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山杉 | 西夏文佛典中的四个人名

高山杉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9-15

西夏文佛典中的四个人名

文/高山杉

摘 要 : 通过释读四个西夏文人名(黄赤色,数论创立者劫毗罗名字的意译)、(意智菩提师)、(四续善巧国师可怖不动金刚),对相关西夏文佛典残页试行缀合,初步确定其内容性质和宗派归属,并对旧有译名提出新的翻译的可能。在明版和清版《瑜伽焰口济生佥要》和民国石印本《瑜伽焰口施食手印》中发现有关西夏不动金刚上师及其弟子勒布、保安和威德幢的记述,从而确定祖印辑《新采高僧传四集翻译第一》和喻谦编《新续高僧传四集》中的不动金刚传的另一个主要史源。

关键词 :  黄赤色仙人;意智菩提师;不动金刚;《瑜伽焰口济生佥要》;《瑜伽焰口施食手印》


西夏佛教源出印度、中国汉地和吐蕃,西夏文佛典自然也记录了三地的人名。在梵汉藏文献中同定这些人名,对于缀合出土的佛典残页,确定其内容和宗派,是至关重要的。这类工作前人已经做过不少,但仍留下一些难题。现在从这些难题中挑出(1)(2) (3)(4)这四个名字重新做一检视。

贺兰山山嘴沟西夏石窟二号窟出土编号K2:213的西夏文刻本残页,现存两纸上部接缝处两侧的四行字,行右还有小字书写的注释。整理者对这张残页做了初步的译释,将其泛泛地定为“佛经”。撇开小字不计,其实刻本部分相当于唐华严宗四祖澄观(738—839)《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13叙述印度外道数论学说的一段:“问:自性是作,我非作者,何用和合?偈答云:我求见三德,自性为独存,如跛盲人合,由义生世间。谓我有如此意,我合当见三德自性故,或与自性合。‘自性为独存’者,我是困苦人,唯有能见知。”(标下划线者为残页上可以识读之字,下同)此外,在二号窟出土的所有印本(含刻本和活字本)残页中,有八张被认为在字体、纸质和版式上都与其他残页不同,只能单独归为一类。细审其中编号K2:70的残页,虽然在残存的三行字中只有中间一行的六个字完整可读,但还是可以看出它与K2:213在字体和版式上是一致的,而且也带有手写的小字注释,实应归为一类。不仅如此,K2:70所存六字中的(黄赤色)三字,也让人联想到上引《演义钞》同卷稍前部分对数论创立者劫毗罗(Kapila)的名字意为“黄赤色”的解释:“谓有外道名劫毗罗,此云黄赤色,髭发面色并黄赤故,时世号为黄赤色仙人。”两张残页在形式和内容上的这种高度一致肯定不是偶然的,只能更加证明它们是散自同一部书。

同窟出土编号K2:150的西夏文写本残页,经整理者译释定为“藏传密教修法”。但从其中频繁出现的“陶师”()、“净瓶”()、“能遮”()、“所遮”()等佛学名相来看,内容显然属于印度晚期大乘佛学中观或量论一类,与密教无关。残页两次引用一名为“”者的学说,整理者将其直译成“意智菩提师”,并加注说“其当为吐蕃高僧,事迹不详”。除表示身份的“师”()字外,该名由“意”()、“智”()和“菩提”()三部分组成,在西夏文的释读上没有问题,但却不是印汉藏三地文献中常见的人名。在罗列赫(George N. Roerich)译《青史》的梵语人名索引中检索词义为“意”的mati,我发现有一印度论师的名字Matijñānabodhi 正与“意智菩提”严格对应。此人在《青史》中只出现过一次,他是由印入藏传法的阿底峡尊者(燃灯吉祥智,982—1054)在显密教法方面的老师之一。索罗宁(Kirill J. Solonin)等学者已经证明,西夏有人传译阿底峡一系的中观学说,所以意智菩提是《青史》中阿底峡之师的可能性还是非常大的。当然,严格的证明还有待于K2:150的彻底释读,并在梵藏文献中检索出与其相同的内容。

同窟出土编号K2:208的西夏文写本残页,整理者做有初步译释,也将其泛泛地定为“佛经”,未能看出它实为某部书名中带有“义解”()和“记”()三字的汉地佛教注疏(就像俄藏黑水城文献中的《金刚般若义解记》[])的注释书。残页主体部分(后八行)在“”(《记》“然《经》言”以下)之后,引用唐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35的长行():“欲依如来智慧,救度众生,作是思维:此诸众生,堕在烦恼大苦之中,以何方便而能拔济,令住究竟涅槃之乐?便作是念:欲度众生令住涅槃,不离无障碍解脱智;无障碍解脱智,不离一切法如实觉;一切法如实觉,不离无行无生行慧光;无行无生行慧光,不离禅善巧决定观察智。”所余前三行中有双行小字夹注,其中两次引用“”之说()。第一次所引者仅完整保存“”(狂狗)二字,后面接的可能是“逐块”一类的话。第二次所引者完整保存“□,”八字,只是其中第四字的笔画不够清晰。从其他七字来看,这八个字翻译出来应该是“毒药上味,千载龟鉴”。“上味”就是“醍醐”,所以也可以翻成“毒药醍醐,千载龟鉴”。后面这种还原的汉文偈语见于宋云门宗祖师雪窦重显(980—1052)的语录《明觉禅师语录》卷3。“”在这里都是用来音译汉字的,“”还有个“潮湿”的义项,“”则是纯粹用于音译汉字的西夏字。二字为书名的可能性不大,应该是汉字人名的音译,可以还原成“慧寂”或“慧济”等。只可惜还原后的名字在音义上与雪窦重显的法名和德号等都没有关系,所以此人到底是谁,还要等待全部残页的彻底解读以及与其他夏汉佛典的比较研究。

