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 | 《当代建筑》2022年第8期
本期客座主编:叶青
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住建部科技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深圳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本期特约编辑:邓曦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讲师
英国卡迪夫大学博士后研究员
卷首语
04 | 叶青 | 重新定义绿色建筑——从工业品到生命体
学术沙龙
06 | 绿色建筑——减碳·韧性·规模化
主题专栏
14 | 王清勤 孟冲 朱荣鑫 李嘉耘 | 基于全寿命期理论的绿色建筑碳排放研究
17 | 林建康 陈雄 陈艺然 | 传承地域文化的绿色建筑设计实践——以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卫星厅为例
22 | 王帅 王志强 张鹏举 | 低碳思维下三种草原新型绿色建筑体系解析
27 | 李保峰 羊如翼 黄晶 | 宣恩县低碳实践——中国土家泛博物馆当代木构建筑设计
31 | 肖毅强 詹峤圣 | 建筑气候空间在零能耗建筑中的应用——以华南理工大学队在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中的房屋为例
35 | 李麟学 王驰迪 张博涵 | 能量视角下的雷纳·班纳姆环境调控理论解析
40 | 张卓然 褚英男 宋晔皓 | 基于文本分析的中国可持续建筑实践发展趋势研究
44 | 魏长才 金卫钧 | 绿色节能目标下的寒地超高层办公建筑设计研究——以北京市通州区运河核心区IV-03地块为例
48 | 徐同殿 侯朝晖 高维东 | “双碳”目标下绿色建筑设计体系在超高层建筑中的应用分析——以云鼎大厦为例
52 | 付轶飞 毕懋阳 葛斐然 | 新型绿色公共建筑设计实践——以丽水市科技中心(科学公园)为例
57 | 王鼎明 何宛余 王彦文 | 装配式模块化建筑的“数智化”发展
62 | 邓曦 程方宇 柏玮婕 孙硕 高喆 | 韧性与可持续性:疫情社会中建筑响应的概述
设计作品
70 | 冯·格康,玛格及合伙人建筑师事务所 | 伊萨尔爱乐音乐厅
78 | 帕金斯威尔建筑事务所 |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公共图书馆西南新馆
86 | 袁小宜 杨文雄 蔡帅 | 深圳博物馆古代艺术馆观众服务用房
92 | 王浪 黎宇明 | 华侨城大厦
102 | 叶依谦 陈震宇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沙河校区学生宿舍、研究生宿舍、食堂项目
108 | 景文娟 史春华 孙友波 | 南京一中分校(建邺区邺城路校区)
116 | 龙玉峰 邹展宇 李鸣正 蔡少静 | 华阳国际东莞产业园研发楼
学者论坛
126 | 单杰 梅洪元 潘文特 | 寒地城市亲子共享空间设计策略——以美国安娜堡2|42社区中心为例
130 | 程捷慧 郭芳慧 张建涛 | 基于拓扑关系的展览建筑公共空间疏散路径优化研究
观点
135 | 李尉荣 | 高密度开发模式下体验式购物中心设计策略探究——以深圳市华强时代广场商业综合体项目为例
139 | 王海涛 | 传统苏式院落空间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142 | 张竞元 张智超 | 基于DANP方法的被动式灰空间绿色建筑评价模型研究
基于全寿命期理论的绿色建筑碳排放研究
王清勤|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孟冲|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科技发展研究院健康建筑研究所所长、正高级高级工程师朱荣鑫|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李嘉耘|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师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建筑碳排放计算范围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提出绿色建筑碳排放应包括全寿命期运行碳排放和隐含碳排放的观点。同时,笔者团队基于生命周期理论和碳排放因子法,建立了绿色建筑碳排放计算模型,开发了单机计算软件,并针对不同气候区典型绿色居住建筑和办公建筑碳排放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与常规节能建筑相比,各气候区绿色建筑均能大幅降低碳排放,而且绿色建筑星级越高,碳减排量越高,不同技术措施对绿色建筑的碳减排贡献率受气候区和建筑类型的影响较大。
传承地域文化的绿色建筑设计实践——以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卫星厅为例
林建康|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机场设计研究院室主任陈雄|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师陈艺然|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机场设计研究院室主任2022年是我国“双碳”战略持续深化推进的一年,绿色建筑将迎来大力发展的新机遇。航站楼作为一种对城市和公众影响大、功能和流程复杂、设备和系统众多、技术和材料比较新颖、投资和规模较大的交通建筑类型,其建设过程和使用过程的能耗远远高于其他类型建筑。因此,绿色机场的建设在机遇和需求方面都迫在眉睫,同时绿色建筑的创作应与地域文化有机融合,在当代建筑实践中保持地方性语言的表达。本文通过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卫星厅的设计实践,总结绿色建筑与地域文化的传承,探索绿色建筑的“减碳”和“可持续发展”道路。
