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刊速递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5期目录及摘要

中大学报社科版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01-09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5期
第62卷(总第299期)2022年9月15日出版
双月刊 1955年创刊
目    录


名家特稿

❖ 论辛弃疾词的象征意象和灵境

陶文鹏

 弦音惓惓:南宋遗民情怀与元明浙操江操琴曲

曹家齐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

❖ “解镫”:从诗格理论到赋学批评

黄志立

❖ 《天地间集》:赵宋遗民的另一部“心史”

陈 斐

❖ 孤本传奇《八义记》与明代“赵氏孤儿”改本戏文

   ——兼及改本戏文形态及性质的再讨论

陈志勇

❖ 接武旁流:阳湖派与桐城派关系新论

唐 可


历史研究

❖ 从朝堂到相府:南宋史弥远主政时期的中枢政治运作

韩冠群

❖ 故国已远:两宋之际一位陕西地方士绅的自处与处世

   ——以《故河南郡封公墓志铭》为中心

胡 坤

❖ 权力结构与防疫模式:清末东北大鼠疫期间防疫决策的执行

杜丽红


现象学研究

栏目主持人:张任之

❖ 语境中的胡塞尔

   ——专栏导语

张任之

❖ 胡塞尔与实在论—观念论之争

郑辟瑞

❖ 超越实在论与观念论

   ——胡塞尔超越论的观念论新探

谢利民

❖ 人性与方法

   ——胡塞尔论伦理生活

蔡文菁


中西哲学研究

❖ 柏拉图智慧论中的辩证意涵

林志猛

❖ 和平与战争的张力

   ——关于康德、尼采和老子的比较

杨玉昌


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研究:企业并购重组
栏目主持人:李善民

❖ 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企业并购重组决策

   ——专栏导语

李善民

❖ 环境规制、融资环境与企业技术并购

王彩萍,黄志宏

❖ 国有资本收益上缴与企业并购决策:基于中央企业集团的证据

刘丽华,孔东民

❖ 金融背景高管能助力实体企业高质量并购吗?

李善民,周珏廷


编后记


论 文 摘 要


论辛弃疾词的象征意象和灵境

陶文鹏

摘 要:南宋伟大词人辛弃疾是写作比兴象征词较早,并且写得最多最好的。他的比兴象征词多以表现其抗金救国壮志与壮志未酬的悲愤为主题,其题材内容、体调风格丰富多彩。他熟练地运用“想象出象”“借典造象”“即景取象”等多种方法,创造真切、鲜活、多样的象征意象,从而营构出极具雄奇性、戏剧性、层深性的象征灵境。其象征词的比兴寄托“不伤崭露,不易指陈”,具有多义性、歧义性、开放性,多篇作品成为古今传诵的经典,对于元明清比兴象征词的发展和清代周济等人“寄托说”“词史说”理论的形成,都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辛弃疾词;比兴寄托;象征意象;象征灵境


弦音惓惓:南宋遗民情怀与元明浙操江操琴曲

曹家齐

摘 要:元明时期,古琴音乐中被人指责为“亡国之音”“衰世之音”的“浙操”和“江操”,主要是南宋遗民创作和演绎的琴曲。其琴谱和音乐风格与北宋以来的“浙操”和“江操”并不完全相同。南宋时期,在浙江、江西等地,本就有以琴与诗之同好结成的文人群体,入元后,不少人成为遗民的重要代表。其中擅琴的汪元量、毛敏仲、徐天民等,除以诗歌创作表达遗民的失落心态和精神取向外,还将此情怀诉诸琴曲。在此背景下,大量古琴曲被作了新的演绎和再创作。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假借潇湘文学意象,抒发独具遗民心结的惓惓之情,隐逸、避世、孤独、寄情山水则是其中的主题,因而出现了《潇湘水云》《泛沧浪》《飞鸣吟》《秋鸿》《泽畔吟》等琴曲。这一过程持续至明初。明初编订的《神奇秘谱》等琴谱,可谓是对这一过程的总结性成果,奠定了后世对于若干琴曲的解读基调。明代以后,随着士人对宋文化的推崇,以及浙江、江西等南方社会文化的发达,遗民琴曲则被广泛传播,并对此后中国音乐文化史的书写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遗民琴曲;浙操;江操;音乐文化


