覆,

伴随着伟大祖国的复兴之路,

北京逐步发展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那么,这70年北京城

是如何一步一步成长为如今的模样?


如果说时间是城市最好的记录者,

那么建筑就是城市最好的见证者,

城市的建设与历史事件及社会发展相伴相生。

本文以与北京70年城市建设相关的

九个历史事件为时间线索,

通过九个片段向大家讲述九个北京建筑

以及这些建筑背后的城市故事。


片段一

建 国 基 业

伟大开篇

天安门广场建设

天安门广场建筑群 ©马文晓


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这一庄严宣告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开国大典的举办也让天安门广场变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中心,变成了新中国的象征。


在新中国诞生的同时,北京的城市建设也如火如荼地开展了起来,其中以天安门广场片区的改造建设为代表。从天安门城楼整修、观礼台修建及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到1959年“国庆十大工程”中的人民大会堂、中国历史博物馆及中国革命博物馆;再到兴建毛主席纪念堂。天安门广场自此建成,成为全国人民心中最向往的所在。


天安门广场的建设不仅在新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意义重大,同时也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从高处看,天安门广场就是一个巨大的“中”字。从天安门起,经过金水桥正中的御路桥,到国旗旗杆、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正阳门,这条线正好是“中”字正中的一竖,也是整个北京城中轴线的核心部分


片段二

开 放 契 机

全面建设四个现代化

北京亚运会建设

北京亚运会主体育场 ©BIAD


对于中国人来说,1990年北京亚运会是永远抹不去的记忆,这是中国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第一次举办国际性体育赛事,是中国对外开放、北京走向国际化的重要时间节点。


为办好这次亚洲盛会,中国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举国上下关注支持。历经7年时间,北京兴建了以亚运会主体育场为主体的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和亚运村,并建设了大量的立交桥和宽敞的马路。一批现代化的亚运会基础设施拔地而起,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北京亚运会向全世界展示了新中国的民族文化、精神气质和大国形象,成功地让全世界了解了亚洲,了解了改革开发中的新中国。在这之后,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虽然期间发生了无数的大事,而1990年的亚运会始终是中国人心中最美好的、最光辉的记忆。


片段三

入 世 宣 言

面向未来的城市核心

北京CBD核心区建设

北京CBD建筑群 ©吴吉明


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WTO)第四届部长级会议通过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文件,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新成员。作为中国的首都和面向世界的窗口,北京的城市建设也进入了全新时期。集约型发展、高密度的紧凑型城市成为这一阶段北京城市发展的全新写照。城市期待更高的发展理念,也期待更加整合的土地混合使用和效率。北京CBD核心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


进入21世纪,城市的功能空间也越来越复合,而这也让未来城市的构想在今天的超级建筑群中逐步得以实现。作为城市建设的集中代表,北京CBD核心区建设不仅关注于克服安全与建构上的难度,更开始重视新能源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体系在超高层建筑中应用的探索。


设计者从新的城市营造理念入手,高效地利用土地资源,用精致的发展方式代替无序蔓延,让城市在功能、规模和结构上更加紧凑与高效:从整体到局部,从地上到地下,从规划整合到专项设计......城市空间的一体化在这里达到了极致:集约性的规划景观、商业服务、综合避险,集约性的市政交通,集中能源供给以及无处不在的智慧城市体系。


片段四

崛 起 之 路

双奥之城

北京奥运建设

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建筑群 ©吴吉明


百年奥运,中华圆梦。2001年7月13日,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宣布,中国北京凭借其过人的优势、完美的陈述报告,在五个2008年夏奥会申办城市中脱颖而出,夺得2008年夏奥会举办权。


2008年,奥林匹克精神在华夏大地上传播,中国的国家形象被重新打造。与此同时,一场奥林匹克地标建筑的设计风潮刮遍整个北京城,一系列以鸟巢、水立方为代表的奥林匹克项目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百年奥运梦想。对于北京城不仅仅增添了几处造型抢眼的地标建筑,更增加了一种发自内心的骄傲和激昂。


中国的奥运之路,正是中国崛起的缩影。而北京将成为国际上唯一举办过夏季和冬季奥运会的“双奥之城”。如果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讲述的是中国融入世界的故事,那么,2022年北京冬奥会,将讲述的则是中国与世界同频共振的故事。


国家速滑馆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标志性工程,也是唯一新建场馆。建筑以“冰”和“速度”为设计主题,创新的曲面幕墙,超大跨单层索网双曲屋面,集约的全冰面设计,智能化的数字运维,呈现面向未来的“冰丝带”。


片段五

联 通 世 界

跨越式发展的中国航空

北京机场建设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 ©BIAD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和实践,首都北京的民航事业经历了跨越式发展。从首都国际机场一号航站楼到三号航站楼,再到正在建设中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从自力更生、自主设计,到与国际接轨、合作设计,再到最终实现了创作理念和技术革命的引领。北京不断刷新航站楼设计领域的“中国第一”和“世界之最”,这场空中国门的巨大变革也正是中国从改革开放、高速发展到联通世界的缩影。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是北京在21世纪面向未来发展的超级工程,中期设计年客流量可达到7200万人次。机场虽然功能复杂,但运行高效,在国内首次采用出发、到达混流设计,是世界首例同时满足“双层出发”、“双层到达”的航站楼,也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空地一体化交通枢纽,被誉为“上可落飞机、下可穿高铁”。此外,在超级结构的支持下,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中心区域的支撑间距达200米,所形成的无柱空间可以完整的放下一个水立方。


