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器设计工作室 | 当代中国建筑探索与实践
01对话曹晓昕
曹晓昕,毕业于东南大学(原南京工学院)建筑系,现任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大器设计主持建筑师、中国建设科技集团中央研究院“老旧社区综合改造”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APEC注册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硕士生导师、武汉大学客座教授、AIA(美国建筑师协会)会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改造和城市更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亚洲经济发展协会空间设计发展委员会副会长。中国设计红星奖终评评委、中国工业设计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北京品那儿创意设计有限公司创始人与设计总监,拥有多项技术设计与外观设计专利。中国建筑师跨界发起人、建筑文化推广及展览策划人。曾获中国建筑学会第七届中国青年建筑师奖、第二届全球青年华人建筑师奖、中国建筑学会当代中国百名建筑师称号。代表作品有中软北京总部大楼、北京市人民检察院新办公楼、呼和浩特市昭君博物馆、包头市图书 · 少年宫、北京未来科技城城市设计、武汉东西湖文化中心、牡丹亭实景演出建筑景观舞美一体化设计、港珠澳大湾区珠海横琴中心地块概念城市设计、上海亚兰德新能源材料研发基地等。
昭君博物馆
CA:大器设计作为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品牌工作室,肩负着繁重的工程项目生产任务,您如何带领工作室坚持对高品质建筑创作的追求的?我们关注到大器设计多年来致力于建筑材料工艺与构造技术方面的探索与研究,请您谈一下大器设计一直坚持的设计文化观是什么?曹晓昕:在大设计院带团队,一定会遇到产值与创作质量的矛盾,有时也没办法,这要看你和你的团队更看重什么了。虽然建筑师做了大量的工作,与其相应的收入不能对应,但其实大多数建筑师对于作品的质量还是非常执着的,我想这与他们在学校受到的带有浓重理想主义色彩的建筑学教育是分不开的。现在想想看,建筑学就应该有所超脱。它存在的意义,一定是建立在为人造房的理想之上的。
昭君博物馆
近五六年,大器设计团队把目光回归到对材料的认知及相关技术研发与积累上,其实还是源于对之前工作的困惑与思考。换句话说,我们对工作的核心——产生创新形式的逻辑,感到非常焦虑,我们不知道凭什么要这样做设计,我甚至不能告诉我的学生(指导研究生也是我的日常工作)和同事为什么形式是这样的。作为一个导师和设计团队的领导,这是很可怕的。因为种种机缘我介入了一些工业设计和产品设计,发现了一个特殊的现象——服装设计和产品设计的设计师们把大量的时间放在了材料和工艺的研究上,这对我的启发很大。为什么建筑师不能像他们一样工作?扪心自问,我们对建筑师习以为常的混凝土、木材、金属和玻璃又了解多少?建筑是造房子的艺术,从材料学习中获取形式的启发,我觉得我们的路子是对的,因为这回到了空间的基本问题。
“形归物本”是我最近一直倡导的设计观。它的意思是说:形式的产生与创新应来自搭建材料的材性、工艺及相关组织的系统性。我们知道,回归材料的基础性研究是个笨办法,需要很多时间的积累,也许这也是工作室名称的另一层含义——“大器”往往和晚成相关联,但我们不怕慢,不怕晚,正确最重要。
CA:“大院”的工作室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但相对个人事务所而言,“大院”工作室在社会上被宣传和报道的声音并不够响亮,似乎“大院”的建筑师更多是与脚踏实地的施工图与技术问题相关,而天马行空的创作型明星建筑师相对少见,请问您怎么看这个现象?曹晓昕:需要说明的是,上帝不会给任何人准备免费的午餐,我觉得“大院”的建筑师工作室也没有什么得天独厚的条件,与当下很多实验型建筑师和明星化建筑师比,应当说是各有优势。我也不觉得大部分的明星建筑师事务所所做的事情是天马行空的,反倒觉得“大院”出品的很多“行活儿”正在慢慢架空建筑学——放弃思考,程式化的快速输出使建筑设计变得庸俗化。很多明星建筑师事务所出于对市场拓展需求进行包装和宣传,目前看还不能说过分,尤其是和室内装饰行业比起来,建筑圈的建筑师大都比较低调。如果说“大院”建筑师的宣传和发声还不够响亮,我觉得多半是自己做得还不够吧,或者说自己作品的创作分量还不够。想想看,在一个网络时代,在一个媒体高度发达的时代,一个好作品和好建筑师被埋没的机会有多大?每个人心里都有明确的答案。
CA: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崔愷院士倡导设计与研究相结合,大器设计是否也将生产与学术、科研等任务密切结合,在这方面您有什么经验吗?曹晓昕:大器在产、学、研的结合方面应该是做得比较好的。这可能是有一定的特殊性。因为中国院具有面向全国招收研究生的资格,虽然每年招生总数不多,但却是一个非常严谨的教育教学机构,因此做好研究生的教学是我日常重要的工作之一。此外,在2015~2018年,我连续在东南大学做了四年的本科教学工作,将工作中的“形归物本”在基础教学中进行探索实践与贯彻,让学生通过认知混凝土,认知相关的工艺,得到启发,并寻找形式生成的逻辑。
