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刊速递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期目录及摘要

中大学报社科版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9-23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4期
第61卷(总第292期)2021年7月15日出版
双月刊1955年创刊

目    录

名家特稿

重审中国的“文学”概念

张伯伟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共建党纪念活动的情感意蕴

陈金龙

中国共产党广州时期刍议

赵立彬

再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起源

谷小水



中山大学学术名家访谈

雨果与中国

——程曾厚教授学术访谈

程曾厚,郭丽娜



中国文体学研究

栏目主持人:吴承学

跨文化与文体之“变”的魅力

——《头陀寺碑文》与寺碑文论

胡大雷

古代肖像画与传记文体

赵宏祥

制义小题新辨

陈维昭

论传统小说文体在民初的通变

孙 超



选本批评与当代诗歌创作场域的构筑

徐 勇



文明与宗教研究

栏目主持人:[德]王 

敦煌出土元代回鹘文书中的行在缎子

[日]森安孝夫著,冯家兴、白玉冬译

摩尼教审判绘画二帧

[匈牙利]康高宝

亦列、合答、豁孛格秃儿:蒙古史书中的三位金朝将领

[美]艾骛德著,马晓林译



论康德对强化版本体论证明的系统批判

——兼评一种流行解读

舒远招

理性与情感的统一:康德意志理论疏解

董滨宇



风险社会的立法法理学

——不确定性、社会选择与程序正义

丁建峰

一般救助义务的刑事化问题

方 泉



“大国治理的规模与效能”专题

主持人:韩志明

规模焦虑与简约治理

——大国治理历史与现实的理论考察

韩志明

政府效能和政府规模之间的隐性张力

——基于全球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臧雷振,熊 峰



编后记

论文摘要

重审中国的“文学”概念

张伯伟

 要:重审中国的文学概念,应以欧美文学概念的变迁为参照。在研究方法上,不宜将概念的演变简化为名词的演变,用文献的胪列取代意义的剖析,而应当着重考察中国文学概念变迁中的衔接点(往往也意味着转折点),并注意其在语境中的涵义。从魏晋到中唐,文学概念中的核心问题是区分“文”与“非文”,判断标准落实在“为文法式”,集中在“声”与“形”,即声律和对偶。自中唐到南宋,问题的重心转移到区分伟大的文学和一般的文学,也就是从“文学是什么”转移到“文学应是什么”,具体落实在“文道合一”,此关乎文学的崇高。元代以下,又析出“诗”与“文”的区别,形成中国的“纯文学”概念。17世纪欧洲传教士首先将“文学”对译“literature”,影响到日本以“文学”对译19世纪中叶以下的“literature”概念,反过来又在中国广泛传播。值得重视的是,章太炎对文学的定义,具有两大“异彩”。通过对旧有理论命题的“激活”,进一步重新思考应当“如何研究文学”,是更为重要和现实的问题。

关键词:重审;文学;文章;文道;诗文



中共建党纪念活动的情感意蕴

陈金龙

 要:情感是社会、历史和文化的产物,既作用于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也影响国家、民族、政党和社会的发展。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蕴含情感发生发展的面相。借助建党纪念活动,中国共产党表达了对历史的敬畏之情、对英烈的敬仰之情、对人民的尊重之情、对政党的自信之情和对世界的感谢之情,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情感的多维内涵。从情感维度研究中国共产党历史,是有待开拓的新领域,应当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建党纪念;情感意蕴



中国共产党广州时期刍议

赵立彬

 要: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不久,即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因应时代潮流和中国革命实际,与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合作,共同领导国民革命。这一时期,党的主要事业及活动、特别是国共合作的实际工作,主要在广州;党的组织工作、宣传工作、民众工作、军事工作,基本上是围绕以广州为中心的国民革命运动而展开;党的路线、政策、经验、认识以及领袖人才的锤炼,对后来的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广州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在瑞金时期、延安时期之前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奠基性历史阶段。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广州时期;统一战线



再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起源

谷小水

 要:联俄、容共是孙中山晚年的两大政策,但容共实为联俄的副产品。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孙中山的联俄政策久未确立,容共政策自无从推展。在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的大力推动下,中国共产党比较早地开始了与国民党合作的实质性准备,最终在广州召开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作出了国共合作共同推展国民革命的重大决策。第一次国共合作起源阶段,国共两党和苏俄及共产国际为探索国共合作,作出了巨大的努力。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也必将开启中国革命的全新局面。

