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设计物语丨时延电影理论与“影像化”建筑创作思想

One+1 ImpactStudio 2020-09-10

前几期的文章中,小编给大家分享过以特定空间节点塑造与路径序列为核心的线性建筑叙事的设计手法;以及以某种历史现象或社会冲突为切入点,进行的隐喻化建筑叙事语言。其实还有一种设计手法在当代被广泛应用,他们基于电影艺术的组织语言、将空间进行解构和重组、将不同时空维度的事物并置、从情绪角度出发处理建筑。

今天,就让小编带着大家看看影像理论下的建筑创作思想吧~


 

Part 1吉尔·德勒兹的哲学理论与建筑影像


要聊时延电影理论与建筑设计方法,首先要知道吉尔·德勒兹。作为法国当代著名的后结构主义哲学家,他的时延电影理论从影像本位视角和“时间-影像”的多个维度讨论了电影影像组织的内在逻辑。他的研究基于柏格森的时空观,通过研究感性思维在感知电影影像中的应用,提出——通过将时间作为要素在影像中直接呈现,以时间的异质性、多样性、不断变化的流动过程,突破了传统电影“运动——影像”的线性叙事逻辑,建立了时间与影像的共时、共存关系。这为信息时代建筑突破理性建构的逻辑向知觉体验回归提供了理论基础。


他的影像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时间的非线性呈现


传统认知的四维空间中,时间表现为空间中散布的各个节点组成的一个线性秩序排列,而影像则为空间的一个固定化切面。德勒兹参考法国哲学家柏格森的到圆锥时间模型,将个体的内在经验而非时间的线性流逝或者个体的运动轨迹作为核心,描述时间非线性的“生成”过程,也即德勒兹所说的“具体时延”。

简单地说,就是将具体的空间存在与运动轨迹和影像所创造的经验与记忆视作一个整体,实现心理上感知对空间的再定义。


 

2感知-运动模式的转变


柏格森把身体与影像发生关系的行为称作感知。身体在感知的作用下,进入运动这一存在的基本状态后,便会形成一种与外界沟通的“感知-运动”模式。这种模式体现为以线性时间为载体的一系列事件的组合构成的空间叙事结构。

如果将这一状态的事件进行解构,去除叙事逻辑并只保留听觉符号与视觉符号的场景,就进入了德勒兹所说的纯视听情景,简单地说,就是感官空间。通过视听影像对参观者思维的作用,实现了场景引导思维,一种抽象意义上的时空延伸。

 

3直接时空影像


人们用感性而非理性去体会影像的内容,突破了人们理解影像的单一维度。将事件的过去时与现在时共同呈现出来并拼接在一起,实现要素的联想和演生。

看完上面这些大家可能有点晕了。简单地说,就是将绝对线性的时间和运动、感觉都拆解,并且以感性的记忆作为切入点进行要素的并置拼贴,从而使建筑空间在看似“杂乱”的要素集合中,刺激体验者的感官与记忆,而非传统的通过路径的起承转合进行叙事。这种叙事逻辑是多维的、非线性的,前后联系并产生于每一个瞬时。

比如建筑师屈米在《曼哈顿手稿》中,将空间、活动、事件独立提取出来,将建筑的功能、形式和社会价值分离,从而实现每一个元素片段的叠加和衍生。



Part 2影像-时延理论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01“回忆-影像”模式

 

“回忆 — 影像”是指与纯视听情境描述的现实影像相对应的、潜在的但又不断被现实化的像。影像的纯视听情境由于脱离了“感知 — 运动”模式,使得影像不在运动中延伸,而是与一个潜在影像相连接形成一个影像的循环。柏格森将这一具有潜在作用的影像称之为“回忆 — 影像”。

例如,当我们第一次走进一栋我们研究已久的大师建筑时,就会唤起我们精神的高度注意和精神活动的识别,形成“记忆中对建筑研究的轮廓特征+眼前建筑对应的景象”的叠加,现实与历史的重叠,塑造出一个我们再创造过的世界。

这种模式创造了形而上的建筑。例如通过将时区、时层、时面影像压缩到现实现在,通过回忆唤起潜在意识中对建筑、场所和空间的描述,即诺伯戈-舒尔茨所说的“场所精神”与卒姆托的“氛围”空间。

