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毛泽东诗词以其精确的历史性、高深的文学性、强大的论战性独占中国现当代文学之鳌头。自80年代开始不断受到翻译界关注。本文以1981-2021年CNKI收录的毛泽东诗词翻译研究的387篇文献为数据来源,运用CiteSpace和VOSviewer两种可视化工具,从发文量、学科分布、作者合作网络、关键词共现以及突现术语等维度对毛泽东诗词翻译研究现状开展可视化计量分析,以期揭示毛泽东诗词翻译的研究热点和演进规律,指出未来研究方向,为当下毛泽东诗词翻译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毛泽东诗词翻译、可视化、CiteSpace、VOSviewer
[作者简介] 李正栓(1963-) ,男,汉族,河北保定人, 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典籍英译及英美文学研究。滑彦立(1981-),女,汉族,河北省邢台人,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典籍英译研究。
文献来源:《外语与翻译》2023年第2期,第1-8+98页。推送已获作者授权。转发请注明【翻译研究动态】及文献来源。引用请以期刊版为准。
基金来源:本文系2021年度“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成果”(21XNH159)
谨以此文纪念毛泽东主席诞辰130周年!
本文编辑:周方衡 南昌航空大学
毛泽东诗词因其精确的历史性、高深的文学性、强大的论战性深受国内外读者喜爱,一经结集出版便引起读者争相购买,一时达到“诗集销量比历史上任何一位诗人的诗集销量大”(Nieh Engle & Engle 1972: 11),“独领风骚”国内外。叶君健曾在其一篇回忆性文章里写到“《毛泽东诗词》在世界流传之广,超过了《毛泽东选集》本身。因为作为文学名著,它的欣赏价值高,群众性强,远至南美洲的巴拉圭和地中海一角的希腊都有毛诗的译本 ”(叶君健 1991)。要传播,必然借助翻译。本研究利用可视化工具对毛泽东诗词翻译与传播研究进行直观、形象的描述,以期管窥目前该领域的研究总体状况,考察科学合作网络状态,归纳国内研究演进路径、挖掘研究热点。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简称CNKI),检索时间为2021年10月1日,检索栏为“文献”,检索方式为“主题”词检索,为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进行了跨库选择,只选择了各类期刊与硕博论文为研究对象(总共6个库)。检索时以“毛泽东诗词+翻译/英译/传播/海外”为主题词,通过人工判读剔除与翻译不相关、重复、无作者文献,同时去除主持人语、稿约、译文等非研究性文章,最终选取387篇文献(这些文献大多以英语研究为主)作为本研究的基础数据。本研究运用CiteSpace 5.5R2与VOSviewer1.6.17两款软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呈现。这两款文献计量方法功能强大、彼此优势互补,是应用广泛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工具,也是目前国际上最为先进的两种文献计量学方法。它们不仅可以用来呈现相关知识研究的静态结构关系,而且可以动态地揭示其发展演进的规律。同时,两者又各有其特点,CiteSpace是通过树形图及连线粗细表示知识之间的共引聚类、关键节点和研究热点;而VOSviewer主要是以距离、密度强弱的不同绘制共现图谱。本研究借助这两款软件并辅以常规的文献计量分析工具对知网中有关毛泽东诗词翻译的期刊以及硕博论文进行深入挖掘与分析,以期对国内毛泽东诗词翻译研究的发表年度趋势、学科分布、研究热点、前沿与趋势有所把握,并以可视化方式呈现出来,澄明其研究现状,并指出今后发展的方向。