关键词:国共合作;孙中山;马林;陈独秀;中共三大



雨果与中国

——程曾厚教授学术访谈

程曾厚,郭丽娜

 要:程曾厚教授毕生致力于雨果研究,也是《计量词汇学及其他》和《语言学引论》的作者,选评过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研究领域极为广阔。作为“执着的学者”,程曾厚教授在40多年的时间中,多次赴法国走访雨果故居,进入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查阅文献,融会贯通,形成了具有中国视角和主体意义的雨果研究成果,获得国际研究界同行的高度肯定。程曾厚教授执着于文学研究的心路历程及其治学观念和方法,为当代治文学者提供了积极的启示。

关键词:法国文学研究;雨果;文献积累;融会贯通



跨文化与文体之“变”的魅力

——《头陀寺碑文》与寺碑文论

胡大雷

 要:《头陀寺碑文》入萧统《文选》,佛教典籍《出三藏记集》称寺碑文“文自彼制”而“道缘成业”,亦“总入于集”,从目录学可知寺碑文兼跨僧俗两界。《头陀寺碑文》以西天佛地为参照,以中土建筑话语叙说佛教寺院与佛理,其话语跨建筑、佛教两界,由此体现了“碑文”文体其中的一类,由“主于叙事”向“主于议论”之“变”。《头陀寺碑文》以中土义理话语与文章笔法之类叙说佛理,跨中土学术与西土佛教两界。跨文化的多重话语的介入与重构,令寺碑文增添了许多魅力。

关键词:寺碑文;建筑;道缘成业;变体



古代肖像画与传记文体

赵宏祥

 要:在古人观念认知和应用实践中,传记文体与肖像画存在明确的联系。以容貌观念作为知识背景,记录人物的传记文体与肖像画之间形成了直接或间接的图文互生、相互阐释关系。人物容貌不仅被肖像画直观表现,也是相关传状、颂赞、碑志等传记文体类别书写过程中的重要元素。容貌所包含的象征意义,使得肖像画与传记文体的内涵和功能产生一定重合。在具体文化观念或者礼仪运作之中,肖像画不仅介入传记文体形态的发展演变,其自身也受到传记文体所承载的观念和规律的深刻影响。

关键词:肖像画;传记;文体;图像



制义小题新辨

陈维昭

 要:明代以来有关大、小题的划分依据,基本上有考试级别、题型、题意和制义修辞四种,每一种都涉及小题的某一方面的特性,各种依据之间有时也有相抵触之处。每一位论家在谈及小题时也仅是采用其中的某一、两种。选家与考官对待大、小题的不同立足点,尤其应该引起重视。对这四种划分依据的深入考察,不仅有助于了解明清时期的科举体制,而且对于认识明清制义的修辞形态、审美风尚及其与明清时期的文化关联,也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小题;亵而不经;制义修辞



论传统小说文体在民初的通变

孙 超

 要:古体小说在民初呈繁荣之势。笔记体小说大多沿随笔杂录与讲求实录的固有轨辙前行,部分作品出现与传奇体合流的趋向;稗官故事类和野史笔记类作品居于主流,具有消遣与补史功能。尊体意识下的传奇体小说以婚恋、侠义、神怪题材为主,讲求辞章结构,追求诗意美;破体意识下的作品拓展了新内涵,形成了新的叙事模式和诗化、心理化特征。话本体小说以说话虚拟情境演述社会万象,充满世俗性、娱乐性和民间性;体式上变异很大,其抒情、评判的个人化与新体白话短篇小说日渐趋同,“说话人”隐形成为必然。白话章回体小说面向市民写作,具有很强的通俗性,在语言、题材、适应报刊及类型化等方面呈现新变;文言章回体分诗骈化与古文化两类,其文体风格与主题题材相得益彰,变白话章回体的情节中心为写人中心。在遭到“五四”新文学家批判后,诸种古体小说或黯然退场,或顶风坚守。历史证明,民初古体小说的守正出新为避免与阻挡中国小说文体的“全盘西化”起到过重要作用。

关键词:传统小说文体;民初小说;通变



选本批评与当代诗歌创作场域的构筑

徐 勇

 要:选本批评是当代诗歌批评的重要方式,其以选和编的方式有效地参与到诗歌场域的构筑中去。诗歌选本与诗歌创作现场之间构成一种语境上下文关系。就当代中国诗歌创作场域的构筑论,选本批评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青年主体的呼唤;二是诗学观念的表达;三是诗歌流派的建构。相比小说等其他文类选本,诗歌选本批评的独特性在于它的敞开性、阐释性和有效性三方面的结合。这与诗歌选本所发挥的独特的“判断、分类、解释”等批评功能有关。从这个角度看,诗歌选本批评是批评作用的最集中呈现。

