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轴线正阳门箭楼南望景观视廊启动改造
9月15日,前门五牌楼正在进行油饰彩绘翻新,前门大街沿线“第五立面”提升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作为中轴线沿线环境改造提升的重要项目,正阳门箭楼南望景观视廊于本月初启动改造,本次改造还涉及前门大街沿线景观照明、牌匾标识改造等,整体工程预计今年年底前完工。届时,站在正阳门箭楼南望,景观视廊内将实现视线通畅、景观协调,呈现平缓开阔的城市空间形态,立体展现前门大街古都神韵。
前门大街景观视廊将通达有序
“景观视廊”是指以城市中某一特定地点作为视野起点,望向某一方向城市景象时,在起点与景象之间所形成的视线廊道。可以说,景观视廊营造是城市更新过程中的必经之路,北京市总规、核心区控规中都提出了“营造特色景观视廊,感受历史空间联系”的相关要求。正阳门箭楼南望景观视廊的营造,将进一步带动由“面”到“体”提升整体城市景观,推动“平缓开阔、壮美有序、古今交融、庄重大气”的城市立体形象在老城徐徐展开。
此次改造提升的正阳门南望景观视廊,北起正阳门箭楼,南至珠市口,东至前门东路,西到东、西城两区交界处,南北长810米,东西最宽处260米。沿线的建筑高度、建筑体量、建筑色彩等都是景观视廊的重要组成。
改造前,虽然沿线整体符合中轴线的传统风貌,但是在正阳门箭楼南望,还是可以看到沿线屋顶,也就是“第五立面”上有很多杂物、棚架、设施,不仅布局凌乱,而且其材质、色彩与沿线传统建筑风貌格格不入,都需要在此次工程中进行提升。另外,五牌楼油饰斑驳、夜景照明效果等问题,也是本次景观视廊的重点提升内容。
提升后,这条景观视廊将形成通达的视线、有序布局的建筑空间、富有韵律的天际轮廓、丰富多彩的开放空间。
前门五牌楼油饰彩绘翻新
前门五牌楼正中,牌匾上的“正阳桥”三个字,将在此次修缮中重新贴金。而五牌楼和一旁大北照相馆的施工围挡内,彩绘师傅们正在仔细上色,确保颜色与牌楼原先彩绘图案保持一致。
自2008年前门五牌楼参照原样、原工艺在原址重新复建后,已过去十多年。虽然现在整体完好,但经过长年的日晒雨淋,油饰层开始出现开裂、局部脱落以及描金剥离、彩绘褪色等情况,对街区形象造成影响。与前门五牌楼同样需要翻新的,还有大北照相馆的建筑彩绘及门前的冲天三柱牌楼。
此次油饰彩绘翻新,施工团队沿用了传统的“一麻五灰”地仗工艺,并将原有彩绘全部用老手艺“扎谱子”的方法,原样复制下来,之后用旋子金线大点金彩绘龙锦方心,坚持修旧如旧。
彩绘油饰翻新工程的第一道工序是斩砍见木。前期,工人师傅用小斧子一点点砍掉前门五牌楼最外层褪色、破旧的油灰皮,铲除污垢灰迹,直到能清晰地看到显露出来的木质结构。
在木质构件表面上,工人们重新做了“地仗”。“地仗”是油饰很重要的基层,材料由砖粉、石灰、面粉、桐油、灰油等传统材料调制而成。在进行彩绘油饰前,首先会在木质构件上涂很多层地仗材料,在表层形成厚厚的灰壳,就像给构件穿了“衣服”,可以起到保护木质构件的作用。与以前相比,如今地仗做得越来越厚,这也是为了能够长期抗御自然界的各种侵蚀,保持其长久性。目前,五牌楼的地仗已经基本做完,在天气晴好的季节,晾晒3到4天后就可以进行彩绘。
基础打牢后,最后一道大工序就是彩绘油饰了。施工过程中延续采用清式旋子金线大点金彩绘(龙锦方心)手法,油饰材料也采用传统工艺调配。事先在牛皮纸上用细密的针孔勾勒出旋花图案“谱子”模板,正式绘制时先把“谱子”紧附在梁枋大木表面晾晒好的地仗上,再用粉包沿“谱子”上已扎好的线进行拍打。白色粉末透过针孔将旋花图案复制在构件上,随后涂上颜色,并逐一细细勾画,色彩饱满均匀、整洁不虚的彩饰就完成了。
整体工程将于年底前分批完工
城市的“第五立面”,是景观视廊美丽画卷的底色。让“第五立面”整洁清朗,也是此次提升的重点。
早在之前,前门大街沿线屋顶上的私搭乱建、废弃设备等就已拆除完毕。这次提升将根据前期制定的风貌规划导则和整治方案开展工作,针对景观视廊沿线的52个屋顶,将或挪移、集中屋顶设备,或利用仿古金属罩遮蔽,使其尽可能融合到建筑风貌之中。
同时,对前门步行街区域进行广告牌匾规划设计,从形、纹、质、色、光五个方面,结合老字号业态与传统建筑风貌,延续前门大街商业文脉,进一步彰显京韵文化。
此外,按照“点亮中轴线”的要求,前门大街分区域确定了照明色温。在正阳门箭楼、大街两侧建筑、五牌楼与两侧树木形成“双U型”特色布局,这样既与中轴整体光色相统一,又具有前门特色。同时,在沿线五个街巷出入口和部分节点,通过增加装饰性照明、增加地面文化图案、凸显节点雕塑形态及故事性等形式,增强视觉引导。
预计在今年9月底至10月中旬,大北照相馆、五牌楼的彩绘油饰翻新工作将先一步完成,而整体的“第五立面”改造预计年底前完工。届时,正阳门箭楼南望景观视廊内将实现视线通畅、景观协调,呈现平缓开阔的城市空间形态,进一步展现前门大街立体的古都神韵。
内容来源:北京东城
推荐阅读
京城古迹丨万寿寺9月16日起开放!聊聊背后的历史故事
北京11处文保单位划定“保护圈”,包括北京站车站大楼等
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对象如何认定与登录?我们想听听您的意见!
同兴和木器店历史建筑开展保护性修缮,百年建筑即将焕发新生
您与京城,一“码”之隔!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的公众宣传平台,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主办,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专业支持,光明网提供运营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和专业全媒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