低碳思维下三种草原新型绿色建筑体系解析
王帅|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绿色建筑自治区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
王志强| 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讲师,绿色建筑自治区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
张鹏举| 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绿色建筑自治区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针对“双碳”目标达成与回应的问题,建筑界正在努力探索新的方法与路径。内蒙古地区的建筑实践则从地域性出发,结合本区域的环境特征、气候因素与技术条件,尝试建立并修正现有适于草原环境的新型绿色建筑体系。本文介绍了沙袋建筑体系、新型木结构预制安装体系及结构保温一体化砌块体系三种建造体系,重点阐释了三种体系在材料选择、结构体系设计、建造方式凝练及新能源耦合等方面的低碳化方式,进而确定在当前低碳要求下适于草原的新型绿色建筑体系,并借此探索地域性建筑的绿色之路。
宣恩县低碳实践——中国土家泛博物馆当代木构建筑设计
李保峰|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羊如翼|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黄晶|武汉满木科技有限公司总设计师
木材是一种被人类使用了几千年的传统建筑材料。在国家提出“双碳”目标的背景下,研究木材建造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介绍了中国土家泛博物馆6组当代木结构的设计和建造,并阐述了应用数字化技术和机器人制造解决个性化定制与批量化生产之间矛盾的可能性。借助数字孪生技术,建筑师和机器人工程师协作实现从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到计算机辅助制造(CAM),再到计算机辅助安装(CAC)的全过程。
建筑气候空间在零能耗建筑中的应用——以华南理工大学队在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中的房屋为例
肖毅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詹峤圣|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后,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能量视角下的雷纳·班纳姆环境调控理论解析
雷纳·班纳姆围绕人类调控气候的建筑机械服务发展史,秉持技术乐观与未来主义的观点,洞察建筑技术应用与环境设计实践,并在系列著作中归纳了类型化的新建筑范式——以结构和机械服务作为类型,以再生型、选择型、保守型作为环境模式,以能量显露、能量隐藏作为形式化策略——从而整合成为环境调控理论。通过解析理论的源流与发展,研究认为能量是解读环境调控理论的独特视角,也是理解“人—建筑—环境”三者之间联系的关键,进而挖掘环境调控理论在当代建筑设计关于技术与艺术、机械与自然等方面的影响与价值。
基于文本分析的中国可持续建筑实践发展趋势研究
张卓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
褚英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
宋晔皓|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系主任,生态规划与绿色建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可持续建筑是近年来国内建筑实践关注的热点领域,涵盖基本概念、室内环境、被动策略、能源、材料、经济、使用者感受等多个方面。本文采用词频分析和语义网络分析作为文本分析的基本方法,选取建筑专业网站Archdaily上的项目介绍文本作为样本来源,分析近十年中国本土建筑实践对于可持续领域整体和不同方面关注度的变化,并探讨未来可持续建筑的发展趋势,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建筑设计方面的启发。
绿色节能目标下的寒地超高层办公建筑设计研究——以北京市通州区运河核心区IV-03地块为例
魏长才|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第一建筑设计院建筑二所副所长
金卫钧|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第一建筑设计院院长
本文介绍了北京市通州区运河核心区IV-03地块超高层办公楼项目在绿色建筑设计方面的技术实践。作为北京市东部第一高度的公共建筑,本项目在设计层面进行了多种绿色建筑技术的尝试,如生物滞留设施、真空垃圾收集系统、导光管采光系统等,通过了国家绿色建筑三星级设计标识认证,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绿色技术推广效果。作为超高层建筑,项目在场地、结构、暖通空调、照明、节水、节能、室内环境质量等方面的绿色设计,可以为寒冷地区超高层建筑设计提供参考。