贺兰山西夏方塔出土活字本西夏文《三菩怛本续》注疏的传译者中,出现过一位名叫“”的上师的名字,以前多翻作“四续善巧国师弥啰不动金刚师”。其中音译成“弥啰”的“”,被认为是吐蕃或西夏的族姓。不过我觉得“”可能还是意译成“可怖”或“堪畏”比较好,因为在密教里不动金刚显示的正是让人骇惧怖畏的忿怒相。还有学者把这位西夏国师同喻谦编《新续高僧传四集》(北洋印刷局,癸亥[1923]秋七月)卷1“译经篇第一之一”里的《宋西夏护国仁王寺沙门释不动传》讲的不动金刚联系在一起。有关这位西夏护国仁王寺不动金刚的完整传记,前人都以为最早就是出现在《新续高僧传四集》里。但其实早在民国11年(1922)4月16日出版的《海潮音》月刊第3年第3期的“传说”栏目中,就有释祖印所辑《新采高僧传四集翻译第一》,其中的《宋西夏护国仁王寺阿閦撇幹资啰传》,与《新续高僧传四集》的释不动传大同小异。不只是不动金刚传,就连《新续高僧传四集》卷1和卷2的全部“译经篇”都与祖印所辑材料大同小异,甚至“高僧传四集”的名目都一样,颇疑喻谦是从祖印这里取材的。祖印采辑的不动金刚传全文见下面的文本1左栏。

此传后又收进《海潮音文库第三编·佛学足论五·佛教传记》(上海:佛学书局,民国20年8月),前面两句稍有改动。从祖印所辑的传记来看,不动金刚是印度人,梵语名Aksobhyavajra,后世流行的瑜伽焰口、百八忏悔和蒙山施食等法门都与他有密切的关系。已有学者发现,《新续高僧传四集》的释不动传中与此类内容有关的记录几乎全部采自清初律宗千华派宜洁书玉(1645—1721)的《大忏悔文略解》(《嘉兴藏》本)卷上解“宋西夏护国仁王寺金刚法师不动集”的部分。书玉之文见下面的文本1右栏。从祖印辑不动金刚传中减掉书玉之文,所余“学游五天竺,名冠两帝京,显密俱通,性相备了”(《新续高僧传四集》作“遍游五天竺,显密俱徹,性相备知”)以及“勒布”“保安”“威德幢”三位上师的传承,不论如何检索都找不出更早的史源,成为一个难题。

在北京匡时2019春季拍卖会的古籍善本专场上,我曾见到明版经折本佛典二册(崇祯未[1643]孟春斗峰寺刻本,拍品号1214),全书由《瑜伽集要焰口施食起教阿难陀缘由》《瑜伽焰口济生佥要》(以上为第1册)和《瑜伽集要焰口施食仪》(第2册;书内另题为《修习瑜伽集要施食坛仪》)三部分组成,其中《瑜伽焰口济生佥要》在叙述法门师承时,有下面文本2左栏里的这样一段话(图1—2)。

▲ 图 1

▲ 图 2

▲ 图 3

此前我还买到一册民国石印本《瑜伽焰口施食手印》(原本藏广善寺;据书前宏慈行者戊寅嘉平佛诞日所作《重增焰口手印序》以及封面上马晋于戊寅腊月所题书签,此书应刊于1938年),部分内容与明版《佥要》十分接近。其中也有“二明师传”一节(图3),文字主要部分几乎相同,对照录于文本2右栏。
祖印所辑《不动金刚传》宋,朝代也。西夏,国名也,谓地在宁夏西边,故名西夏。宋真宗封赵德明为夏王,仁宗又封其子赵元昊为夏国王。梵语阿閦撇幹资啰,华言不动金刚,系天竺人氏。师学游五天竺,名冠两帝京,显密俱通,性相备了,从西至此,弘法利生。先住护国寺,翻译密部,弘扬般若。金刚者,谓瑜伽有五部也,一佛部,二金刚部,三宝生部,四莲华部,五羯磨部。师现今传金刚一部,故名金刚上师也,此乃灌顶时所授称也。阿閦撇者,谓师最初依阿閦撇部法而行持也。师勤修五悔,广演三坛,尝以唐三藏不空所译《三十五佛名经礼忏文》,前增五十三佛,后缀普贤十大愿偈,前后共成一百八礼,期断百八烦恼。后迁四川蒙山,将唐金刚智《瑜伽施食仪轨》重兴翻译,名曰《焰口》。又演小施食,号曰《蒙山》。因以甘露法食度孤,复称甘露法师。师以瑜伽法传于勒布上师,勒布传于保安上师,保安传于威德幢上师。诸师事迹,因南宋时兵戈扰乱,皆佚而不传。后不测其所终。其道可传者,略述于此,伏望高明采录全传而增补之。
▲ 文本1(左栏)

