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社会力量助力乡村振兴论坛圆满结束

梦南舍 梦南舍
2024-08-30

8月27日至28日,在“社会力量如何参与乡村振兴:生态、文化与经济”论坛中,24位发言嘉宾带来了有关“生态与文化”“社区营造”和“乡村生计可持续”三个板块的18个主题分享。

有来自高校的学者从研究视角入手,为相关议题提供了理论分析和行动指导理念;有来自社会组织的项目人员从具体的项目案例出发,分享机构经过实践形成的工作理念和方法;还有来自村寨的村民,他们作为乡村振兴的主体和实践者,分享了村子和村民个人鲜活动人的实践。此外,还有一系列与会成员自发的延伸讨论由此展开,如“为什么在村里能赚到很多钱还是出去打工”等。

8月27日    上午   生态 文化

一  哈尼阿卡村落文化与乡村振兴

左 先甲(农民画家/勐腊哈尼学会副会长)

右 王明生(西双版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来自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的农民画家、勐腊县哈尼学会副会长先甲和西双版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明生带来的“哈尼阿卡村落文化与乡村振兴”主题分享是整个论坛的第一场分享,先甲从自己绘制的村落景观画入手,谈到了自己民族的村落空间区域划分和其中关键的构成部分,例如坟山、露天学校、及村寨边界等。他指出,这些空间不仅与生态保护密切相关,更是村寨发展和文化传承的核心构成。此外,王老师谈到在生态与文化保护中民族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提出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需要更多年轻人的参与。作为论坛的首场发言,哈尼阿卡的民族文化和两位老师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唤起了现场观众的热情。

二  曼烈村村民参与式村寨规划与建设

左  依庄扁(曼烈村村民)

中后  岩的(曼烈村村民)

中前  刘小舆(项目组老师)

右   施红(昆明理工大学讲师)


来自西双版纳勐腊县的傣族村民依庄扁和岩的与来自昆明理工大学的施红博士和刘小舆共同为大家带来“曼烈村村民参与式村寨规划与建设”的分享。曼烈村建村于傣历1254年,临水建寨。曼烈的村寨规划从2000年到2023年经历了四个不同阶段,这四个阶段的核心参与人分别是村长、村民和所申报项目的相关负责人。他们为大家介绍了不同阶段规划建设的成果,并展示了在参与式规划行动中,村寨儿童和老年人的参与。她指出,作为村寨的居住者和傣族文化的拥有者的村民,是村寨建设的主体,他们应该拥有更大的发言权,他们所缺乏的并不是规划能力,而仅仅是处理行政事务的能力。


        

三 农业文化遗产与民族村寨振兴—以元阳箐口村稻米种植为例

 莫力 (云南农业大学副教授)


来自云南农业大学的莫力老师为大家分享了有关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她谈到由于坡地农业系统高投入低产出特性,哈尼梯田这一世界级文化与自然遗产面临景观危机,并由此引出哈尼族传统文化和民居危机。莫力还为大家介绍了为抵抗这一危机而生的“阿者科计划”。由此引出以下问题:少数民族传统农耕文化的延续?少数民族如何才能愿意更好地“种植”自己的遗产?农业社会服务化是否是未来的趋势?

        

四  生态视角下的乡村发展

全海燕  (昆明市西山区在地自然体验中心主任)


在地自然的联合发起人全海燕分享了有关自然教育研学视角下的乡村发展的实践与思考。在地自然创立于2012年,团队成员致力于探索基于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社区自然教育。全海燕提到,乡土自然教育要连接和整合社区文化和社区自然两个部分,并且要扩大视野,拉长时间并拓展空间,从生态的视角重新解读村庄。要尊重自然、相信万物有灵,从而建立人与内在和自然之间的联结。事实上,这也显示了社区生态、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的模式。



五   影像助力乡村生态振兴-南丹为例

左   何绿芬 (乡村之眼项目干事)

右   黎友明  (乡村之眼项目地社区骨干)