运用在建筑手法上,就是将空间压缩或者重复以刺激观者的心理反馈,用纯气氛性的空间塑造从抽象层面渲染某种基于历史事件的氛围。例如李伯斯金设计的霍夫曼花园,花园中密布的倾斜石柱刺激人产生的压抑不适的氛围,引发人们对犹太人逃难体验的联想;费利克斯·努斯鲍姆美术馆中狭长的通道,通过创造狭长的空间重建画家流亡作画的情景。


02“梦幻-影像”模式

 

当空间的体验者不存在可以回忆的对象,此时记忆的穿插就会出现空缺,不可被现实化的影像不断出现在下一影像中,直至形成一个大的循环。建筑空间中的“梦幻 — 影像”通常是通过营造一种纯视听情境的影像,使观者面对一个“无意义”或抽象的画面,通过摧毁影像的逻辑关系使观者陷入到一个影像不可辨识的状态。通过将正在被现实化的潜在影像进行变形、抽象,从而在观者的思想和意识层面创造出了一个有别于现实的信息影像流动的时空。“梦幻 — 影像”对于建筑的意义就在于它创造了建筑的这个时空。

2005 年荷兰建筑师本·范·伯克尔和卡罗琳·博斯合作设计的度假屋·费城当代艺术馆中通过将原型建筑的直交曲面挤压、歪斜,创造了真实与虚幻相互影响的空间。未加装饰的建筑使人们的注意力转移到螺旋形结构上,参观者在装置中移动,拥有意想不到的影像变化。


 

03“晶体-影像”模式

“晶体 — 影像”中,时间与影像的关系就如同发光晶体的两个面,透过呈现出晶体特征的建筑影像,我们同样可以看到这种分体、分解的时间涌现。建筑以影像为媒介通过不断变换构成晶体的现实与潜在影像,生成了非时序的建筑空间。

法国建筑师让·努维尔的拉斐特百货公司室内的圆锥形向上开口的玻璃采光井穿过办公部分的楼层一直到达建筑底层。采光井作为一个投射屏,使投射在上面的影像被其曲线形的表面弯曲折射成影像的漩涡,透过它购物者可以看到商店其它层的影像,给购物者一种非时序、共时性的时间体验。



本·范·伯克尔设计的韩国首尔 Galleria 百货公司立面采用的具有折射能力的晶体,通过对背后LED灯源的控制,将一天不同时段的天气影像共时性的展现在建筑表面。



Part 3在设计中的可能解法





上文的专有名词过多,可能看起来比较令人费解。用最最通俗的话来说,时延电影理论其实是提出了一种新的组织模式:即由于电影剪辑手法的存在,可以将不同时间、不同元素的东西叠加在一起,这种电影的呈现手法是相对抽象和意识流的,他向观众传递信息的方式和传统电影逻辑叙事的方法产生了差异,从而刺激了观众意识的自主思考,而经过了很长时间学习的大家也明白,基于自己理解和再创造的记忆不仅具有更大的丰富性,也会留下更深的印象。而转化到建筑空间,所谓“回忆”、“梦幻”、“晶体”的三种模式其实就是在讨论不同手法对某种体验的重塑与刺激。

 

具体到我们的设计,就是从“氛围”和“记忆”出发思考设计,有意识的创造比较特定的空间模式。情感抽象+空间异化+元素并置。给大家几个小的思维逻辑:

比如“回忆”模式——如果我的目的是纪念某个事件或者创造某种空间氛围——提取这次事件的情绪而不是具体元素——创造一个引起相似情绪的纯空间,并进行引导性联想。

例如在设计mountain in the light中,设计目标是一个墓地,提取出了纪念、悲伤、肃穆等情绪,将情绪的呈现转化为纯粹的“光明+黑暗”模式,而非设计一条进入墓地的空间序列。



不同情感元素的需求被直接翻译成形态各异的采光口,使人在感受阳光的同时回忆起故去的人们。


 


