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是规划师丨从技术到艺术——751园区的华丽转身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北京规划自然资源 Author 规划自然小编

751D·PARK北京时尚设计广场前身为“一五”期间成立的华北无线电器材联合厂动力分厂,2003年煤气生产退出运行,751厂于2006年转型文创产业,在市政府推动下创建751D·PARK北京时尚设计广场。



751北京时尚设计广场位于望京-酒仙桥边缘集团内,隶属于北京电子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旗下的北京正东电子动力集团公司,北至酒仙桥北路,南至万红路,西临798艺术区,东至电子城及将台乡,占地21公顷,具有独特的区位、历史和资源优势。


规划全面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紧密围绕服务首都“四个中心”战略定位,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推动首都产业转型及文创产业发展,规划建设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示范区。


Part.1

规划背景


751D·PARK北京时尚设计广场前身为成立于1952年的华北无线电器材联合厂动力分厂,是在周恩来总理关怀下、民主德国援建的国家重点工程,为当时国内规模最大、最先进的电子科技企业。


2003年,煤气生产退出运行,751厂于2006年转型文创产业,在市政府推动下创建751D∙PARK北京时尚设计广场。园区以时尚设计为主题,涵盖服装设计、音乐设计、汽车设计、视觉设计及高端家居陈设等门类,每年举办大型高端品牌国际会展及新品发布活动。如今,751每年举办国际设计周、国际时装周等大型活动,吸引众多国家领导、国际友人、国内外政要到访,对国内外公众开放,已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是展现文化自信的重要窗口。


Part.2

政策支持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文化建设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部分。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及朝阳区分区规划提升首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要求,从顶层设计入手大力推进“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贯彻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一核一城三带两区”的总体框架。


落实中央城市建设“双修”要求,完善城市功能,修复生态环境;增加群众身边的文化设施,建设小剧院、小博物馆、实体书店等;推动“文化+”创新模式,激发文化产业增长潜力,打造“夜京城”消费品牌。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建设人民城市,创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为推动751园区的发展与改造,国家和市级层面均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老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4]9号)、关于印发《保护利用老旧厂房拓展文化空间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及试点项目清单通知(京文领办发[2019]5号)、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关于新建社会投资简易低风险工程建设项目“一站通”办理的规划审查标准(试行)的通知》(京规自发[2019]153号)等文件在供地政策、行政审批、资金筹措等方面为破解751一系列难题提供了政策支持。


Part.3

规划组织平台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北规院)及北规院弘都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弘都院)长期跟踪服务751地区的规划与建设。以751的发展为己任,用规划师的诚心、责任心、事业心,全心全意为751的发展出谋划策,建言献策。


规划师团队主动与751园区的主体企业“交朋友”,倾听园区企业的诉求,共同推动751园区的发展。在751的规划建设过程中,规划师团队帮助园区成长,完善城市功能,也形成了对“规划师”的责任更深的理解。


Part.4

转型与规划历程


20世纪末期,北规院即着手编制电子城地区的规划,提出了对该地区工业遗产进行整体保护的建议。2006年,在对751厂区进行系统性研究的基础上,结合08奥运的契机,弘都院规划设计了“北京时尚创意广场设计师大楼”(即奥迪大众亚太研发中心总部,已建成投入使用)。


2009年

北规院编制了《北京大山子艺术区及周边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重点明确了该地区的规划和保护利用方案;

2012年

编制《北京大山子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规划》及《751区域规划研究及概念方案设计》,针对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产业升级及改造方式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2013年

弘都院对原燃煤锅炉房、煤气大罐等老旧工业建筑进行改造设计研究;

2015年

弘都院针对751园区进行了整体研究;

2019年

弘都院对798、751园区的规划建设方案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北京新总规定位下园区新的发展方向及升级改造策略。


Part.5

规划设计理念


近40年的发展,北京人口和城市规模快速增长,“大城市病”凸显。中央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疏解非首都功能,减量提质。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及分区规划提出:朝阳区东部、北部地区应提升区域文化创新力和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塑造创新引领的首都文化窗口区。大力培育发展文化艺术创作、艺术品展示交易、时尚设计等产业,打造大山子时尚创意产业功能区。


城市文创产业的发展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存在差距,未来文创产品交易、拍卖、展览、演出等活动将成为文化消费的新趋势,并拉动城市“夜经济”,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酒仙桥地区毗邻机场使馆区,是首都对外文化交流的前沿;区域内高新科技企业集聚,是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重要地区。


经过多年探索实践,751已初具规模,具有良好文化与经济效益,未来将继续打造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示范区,肩负起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推动首都产业转型及文创产业发展的责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