“解镫”:从诗格理论到赋学批评

黄志立

摘 要:“解镫”源于生活现象,过渡到军事术语,有解除马镫暂歇、延缓之意。后经诗论家撷取其延伸意于诗学病犯论中,旨在厘正五言诗创作节奏板滞、韵律单一的弊端,“解镫”成为初唐颇具影响的批评理论。随着科举试赋盛行,“解镫”由诗格范畴向赋学批评迁转,变成律赋创作中用一联隔句对解决两个限韵字的特殊形式。“解镫”韵作为一种批评方法,在赋学创作中呈现出较强的指导性与实践性,为律赋实现声韵与节奏的谐协提供了理论支撑,进而推动律赋的发展。唐抄本《赋谱》是最早探讨律赋“解镫”韵的赋格论著,标志着“解镫”由诗学概念进入赋学范畴。

关键词:诗格;解镫;声韵;节奏;《赋谱》;试赋


《天地间集》:赵宋遗民的另一部“心史”

陈 斐

摘 要:宋元鼎革之变激发出士人思想、情感的巨大能量,使其诗歌所蕴情感的强度和密度大增,进而凸显了诗为“心史”的性质。对此,时人亦有理论自觉。本文以谢翱编《天地间集》为中心,效仿陈寅恪“心史”研究理路,借鉴西方心态史、情感史的一些理念,从诗歌文本隐喻、象征等深层意义的发微出发,综合运用多学科视角或成果,从“悲痛与眷恋:连结的断裂与复原”“惊悸与诧异:战乱创伤与奴役怨懑”“闲适与郁怅:隐居的政治意涵”“空幻与落寞:儒家伦理纲常之外”“坚守与忧惧:与时间抗争”五个方面,对易代之际与遗民身份认同相关的心态做了立体、动态的透视。近代人文与社会科学中普遍出现了“人的消失”现象,激活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心史”意蕴,不失为既得预国际学术界之潮流又呼应国内学术界“三大体系”构建之吁求的有益尝试。

关键词:宋朝;遗民;心态;心史;《天地间集》;人的消失


孤本传奇《八义记》与明代“赵氏孤儿

——兼及改本戏文形态及性质的再讨论

陈志勇

摘 要:“赵氏孤儿”戏文是明代剧坛上流传甚广的经典剧目,有富春堂、世德堂、汲古阁等多家坊刻改本流传于世,杭州人徐元的《八义记》亦是其中一种。然清初至今,诸家曲目著录此剧多有讹误。最近德国国家图书馆藏继志斋本《八义记》的再发现与回传,表明继志斋本即徐元所作。徐本与明代富春堂本、汲古阁本在主旨、情节和文词上都存在较大区别,表现出鲜明的文人化倾向。徐本的存在,不仅补上了南戏《赵氏孤儿记》向文人传奇《八义记》演进的关键一环,而且和其他三种明代坊刻“赵氏孤儿”所组成的文本群,成为再认知明代改本戏文形态和性质的代表文献。

关键词:《赵氏孤儿》;《八义记》;南戏;明人改本;文人传奇


接武旁流:阳湖派与桐城派关系新论

唐 可

摘 要:阳湖派与桐城派之间的隶属关系问题是清代散文史上的一桩公案,当下文学史叙述中通常将阳湖派视为桐城支脉。然而从文学流派的角度考察,阳湖派实际上并不具有后世文学理论所定义的诸要素,这是造成学界对两派关系无法形成共识的重要原因。还原历史语境,阳湖派其实是清人特定地域和学术观念下具有家族相似性,呈群星散点式分布的古文流派。阳湖也并非桐城分支,而是各自独立。乾嘉时期,桐城派有意识的结构流派是造成阳湖在后世依附于桐城这一文学现象的关键因素,这使得阳湖派在文学史叙述中失去其应有地位。再加上后世研究者远离清人语境,用后置文学流派分析前代文学现象时预设了流派对话的“前理解”,遮蔽了古今流派观念差异,更进一步固化了这种印象

关键词:阳湖派;桐城派;张惠言;恽敬;古文观念

从朝堂到相府:南宋史弥远主政时期的中枢政治运作

韩冠群

摘 要:南宋史弥远长期专权的实现,既因为宋宁宗理政能力低下,也是其与宋理宗君相合作的结果。为了维持专权,他建立起一套有别于常规的中枢决策机制。即以皇帝为中心的御前决策重要性降低,都堂和相府成为决策的中心。他既充分利用宰相居于行政枢纽的制度便利,又采取人事控制的手段,破坏了宰执合议的程序,取消了监察和封驳程序;以控制臣僚奏对和舍奏用申等方式实现以自身为中心的信息通进,以检正、都司、枢掾的直属化下行有司之事,从而建立起新的政务处理机制。也正是因为权相产生的基础在于君主的权力让渡,一旦基础动摇,权相政治也就走向终结。南宋权相政治时断时续、或长或短的特点,或许可以由此得到解释。

