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邱跃:解读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加强三山五园整体保护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清城睿现THID Author 三山五园研究中心


名城会客厅

2017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在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一章中,专门列出“加强三山五园地区保护”一节,旨在整体保护好“三山五园”这张金名片,将“三山五园”真正建成国家历史文化传承的典范地区。三山五园研究中心核心专家、北京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邱跃结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为大家解读关于“三山五园”的观点和看法。






12



邱跃

三山五园研究中心核心专家

北京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





京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专家,教授级高级程师。曾任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副会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是城乡规划和名城保护领域知名专家。长期从事首都城乡规划工作,先后参与了四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主持了“十二五”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设规划等专项规划的组织编制工作,组织编制了原北京市城乡规划条例(送审稿)、规划设计通则、城市设计导则等法规规定。


2017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在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一章中,专门列出了“加强三山五园地区保护”一节,并且列举了3条9项,用约1500字的篇幅论述了整体保护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凸显了对这一地区的高度重视。



历版总规


作为北京市城市发展、建设、管理基本依据的《总体规划》,随着时代的前进,每隔一段时间,都要进行总结调整、补充更新。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已经编制了七版,每一次修编都会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应内容,简单回顾一下改革开放以来,也是我国设立历史文化名城及建立保护制度以来编制的四版,可以看到其中的发展变化。


1983年版《总体规划》首次确定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对保留、继承和发扬文化古都风貌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1993年版《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范围是全市域,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保护的范围、内容,提出城市的规划、建设和发展,必须保护古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整体格局,体现民族传统、地方特色、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


2005年版《总体规划》确定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要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整体保护和以人为本的三项原则和保护独特的自然地理形态、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资源、各级风景名胜区、历史河湖水系、城池变迁格局特征以及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六项保护内容;提出要充分认识名城保护的重大意义,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政府要在名城保护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


2017年版《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新版总规)更是提出要构建“四层两区三带九方面”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即:老城、中心城区、市域和京津冀四个层次,老城和三山五园两个重点区域,大运河、长城和西山永定河三条文化带,世界遗产及文物、历史建筑及工业遗产、历史文化街区及特色地区、名镇名村及传统村落、风景名胜区、历史河湖水系和水文化遗产、地理形态及山水环境、古树名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九个方面。要加强整体保护,凸显北京历史文化整体价值,塑造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


由上可以看出,历版《总体规划》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是越来越重视,其认识水平、保护范围、保护内容、构架体系以及政策措施在不断深入提高,不断健全发展。但是像新版总规这样,对“三山五园”地区设立专门的章节条款,明确详细的确定位置范围、功能性质、保护要求和发展方向,还是第一次。



新版总规解读


新版总规首先明确了位置范围。“三山五园位于北京西北郊,三山指香山、玉泉山、万寿山,五园指静宜园、静明园、颐和园、圆明园、畅春园”。其位置在现中心城区西北部,海淀区行政辖区内,范围东至地铁13号线,西至海淀区区界,北至小西山山脊线和北五环路,南至北四环路和闵庄路,总面积约68.5平方公里(附图1)。这一范围的确定是在前期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既考虑到历史文化遗产的相对集中分布,也考虑到现状城市形态及行政管理体制而确定的。当然在其周边还有一些“泛三山五园”地区、地点,与主体范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相近的性质,同样需要关注,需要保护。 

“三山五园”地区规划范围示意图

(图片来源:三山五园研究中心)


紧接着就是明确了功能性质。“三山五园是对位于北京西北郊以清代皇家园林为代表的各历史时期文化遗产的统称。这一地区是传统历史文化与新兴文化交融的复合型地区,拥有以世界遗产颐和园为代表的古典皇家园林群,集聚一流的高等学校智力资源,具有优秀历史文化资源、优质人文底蕴和优美生态环境”。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统称”和“复合型地区”的定语,“三山五园”在学术研究领域是各历史时期文化遗产的统称,我甚至想,随着不断的深入研究探讨,今后可能会出现就像“敦煌学”、“红学”一样的“三山五园学”这一学科;在地域范围上是传统历史文化与新兴文化交融的复合型地区,有明确的范围界线、显著的地理风貌和完备的城市功能,在城乡规划领域属于特定地区。它已经成为在专属范围内、专指各期各类文化叠加融合的一个专有名词。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过去对三山五园地区的理解往往只囿于皇家园林,而忽略了其他各个时期各个类别的历史文化遗产、红色革命史迹和现代新兴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的内容。其实该地区在北京3000多年建城史和800多年建都史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做为城市的近邻,很早就得到开发,作为国家首都后联系就更加紧密。


金代在此建设了皇家行宫,元代成为大运河输水供水的调节枢纽,明朝这里成为京畿重地,出现了大量宗教寺庙、文人园囿,以至一代帝陵。而清朝时期这里几乎成了封建王朝首都的行政副中心,这从清朝封建帝王、臣僚及办事机构每年在这一地区工作生活的时间、政治军事民族外交活动的频率可见一斑,由此带动了这一地区的商业、手工业、农业、教育、军工业发展,这里既见证了封建王朝最后的鼎盛,也留下了帝国主义侵略军烧杀抢掠的民族屈辱的伤痕。