近年来,我们在研究上,尤其是材料研究上取得了不少成果,也申请了不少专利,对材料和工艺的研究在工作室已成为一种日常。我们经常会把在设计工作中遇到的实践性问题直接拿到科研中,通过研究与教学找出思路和结论,再把科研成果反过来运用到设计实践中,尤其是一些中小型项目中。我们完成的改造项目和城市更新项目特别多,2020年底获得了WAF · CHINA的年度唯一建成建筑大奖的“寻梦牡丹亭”就属于旧城更新项目,这类项目需要更多的基础性研究。同时,我在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中央设计研究院还担任老旧社区改造研究室的主任,并承担相关课题。这都预示着未来大器设计将会把更多的工作重心和精力放在科研上,尤其是“形归物本”的研究上。
CA:最后请您谈谈“大院”品牌工作室的管理运营和发展经验?曹晓昕: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做品牌工作室(名人工作室系列),确实有压力,因为我们院的一大批老一辈建筑师和年轻建筑师都非常优秀。其实,在运营和发展上我们是最没有理念的,用心做好每一个项目是我们最朴实的追求。它是建筑学的理想化追求,也是最基本的商业逻辑。■
02工作室简介
大器设计工作室(以下简称“大器设计”)是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直属品牌工作室,属名人工作室。大器设计成立于2006年7月,主任兼主持建筑师曹晓昕是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大器”两个字代表着以独特的物性观和器物视角,以全尺度链的工作方式,致力于对当下城市、建筑和环境的各类设计问题的研究,为业主提供最佳的解决方案和最完整的设计服务。
大器设计曾参与设计上百个项目,并获得了数十项国内外重要奖项。其作品不仅涵盖文化教育、展览展示、办公综合体、商业娱乐、居住、建筑改造、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及城市设计等数十种类型,同时在家具、舞美、产品和公共艺术等跨界领域也具有相当的社会影响力。大器设计注重科研与学术,承担着国家教委培养硕士研究生的任务,同时与国内外多所知名大学及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开展了科研课题研究,并获得多项科研专利。主持建筑师曹晓昕曾应邀参加多所大学、设计机构、学术机构组织的论坛。工作室的实践活动与理论受到了专业媒体的持续关注与报道。历经十多年的发展与积累,大器设计已成为当下中国建筑设计领域及多个跨界设计领域的重要设计团队之一。
大器设计理念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语出《易经 · 系辞》)。器,有形的存在,大器者,名也,即文字、文理、真理、公理,是道之载体。“埏埴以为器,凿户牖以为室”,道出了物性设计观的内涵——设计,即造物。在“造物”的视野下,主动模糊设计边界,强调跨领域的综合解决方案,探究材料伦理,挖掘材料潜能,以材料与工艺为起点,在创作中窥探、把握材料的形式生成逻辑,完成造物的过程。因此,物性设计观——一种基于材料理性主义的整体艺术观,凝结了大器设计对全尺度链设计的思考与沉淀。
出版物2006年主编《北京市人民检察院新办公楼》(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撰写《有关建筑 · 纯的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年主编《一地四题》(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展览与论坛曹晓昕2012年联合策划并主持建筑文化类节目《随昕所遇》10期曹晓昕主要策展 :2012年中间美术馆“在中间——中国院里的年轻人学术展览”;2012年今日美术馆“非建筑——同行的设计”;2020年北京设计周何里栖地12院“新土木”展 ;多次应邀为中国建筑学会策展——2017年“回眸—梁思成建筑奖”,2018年“中国建筑学会历史回顾展”,2018年“首届建筑设计博览会”展览2017 年赴韩国参加 UIA 世界建筑师大会,曹晓昕发表演讲《站在文化的源点上看建筑未来》(Prospect of Architecture from the Cultural Origin )曹晓昕应邀参加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RIBA“Hello China——2020RIBA100”论坛曹晓昕应邀参加2020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展览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