01

加强整体保护,延续园区工业文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


工业遗产是新中国工业发展的历史记忆,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751是北京现有较完整的老工业厂区,工业建筑、设备、管线等饱经沧桑,具有鲜明的工业特色,是城市发展的见证。老工业园区的“更新”应结合历史遗存,对区域内工业建筑、设备、管线、建筑高度、街道尺度、空间格局、色彩与风貌等进行整体保护。


02

调整路网布局,促进文创园区发展


在保护工业建筑与设备的前提下,依据现状厂区道路调整路网,形成“三横四纵”的路网体系;缩窄道路红线宽度,避免破坏保留建筑;增加三条城市支路及七条街坊路;增加路网密度,提升道路通行能力。


划定完整的步行街区,街区内道路分时段管控,白天作为步行道路,晚间对机动车开放;街区外围规划连续的城市道路,保障区域交通。街区周边结合新建项目增设地下停车设施,解决园区及周边地区停车难问题,修补城市功能。


03

扩大园区影响,充实文创园区功能


蔡奇书记指出“文化创意产业学习首钢”,首钢通过对厂房、炉区和环境的改造,成为工业特色的冬奥会办公区。751的再发展应学习首钢,充分挖掘闲置厂房、设施的潜力,保留原有主体结构,内部空间完善与外部空间改造有机结合。保护现有场地环境,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发展,结合工业设备改造推进以下项目:




高端会展演艺中心

规划恢复东侧储气罐原有高度及风貌,借鉴百老汇、伦敦西区演艺中心成功经验,开展高端会展发布、设计品交易、戏剧、音乐、演出等活动,打造文化科技相融合的国际会展演艺中心,增添城市活力,修补城市功能。



751科技文化创新中心

改造1/2/3/6/7号停产锅炉房,利用锅炉房大跨度的空间与设备遗存,打造科技文化创新中心。引入一批知名文创领域科技资源,让科技赋能文创产业,提升园区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创新能力,打造新型智慧化的文创高地,扩大行业影响力。



751国际时尚学校

改造园区东侧电子信息技师学院,利用751园区汇集的服装设计、音乐设计、视觉设计等时尚设计资源,与高校合作开展“产学研”教育培训项目,打造“产学研”一体的培训平台,培育更多文创人才。


04

落实城市绿化,建设文创生态园区


为落实总规“留白增绿”“增建小微绿地”的要求,在保证规划绿地总量不变、保护历史建筑的前提下,优化绿地布局,结合项目改建,拆除破旧厂房,增建园区小微绿地与城市公共绿地。


结合园区干道与广场,植树种花种草,增加绿化覆盖率。利用建筑第五立面,增加屋顶绿化。生态环境的营造与工业环境结合,园林建设体现艺术特色,工业文明与园林艺术交相辉映,形成具有工业特色的生态示范区。


05

文化科技融合,创建宜人智慧园区


将5G+8k、AR、VR、全息影像等技术与演出、发布、艺术品展览展示、拍卖等领域相结合,实现“触手可及”的展示效果;将大数据、区块链、AI等技术应用于文创产品研发与版权保护,用科技助力文创发展;实现园区信息化全覆盖,布局户外办公热点,打造创意办公环境,塑造智慧化园区。


Part.6

未来展望


751是“一五”期间国家重点项目,为国家电子工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是北京重点骨干企业。改革开放后,751已走出了一条大型工业企业转型之路,引领了北京文创产业的发展。


751的升级改造能够立足于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一核一城三带两区”的总体框架,推动首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西有首钢、东有酒仙桥”,共同形成首都文化创意产业的新地标;推动文化与科技、时尚等领域融合创新发展;盘活工业遗存,推动城市更新和文化品质提升;丰富区域文化活动,利用园区优势增加剧院、博物馆等设施;积极培育新型文化业态与消费模式,不断激发文化消费增长潜力;将751建设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示范区。


现阶段751园区的发展还需要多方面的研究与政策支持。希望在未来有更多的人参与到751园区发展的规划研究中,为克服发展瓶颈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人人都是751园区未来发展的规划师!


主要作者简介


杨宝林,原北京市弘都城市规划建筑设计院 院长,高级工程师,751项目负责人,设计师大楼主创设计师


刘征,北规院弘都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方案创作与城市设计所 副所长,高级工程师


孙雪琪,北规院弘都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方案创作与城市设计所 工程师

内容来源:北京规划自然资源

注:此文市规划自然资源委规划实施一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处、消防设计审查处、朝阳分局也有贡献


推荐阅读

北京印迹上线!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信息一键可查!“图观北京”测绘地理信息展同期开展

古都北京的正确打开方式......

邱跃:创新·务实·全面——初学新版名城保护条例

活动开奖 | 看看大家心中的北京印迹

我是规划师丨古老白塔的时光之旅

我是规划师丨相约史家胡同,用文化与交流续写新的传奇

 

您与京城,一之隔!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 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发起主办,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它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APP、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