图1中发文数量的起伏曲线图可以直观地发现毛泽东诗词翻译研究领域的发展状况和趋势。知网关于毛泽东诗词翻译研究的文献始于1981,但是自此后10年期间竟无一篇文章发表,直到另一个10年即1991-2000年毛泽东诗词英译研究开始有起色,但也是“匍匐前进”,因此可判定1981-2000年为毛泽东诗词翻译起步期;2001-2011年这10年期间的曲线一路攀升达到最高峰值36篇,此阶段是毛泽东诗词翻译研究“爬坡前进”的爆发期;2012-2021年期间虽有低潮期,但年发文量仍保持在16篇以上,趋于平稳,说明学术界整体上对毛泽东诗词翻译研究仍保持兴趣,且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是毛泽东诗词翻译研究的平稳深化期。我们将搜集到的387篇文献所属学科进行了分类,发现研究领域跨越了很多学科,其中51.48%来自语言学,占了毛泽东诗词翻译研究的半壁江山,35.13%来自文学,其他总共占13.39%,依据所占份额依次排列为: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历史、图书情报档案、教育、政治、文化、美术、音乐、计算机。对某研究领域高影响力作者及其合作者进行分析,可以了解该领域的研究发展动向及科研合作状况(杨艳 2021)。科研合作就是研究学者为生产新的科学知识这一共同目的而在一起工作(Katz & Martin 1997)。这里只分析CiteSpace提供的作者合作网络(Co-Author)。表1 高影响力作者
发文量和被引用率是衡量一个作者学术影响力的两个重要且常用指标(见表1),高被引作者不一定是高产量作者,表1列出这两项指标的前10位作者及其对应的发文量与被引频次。其中前5个人名基本相同,整体对比高被引作者中有5个人名与高产作者不同,包括许渊冲、马士奎、叶君健、张丹丹和刘泽权。高被引作者中排名第1与第9位的许渊冲、叶君健都是毛泽东诗词英译的译者,他们的文章要么是对自己翻译毛泽东诗词的翻译原则及翻译思想的集中表述,要么是对翻译、出版过程的回忆,都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史料意义;马士奎主要是研究文革时期文学的译介,其发文较早且从翻译输出目的、翻译方式、同时期译本比较三方面较全面地深入研究了1976英译本,立意较新,对同领域的学者具有借鉴意义;张丹丹与刘泽权的合作发表了一篇运用了语料库技术研究毛泽东诗词英译的文章,引用率达28次,仅此一篇将此二人推到高被引作者的前十名,目前计算机翻译研究在翻译领域炙手可热,但是诗歌翻译研究领域运用计算机进行研究的却很少,因此引起了学界的关注。这两项指标前10位中高产作者占了一半,他们的排名基本稳居前5,因此在下文作者合作网络中重点分析具有代表性的前五位高产作者,而那些不因产量高而出现在高被引作者列表的前几位作者,一般是具有高影响力的译者或者极个别是运用了新的研究方法的作者。作者合作网络所绘制出的图谱能够直观、形象地帮助研究者迅速发现该领域的核心作者都有谁以及作者间是否有合作?他们的合作强度如何?他们分布在哪些机构中并隶属于哪个国家/地区?首先进行CiteSpace的参数设置,将时间跨度(Timespan)设置为1981—2021,时间切片为1年,节点类型为“作者(Author)”,数据分析的阈值TopN = 50。借鉴普赖斯定律:,其中为最高产作者的发文数量,毛泽东诗词翻译研究中发文量最高的是刘明东,即N=19,代入公式中计算得到M=3.26,M是核心作者群中发文最少的作者发文篇数,因此本研究中最少发文量的核心作者发文3篇。故笔者选取论文产出≥3篇的高产作者进行研究,运行程序后生成作者合作网络图谱(图2)。CiteSpace构建的作者合作网络图谱是由节点和线搭建而成的网络图形,本研究采用年轮状节点,年轮的整体大小反应作者发文量的大小,年轮的厚度与相应的时间分区内作者发文量成正比。节点之间的连线反映着节点之间的共现情况,线条的粗细反映着作者之间共现频次的高低,即作者之间的合作强度。图2中节点数N=331,连线E=116,网络密度Density=0.0021,网络密度值偏低,说明各个节点之间较为分散,作者之间的合作度不高,互动交流少。按高产作者发文量多少依次排序的前5位作者中刘明东与曾清等、李崇月与张彬等、李正栓与陶沙等形成了合作关系网,他们的合作对象主要是自己的学生。年轮之间连线的有无和粗细以及打开节点检查各作者发表的具体时间,发现张智中与陈文慧研究起步较早,发文量大,张智中的文章都集中在 2007—2010年,发文总量 14 篇,年均近 5 篇,节点周围没有任何连线。陈文慧的文章都集中在 2006—2013 年,文章都集中在2006-2013年8年之内,发总量7篇,年均1篇,此作者的节点周围在图2中无任何连线。李崇月形成了作者合作网,但是文章集中在2008-2013年7年之内,发总量13篇,年均2篇,图2中并无多少连线,但当笔者将所有连线呈现后发现此作者周围连线甚多,说明其虽形成了合作网但强度不够,且打开节点后发现这些合作发文皆在2013年之前。刘明东与李正栓形成两个合作网,且自始至终一直在做这方面的研究,特别是李正栓团队,近些年科研不断。侯奇焜与张丹属后起之秀。候奇焜独木无林,张丹属李正栓团队。魏波也形成了一个较小团队,且近几年开始活跃起来。毛泽东诗词翻译研究的作者是否形成团队,以及形成了哪些团队,在图2中一目了然。