民国时期,这个地区虽已衰落,但也零星留下了一些志士仁人的活动轨迹,尤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长期革命斗争中,这一地区不断闪耀着光辉。早期共产主义的传播、中共党组织的地下活动、英勇的抗日斗争,特别是新中国建立前夕,这里成为党中央领导人民解放战争走向全国胜利的指挥部,是筹备新政协、建立新中国的历史见证地。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这里再次成为党政军重要领导机关的驻地,成为党和国家重大决策制定地,以北大、清华为代表的文化教育聚集地,以中关村为代表的科技创新策源地,以及频繁的对外交往活动场地,以至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吹响改革开放号角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也是在这里诞生的。另外,由于这里大量的人文历史遗迹和自然山水林田园相间的优美环境,还成为蕴含中华文化精髓,传承历史文脉,体现时代特征的重点景观区和旅游目的地。


应该说,这是与约62.5平方公里的北京老城面积基本相当,位置相对相连,功能相辅相成的地区,是祖国首都重要功能区,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以及名城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山五园”与老北京城关系示意图

(图片来源:三山五园研究中心)


新版总规提出对“三山五园”整体保护的总体目标是:将这一地区“建设成为国家历史文化传承的典范地区,并使其成为国际交往活动的重要载体”短短两句话,其目标是深远的,任务是繁重的。要成为全国的典范地区,我们所做的研究工作、保护工作还有相当的差距,要成为重要载体,我们的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水平还远远不够。



新总规四大要求


新版总规提出对“三山五园”整体保护的具体要求是:


一是“要构建历史文脉与生态环境交融的整体空间结构”。就是把我们过去研究梳理出的该地区几个重要节点串联起来,形成“两带三区多节点”的格局。

“三山五园”地区规划范围示意图

(图片来源:三山五园研究中心)


两带指北部以颐和园、圆明园为代表的文化传承发展带和南部连带香山西山的生态文化游憩带;三区指西部以香山公园、北京植物园为基础的生态游憩区、中部以颐和园、圆明园为载体的历史文化游憩区和东部以北大、清华、中关村为载体的教育科研文化区;多节点是在北部以遗产保护与展示为主,在南部以生态文化游憩为主重点塑造若干关键节点。


二是“保护与传承历史文化”。首先是加大现有从世界文化遗产到文物普查项目等一百多处文物和遗址的保护力度;同时要进一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按年代、按类别梳理,如城市起源文化、宗教寺庙文化、军事防御文化、民族融合文化、风景园林文化、陵寝墓园文化、工业生产文化、科学考察文化、近现代教育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等,建立完善的数据库管理平台;保护历史风貌和重要历史文化节点,通过数字技术等手段丰富展现方式,增进文化体验;还有就是要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挖掘和保护古镇文化和民俗文化,妥善协调日常生产生活与遗产保护的关系。


三是“恢复山水田园的自然历史风貌”。首先是保护好西山山脉生态环境,所处华北平原的首都北京,处在太行山和燕山山脉的环抱下,古称“右太行左沧海,南河济北居庸”,太行山脉的西山和燕山山脉的军都山在北京市域范围内,是西北方向的生态屏障和绿色氧吧,保护好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了北京的生态本底;然后要恢复大尺度的绿色空间,按照历史发展脉络,逐步恢复历史水系、田园风光和风景园林。


最后就是要开展综合整治和功能提升。目前这一地区还有几十万常住人口,旅游季节每天还有十万计的人员进出,有几百家大大小小各级各类的单位,约数千公顷的建设用地和上千万平方米房屋,还承担着首都“四个中心”的重要功能,如何既保证城市正常运行发展,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又保护该地区山水格局与传统风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而困难的任务。当下需要的是严格控制建设规模和建筑高度,完善地区交通组织,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安全设施,加大旅游管理和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实现三山五园地区环境景观和城市功能全面提升。


党中央国务院在批复中特别指出,要加强老城和“三山五园”整体保护,推进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我们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指示,深入贯彻中央批复精神,落实新版总规要求,不断挖掘内涵,梳理提炼历史文化要素,构建全覆盖的保护体系,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整体保护好“三山五园”这张金名片,真正建成国家历史文化传承的典范地区。


内容来源:三山五园研究中心

文章仅代表专家本人观点,不代表“北京印迹”平台立场



相关阅读

北京印迹上线!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信息一键可查!“图观北京”测绘地理信息展同期开展

古都北京的正确打开方式是…...

听西城区名城委专家共谈“老城保护和街区更新”(一)

张杰:再谈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老城更新

城市防疫背景下,9位专家共谈责任规划师的职与能


您与京城,一之隔!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 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发起,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它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APP、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