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给青年建筑师的信 | 黄向明

黄向明 CA当代建筑 2021-01-25
- 序 -

2018年中,《城市建筑》微信公众号策划了 “给青年建筑师的信”系列专题,邀请知名建筑从业者分享他们一路走来的建筑感悟。这不是多么深刻的学术探讨,并非一定要用真知灼见说服谁。这只是一场围炉夜话,因为走过,所以懂得。他们在面对年轻时的自己和大家,说着真真切切的心里话,带大家重新寻回闪耀着激情和光芒的筑梦年华。




给 青 年 建 筑 师 的 信

LETTERS  FOR  YOUNG  ARCHITECTS


文 / 黄向明

青年建筑师,代表着中国建筑的未来。如果将建筑师的职业生涯看成一场游戏,它既是不断迎接挑战、提升经验值和战斗值的成长过程,也是探索世界、对世界加深理解的过程,恰如人的成长经历,会经历“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阶段。持续学习,多维思考,挖掘差异性,以终为始寻找设计解决方案,应成为持之以恒的职业习惯。


 发现世界与全面学习 

在迎向现代化时,中国建筑仿佛站在一个巨大的发展断层前,要跨越物质与精神的沟壑。


1984年,我大学毕业。作为20世纪80年代第一批建筑设计专业大学生,我和中国建筑一同走过了高速发展的30余年。当时中国刚刚改革开放,打开封闭的国门,展现在青年建筑师们眼前的是一个崭新、迥异、某种程度上超现实的外部世界,伴随着巨大的文化冲击。中国与发达国家在经济、物质、制造、技术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差异过于悬殊,西方的一切代表了最先进的社会生产力,以巨大的文化势能倾轧而来。对青年建筑师来说,当时“发现世界”是最主要的问题,学习是适应新世界的最主要方法。为了适应快速变化,青年建筑师们对西方和现代化持完全开放心态,全面吸收、全面学习,学得像就是了不得的事。我的建筑师生涯始于学习、探索一个不熟悉的外部世界。


 表象模仿与形式解构 

中国发展意识觉醒后,启动高速现代化进程,急于抛弃传统,寻找强势文化模仿、追赶。在发展起步阶段,中国的制造、审美都大大落后,物质性的影响尤为显见。因为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对形式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先全盘接受,模仿。对西方建筑设计的学习、引入,也经历了从表象模仿到形式解构、从主动接受到二次创造、从被文化殖民到文化融合吸收的过程。


以“欧式建筑”和各种风格建筑为例,从对西方建筑的符号化模仿,到对舶来形式的解构、再组合、再创造,其实所谓的某种“风格”早已不是传统建筑学意义上严谨的建筑形式语言,而是中国当时当地对西方强势文化的一种解构和演绎,试图用西方形式语言表达和象征自己的“意象”。


随着对形式背后的文化和技术的理解更深入,对西方形式的盲从趋势已见转变,朦胧的本土文化意识也开始出现小小的萌芽。1985年日本《新建筑》杂志发起的一次设计竞赛,我的方案以苏州园林作为启示,解构中国建筑思维中特殊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来应对需要对季节做出回应的住宅的主题。与很多特别形而上且抽象的思维相比,这种古典的阐述方式给人更多的画面感、古韵的雅致及时空的游历感,得到很多好评。


建筑设计是基于生产力、生活方式、技术水平等要素的综合呈现。现在全球的文化经济、社会组织几乎都是基于西方文化模式的,城市与建筑的类同,已不再是简单的谁抄袭谁了。中国还在摸索,还未形成基于自身经济、社会、文化特征的显而易见、被广泛认同的当代建筑形式。但是,我们已经在路上。


 视域升维与理念觉醒 

对建筑的理解与对世界的理解是同步加深和拓展的。对我的建筑师生涯影响最深远的是赴欧洲的深造经历。当我真正浸入欧美现代建筑研究之中,从多维度去理解建筑之后,我开始真正理解不同的文化,对西方建筑及其技术和形式的发展有了更深的认知,同时也更加理解中国自己的文化和建筑设计。


我求学于比利时鲁汶大学,历史悠久的世界级研究型大学。学校以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文化人类学及社会学理论来解释现代性及人类发展议题,鼓励将坚实的专业领域知识与广泛涉猎其他领域知识相结合,从城市、文化、社会学等方面综合理解建筑,以建筑设计及历史建筑保护、探讨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等研究著称。