经过对387篇文献的作者进行统计分析可知,发文数量在3篇及以上的作者为30名,其中有8名高产作者从未与其他人合作发表过论文,占26.67%,22位作者发表了合著论文,占73.33%,这22位作者构成了科学计量学的科学合作网络。30名核心作者共发表文献167篇,占全部文献的43.15%。根据普赖斯定律:“在同一主题中,半数的论文为一群高生产能力作者所撰”,那么核心作者撰写的论文数量应占该领域所有论文数量的50%左右,本研究中30位核心作者发文占到近50%,我们认为符合普赖斯定律的标准,因此说明毛泽东诗词翻译研究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核心作者群。对每位高产译者及核心团队进行详细考察后发现,张智中是毛泽东诗词翻译研究中起步最早、研究产量最多的,主要集中在修辞以及特殊词汇的处理上,比如颜色、数字、代词的处理。李崇月也是较早研究毛泽东诗词的学者,产量仅次于张智中,主要关注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诗词专有项的翻译(比如典故、词牌)、综述毛泽东诗词翻译研究。刘明东和李正栓团队是自始至终都在进行毛泽东诗词研究,起步稍晚于前面二者,但是所研究的领域涉及方方面面,微观、宏观皆有涉猎,也有理论介入的文章,较为全面。各研究领域的硕果累累、繁荣发展离不开各位作者的孜孜不倦的钻研,其中,高产作者的贡献尤为重要。如果高产作者与其他作者建立紧密、稳定的合作关系,能更好地推动学术研究的进步与创新(许振宇, 吴金萍, 霍玉蓉 2019)。从图2中可以看出,在毛泽东诗词翻译研究领域中不乏一些有影响力的高产作者,如张智中、李崇月、刘明东、李正栓等。但是能够“独当一面”的引领者尚匮乏,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的作者只有刘明东团队的几个作者,比如刘明东与曾清、魏艳,他们之间至少有3篇合发的文章。李正栓团队在人员在增加,团队合作也在继续进行,李正栓的毛泽东诗词的译著也在陆陆续续地以多语种在国内外出版,目前该团队正处于兴起之势。其他团队的作者之间有过合作,但是这种合作关系,是单一的、不稳固的。共词分析法可以帮助研究者分析当前研究领域的热点内容、主题分布以及学科结构等问题(李杰,陈超美 2019:201)。共词分析相比文献的共被引和耦合,能够帮助揭示某领域的研究主题(肖薇,李陈陈 2020)。此部分利用共词分析中的关键词共现、突现、聚类图谱,综合考察毛泽东诗词翻译研究的热点、前沿及演进路径。关键词是作者对文章核心研究内容的精炼,学科领域里高频出现的关键词可被视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赵蓉英,许丽敏 2019:2),利用CiteSpace可以计算出每一关键词的频次及其中心性。参数设置同图2,节点类型为“关键词(Keyword)”,网络的裁剪采用寻径网络算法(Pathfinder)与整体网络剪切(Pruning the merged network)相结合的策略。经运行生成关键词共现图谱,并将词频标签调节为≥5(图3),网络节点数N=730,连线E=1336,网络密度Density=0.005,网络密度值不高。网络共现图谱中频次的高低以年轮状节点的大小形式呈现,各个关键词之间的关系强弱以连线的粗细形式表示。中介中心性(简称中心性)是测试节点在网络中重要性的一个指标,指在整个关系网络中作为媒介者的能力(吴悦,李朝旭 2020)。一般认为中心性高于0.1的节点是链接两个领域的关键枢纽,也是研究的转折点。表2是本研究中心性大于0.1的关键词三线表。排除主题检索词后剩10个中介性高于0.1的关键词。
表中“毛泽东”是最早出现的中介性超过0.1的关键词,是毛泽东诗词的作者,“翻译策略”更是翻译研究必会涉及的词汇,“典故”、“互文性”和“意象”是诗词翻译研究的避不开的话题。“许渊冲”这个人物名字成为枢纽词跟其大量的翻译作品及成体系的翻译理论有莫大的关系。统计知网中以“许渊冲”为关键词的研究趋势,发现关于其研究热潮始于1998年,特别是2000年之后开始成上升趋势,在这一年就其汉语典籍翻译而言就有五部作品出版,引起了译介的关注,在其获得两个翻译大奖的前后几年更是迎来了学界对其研究的大热潮,2010年获“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2014年在第20届世界翻译大会上斩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的“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这是首位获得此奖项的亚洲译者,表2中“许渊冲”作为关键词初次出现是2009年,之后2011年无论在“许渊冲”整体研究还是在毛泽东诗词翻译研究中都是最高峰值期。