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的北京城市排水系统建设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随着七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修编及实施,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北京不断探索和实践“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问题。
70年来,伴随着伟大祖国的复兴之路,北京逐步发展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那么,北京城是如何一步一步成长为如今的模样?面对新时期、新阶段,首都城市发展又面临哪些新挑战、新问题、新机遇?在纪念建党99周年和即将迎接建党100周年之际,让我们一起回顾历史、思考未来。
“北京城市故实”专题立足北京“四个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从城乡规划、自然资源、建筑工程、市政交通、文化生活五个方面,按照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1949-1978)、改革开放后的30年(1979-2012)、党的十八大以来(2012-至今)三个阶段,讲述北京城市“故实”(注:“故实”指有历史意义的事实),带您重温北京城市规划建设发展的故事,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城市规划建设之路和辉煌成就。
城市排水系统是维系城市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
对于北京这样具有突出特点的特大型城市来说,健全城市排水系统尤为重要。
北京的排水系统建设历史悠久,自建城伊始,北京逐步形成依托河湖水系的城市排水系统。但是,随着城市扩大,人口聚集以及河湖水系的变迁,衰老的排水系统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城市雨污水排放需求。
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北京市城区共有下水道314公里,但大部分由于年久失修,坍塌淤塞严重,能正常使用的只有20余公里。外城及关厢劳动人民聚集区,基本依靠渗井、渗坑和明沟排水,晴天污水臭气弥漫,雨天内涝严重。
1949—1952年
建国初期,北京城市建设百废待兴,党中央和北京市委明确城市建设“为中央服务、为生产服务、为劳动人民服务”的工作方针,把北京城市下水道建设列为重要建设项目。
市委第一书记彭真明确提出:
旧社会都是给达官贵人住的地方修工程,我们新中国就给劳动人民住的地方修工程,新旧社会的本质是不同的。
为了改善劳动人民聚居地区的环境卫生,在财政状况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北京市开始了下水道的整修工程。
在1949年—1952年期间,市委市政府统筹人力、财力改建、新建了一批工程。
整治龙须沟
(图片来源:新华社)
首先在1950年将龙须沟明沟改造成下水道,极大地改善了该地区的内涝积水和环境卫生状况,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
新老龙须沟对比
(图片来源:中宜环科环保产业研究)
此后,还改造了大石桥、夕照寺、右安门内、陶然亭、铜法寺、李广桥、泡子河7处明沟。至此,共消灭了外城8条臭水沟,解决了百余处严重积水区。
与此同时,对内城旧沟进行了系统的整修和疏挖,修复旧下水道220余公里,清出了旧沟中的淤泥16万立方米。还疏挖了长河、前三门护城河,以及龙潭、陶然亭等湖泊,疏通了城市排水系统。
建国初期,北京市人民政府对北京的道路、河湖、下水道及城市卫生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和整治。图为工人在西长安街污水管道工程工地施工。
(图片来源:新华网 葛力群/摄)
这一时期还结合东郊工业区、复兴门外关厢和西郊新市区的开发建设,新建了91公里的下水道。
1953—1957年
1953年—1957年期间,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北京市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为适应现代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新建了一批排水管道。
其中,四海下水道是重点工程。
四海下水道西起西四北大街,沿地安大街、张自忠路向东排入东护城河,全长约5公里,最大排水断面约十多平方米,这是当时全市最大排水管道。
四海下水道位置示意图
(底图来源:天地图-北京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它的建成缓解了什刹海、北海、中南海的污染和内城北部地区的雨污水排放出路问题。
继四海下水道建成之后,又于1955年将内城御河上段改成了暗沟,彻底解决了内城河湖退水和雨水出路问题。
这期间,还修建了安定门、东直门等多条下水道系统。据统计,1953-1957年,北京市新建下水道长度共251公里。这些排水干线工程的建成初步形成了城区雨污水排放的系统。
在这一时期,北京市新建区开始按照雨污水分流制建设排水管道,确定了北京城市排水体制。
建国初期的北京城市排水系统规划和建设,是北京城市排水系统建设和规划的重要阶段。至今,在北京老城,20世纪50年代建设的排水系统还发挥着重要作用。
北京市区下水道系统示意图
(图片来源:《建国以来的北京城市建设资料(第四卷 水利·能源·通信)》)
同时,这一阶段的建设和规划还为以后北京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和规划工作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参考资料
[1] 北京建设史书编辑委员会编辑部. 建国以来的北京城市建设资料(第四卷 水利·能源·通信)[M]. 1989.
[2] 北京建设史书编辑委员会编辑部. 建国以来的北京城市建设资料(第八卷 市政工程)[M]. 1998.
[3] 鹿璐.20世纪50年代北京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和规划[J].北京党史,2006-03-05.
[4] 苏峰.60年前北京的下水道改造工程[J]. 北京党史,2013-03-05.
[5] 张必忠.北京下水道的变迁[J]. 学习与研究,1986-06-15.
推荐阅读
北京印迹上线!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信息一键可查!“图观北京”测绘地理信息展同期开展
古都北京的正确打开方式是…...
长安街的变迁:共和国历史的见证
龙须沟治理:北京的“百姓工程”
迎接开国盛典:从垃圾清运到整修天安门广场
北海大桥的改建与团城的保护
您与京城,一“码”之隔!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 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发起主办,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它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APP、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