“双碳”目标下绿色建筑设计体系在超高层建筑中的应用分析——以云鼎大厦为例
徐同殿|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第九分院副院长侯朝晖|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高维东|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第九分院建筑总工程师超高层建筑在提高城市建设用地利用率及加强城市标志性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在实施建设和后期运行期间,其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等问题也日渐显露。同时,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双碳”目标已经成为新时期建筑行业的基本趋势,绿色超高层建筑由于其自身的地标性及高能耗性更是成为行业关注的重点。本文结合济南云鼎大厦这一实际工程案例,对超高层建筑在全寿命期前端阶段中的绿色建筑设计系统化概念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与阐述,概述了在前端阶段中城市规划、环境利用、场地竖向设计、建筑布局、建筑设计、材料选材、施工管理等方面的系统化理念。
新型绿色公共建筑设计实践——以丽水市科技中心(科学公园)为例
付轶飞|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本土设计研究中心高级建筑师毕懋阳|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本土设计研究中心建筑师葛斐然|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本土设计研究中心助理建筑师本文以丽水市科技中心(科学公园)为载体,讨论了如何在具体的场所环境中,以崔愷院士提出的开放化、轻量化、绿色化、长寿化、可视化的新型绿色思维为导向,进行公共建筑的绿色设计实践。在建筑对环境的真实反映和两者关系的融合过程中,重建建筑本体和绿色设计内涵间的关联。以“绿色”为媒介,本文通过整理提炼出与场所环境相匹配的建筑,践行“本土化”的价值观,响应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新要求。
装配式模块化建筑的“数智化”发展
王鼎明|深圳小库科技有限公司算法设计师何宛余|深圳小库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首席执行官王彦文|深圳小库科技有限公司合伙人、产研副总裁近年来,我国城市迅猛发展,推动了建筑行业的进步,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环境问题。随着国家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建筑行业作为高碳排放行业,也更为注重节能环保的发展理念。装配式模块化建筑作为一种新兴的建筑结构体系,拥有建造速度快、工期短、节能环保等优点,即将成为未来的主要建筑形式。另外,建筑工业化对于高精度的设计和科学化的管理体系的需求,也催化了建筑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急速发展。本文介绍了装配式模块化建筑发展的优劣势,以及建筑数智化在装配式模块化建筑设计生产流程中的应用场景。
韧性与可持续性:疫情社会中建筑响应的概述
邓曦|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讲师,寒地城乡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英国卡迪夫大学博士后研究员
程方宇|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讲师,寒地城乡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英国伦敦艺术大学助理研究员
王彦文|柏玮婕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巴特莱特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
孙硕|意大利Trendzone米兰设计中心高级建筑师
高喆|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建筑学院高级研究员
新冠肺炎疫情的常态化从根本上挑战了基于密集聚居和高速流动的当代大都市人居模式。在过去的三年中,全球城市经历了从有序到无序,再到重新建立秩序的过程,建筑行业在不确定的政策和市场环境中摸索应对此重大变革的策略,包括工作模式、设计手段和评估体系等方面。本文对建筑行业内各领域的回应和干预进行了综述和反思,并将笔者主持的教学实践项目作为开放性讨论的一部分。
===================================
本期责任编辑:张隽
如有任何有关此期主题的建议、问题或讨论等,
欢迎发送邮件至zhangj@hitadri.cn(责编邮箱)
标题请写明前缀【绿色建筑】
===================================
精彩回顾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