片段六

盛 世 华 章

大国会客厅

外交峰会建设

北京雁栖湖国际会议中心 ©BIAD


十八大以来,中国在全球治理领域积极进取,一个显著的体现就是我国的主场外交活动越来越多,而这种主场外交已经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形式。


峰会建筑是会议建筑的最高级别,而营建这样重要的国际交往空间,对于设计者是一个挑战。峰会建筑作为在国际语境下的国家文化的高端呈现,需要在传递友好与开放的同时,平和地表达自我文化的自信,以及对来宾的尊敬。

 

北京为此营建了一系列峰会配套设施。比如,2014年,APEC峰会在美丽的雁栖湖举办,以“鸿雁展翼、汉唐飞扬”为设计主题的雁栖湖国际会议中心,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完美融合,一经亮相便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一系列峰会配套设施为中国改革开放提供了新平台,为国际合作开拓了新模式,为全球化注入了新动力。而中国也借助一系列主场外交传播了中国理念、中国声音,展示了中国实力,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彰显了中国智慧与魅力,同时为全球一体化的共建提供了重要支撑。


片段七

和 谐 共 生

共铸地球村

城市生态环境设计

世界园艺博览会国际馆  ©陈溯


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是全球城市目标。在繁荣发展的新时代,北京也越来越关注城市建筑、环境、景观之间的关系,营造良好的生态,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从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中心区景观,到2013年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再到2019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北京一直在向世界传递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让我们共同建设美丽地球家园,共同构建属于我们的命运共同体。


2019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国际馆以“花伞”为元素、“花海”为主题、“长城灰”为色调,秉承“以人为本”、“绿色节能”、“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打造出一座与周边环境和谐共生,既满足展会需求,又满足会后使用的国际馆。国际馆作为此次世园会三大主场馆之一,承担着“以植物和园艺,会八方之友”的主要功能。


片段八

北 京 故 事

传承与发展

城市更新改造

北京坊城市更新  ©吴吉明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北京正成为一座保有古都风貌的国际化大都市。未来北京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不增反减,标志其发展已进入以减量为主要特征的新阶段,“四个中心”定位的提出以及产业的调整,为北京城市发展的重新定位与动能发现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空间。


面对新时代城市规划从增量到存量与减量的转型,北京作为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在北京老城的保护与更新中,深入挖掘北京历史文化遗产的内涵和价值,讲好“北京故事”是北京义不容辞的责任。


从白塔寺、什刹海到南锣鼓巷,历史保护街区纵横交错的胡同和院落像时空隧道,引人穿越时代的喧嚣,重归曲径通幽、岁月静好;从前门大栅栏北京坊到三里河公园的城市更新设计,浓浓的“老北京味道”与现代时尚气息巧妙地融合为一体,为老城区注入新生活。


北京坊作为大栅栏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建筑群,在老城保护复兴、城市更新探索、胡同肌理延续,以及业态整合、公共文化服务等多方面进行了探索实践,成为北京 老城城市更新的重要典范。


片段九

  面 向 未 来

走向中国创造

科技改变城市

凤凰中心  ©吴吉明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人工智能时代已经来临。一些重大科学问题的原创性突破正在开辟新前沿、新方向,一些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正在创造新产业、新业态,产业更新加快,社会生产和消费从工业化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变,生产率将产生重大飞跃。


与此同时,“中国制造”正逐步走向“中国创造”。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北京,也正在用科技改变着我们的城市空间和生活方式。


凤凰中心的重要价值不仅在于其从设计、制造到建造阶段完全本土化的原创性,更在于该项目以数字技术为平台,探索出了一套针对复杂形体建筑设计的整体控制方法与技术策略,使复杂形体建筑在中国现有的建造条件下得以高品质地实现。


这是九个北京城市故事

这是新中国70年城市发展的缩影和写照

这里也记录着北京城的新时代、新生活


面对千年历史的古都北京

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

去守护、去传承、去发展


作者简介:吴吉明,北京土木建筑学会建筑设计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创作中心学术主管;九三学社中央人资环专委会委员,九三北京市城建委委员,总工之家专家委员会(CTOZ智库)委员;北京街巷规划顾问;风光旅行摄影自媒体。


注:本文素材整理于《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作品集 1949-2019》,在此表示感谢!


推荐阅读

北京印迹上线!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信息一键可查!“图观北京”测绘地理信息展同期开展

古都北京的正确打开方式......

壮丽70年 | 一起看北京:永不褪色的十大建筑 

曾辉:十年北京国际设计周,营造北京城市文化生态体系

边兰春:统一与多元——演进中的北京城市更新与再生


您与京城,一之隔!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 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发起,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它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APP、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