来自广西南丹白裤瑶的项目干事何绿芬和社区骨干黎友明为大家带来了广西南丹乡村影像和社区可持续生活方式的实践案例。何绿芬介绍了村子成员从2011年参加云之南纪录影像展观影到参加影像培训、成立白裤瑶村民影像小组的过程,提到用影像记录乡土生活使得一批青年人与村寨产生了更深的连接,并意识到保护与传承当地文化和提升民族自觉自信的重要性。黎友明着重为大家介绍了他个人从2010年前后开始的乡村生态农耕实践和使用影像记录农事的经历,以及之后在村里开展儿童自然教育活动。他提到,这些实践经历不仅感染了当地人参与生态农业行动,还带动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最后,他提到准备通过短视频销售生态农产品的计划。每个乡村的发展都要靠一步一个脚印的践行,就如黎友明所说的“想都是问题 做才是答案”。

8月27日   下午    社 区 营 造

   

六   社区营造的视野与路径

曾黎  (云南民族大学 博士后  副教授)


来自云南民族大学的曾黎博士后带来了“社区营造的视野与路径”的主题分享,曾黎首先介绍了“社区营造”这一概念的起源和内涵,为大家分析了台湾桃米村这一案例,提到在这区营造的过程中,意识、行动、产业与文化创意缺一不可,当然,其中最重要的是“人”,这是保证社区内生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随后,曾黎从“人”“文”“地”“产”“景”这五个维度分析了社区营造的路径,并指出在社区营造的过程中需要关注人的组织化与成长、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社区发展的可持续性、社区共同体建设和生活质量提升。


七  文化主体性视角下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研究

朱宝雯 (云南大学滇池学院 博士)


云南大学滇池学院的朱宝雯博士从文化主体性的视角分享了他关于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的研究。他提到,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只有文化在村落中能够旺盛地、蓬勃地成长和延续,这个乡村过去、现在和未来才具有长期的活力,而培育人们参与和推进乡村振兴的文化主体性有助于提升人们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人们在多元文化交融的背景下传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吸收和借鉴现代文化的成果,实现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

   

八  滇池边村庄绿色发展的路径探索

王莹 (云南连心社区照顾服务中心 社企部部长)


来自云南连心社区照顾服务中心的伙伴王莹带来了他们机构在昆明滇池边杨林港村的社区营造实践。杨林港村有两百多年的历史,过往村子收入以观音山公墓分红和外出务工为主,村集体面临滇池保护红线,发展受到一定限制。2020年开始许多村外人员到杨林港开展野外娱乐活动,对当地环境造成一定破坏。这两年,连心团队进入杨林港村,深入挖掘当地白族文化优势,开发出在地村民自发组织、返乡青年人才培养、游客深度生态体验和村庄集体控股企业为核心的工作方法,探索出杨林港绿色发展的新路径。


九  乡村振兴下的活力社区营造

周俊歧 (成都社区行动公益发展中心项目官员)


成都社区行动公益发展中心的伙伴周俊岐从机构的具体案例“金渔池村社区活化行动实践”出发,探讨了活力社区营造的相关问题。金渔池村是一个两村合并的社区,在“脱贫攻坚”期间,政府投入资金改善村庄硬件基础设施,进入乡村振兴新阶段后,又先后开发了三个旅游观光项目。村里的常住人口是老人、妇女和儿童,他们的具体工作也针对这三类人群展开。针对村里人口、文化、经济和环境四个方面存在的问题,他们设计了增能村委骨干、服务特殊人群、营造内生活力、治理人居环境和发展可持续经济这五条计划。在他们看来,乡村振兴的核心要义是做事和做人,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根本,而他们的策略则是用社区营造的方式去积累社会资本。


十   乡村社区营造以昭通为例

杨阳(昭通市永青农村发展服务中心项目干事)

穆兴才 (昭通市永青农村发展服务中心项目地社区骨干)