关键词:选本批评;诗歌选本;诗歌场域;批评作用



敦煌出土元代回鹘文书中的行在缎子

[日]森安孝夫著,冯家兴、白玉冬译

 要:伯希和编号敦煌莫高窟第181窟出土第193号和194号回鹘文书是记录物品发放的账本残片,年代属于元代。其中的qïngsai是行在的音写,即南宋都城临安,今日的杭州。qïngsai tavar即“行在缎子”之义,表明杭州产的缎子在元代已经流通于西北地区的敦煌等地。其背景是当时回鹘人联系网在中国内地的存在。

关键词:敦煌莫高窟;回鹘文书;行在;qïngsai tavar



摩尼教审判绘画二帧

[匈牙利]康高宝

 要:摩尼教表现宗教性功过审判的画作中,有两帧分别收藏于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MIK III 4959 V)和奈良大和文华馆,后者传为出自江南地区,前者则由德国探险队在吐鲁番发现。对其内容的研究,应(1)根据摩尼教、佛教经典,(2)分析宁波画作的供养人题记,(3)参考宋元时代《十王经》绘本对阴间的表现,(4)遵循画像学的解读逻辑,尤其在第(2)项中探讨摩尼教借鉴佛教画像以表现自己的教义观念的作法。细密推敲可知两幅画作的内容远比此前学者所想丰富、复杂。

关键词:摩尼教;审判场景;画像学分析;《十王经》;妲厄那(Daēnā)



亦列、合答、豁孛格秃儿:蒙古史书中的三位金朝将领

[美]艾骛德著,马晓林译

 要:《元朝秘史》第251节记载了三位金朝将领亦列、合答、豁孛格秃儿,波斯语史书也有类似的记载。以往学者勘定前二人为移剌蒲阿、完颜合达,但未考出第三人。综合全部史料,从蒙古文、波斯文的写形来看,可以推知:合答在波斯语史书中的写形当为Qadāy Wangšay,三人名的蒙古语形式当为Ila、Qada、Qu Bögetür。这些名字在契丹语、女真语中具有形态的演变。Qu Bögetür可勘同为汉文史料中的纥石烈牙吾塔。联系契丹语、女真语形态,可认为Qu即纥石烈的蒙古语形式,而Bögetür(蒙古语,意为驼背)的词意对应了他与南宋作战时所得的绰号“卢鼓椎”(汉语俗语,意为曲脊)。

关键词:蒙古帝国;人名学;蒙金战争;元史



论康德对强化版本体论证明的系统批判

——兼评一种流行解读

舒远招

 要:普通本体论证明从一个绝对必然的存在者概念推出绝对必然存在者的存有,认为取消其存有会导致该概念自相矛盾。强化版证明继承了这一论证策略,但增加了“最最实在的存在者概念”和一个三段论推理:第一,有一个可能的、最最实在的存在者,它包含了一切实在性;第二,在一切实在性中也包含了存有;第三,存有寓于一个可能之物的概念中。康德对强化版证明作出了总体性回应,表明它自相矛盾和同义反复,说明取消实存不会导致矛盾。他针对小前提混淆逻辑谓词和实在谓词而提出Sein不是实在谓词,针对结论中同义反复的实存而提出实存概念的精确规定,针对大前提含糊的可能性而提出逻辑可能性不等于实在可能性。实在谓词与实存谓词具有异质性,流行解读的根本错误在于把实在谓词理解为综合命题的谓词,把先验的实在谓词与经验的实存谓词混为一谈。

