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古迹丨潭柘寺:千年古寺,最负盛名
京城古迹
古老的北京城,在千年岁月积淀中孕育了极其丰富的世界遗产与文物古迹,它们既是北京历史的见证,又是文化艺术的瑰宝,同时也记录着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与人文风情。这些建筑遗存不仅具有独立的价值,而且曾经以其无与伦比的丰富性和完整性,构成了一个“全世界保存得最完好,而且继续有传统的活力的、最特殊、最珍贵的艺术杰作”。
“京城古迹”栏目将带您“微观古迹,纵览京史”,通过一个个文物古迹的挖掘与科普,逐渐将点连成线,将线连成面;以功能分类为横轴,以历史时间为纵轴,去展现那一筑一物的历史变迁和建造艺术,去讲述那一时一地的文化精神与市井生活。
提起潭柘寺,北京人想到的第一句话大概都是“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这不仅说明潭柘寺建成时间之早,更隐含着潭柘寺和北京城市之间的联系。这座建于西山群山入口处的寺庙,究竟为何选址于此,又如何在千年中发展到今天的规模?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看看,北京最负盛名的寺庙,为什么是潭柘寺?
潭柘寺(图片来源:潭柘寺景区)
京西地区 物华天宝
潭柘寺位于门头沟区东南部,京西群山浅山区,较之香山更幽僻,又不像灵岳寺、灵严寺一样地处深山。寺始建于西晋,初名嘉福寺,是佛教传入北京地区后最早修建的一座寺庙,距今已有1700多年之久,虽然文献记载不多,但寺庙本身历经浮沉,从最初的一隅之地,发展到现在的三路建筑、上下塔林,确实可以称为“神皋奥区”。
凡长久者,多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凑齐,而单从地理位置来看,潭柘寺所在的京西地区,也的确可以称得上是一片宝地。
京西地区地处太行山脉与燕山山脉交界处,永定河水自西山奔涌而出,共同围合出一片物产丰饶、易守难攻的绝佳生活场所。山脉以北即是塞外,自古以来兵事频仍,战国时燕国便是凭借此处天险成为七雄之一,其都城就位于房山琉璃河乡。与此同时,永定河冲刷的山谷,提供了从北京通向河北坝上、蒙古高原以及山西的道路,天然的河谷山间小路为京西住民的生活提供了天然便利,存在了数千年的京西古道见证了古都兴衰,见证了商旅贸易,见证了宗教朝拜,见证了古代烽烟,见证了民族交往。
京西古道老照片(内容来源:资料图)
自金代兴建中都以后,城市建设便与西山之形胜挂上了关系。西山如同京城之屏障,环拱在城西,被视为“神京右臂”。这里山峦起伏,泉深土泽,溪涧镂错,林木苍莽,真可算住世瀛壶之境。“天下名山僧占多”,北京古寺名刹多位于西山一带,与优越的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
潭柘寺所在的京西地区,不仅是燕地先民最早的聚居之处,也是北京文化的发源之所,自辽代就有的深厚宗教文化,滋养着潭柘寺与周边众多的寺观庙宇。到了明代,随着京西古道的逐渐形成和完善,前往潭柘寺的山路不再是阻碍,于是这一带的寺观不仅吸引着虔诚的香客,也成为了京城民众出游的好去处。《宛署杂记·民风一》记载,四月中京城人喜欢耍戒坛秋坡、观佛蛇,地点就分别在戒台寺和潭柘寺。明清时期的文人墨客也都把潭柘寺作为京西游线上不可错过的一站,留下了许多纪游诗文。
潭柘寺的相地选址也十分讲究。自初建以来,潭柘寺名就几度更替,而在这上千年的发展、演变之中,唯有“潭柘寺”这一民间的称谓经久不衰、流传至今,我们可以从这个名字中了解到最初寺庙选址的用心。潭柘寺名源于其所在的潭柘山麓,潭即“龙潭”,“柘”即柘林。初时,“龙泉”“泓泉”两条山溪自寺院后山环绕而下,并在寺前汇聚于龙潭,古寺依水而居,四下柘树环绕,因此人们便以这两个字为其命名。遗憾的是,曾经漫山遍野的柘树到了清代就已几近绝迹,“柘木惟存枯株一枚,今以为古迹矣”(《潭柘山岫云寺志》)。
人文汇集 史迹遍布