这段求学经历,这样基于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的建筑历史观、研究态度和社会责任感,也影响到我对建筑设计实践的看法,我意识到做城市及建筑实践不只是做设计的问题。因此天华没有简单化地看待建筑设计,而是从社会经济及城市发展多维角度来切入建筑设计实践,将建筑设计与城市生活紧密结合,致力于通过对社会经济和生活方式变化的理解和把握,来创造新的城市和建筑空间及形态。


 回归设计与拥抱未来 

弹指30年,中国经历了城市化,中国建筑设计经历了学习、吸收与发展的过程后,正在剥离习得表象,回归设计的本原。


在社会、技术、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建筑的产业环境和发展规模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很多新功能需求是原生的,我们面临的很多问题是以往全世界都没有碰到过的,或者因为时代和地域差异,同样的问题已有截然不同的解决方案。西方传统建筑学意义的建筑设计和建筑形式与当今社会环境也显露出脱节的趋势,中国已不满足于、也很难再去照搬他们的经验。中国正走到一个发展的当口,既不能把传统强加给现在,也不能再照搬西方。


中国经历过从市场、形式、功能、风格等层面出发做建筑设计的阶段。如今,面对如此多的新课题,慢慢到达一个历史时点,又一次回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原点。中国建筑设计将经历一个新的历程,在新时代去解释和阐述城市理想,找寻由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方式和建造技术跃迁所赋予的新建筑形式语言,重塑文化自信。


 课题研究与设计实践 

面对充满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未来,面对不同领域间显性或隐性的多重相关性,面对技术引发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变革,青年建筑师们面对的已不再是传统建筑学领域的问题。


例如:在社会发展的逻辑下,如何处理建筑与城市的关系?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变革会如何影响办公空间的发展?从历史演进的层面,如何应对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老化的城市设施与城市有机发展之间如何寻找平衡点?


解决现实问题会重新成为设计的主流趋势。走向以研究、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建筑设计应成为建筑师们的现实选项和职业使命,也将是通往建筑设计未来的一条路径。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情况,不再依照某个理论、形而上的简单复制,不再只强调建筑或城市的共性,不再磨灭每个建筑的特殊性,而是针对具体问题,以综合性思考作为设计的基础,挖掘每个建筑更细腻的差异性,以研究的态度寻找设计解决方案,塑造建筑的独有特征。也许这将是现在和未来建筑师应做的事。


课题研究应成为设计的一部分。当代建筑是综合的和复杂的,需要跨领域的研究和合作,需要重建学术探索、课题研究、设计实践的协同发展系统。学术与研究的成果需要市场的检验,一线实践也需要学术和研究的认可和支撑、指导。天华即积极促进研究与设计的良性互动,已经连续多年与哈佛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在城市更新、TOD等领域展开多项校企合作课题研究,并将积极探索与互联网领军企业和国内外高校在未来城市、大数据、城市更新和历史建筑保护等领域的合作,承担设计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我将继续学习、研究、实践,与青年建筑师共勉。



作者介绍

黄向明

天华集团董事、总建筑师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理事

上海市建筑学会常务理事



下篇预告

给青年建筑师的信 | 凌克戈




- 记 -

建筑

是一场山高水长的跋涉,

也是一场风光旖旎的旅程。

其中有

红日初升的激情,

酸甜苦辣的坚守,

天马行空的愿望,

皓月星辰的相伴。


青年建筑师也好,

资深建筑师也罢,

在交汇的一瞬间,

是心照不宣的对话。


轻抚流年回望眼,

梦想还在,就仍是少年。




往期回顾

给青年建筑师的信 | 梅洪元

给青年建筑师的信 | 胡 越

给青年建筑师的信 | 倪 阳

给青年建筑师的信 | 李兴钢

给青年建筑师的信 | 郑 方

给青年建筑师的信 | 祁   斌

给青年建筑师的信 | 冯果川

给青年建筑师的信 | 杨 晔

给青年建筑师的信 | 刘加平

给青年建筑师的信 | 王兴田

给青年建筑师的信 | 徐宗武

给青年建筑师的信 | 王大鹏

给青年建筑师的信 | 陆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