关键词:康德;强化版本体论证明;系统批判;流行解读



理性与情感的统一:康德意志理论疏解

董滨宇

 要:一般认为,康德的义务论主张道德行为的动机或者根据是纯粹理性以及对法则的意识,而非感性情感或者欲望,这一点决定着行为的道德属性。对此,情感主义者提出了大量批评,站在休谟主义的立场上,他们认为道德动机的根据应该是在以同情为主的情感而非理性之中,而康德的“理性中心主义”将导致认知与行动上的诸多困难。情感主义者们并未真正理解康德伦理学中“意志”以及“理性”的复杂含义。实际上,康德并未将理性与情感简单地对立起来,而是将二者结合于更加具有统一性意义的“意志”或者“理性”概念之中,或可将其称为意志Ⅱ或者理性Ⅱ,与仅仅包含纯粹理性及其法则的意志Ⅰ和仅仅具备认知能力的理性Ⅰ不同,它们已经蕴涵了以“敬重”为核心的情感要素,即康德所说的“实践性情感”。同时,在围绕康德的“道德动机”问题上,两种相互对立的理解——理性主义与情感主义,其真实的分歧并不那么大。纯粹理性以及对法则的意识是理论意义上的根本性动机,而作为“尊重”的道德情感是其现象性反映,在现实运作中理性与情感是同时发生的,但在逻辑意义上,纯粹理性以及对法则的意识确实是在先的。

关键词:理性;情感;意志



风险社会的立法法理学

——不确定性、社会选择与程序正义

丁建峰

 要:人类正处在一个不确定性极高的“风险社会”之中,通过制定规则来防控风险,在法治框架下提高风险管理水准,是当前应对挑战的必由之路。由于人们对风险的态度差异和利益冲突,导致风险社会的立法难题,集结不同个体偏好而成为社会偏好的社会选择理论,在这一领域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风险社会的立法不能完全委之于专家之手。专家、公众和立法机构必须合理分工,专家给出初步方案,公众参与必须贯穿立法的全过程,以协商民主的方式收集和汇总信息,改善风险防控方案。立法机构在程序正义的前提下,整合多数意见作出抉择,这是风险社会立法的一个有效途径。

关键词:风险社会;立法;不确定性;社会选择;程序正义



一般救助义务的刑事化问题

方 泉

 要:将一般救助义务刑事化的传统由来已久。在宗族社会治理和连带责任的背景下,中国古代自秦至清,均设有见危不救的相关罪名。近代以来,大陆法系国家基于宗教教义,迄今几乎所有国家的刑法都设有“坏撒玛利亚人法律”。普通法在传统上虽持反对立场,但例外的情形也逐渐增多。从损害原则出发,在缺乏阻却事由的情况下,未能履行一般救助义务的见危不救行为是对他人利益的不法损害,应当入罪。从立法效果上,则可呼应社会团结的刑事政策目的。参考大陆法系国家的一般模式,结合我国罪名体系现状及立法习惯,可以将见危不救罪设于第四章遗弃罪之后。总之,刑法的谦抑性要求应对罪名数量脱敏,保证犯罪化的正当性才是刑事立法的核心要义。

关键词:一般救助义务;见危不救罪;不作为犯;刑事化



规模焦虑与简约治理

——大国治理历史与现实的理论考察

韩志明

 要:中国从古至今都是人口大国。庞大的人口规模构成了国家治理的底座,对治国理政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具体的治理形态及其要素各不相同,但都从不同的维度对应于规模问题及其变数,表达了规模问题带来的治理负荷,也显示出规模问题的制约性。规模问题是治国理政过程中的基本考量,规律焦虑就是基于规模问题所形成的治理困惑,对应于国家治理是如何应对和处理规模问题及其挑战的。规模焦虑通过不同的途径进入国家治理场域,从战略、实践、话语和技术等多个方面塑造了治理形态,也演化形成不同的治理风格。不同的治理形态又在解决规模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呈现和检验,而得以不断巩固、演变和发展。这些大国治理的规模叙事不仅有助于揭示大国治理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也为治理战略和技术的选择及其应用提供了启示。

关键词:大国治理;规模焦虑;治理负荷;简约治理;简约机制



政府效能和政府规模之间的隐性张力

——基于全球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臧雷振,熊 峰

 要:政府规模、政府效能和政府腐败控制一直是实践者和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本文基于全球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引入机器学习方法,通过随机森林算法和贝叶斯信息准则实现对控制变量高效、客观的选取与确认,并在后续实证分析中发现:政府规模对政府效能和政府腐败控制的边际效应递减。作者在探索政府规模和政府效能对腐败控制双重影响过程中,确认了最优政府规模标准的界定策略。最后讨论了本文研究结果的方法论意义、理论价值和政策启迪。

关键词:政府规模;政府效能;腐败控制;机器学习


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


推荐阅读

陈金龙 | 中共建党纪念活动的情感意蕴

孙久文 宋准 | 双循环背景下都市圈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初审:宋宇
审核:詹拔群、周吉梅
审核发布:彭玉平、李青果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