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玉平 | 如弦似镜两平常
壬寅中秋前偶读辛弃疾“天问”体《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数句,深为其极符科学的神奇想象而惊讶,王观堂因其与科学家“密合”而称其“神悟”,王评也堪称神评。但煞拍“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一句则常被隐没在此词的科学精神之外,而细思其词,恐此前种种情感之落脚点正在此处。大宋王朝虽曾一度强盛如满月,但何以今日南北分裂“渐渐如钩”?就好像陈亮唱和辛弃疾词“算世间哪有平分月”云云,这才是词人心中真正的“天问”。辛弃疾词的象征意象和灵境往往蕴含在这些地方。陶文鹏精研唐宋诗词数十年,尤其致力于诗词艺术之探究,乃从文学的角度研究文学之典范。本期推出其《论辛弃疾词的象征意象和灵境》一文,乃是对辛弃疾比兴象征词所作的全面而深入的探讨,文章涉及艺术方法、象征灵境等,而终究落在抗金救国之壮志以及壮志未酬之悲愤上,兼有细腻与深刻二者。
▲《稼轩公画像》(江西省铅山县西山辛姓族藏)
古琴是中国古代最为抒情的乐器之一,盖其声幽怨清远,入人深微而有不可形容者。元明两代琴曲承南宋之绪,以浙江之“浙操”、江西之“江操”最为驰名,元初因其作者多为南宋遗民,这一群体雅擅琴曲并切合易代之情,予以旧曲新演,以其传达低徊婉转之孤独失意情感,而被新朝斥为“亡国之音”“衰世之音”。明初编订的《神奇秘谱》等琴谱,便是这一脉琴曲的总结性文献。曹家齐《弦音惓惓:南宋遗民情怀与元明浙操江操琴曲》对此作了细致入微的辨析和源流梳理,乃是一篇兼有历史、文学与艺术特性的大文。
与曹家齐关注南宋遗民的话题相似,陈斐《〈天地间集〉:赵宋遗民的另一部“心史”》一文的关键词也是“赵宋遗民”,只是研究对象由元明琴曲而转变为谢翱编的《天地间集》,从诗歌的角度探索宋元易代之际遗民身份的认同以及相关的心史。朝代更替是中国封建社会最为激烈时期,文人士大夫的人生也存在多元选择的空间。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中说:
纵览史乘,凡士大夫阶级之转移升降,往往与道德标准及社会风习之变迁有关。当其新旧蜕嬗之间际,常呈一纷纭综错之情态,即新道德标准与旧道德标准,新社会风习与旧社会风习并存杂用。各是其是,而互非其非也。斯诚亦事实之无可如何者。虽然,值此道德标准社会风习纷乱变易之时,此转移升降之士大夫阶级之人,有贤不肖拙巧之分别,而其贤者拙者,常感受苦痛,终于消灭而后已。其不肖者巧者,则多享受欢乐,往往富贵荣显,身泰名遂。其故何也?由于善利用或不善利用此两种以上不同之标准及习俗,以应付此环境而已。
滋生于欧洲哲学传统的现象学,在当代中国依然呈现出显学的姿态。这也印证了一种建基于普泛性认知的理论,其生命力果然是强盛的。本期推出《胡塞尔与实在论—观念论之争》《超越实在论与观念论—胡塞尔超越论的观念论新探》《人性与方法——胡塞尔论伦理生活》三文,既有对胡塞尔基本理论的辨析,也深度介入到相关学术史的讨论之中。胡塞尔把自己的哲学定位为“超越论的观念论”,这自然会引起当代实在论者的反驳和批评。超越论是否超越本身?这是一个弹性较大的论证空间,而这一旦成为问题,胡塞尔便只能成为问题的一方,这使得他与另一方的争论难以停息。这其实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哲学状态。换言之,稍经交锋便平息争论的哲学,从本质上来说,也是令人怀疑的。
此编后记开撰于中秋之前,因为被辛弃疾《木兰花慢》一词的科学精神与隐喻联想所吸引,居然在写编后记的间歇,草写一诗,以迎接中国最为抒情的节日:中秋。录诗如下:
若得人生随性处,闲看冷月伴秋霜。
推荐阅读
审核发布
审核发布:彭玉平、李青果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