关键词:南宋;史弥远;中枢运作;权相政治


故国已远:两宋之际一位陕西地方士绅的自处与处世

——以《故河南郡封公墓志铭》为中心

胡 坤

摘 要:靖康之变后,当宋的势力遭金人驱逐,北方领土日渐沦丧之际,依旧留在故土的人群面对王朝易代,所呈现出的生活与心理状态各有不同。这直接影响了他们对“故国”“新邦”的态度,也反映在行为与抉择之上。《故河南郡封公墓志铭》提供了一个两宋之际陕西蒲城县地方士绅封舣在易代前后个人的生命故事,通过观察不难发现,易代之际与个人抉择紧密相关的是个人的经历与眼界,但在“故国”视角的叙事模式下,更倾向于从“忠义”“变节”的角度去阐释个人的行为。这不但易于忽略个体生命丰富的层面与内涵,也影响了人们对真实历史的理解。

关键词:两宋之际;陕西;蒲城;地方士绅;封舣


权力结构与防疫模式:清末东北大鼠疫期间防疫决策的执行

杜丽红

摘 要:东北大鼠疫期间,清政府西法防疫的决策受到地方权力结构的制约,产生出不同的防疫模式。东三省政治中心奉天,基本依靠官府力量进行防疫,由于强硬的防疫措施和独断专行的官僚作风,引发商会等社会组织的反抗,产生严重的社会矛盾与冲突。在重要的铁路中心城市长春,由于面临来自日俄的干涉,采取协议防疫的方式,官民能够在合作的基础上求同存异。远离东北政治中心的双城,只能自办西法防疫,由于无力完全采取防疫措施,知府被批评阳奉阴违,未严格执行西法防疫,并被免职。清末地方官府自身的组织能力和获取资源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政策执行的方式,而上级官府往往通过治官权来控制下级官府对政策执行的力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政策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组织能力;政策执行;治官权;上下级关系


胡塞尔与实在论—观念论之争

郑辟瑞

摘 要:胡塞尔称自己的哲学为“超越论的观念论”,这使得当代实在论者将其视为重要批评对象,他们主张,胡塞尔哲学因为其超越论的立场而错失超越本身。胡塞尔关于实在论—观念论的讨论是借助“内在—超越”概念展开的,他区分了两组内在—超越概念,这两组概念通过与两个意识概念的对应,同构造的两个基本范式联系起来,这样,实在论—观念论之争就落实在这两个基本范式的有效性问题上。正是从这个方向上,胡塞尔有效地辩护了超越论的观念论与自然的实在论的可兼容性,从而证明,他的超越论的观念论并未错失超越本身。

关键词:超越论的观念论;自然的实在论;超越;内在;概念中介


超越实在论与观念论

——胡塞尔超越论的观念论新探

谢利民

摘 要:胡塞尔的超越论的观念论常常被指控对世界之存在持笛卡尔式的怀疑论立场,学界对这一指控的回应大多诉诸超越论观念论与实在论的相容性。然而这种回应策略不仅不必要,而且违反了现象学的无前提性原则。根据纯粹意识的本质规定所设想的“取消世界”的可能性只是一种逻辑上的可设想性,现时在思的意识通过一致性经验实际地排除了这种可能性,确证了世界的现实存在。实行着现时意识的超越论自我的事实,不是实在世界中的经验事实,也非绝对观念论的精神实体,而是一种在超越论构造中显现出来的,先于自然与精神、实在与观念之分的原事实,先于一切现象之分的原现象。

关键词:观念论;实在论;“取消世界”;现时意识;原事实


人性与方法

——胡塞尔论伦理生活

蔡文菁

摘 要:现象学力图呈现为一门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胡塞尔的这一哲学理想基于哲学与生活的内在关联,真正的哲学能够为生活提供意义与方向,它虔敬地指向永不失落的价值。哲学向生活世界的返归以及哲学作为严格科学是同一工作的两个面向,二者奠基于人类别具一格的伦理生活之本质结构中。胡塞尔将后者刻画为通往理想人性的方法或道路,它昭示出终极的意义与价值,并展现为在自我关怀中以此极限为锚的奋进人生。因此,“作为方法的生活”一方面意味着有限的方法践行者与终点之间始终保持距离;另一方面,胡塞尔意在表明,“方法”是人所独有的现象,人的伦理生活是绝对价值与无限完满显现自身的独特方式。