书玉《大忏悔文略解》

宋,朝代也。西夏,国名也,谓地在宁夏西边故。宋真宗封赵德明为夏王,仁宗又封其子赵元昊为夏国王。法师西来,先至彼处弘法利生也。护国等五字,寺名也,谓师以《护国仁王般若经》普令缁素诵持,祝国祐民故。金刚等六字,人号也。上四字,通称。下二字,别名。法师者,谓通显密三藏,法中最上之称也。金刚者,谓瑜伽有五部,曰佛,曰金刚,曰宝生,曰莲华,曰羯磨也。师现传金刚一部,故名金刚法师,此乃灌顶时所授称也。梵语阿閦撇,此云不动,谓师最初依阿閦部法而行持故。集者,显德也,谓师欲令道俗修证,故以唐三藏不空法师所译《三十五佛名经礼忏文》,前增五十三佛德号,后缀普贤十大愿偈,前后共成一百八礼,期断百八烦恼故。后迁四川蒙山,又集《施食仪文》,为出生轨范。因以甘露度孤,复称甘露法师。今时诸方丛林静室目为课诵,以山彰名,所谓《蒙山施食》也。

▲ 文本1(右栏)

明版《瑜伽焰口济生佥要》

二明师传 问云:前来所言师家,指于何人耶?答云:即大西夏护国仁王寺阿閦撇斡资啰上师也。梵云阿閦撇斡资啰,华言不动金刚,师之密号。此师学游五天竺,名冠两京,显密俱通,性相备了。先来传授此法于勒布上师,勒布上师传于保安上师,保安上师传于威德幢上师。略明此三,以知来处云耳。

▲ 文本2(左栏)

石印本《瑜伽焰口施食手印》

二明师传 此法原自西天厦(按:原文即如此,“厦”与“夏”通)护法仁王寺阿閦鞞斡资啰上士也。梵语阿閦鞞斡资啰,华言不动金刚,上师之密号。学游五竺,名冠两京,显密俱通,性相备了。先来传授此法于勒布上师,勒布传于保安上师,保安传于威德幢上师。略明此三,以知其来处耳。

▲ 文本2(右栏)


由此可见,祖印所辑不动金刚传应该是融合了《瑜伽焰口济生佥要》和《大忏悔文略解》这两种材料,或与这两种材料十分接近的东西编写而成的。《佥要》一书似乎流传不广,现在知道的人也不多。在清初受登(1607—1675)诠次的《瑜伽集要焰口施食仪》(题“西夏护国仁王寺法师不动重集”,《嘉兴藏》本)中,提到过“当时述《施食济生佥要》者”和“《施食佥要》本”,指的应该就是它。其实到了清末还有像明刻本一样把《缘由》《佥要》和《坛仪》合刻在一起的本子,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就藏有一部刻于咸丰四年(1854)的本子(封面题“板藏鼓山涌泉寺”,书后有刊记“咸丰甲寅年季夏谷旦莆邑象峰东林比丘通材重梓”)。此书我最近也购得一部,其《佥要》部分“二明师传”的文字与明版完全相同。我在孔夫子旧书网上还看到过一部三合一的线装刻本,与咸丰刻本在字体和版式上均不相同,只可惜虫蛀严重,卖家又索以高价,至今未能一探其究竟。明刻本《佥要》文字古奥,似非明人作品,有可能是脱胎于明初甚至更早的西夏和元代文献。相信以后随着更多古本的发现,我们会看到形态更为古老的不动金刚传。

虽然祖印所辑不动金刚传说他是印度人,但是《佥要》却并未明说,只说他游学五印度。况且有梵语名字的人也不一定就是印度人,也有可能是吐蕃人甚至西夏人。传承他法门的三人,目前只在中国国家图书馆藏《修习法门》(善本书号:06555)所收大宝白头葛哩麻上师传《圣大悲观音求修要门》中发现勒布的名字,作“大护国仁王寺勒布上师具恩师处取受语敕”。勒布名前的“大护国仁王寺”,与不动金刚名前所冠西夏寺院同名,似可证明两人之间的联系。至于葛哩麻上师与勒布在时间和师承上谁先谁后,从“具恩师处取受语敕”这几个字里尚难做出准确的判断。除不动金刚和威德幢有现成的梵语名、藏语名甚至西夏语名可供还原外,勒布和保安的原语到底是什么目前还不能确定。克平(Ksenia Kepping)以前关于不动金刚和勒布名称的还原和勘同的研究,证据薄弱,难以让人信服。我们也无法确定《佥要》记录的不动金刚与传承《三菩怛本续》的不动金刚是否为同一人。


载于《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
责任编辑:李青果




初审:宋宇
审核:詹拔群、周吉梅
审核发布:彭玉平、李青果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