“异化”是翻译策略的一种,表2中“异化”初现年为2008年,自1998年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在《译者隐身》提出了“异化”和“归化”翻译策略,并主张异化的翻译策略以阻挡英美文化的霸权,特别是在其2008年出版第二版与2009年汉译本出版后,“异化”的讨论成了翻译研究的热门。“互文性”与“关联理论”的初现年接近,分别为2008、2010年,他们成为枢纽的原因和过程相似,都经历了理论本体的介绍、修补及完善后进入理论应用期,再后来进入跨学科研究发展期。“互文性”理论比“关联理论”更容易进入翻译研究,特别是古典诗词的翻译研究。首先,互文性一直以来都是文学批评的工具,翻译是文学的一种延伸,是同一作品的不同语言,所谓的“互文性”也就是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的“用典”,“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古体诗词最善“用典”,此理论在经过了前期的准备后必然会运用到“旧瓶装新酒”的古体诗毛泽东诗词上,进而延伸至其翻译研究上。“关联理论”之所以成为枢纽节点,主要是因为近些年翻译学发展的新动向,新世纪中后期以来,翻译研究的关注点逐渐从译作转向译者,从成品转向过程,翻译学也逐渐将认知科学作为一种新的翻译学研究方法进行翻译过程的研究。关联理论这一指导交际的认知理论对翻译极富有解释力,石文瑞统计发现“2008年到2012年是其平稳发展期”,也是其理论的实际运用阶段,他指出“在翻译研究方面,‘关联理论’的成果显著,平稳发展期的主要成果也来自这一领域”(石文瑞 2017)。在关键词共现图谱中点开此关键词节点所在,发现“关联理论”这个节点上有5篇文章,且都发表在2010年后,其中3篇文章出自这个“平稳发展阶段”,说明该领域翻译研究受到了此理论发展趋势的影响。
关键词突现图谱可以生动、形象地显示所研究领域内特定话题在特定时间内突增情况,从而帮助推定研究热点的重大转向及其发展机制(肖薇,李陈陈 2020)。为了追踪毛泽东诗词翻译研究的拐点,运用Citespace的Burstness功能对关键词的突发性进行检测,同时排除用于检索的主题词。关键词突现图谱(图4)显示有16个突现关键词,每个关键词都在短时间内成爆发式出现,研究热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发生转移,将关键词频次、中心性与突发性相结合,不难发现,毛泽东诗词翻译研究从1981年开始至今经过了3个拐点、4个阶段:1981-2003年主要包括译本贡献者及最初各语言译本的出版,特别是1976年“外文出版社”英译本的翻译及出版历程的描述,因此16个突现词首当其冲的就是“外文出版社”,其次是这个译本的主要译者之一“叶君健”,他是中国对外窗口《中国文学》当时的负责人,也是他首先正式将毛泽东诗词英译并发表在《中国文学》杂志上。身为作者的“毛主席”成为第三个突现词更无须多解;2004-2011年聚焦诗词具体特点的研究,突现词为“典故”、“战斗性语言”;2012-2015年翻译理论的引入,突现词为“目的论”、“互文符号”、“生态翻译学”;2016-2021年以对外传播与反思为主的多元化时期,比如“外译”、“跨文化传播”、“副文本”都是传播领域的突现词,其中“副文本”的研究多集中在对毛泽东诗词向外推介的作用上,此外还有像“综述”、“英译研究”这样对翻译研究本体的反思。另外笔者注意到,前期的“毛主席”敬称到后期变为更为客观的 “毛泽东”称呼。
关键词共现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研究者了解该领域目前研究的热点,但仅凭其呈现出来的结果难以使学者了解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系及其主题结构分布。关键词聚类图谱可总结各关键词节点间的相似性,依据数据运算将共词关系明显的节点聚成一类,准确描绘研究前沿的重点(龚伯韬 2019)。图5是由VOSviewer生成的关键词共现聚类图谱,可以进一步探究毛泽东诗词翻译研究主要聚焦的主题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节点之间的距离反映对象之间的相似程度(包括时间、主题),距离越近,相似程度越高,反之亦然。图5为去掉主题检索词后以频次≥3的关键词为阈值,共产生11个聚类,经分析这11个聚类分别研究毛泽东诗词翻译研究的三大模块,按从大到小顺序排列为:模块一是出版与传播、模块二是翻译理论与翻译策略相结合、模块三是许渊冲译本及其翻译理论、模块四是翻译生态学。
