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鹏举 韩冬青 李保峰 孔宇航 李振宇 | 饮水思源 感念师恩
从踏进校园到步入社会,
每个人在生命中都会遇到一位难忘的老师,
在困顿时给予我们鼓舞、
在迷茫时为我们指点方向。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在教师节来临之际,
我们邀请了5位建筑界知名教授,
分享他们与老师之间难忘的故事。
心中怀感恩,所遇皆温柔。
衷心祝愿所有老师节日快乐!
张鹏举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我的博士生导师鲍家声教授
韩冬青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总建筑师1991年,我考上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是鲍家声教授。
记得我拿着刚刚完成的硕士学位论文——《皖南村落环境结构研究》(导师孙钟阳教授),忐忑不安地去见鲍老师。老师见我很紧张,于是问我:“抽烟吗?”我回答:“不。”老师说:“那你喝茶,我看看你的论文。” 约一刻钟时间后,老师说:“时间不充分,不好评价。但看你这论文,素材大都来自现场调研,这些钢笔画是由你自己画出来的,无疑对项目的加深理解是很好的,文章的结构也算清晰。你准备考试吧。”
因为我是博士研究生,老师经常让我带着硕士研究生一起学习建筑设计。我们在他的指导下研究开放建筑的理论和方法,并同时进行项目实践。他教我应该怎样把团队协调起来,不仅要重视专业知识,还要懂得建筑设计是一门合作的艺术。他甚至会派我去独立汇报竞赛项目。我那时没有这样的经验,这种安排对赢得项目是很危险的。可见,老师把输赢放在培养学生的后面。
鲍老师的严格是出了名的,但凡有做事马虎的表现,必受到老师的严肃批评,所以,平时学生们都比较“老实”。到了讨论设计方案的时候,老师会使出各种活跃气氛的法子。记忆中那段时间的各种讨论时常是在一片云雾中展开的,没了辈分大小,大家可以畅所欲言。不过,和鲍老师在一起最轻松的记忆,是每年元旦去鲍老师家吃喝的时候。师母龚老师会准备足够的荤菜,保证小朋友们吃喝玩耍,尽兴而归。
那时没觉得这些时光有什么特别的。但时间长了,便觉得意味绵长!
李保峰
《新建筑》杂志社社长
武汉华中科大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
1988年,我在慕尼黑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做助教,当时的院长是赫尔曼·施雷得(Hermann Schröder)。先生是成功的德国建筑师,也是温文尔雅的学者。他反对英雄主义的设计,常常告诉我们,建筑设计就是设计生活,因此要注重身体性体验,要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像我这种在中国改革开放时期学习建筑、几乎只知道四位大师且充满英雄主义情结的年轻人,对此感到非常不解。先生采用“非正规”的教学方式教育我们,他带我们体验慕尼黑充满生活气息、不出名的街巷,对比“板着面孔”“道貌岸然”的Ludwig大街,实践后再去学习雅科布斯的书,这样我们就对书中内容有更深的理解。随着阅读和思考的不断深入,我逐渐认可、并持续践行着先生的这种价值观。
先生带我们去郊外咖啡馆喝咖啡,问我们是否觉察到环境的不适,我们虽身高不同,但坐下来后都觉得眼前那根木横梁正好遮住了视线,这种现场的case study使我们永远记住了在1.2 m高度设置水平构造的忌讳。
暑假之前,我请先生给我列一个书单,先生却给我一个城市建筑列表,先生说:“作为第一次出国的中国建筑师,为何不出去体验真实的建筑,却要在家闭门读书呢?”按照先生的建议,我买了欧洲火车月票,开始了欧洲“流浪”。我因为资金有限,大部分地方都是步行前行,以身体行进的速度来体验真实的城市尺度。我们这代人读大学时没条件出国,考研究生时凭着良好的记忆可将那些伟大建筑的数据倒背如流,自以为背下来就是理解了,但当我看到真实建筑时,竟然产生了强烈的陌生感,尤其是尺度,那些背的滚瓜烂熟的抽象数字竟然无法与眼前的真实建筑产生联系。当我进入汉斯·夏隆(Hans Scharoun)设计的真实建筑时,更是产生了强烈的疑惑:那些图纸上莫名其妙的“乱”线条怎么会与如此迷人的空间存在着所指、能指的关系?我意识到,know(知道)不等于understand(理解),understand(理解)不等于experience(体验)。总而言之,设计是不能仅仅从书本里、学校中学习的。
如果学习设计一定有个如钥匙开锁一般的“开窍”瞬间的话,我的“开窍”是赫尔曼·施雷得(Hermann Schröder)先生以“非正规”教学方式促成的。
恩师难忘——罗伯特·里弗斯先生
人的一生中,会有很多人进入你的生活:求学时的导师、工作中的同事、执教时的弟子们。然而终生难忘并由衷感恩的人却是可数的。罗伯特·里弗斯(Robert Livesey)是我在俄亥俄州立大学留学时的导师。我对设计的兴趣、教育的执着,以及学院管理的行事方式与目标追求,可以追溯到这位恩师。罗伯特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与耶鲁大学,毕业后以杰出的成绩被选派罗马深造,自32岁起,在俄亥俄州立大学历任系主任、院长。在20世纪80年代,纽约五位建筑师世界闻名。作为美国中西部的建筑系主任,罗伯特竟能在三年里邀请彼得·艾森曼、查尔斯·格瓦斯梅、丹尼尔·里伯斯金三位国际著名建筑师给我们上设计课,使学生见证了顶级大师的风采。作为评图教师,他锐利地指出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从不留情面,真心期望学生的设计能力在不断纠错的过程中得到提升。他培养了我们自我批评的思维方式与团队协作的精神。
1987年,我们去米兰参加国际建筑展,他开车带领我们参观了七个城市,并进行历史讲解。期间,我签证遇到了问题,他让其他学生自由活动,陪我去办理签证。留学期间,我决定申请哈佛大学继续深造,他主动提出为我写推荐信……一件件事情尤在眼前。罗伯特是杰出的美国建筑教育家,工作时严肃认真、一丝不苟,闲暇时谈笑风生。老师与学生相遇是一种缘分,在青春时光遇到一个能指引人生方向的导师是人生之幸事。祝所有工作在建筑教育一线的教师们节日快乐!
从游传承,感念恩师——陈从周教授
李振宇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共享建筑工作室(ASA)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