而“梦幻”模式——就是对传统建筑空间的解构和破坏。抽取传统空间模式——对其中一或两个要素进行扭曲、变形、甚至有意识地将不相干元素插入——加强视听冲击,制造混乱。

比如设计secret view bank,旨在设计一个兼顾展览和存储功能的空间。设计中打破了传统展览空间的组织模式,将一对一观展的心理体验直接转化到建筑空间和路径之中,形成了一个方盒子中纵横穿插的景象。



通过打碎连接艺术画廊的储存空间的体量,营造出空间尺度上的框架,去提供一种独特的、质感饱满的艺术品欣赏视角。



采取了体量上交错呼应的设计策略,让欣赏艺术的体验更加丰富多样。试想当你身处上层空间,却可以通过天井看到下层空间的展品,建筑空间上提供与你的欣赏视角会比直接处于底层公共开放空间更加私密敏感。



也有设计通过将类型化的空间直接嵌入传统楼层建筑之中,创造时空的组织与观测的错乱感。



再到“晶体”模式——其实就是反射、折射和透明性。从材料或者空间的透明性出发——找到一系列想要并置的元素,例如现在的活动和自然的影像——通过反射折射甚至人为播放的方式,平行叠加在一起。从而实现所在于A点,可以同时观测到BCD多层次的影像。

这种手法在日本设计师以及展陈布置中比较常见,作品集里大家就自己尝试啦~



其实无论是影像理论,还是氛围理论、场所精神,在光电子时代信息传播方式不断变革的前提下,我们需要敏锐的感知到人们观察事物与体验事物的方式的改变。传统的场景营造方式可能已难以适应人们快速体验、信息混杂的需求,而需要探知一种更丰富更具有自由度的建筑呈现。这种感性与印象主导的设计方式,也可以成为一种空间的设计手法。



参考文献:刘杨.德勒兹 时延电影理论视阈下的“影像”建筑创作思想阐释[J].建筑学报





RECOMMEND推荐阅读


设计物语

设计物语 | Emotion:设计中的情感表达

设计资讯 | 从马赛公寓到粮仓公寓——公寓建筑的城市性

设计思维 | 纪念的表达——大屠杀纪念馆的那些事

一颗蘑菇的故事丨从形态出发探讨建筑设计


技法课堂

技法课堂丨炫彩室内几何主义场景表现

正轴侧视角 | 活力内街场景表达

分析图专题 | 场地背景叙述性表达

效果图工作室 | 拼贴风半鸟瞰视角透视图


留学小站

 美国建筑留学丨STEM认证深度解读

局势紧张,香港留学何去何从?

我要去英国读研,该什么时候做作品集和学语言?

我要去美国读研,该什么时候学语言和做作品集?

美国建筑留学 | NAAB认证深度解读

英国建筑留学Part1,Part2,Part3扫盲贴


经验分享

如何制作一张高逼格的作品集封面?

建筑类作品集other works放点什么?

建筑类作品集必备资料丨专业英文词汇汇总

建筑类高质量素材网站推荐


选校助手

走进建筑名校(英国篇)——伦敦大学学院

走进建筑名校(英国篇)——爱丁堡大学

走进建筑名校(美国篇)——哈佛大学

走进建筑名校(美国篇)——康奈尔大学

走进建筑名校(中国香港篇)——香港大学

走进建筑名校(新加坡篇)——新加坡国立大学

走进建筑名校(欧洲篇)——米兰理工大学

走进建筑名校(欧洲篇)——代尔夫特理工大学

走进建筑名校(欧洲篇)——阿尔托大学

走进建筑名校(澳洲篇)——墨尔本大学

走进建筑名校(澳洲篇)——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






IMPACT STUDIO 2021Fall 报名招生中


IMPACT STUDIO(IS)成立于2015年,专注于建筑/景观/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室内设计/平面设计/工业设计/交互设计的专业学术教学,致力于为设计类留学生提供职业的留学作品指导和权威的设计咨询。IMPACT STUDIO以“设计是用精神和灵魂进行塑造的历史,我们要对历史负责”为态度,为每一位学生量身定制专业的学术规划和培养体系,实现在设计道路上追求的梦想和目标。







“设计是用精神和灵魂进行塑造的历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