关键词:胡塞尔;方法;伦理生活;现象学的动机


柏拉图智慧论中的辩证意涵

林志猛

摘 要:柏拉图的辩证术具有辩驳、探求真理和劝谕的作用,展现了智慧与无知、技艺、爱欲之间的辩证关系。苏格拉底的自知无知涉及对整全和最重要事务的无知,可激励人追求最高的知识和智慧。辩证术通过揭示人自以为知道的事情上的无知,使人陷入困惑而反思自身认识的限度。柏拉图对知识和技艺本质的辩证思考,可避免将智慧扭曲为诡辩术。智慧并非确定性的技艺,但对政治和立法这类最高技艺有重要的引导作用,爱智慧的哲学作为整体的构建是其他技艺走向完善的依据。苏格拉底的爱欲术有如无知之知,主要用于自我认识,以看清人自身爱欲的本质。爱欲术不是促使哲学向技术转化,而是借助辩证术砥砺灵魂向秩序的根基和智慧敞开。

关键词:柏拉图;智慧;无知;技艺;爱欲;辩证术


和平与战争的张力

——关于康德、尼采和老子的比较

杨玉昌

摘 要:和平与战争是历史上哲学家一直关心和思考的问题。康德、尼采和老子关于和平与战争的思想分别在东西方哲学史上具有代表性。康德从理性出发,构建了一个普遍法制的公民社会,认为人类将随着理性的不断进步最终实现永久和平。尼采从权力意志出发,肯定战争才是人类社会的常态,和平只是由于力量均衡导致的暂时状态。康德与尼采关于和平与战争的思想之间存在张力,这种张力因双方出发点迥异而很难得到化解。与康德和尼采不同,老子主张“道法自然”“为而不争”,提供了解决和平与战争问题的另一条路径。探索这条路径一方面有助于平衡康德与尼采之间的张力;另一方面也表明东西方哲学在关于是否通过肯定人的主体性来解决和平与战争的问题上存在着另一种张力。在当今人类依然面临战争的毁灭性威胁的背景下,东西方哲学亟需展开一场关于和平与战争的深层对话,从而确保人类的持久和平与繁荣。

关键词:理性;永久和平;权力意志;战争;道


环境规制、融资环境与企业技术并购

王彩萍,黄志宏

摘 要:本文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实施作为准自然实验,以融资环境为研究视角探讨了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并购的影响。研究发现,新标准实施后重污染企业显著减少了技术并购的投入。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新标准的实施对技术并购投入的抑制效应在民营企业、融资约束高的企业以及股票流动性低的企业中更为显著,这表明企业融资环境的异质性是环境规制影响企业技术并购的重要调节因素。本研究揭示了融资环境是环境规制影响企业技术并购的重要作用机制,对于如何降低环境规制对于技术并购的抑制效应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关键词:环境规制;技术并购;融资环境;准自然实验


国有资本收益上缴与企业并购决策:基于中央企业集团的证据

刘丽华,孔东民

摘 要:本文利用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政策为外生事件,研究中央企业集团母公司向政府分红时,是否以及如何影响集团内上市公司并购行为。基于2003—2017年度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本文研究发现:中央企业集团母公司上缴国有资本收益时,会抑制该母公司控制的集团内上市公司的并购行为,这种影响主要存在于企业融资约束较大、经营活动现金流净值较低和政府补助较低的公司中。本文拓展了国有企业分红的经济后果和企业并购行为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文献,并为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和支出制度提供了一定的政策启示。

关键词:国有资本收益上缴;企业集团;企业并购决策


金融背景高管能助力实体企业高质量并购吗?

李善民,周珏廷

摘 要:我国上市公司在并购时常面临融资难和风险高的问题,本文研究金融背景高管如何帮助企业克服并购困难、实现高质量并购。研究发现,金融背景高管通过降低融资约束和提高风险承担显著提高了公司发起并购的可能性,同时金融背景高管的并购绩效更好,在并购质量方面,金融背景高管显著增加了企业异地并购、使并购融资方式更加多元、并购规模更大并且缩短了并购交易时间。文章的研究结论支持了社会资本理论而非代理理论,说明金融背景高管是通过发挥自身社会资本的积极作用,促进实体企业高质量并购的。进一步研究发现,由于不同类型金融背景高管拥有的社会资本类型不同,其对并购质量的影响具有异质性。本研究对于企业并购决策和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企业并购;高管金融背景;社会资本;高质量发展




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5期



推荐阅读

张一林等|汇率危机、货币互换与国际金融合作

2022年第4期

毛蕴诗 王婕|重构全球价值链理论的经验研究——以科达制造为例

2022年第4期

张清江|朱熹“祝告先圣”及其诠释学意蕴

2022年第4期

林岗|正统论与中国的国家认同

2022年第4期

邱江宁|南北融合与元代文坛格局的建构

2022年第4期



审核发布


初审:宋宇
审核:詹拔群、周吉梅
审核发布:彭玉平、李青果



关注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