来自昭通市永青农村发展服务中心的伙伴杨阳和社区骨干穆兴才为大家带来他们机构关于“农村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的工作理念、方法和具体实践。鉴于农村老龄化成为农村贫困的重要构成部分,昭通永青中心从2015年至今一直以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为切入点巩固脱贫攻坚,参与乡村振兴。永青农村发展服务中心创新了“五社联动”模式,政社互动、双轨运行、村社融合。他们的社区营造理念是把“我”变成“我们”的一个过程,把“要我做”的事情变成“我要做”。杨阳从“人”“文”“地”“产”“景”这五个维度分析了他们的项目推动策略,并分享了六大成效。随后,项目点石燕村的志愿者穆兴才分享了他们村子的具体案例,通过村两委招募的志愿者通过分工合作为村子老人提供娱乐活动、农务学习、现代化适应等方面的支持。

          

十一  乡村社区营造

唐净梅 (瑞丽市妇女儿童发展中心)  


瑞丽市妇女儿童发展中心的伙伴唐净梅带来了高里村社区营造项目的分享。瑞丽市妇女儿童发展中心创立于2000年,致力于关注妇女发展和儿童保护,是中国第一家入驻缅甸的NGO。高里村目前共有99户,其中26户为跨境婚姻家庭,分别有汉族、景颇族、德昂族、傈僳族、傣族五个民族聚居于此;全村位于大山上,住房与农田分开,主要种植甘蔗、西番莲、柠檬为主要的作物;全村都是建党立卡户。他们机构派驻社工从2019年驻村至今,为村寨提供儿童保护、妇女发展、乡村振兴和组织培育四个方面的服务,他们的工作策略是社工驻村、建立政府关系、以现实需求为导向、找到关键人物、积极展开社区动员和培育内生力。在他们看来,选对人是所有的基础。

   

 十二 乡村产业发展、资源盘活问题困境

张雪媛(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小街街道由义社区党总支委员、团总支书记)


来自玉溪市峨山县小街街道由义社区的党总支委员、团总支书记张雪媛为大家分享了他们村在乡村振兴工作的展开中遭遇的困境。由义社区下辖4个自然村,6个居民小组,距离玉溪市区30km,居民收入以务农为主,主要种植烤烟、水稻、蔬菜等作物。在近年工作中,由义社区形成了“义学、义集、义诊、义言、义养”的“五义”工作法。张雪媛在分享中提到了他们在产业结构调整、资源利用、人才培育和融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希望通过集贤、集力和宣传营销等外部策略和梳理资源、提高居民素质和村办公司的引领力等内部策略推动社区向前发展。



8月28日    上午   社区可持续生计

十三  农产品标准化对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意义——以八街食用玫瑰为例

贾扬超  (中国农业大学-安宁乡村振兴博士后工作站)


来自中国农业大学安宁乡村振兴博士后工作站的贾扬超博士以八街食用玫瑰为例,分享了他对农产品标准化对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意义的研究。贾扬超首先向大家介绍了食用玫瑰的产业格局,分享了安宁八街食用玫瑰产业发展历程,指出农产品的商品化的过程和意义。随后,他介绍了农产品标准化的含义和体系化建设。贾扬超指出,农产品标准化具有代表产品质量、增加产品附加值、提升品牌形象等诸多价值。


十四 云南民促会参与乡村服务的实践和思考

卢少鹏 (云南省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 秘书长)


首先,云南省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的卢少鹏秘书长为大家介绍了民促会的自身定位是社会治理的协调者、承接者、指导者和共建者,指出机构目前的工作策略是主动与帮扶县建立合作机制,以保证项目的稳定性和完整性。随后,他通过红河、昭通等地的项目案例介绍了民促会乡村服务的定位和实践,指出本地人员培育、和依据当地实情生成产业方案是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重点。最后,卢少鹏表示,社会组织要联合政府、企业、市场和地方,共同推动乡村发展。


十五  社会组织可持续案例分享

李应达(云南振滇社会组织发展研究院 执行院长)


云南振滇社会组织发展研究院的李应达执行院长从服务的可持续,团队培养的可持续、资源获得的可持续和回应国家政策及回应需求的可持续四个可持续的维度入手,为大家分析了机构的工作逻辑,他还指出,社会组织开展工作,要从协助基层力量、活化社区动力和搭建平台等方面入手,切实回应现实需求。