模块一:出版与传播,包括聚类#1(11)、#4(8)、#6(6)、#9(4),括号内的数字为聚类中所包含的关键词个数。聚类#1的关键词有《沁园春·雪》、乔冠华、人民文学出版社、叶君健、外文出版社、接受美学、文学翻译、旧体诗词、毛主席、翻译出版、翻译家;聚类#4的关键词为外译、对外传播、文化价值、文学性、模因论、综述、英译研究、跨文化传播;聚类#6的关键词包括《毛泽东选集》、毛泽东著作、研究、英语世界、译介、钱钟书;聚类#9的关键词包含副文本、日本、毛泽东、诗词。模块一中的关键词主要分四大类,第一类:前期毛泽东诗词的出版与传播,特别是描述外文出版社译本的翻译与出版过程,代表性关键词:叶君健、乔冠华、外文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二类:近些年毛泽东诗词的跨文化传播情况,代表性关键词:外译、对外传播、文化价值、文学性、模因论、跨文化传播、英语世界、译介、钱钟书、副文本、日本;第三类情况为翻译的本体研究也可称为元研究、反思性研究,是对目前毛泽东诗词翻译研究的综述与反思,是每一项学术研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代表性关键词:综述、英译研究;第四类是翻译的文学性,代表性关键词:接受美学、文学翻译、旧体诗词、文学性、诗词。模块二:翻译理论与翻译策略相结合,包括#3(8)、#5(8)、#7(6)、#8(5)。聚类#3的关键词有关联理论、典故、数词、文化图式、文化负载词、概念整合理论、目的论、翻译策略;聚类#5的关键词为功能对等、异化、归化、意象、数字、比较、翻译方法、风格;聚类#7的关键词包括意识形态、改写理论、文化意象、译者主体性、诗学、赞助人;聚类#8的关键词包含互文性、互文性理论、互文符号、影响、译者行为。模块二中的关键词主要分三大类,第一类是翻译理论,代表性关键词:关联理论、概念整合理论、目的论、功能对等、改写理论、译者主体性、互文性理论;第二类是翻译策略及方法,代表性关键词:异化、归化、文化图式、互文符号;第三类是诗词专有项,代表性关键词:典故、数词、文化负载词、文化意象。这三类彼此相辅相成,在分析关键词突现图谱时,可以明显地观察到,这些诗词专有项的翻译策略到后期是从一些翻译理论的角度阐释的,比如在图4中突现词“典故”与“战斗性语言”持续时间分别为(2008-2011)、(2008-2012),而“目的论”与“互文符号”持续时间分别为(2011-2016)、(2011-2013),他们的时间是交织在一起的。模块三:许渊冲译本及其翻译理论的应用,它包括#2(8)、#11(3)。聚类#2的关键词有三美论、再现、创造性叛逆、对比分析、战斗性语言、文化、翻译美学、许渊中、诗歌翻译、诗词翻译;聚类#11的关键词分别为《沁园春·长沙》、意美、音美。许渊冲在翻译实践及翻译理论所做出的贡献是每一个做翻译研究的人所无法忽视的,除了他的译本涉及到方方面面外,其理论也被翻译研究者用到分析各个译者的译本,特别是他的“三美”理论被广泛用来分析汉语典籍译本。模块四:生态翻译学,只有一个聚类,即#10,关键词有《浪淘沙·北戴河》、生态翻译学、翻译生态环境。这是四个模块中最小的一个,其实模块四和模块三应该同属于模块二,由于他们的特殊性,笔者在这里特别把他们独自归为一类,许渊冲是中国翻译界特别是典籍翻译界一位特殊的存在,此原因在关键词突现图谱分析已有说明,而生态翻译学在上文虽有提及但从未细解,这个关键词无论在中心性大于 0.1的关键词表(表2),还是关键词突现图谱中都有出现,说明其在此研究中是一个重要的存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翻译理论的发展在总体上一直处于引进多于创造的局面,但近40年间也产生过一些具有特色和影响的本土理论。就近年而言,最具代表性者当属‘翻译适应选择论’和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态翻译学’”(王剑 2021)。关于生态翻译学的会议举行的比较多,比如2010年的“国际生态翻译学研讨会”与2017年的“全国生态翻译与认知翻译研讨会”,这些会议不仅扩大了其影响力,同时会议上宣读的论文也刊登在各个期刊上面,直接造成中国知网上相关论文年度趋势图呈一路飙升趋势,这说明学术会议研讨特别有利于某领域研究的开展。图6是由CiteSpace所做的关键词共现时区图(Timezone View),由于1981-1990年期间只有1981年有2篇文献,因此在做时区图时设定时间跨度为1991-2021年,“时区图是将相同时间内的节点集合在了相同的时区中,时间序列按照关键词首次出现的时间从远到近的顺序排列,这样能够清晰地展现时间维度上知识领域的演进过程。