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建筑师访谈 | 高凡:“大院”工作的这几年
“大院”工作的这几年
高凡
中国建筑协会建筑创作奖金奖
我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成长,就是伴随着一个又一个的项目从方案到施工图、从工地到建成的过程。我的角色在逐步转变,随之视野也在逐步拓宽。
工作的前两年,视野主要集中在画好图,练好基本功,通过去现场,去工地,观察体会我们在图上画下的每一笔在实际工程中的意义。
浙大本科毕业后,我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读研究生,师从崔愷院士,从研究生开始就工作和生活在“设计大院”里了。
在中国院读研期间,我除了在清华和北大修得相关学科的学分以外,大部分时间都参与到了实际项目设计中。当时正好赶上玉树震后重建,康巴艺术中心项目,项目时间紧、要求高,在崔愷院士带领下我们需要解决城市文脉、地域特色、现代性、快速建造等一系列充满挑战的问题,当时分配给我的都是特别具体的任务:推敲剧场侧厅具体形式及定位、为饰面砌块砖的施工编写原则等等,施工期间我被派往了海拔4200米的玉树项目工地驻场,见证了我在施工图纸上画下的线是如何变成钢筋混凝土的梁板柱,我在施工图上写下的砌砖原则如何被工人师傅掌握,最终将简单廉价的建筑材料砌筑成丰富灵动的外墙饰面,在现场体会到了模型和建成空间之间的尺度感受差异。驻工地期间我与施工单位的同事们打成一片,与藏族司机成为兄弟,这个项目我收获了很多。
一栋建筑毕竟会长时间地占用巨大的物理空间,调用巨大的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建立了图纸和实际工程之间的联系之后我们在画每一笔的时候才会充满敬畏。
康巴艺术中心项目建成照片
正式工作后,第一个项目是张家港金港文化中心,这是一个全曲面清水混凝土项目,从设总的草图到模型到图纸到施工都充满了挑战,那时候我开始负责某几个分区从模型到平立剖详图墙身节点的全部图纸,这么安排是为了使我们能全面了解一个项目所有的图纸内容,其中F区的形态是由自由的空间曲面形成,同时起到连接各功能区的作用,我花了大量的时间研究如何优化形态使曲面平滑优雅,如何给结构专业提供计算所需的资料,如何将复杂的三维曲面信息有效地传递给施工单位,这个项目让我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值得一提的是甲方对我们的设计充分尊重加上施工单位的精心施工,在历经了将近6年时间的施工之后,呈现出了相当高的完成度。经过了形体如此复杂的建筑实践之后,我对复杂曲面的塑造、描述、建造充满了信心和把握。
建筑师要学会沟通。建筑是复杂的社会集合体,建筑师只是整个建造过程中的一环,要学习和人打交道,学会借助各种力量,才能最终成就一个好的建筑。
我们中国院本土中心虽然也是面临产值压力的生产部门,但更注重对员工全方位能力的培养。我们会有机会全面参与从方案到施工图的各个环节,可以观察学习院里的老总、设总、项目经理是怎么跟设计团队、业主、政府、施工单位打交道,最终合力把项目做成做好的,在学习和实践中逐渐成长为能独挡一面的项目负责人。
铁道游击队纪念馆项目鸟瞰
在大院,建筑师更需要思考。在巴黎交流的业余时间我参观了巴黎各种各样的博物馆,看到了一代又一代人是怎样在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去思考、去批判,并取得新的思潮,我意识到,除了埋头画图,更重要的是保持思考,思考我们所处的时代,思考我们所面对的问题,思考我们怎样才能通过笔下的建筑来改善人们的生活,推动社会的发展。
在中国院工作了五年左右的时间,我获得了去法国巴黎夏邦杰事务所交流学习三个月的机会。在巴黎,能感受到他们建筑物的高品质和高完成度渗透在了城市的每个角落,比如栏杆扶手门窗等细部处理,不是哪一位著名建筑师的作品特别突出,同样的处理在这个城市各个角落到处都是,很难讲是谁影响了谁,这其实体现了整个建筑工业体系的成熟。我想我们的建设量如此巨大,实践机会远远超过他们,我希望我们应该利用好每一次实践机会,一点一点地推动我们的建筑工业体系朝向更理性、更精细化、更绿色的方向发展。
建筑师(architect)这个词其实很大,他不同于雕塑、绘画的纯粹自我表达,也不同于舞台布景的幻境营造,他是真实生活的塑造者。所以建筑师的生活与工作往往难以截然分开,业余时间建筑师需要旅行、需要阅读、需要从生活中汲取营养,为人服务才是建筑设计的本质。
我们的项目遍布全国各地,往往建成之后就少有机会再去到现场,闲暇之余偶尔在媒体上看到它们的消息,是建筑师最开心的时刻:比如在手机社交媒体上刷到网友们对金港文化中心、遂宁宋瓷文化中心、日照市科技馆等项目的真心评价;比如铁道游击队纪念馆的业主们在朋友圈分享人满为患的参观场景;比如在新闻联播里突然看到康巴艺术中心广场上手拉手唱歌跳舞的藏族同胞。一个建筑被充分地使用,我想就是对参与其中的建筑师们最好的嘉奖。
康巴艺术中心前广场上跳舞的藏族同胞
“青年建筑师访谈”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