十六  乡村影像助力乡村振兴

左  车杰伦(云南乡村之眼乡土文化研究中心红河项目地社区骨干)

右  王千帆(云南乡村之眼乡土文化研究中心项目干事)


来自云南乡村之眼乡土文化研究中心的项目干事王千帆和项目骨干车杰伦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切龙中寨为例,分享了机构在乡村影像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切龙中寨是典型的哈尼族山寨,尽管实现了村寨全员脱贫,但村寨产业单一、年轻人外出打工、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仍然是村寨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乡村之眼以影像赋能,回应村寨保护传承与传播民族文化的需求,并推动村民的身份认同与文化自觉,进而通过培育村寨的核心治理团队和带动创新性文化传承活动及品牌性的村寨文旅产业开发,从而形成村寨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十七   抚仙谷生态稻作社区实践与想象

王叟民 (云南永续农业协作中心乡村发展工作者)


云南永续农业协作中心和抚仙谷稻作复兴的联合发起人王叟民带来了通过农场模式探索可持续食物和生活的经验分享。抚仙谷最初起源于2018年乡村创业研习营上的一个虚拟项目,2019年,抚仙谷稻作复兴计划正式在抚仙湖畔发起。王叟民为大家介绍了从最开始的迷你稻作到2023年开始探索大规模种植的不同时期中耕作、产品、流通和活动等情况。此外,王叟民分享了日本青森县田舍馆村的稻田画、日本越后妻有艺术祭等借鉴案例,并提到了团队的下一步计划。


 十八 三产融合发展一以梦南舍在雁塔村的实践为例

邹佳润 ( 梦南舍  项目官员)


最后一位分享嘉宾是来自梦南舍可持续发展服务中心的项目官员邹佳润,她以昆明安宁雁塔为例,与大家分享了梨园三产融合的实践。前两日,参会嘉宾已经通过开幕致辞、村庄导览和梨产品体验等方式对本场论坛的发生地——雁塔有了一定的了解,本场分享则使得大家对雁塔有了更多项目层面的理解。2020 年,梦南舍在乐施会的支持下,参与到昆明市政府推动的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创新试验中。邹佳润介绍到,雁塔村从94年开始种梨,现有梨园700亩 ,随着不确定气候条件和其他现实问题的出现,梨园面临着许多挑战,项目据此开展了一系列行动,和雁塔果农一同探索三产融合发展路径,现已取得初步成效。




在过去三天里,八十多位论坛嘉宾通过村长市集、村寨漫步、论坛分享和延伸讨论等,看到了众多乡村振兴的同行者,对“生态与文化”“社区营造”和“乡村生计可持续”三个板块有了理论研究、公益案例、村寨实践等不同层面的丰富理解,也获得了乡村振兴的新思路。

兰树记  (云南连心社区照顾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  本次分论坛主持人)

张星明 (昆明市五华区手搞青年创新人才服务中心理事长 本次分论坛主持人)

戴广良  (乐田安云农场负责人  本次分论坛主持人)


在论坛的最后,来自不同民族和地方的村长、村民、社会组织成员和高校研究者分组,针对“怎么看村长市集”和“希望社会组织和农场解决乡村振兴中的哪些问题”两个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并以小组形式在论坛现场总结发言。至此,“社会力量如何参与乡村振兴:生态、文化与经济”论坛圆满结束。



主办方:

安宁市农业农村局

中国农业大学(安宁)乡村振兴博士后工作站

昆明市呈贡区梦南舍可持续发展服务中心

雁塔村民委员会

雁塔村民小组

安宁市花巷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协办方:

云南省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

云南乡村之眼乡土文化研究中心

云南协力公益支持中心

昆明市五华区手搞青年创新人才服务中心

昆明市西山区在地自然体验中心

安宁市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


本次论坛由乐施会资助


致谢所有支持及参与本次的论坛的单位及伙伴


文案 | 陈   默 (梦南舍志愿者) 

图片 | 黄成斌 (乡村之眼)

审阅 | 申顶芳

排版 | 白娅娟  胡望月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梦南舍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