在优越的地理位置基础上,潭柘寺的长盛不衰与历代关键人物和关键事件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潭柘寺的兴盛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的一个宗教事件——唐华严祖师开山立宗。华严宗作为历史上曾备受推崇的佛教宗派,其祖师华严和尚选择了潭柘寺作为开宗立派的起点,为寺庙的发展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唐武则天万岁通天年间(696-697),华严和尚“居在幽州城北”,并与当时的幽州都督张仁愿交好,在张仁愿的资助下,他买下了破败的嘉福寺及其附近西坡姜家和东沟刘家的大片土地,以嘉福寺为中心奠定了开山立宗的基业。在历任住持的努力和当时唐代统治者的推崇下,潭柘寺逐渐在幽州地区有了相当的影响力。
到了辽代,统治者大力扶植佛教,最推崇的却是华严宗,此时已是禅宗寺庙的潭柘寺在各宗寺庙涌现的北京城中不再是佼佼者,在这样的背景下,潭柘寺陷入沉寂。与辽代不同,金代推崇禅宗,皇帝热衷来潭柘寺进香游玩,自从金熙宗完颜亶于皇统元年(1141)来潭柘寺后,后代皇帝对此举争相效仿,潭柘寺自此香火不断。
元代时期,虽然统治者推崇藏传佛教,但忽必烈女儿妙严公主为替父亲赎杀戮之罪而于潭柘寺遁入空门,这为潭柘寺的长久兴盛又添上了重要一笔,哪怕元末潭柘寺的建筑悉数葬身火海,它的历史文化与社会、宗教地位,在当时的北京地区已是无与伦比。
潭柘寺老照片(内容来源:资料图)
明代200余年间,明皇室对潭柘寺进行了多次修缮,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潭柘寺的格局。这样的偏爱,与“太子少师”姚广孝有着极大关系。明成祖朱棣在僧人道衍(即姚广孝)的帮助下取得皇位后,对他倍加尊崇,而姚广孝对潭柘寺情有独钟,功成后选择来到这里隐居修行,还在后山上修建了“少师静室”。因此明代统治者始终对潭柘寺礼重有加,尽管明代宦官大举修建佛寺之风盛行,但“唯独潭柘一区无宦竖建造之迹,洵可称清净佛地矣” (《潭柘山岫云寺志》)。
清代佛寺的兴建到达了空前的水准,而在北京地区,由于顺治帝受禅宗影响而出家,清皇室对禅宗十分忌惮,转而推广以戒律严明而著称的律宗。康熙年间,康熙帝发现潭柘寺在周边一带声名甚远、颇具影响力,加之幽州地区自古流传的“先有潭柘,后有幽州”民谚,康熙帝决定将潭柘寺改造成为皇家寺庙,并命名为“敕建潭柘山岫云寺”。自此,几乎每任清代皇帝都亲临过潭柘寺,在清皇室的重视下,潭柘寺的发展臻于鼎盛。
如今的潭柘寺依然以其京城第一大寺的名声吸引着远近游人的慕名前往,这座历经千年传奇的寺庙有着宏大的规模和遍布的古迹,信步其间,不同年代的历史纷至沓来,虽然几多波折,仍旧延续至今。青山碧水环绕着古刹名木,惊心动魄的故事都化为尘埃落入史海,悠远和须臾汇聚于此,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参考资料
[1]孟兆祯.京西园林寺庙浅谈[J].城市规划,1982(06):52-56.
[2]祁盈. 北京潭柘寺历史沿革及其建筑、景观研究[D].清华大学,2019.
[3]赵连稳.京西文化初探[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03):48-54.
本内容由北京印迹平台整理制作,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阅读
北京印迹上线!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信息一键可查!“图观北京”测绘地理信息展同期开展
古都北京的正确打开方式是…...
云游北京,宅听故实丨“北京城市探访课堂”即将上线,敬请期待
移山、引水,北海琼岛的建成竟费了这么大功夫
春早日日新,快来看看老胡同里的新生活
您与京城,一“码”之隔!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的公众宣传平台,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主办,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专业支持,光明网提供运营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和专业全媒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