例如某一时区的文献少,则表明该时区有影响的成果比较少;反之,一个时区的文献集聚的比较多,表明该时区积累了大量有影响的成果。时区之内的节点连线情况表明了研究的传承情况”(李杰,陈超美 2019:158-159)。图6都是词频≥3的关键词,以时间为分析起点的时区图能较清楚地展现了毛泽东诗词翻译研究的演进过程。将时区图与文献发表年度趋势图(图1)对比,发现时区图中2001-2004年处于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接洽处,呈断层状;2009-2012年这一个条状带处于第二个阶段爬坡期,词频≥3的关键词呈井喷式出现,说明这一时期内同质性文章较多,而2015-2020年四个条状带处于平稳深化期,发文量最少的年份也有16篇,有时候多达33篇,但是词频≥3的关键词量相对较少,文章内容同质性不高。如将时区图谱中所有关键词呈现,会发现2013年起毛泽东诗词翻译研究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与计算机相关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有“语料库方法”、“大数据”、“新媒体时代”、“词典翻译软件”等。虽然数量不成规模但是也可以看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即该领域正在走向数字人文时代,胡开宝、黑黟(2020)曾指出:“数字人文视域下翻译研究不仅是一种方法论,而且也是一种研究范式。数字人文视域下翻译研究的问世不仅导致翻译研究方法发生重要变革,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拓展并深化了翻译研究。”
本文利用Citespace和VOSviewer工具,对CNKI的1981-2021年的毛泽东诗词翻译研究387篇文献从基本情况描述、高影响力作者与科学合作网络、共词分析等进行了多角度分析,报告如下:基本情况总结与建议:首先是年度发表量表明1981-2000是“爬坡前进”的起步期,2001-2011年是“爬坡前进”的爆发期,2012-2021年为平稳深化期;学科分布表明学科重点是语言学,其次是文学,其余10个学科的总分占比不到15%,其他各学科占比不到2%;鉴于近些年跨学科的兴起,走出“舒适圈”更有利于科研发现与创新,建议加强与其他学科领域的合作。高影响力作者与科学合作网络总结与建议:高影响力作者表显示无论高产作者或是高被引作者,极具影响力的前五位作者基本一致。作者合作网络图谱表明毛泽东诗词翻译研究已经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核心作者群,具体情况为一批起步早后期却未形成团队,而另一批一直活跃在该领域的两大团队即刘明东团队和李正栓团队,前者是合作力极强的团队,后者是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的团队。李正栓近年内还开设“毛泽东诗词英译赏析”课程,又建立一个教学团队。作者合作网的最终结论是各作者虽有合作也形成了核心作者群,但是大部分的合作较为松散,不稳定,今后应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及科研交流。共词分析总结与建议:首先是研究热点,由关键词共现图谱、突现图谱与共现密度图谱可以发现,从1981-2021年毛泽东诗词翻译研究基本围绕四大模块进行研究:模块一是出版与传播,模块二是翻译理论与翻译策略相结合,模块三是许渊冲译本及其翻译理论,模块四是翻译生态学;其次是演进趋势及前沿。综合关键词共现图谱、突现图谱、聚类图谱、时区图谱可以观察得出这个结论:毛泽东诗词翻译研究分四个阶段:1981-2003年官译本译者及最初各语言译本的出版、传播情况研究;2004-2011年聚焦诗词具体特点的研究;2012-2015年翻译理论的引入研究;2016-2021年以对外传播与反思为主的多元化时期,同时有一些数字人文新兴领域的文章开始出现。目前,前沿研究是传播研究,有望成为下一个热点的是数字人文与该领域的结合研究。经过总结发现,该领域应该多进行跨学科研究,特别是结合现在的大数据进行深层次挖掘研究。谨以此文纪念毛泽东诞辰130周年(1893-2023)。
参考文献略。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知网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