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春明课题组在Cerebral Cortex杂志发表论文揭示了亲子互动通过亲子大脑同步影响儿童认知能力的机制
在第108个母亲节即将到来之际,Cerebral Cortex杂志于2021年4月24日在线发表了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卢春明课题组的研究论文《How mother-child interactions are associated with a child’s compliance》,揭示了亲子互动通过亲子大脑同步影响儿童认知能力的机制。
图1 图片来自网络,有修改。
作为社会性动物,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学会遵守社会规则。根据规则调整行为,进而表现出约束性顺从是学龄前儿童成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该行为是指儿童全身心地服从指令,心甘情愿地接受规则,并对成人的价值观有一种内在的认同感。这种行为从3岁开始发展,在6-7岁时达到较高水平。该行为的形成有助于儿童适应环境,为儿童进入小学后的学习和人际关系的发展奠定基础。
儿童的顺从行为主要是在学前期家庭环境下逐步形成的,而作为主要看护者的母亲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母亲通过哪种方式的亲子互动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儿童顺从行为的发展呢?不同的研究有不同的观点。例如,有人认为亲子互动时母亲要更多的回应和发出指令;还有人认为母亲应该根据情境在交流和倾听之间进行平衡,只有当儿童需要并且原意交流时,亲子互动才有效。
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聚焦处于学龄前和学龄期过渡阶段的7岁儿童,设计了母子自由游戏的情境,通过行为编码考察了7岁儿童顺从行为的特点及其与母子互动的关系(图2)。同时,采用基于便携近红外光谱成像的超扫描技术,测量了母子游戏过程中二人的大脑活动,以便探查行为观察无法揭示的内隐脑认知机制。
图2 实验设置和主要结果。a. 儿童和母亲/非母亲用塑料画板共同完成一个绘画任务(画房子/帆船),时长为7分钟。b. 结果发现母子左侧颞顶联合区的大脑活动同步与孩子的约束性顺从行为比例显著相关。
结果发现,在亲子互动过程中,儿童对母亲的回应频率可以显著预测儿童的约束性顺从行为比例。并且,儿童在母子互动中的主动回应越多,母子在颞顶联合区的大脑活动同步就越强,儿童的顺从行为就越多(中介效应,见图3)。相反,母亲对儿童的回应频率与儿童顺从行为无关。特别是,母子双方交互的频率越多,反而显著降低了母子间的大脑活动同步,进而对儿童的顺从行为产生不利影响。
图3 脑同步,亲子互动以及儿童约束性顺从行为之间的关系。
此外,研究还比较了母子互动和陌生女性与儿童的互动,发现即便是与陌生人互动,7岁儿童也表现出较多的约束性顺从行为,显示了儿童能够把家庭环境中的行为模式顺利迁移到陌生情境。在迁移过程中,儿童与自己母亲的大脑活动同步发挥了重要的中介作用(图3b)。这些结果表明亲子互动对儿童的影响可能不限于家庭,而是长期和深远的。
总之,本研究提示,对于即将进入学龄期的孩子来说,母亲过多的控制和要求可能不利于孩子顺从行为和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相反,多倾听,少唠叨,鼓励孩子多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情感可能对孩子的发展更为有利。此外,本研究还提示,母亲和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可能是长期的,而亲子间的大脑同步则是联系家庭与孩子未来发展的重要桥梁。
该研究是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卢春明课题组和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王争艳课题组合作完成,北师大博士生赵慧为论文第一作者,首师大博士生成童等人对论文做出重要贡献。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的资助。同时感谢所有参与本研究的家庭。
谨以此文献给天下所有的母亲。
文章链接:
https://doi.org/10.1093/cercor/bhab094
卢春明课题组网站:
http://sc.b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