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微塑料“无孔不入”,而我们又能做什么

深海游 深海区
2024-09-04

或许,我们可以先从回收这些“无孔不入”的微塑料,阻止它们肆意进入环境开始。

它,曾是化学界备受瞩目的明星,5位科学家因它而获得诺贝尔奖。

它,可塑性强,性能稳定,经久耐用,价格便宜,已成为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

优点同时也是它的缺点,不易降解、使用范围太过广泛、回收成本十分高昂,有人称它是“二十世纪最糟糕的发明”。

而更糟糕的是,当人类发现要对付的已经不仅仅是难以降解的塑料袋之类肉眼可见的“环境杀手”,而是已经扩散到地球各个角落、肉眼捕捉不到的“慢性杀手”微塑料时,我们又能做些什么?

你今天“吃”塑料了没?

今天,你“吃”塑料了没?这可不是开玩笑。

据新华社报道,一项研究显示,美国市场上畅销的三款塑料瓶装水,每一升水含有大约11万到37万颗塑料颗粒,其中10%是微塑料,90%是纳米级塑料。将微塑料“喝”进肚子里,绝非耸人听闻。

将微塑料“喝”进肚子绝非耸人听闻。图源:GJ

人类喝的饮用水经过处理都含有那么多微塑料,更别提其他物种的处境。“我们在研究过的几乎所有动物物种体内都发现了微塑料。”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生态毒理学教授塔玛拉·加洛韦说道。而海洋保护协会的一项研究评估了16种不同的蛋白质来源,包括海鲜、鸡肉、牛肉、豆腐等,结果发现无论它们的来源是海洋还是陆地,其含有的微塑料浓度差异并不大。“从新鲜捕获的鱼到鸡块、豆腐,每种类型的蛋白质都可能含有微塑料。”研究人员伦纳德说。这也就意味着,我们随时都可能将微塑料吃进肚子。

在欧美,城市污水净化产生的副产品——污水污泥通常被用作有机肥料。欧洲每年可产生800万吨至1000万吨污水污泥,其中四成被浇灌至农田。然而,英国卡迪夫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正是由于这种“废物利用”的做法,每年有86万亿至710万亿个微塑料颗粒污染着欧洲的农田。而微塑料颗粒往往会积聚在植物的根部,也就是说胡萝卜等根茎类植物含有的微塑料浓度会更高一些。

根据之前的研究估计,普通人每周“吃掉”的微塑料相当于一张信用卡大小。但如果你碰巧是海鲜爱好者,又热衷于吃贝类,那可能会吞下更多的微塑料。比利时科学家2017年就指出,如果每周吃两份青口贝、一份生蚝,那一年下来可能会吞下1.1万颗微塑料。

不过,我们吃掉的微塑料可能还没有吸入的多。事实上,衣服、地毯和各种室内装饰物脱落的微纤维都会成为飘浮在空气中的微塑料,看不见,摸不着。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就发现,人类从空气中吸入的微塑料甚至比通过吃青口贝摄入的还要多得多。

“慢性杀手”侵入人体?

根据现有的研究,这些只有人类发丝直径千分之一大小的微塑料,可以穿过消化道或是肺部组织进入血液,甚至是透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有研究就在未出生的胎儿胎盘中发现了微塑料。有观点认为,那些纳米级塑料比个头稍大的微塑料更容易进入人体。人类的血液和母乳中已经发现了微塑料的存在。并且,研究显示,这些微塑料可以穿透小白鼠的血脑屏障,由血液进入脑组织。

如此多的微塑料进入人体,究竟会不会产生危害?毕竟,塑料是由复杂的化学物质组合而成,想要从这么多种化学物质中找出可能存在问题的特定组合并非易事。

大约40年前,科学家们就开始研究塑料的潜在危害,只不过其研究和实验的对象是动物。根据现有的研究,某些鸟类种群受到其广泛接触的塑料中含有的内分泌干扰素的威胁。而对鱼类开展的实验室研究发现,塑料会对鱼类的生殖系统造成伤害,并对肝脏造成压力。

不过,也有相反的研究结果。澳大利亚科学家在2019年的一项研究中,故意投喂给日本鹌鹑雏鸟一些含有微塑料的食物。结果,同没有被投喂微塑料的雏鸟相比,这些被喂食了微塑料的雏鸟只是相对而言发育略微迟缓一些,并没有更容易生病、死亡,或是在成年后遇上“生育难题”。进行这项研究的科学家哈迪斯蒂就此表示,这项对比研究提醒人们,评估微塑料所造成的威胁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毕竟,人类受试者不可能故意以微塑料为食。

但加洛韦认为,打入人体内部的微塑料或许会因为塑料中的化学添加剂,比如增塑剂、抗氧化剂、染料等,在人体内缓慢释放,从而引起炎症反应。

现如今,科学家们正在对塑料中的毒素和哮喘、慢阻肺甚至肺癌等肺部疾病的关系进行研究。早期的研究已经从人类尸体中发现了微塑料,其中塑料纤维的数量最多,形状大小各异,它们存在于人类肺下叶的最深处。“吸入聚氨酯一分钟,你就会开始喘气。”斯坦福大学过敏和哮喘研究主任兼医生卡里·纳多表示,只是科学家们还不清楚的是,肺部暴露在微塑料中多久以及吸入多少量会致病。“这些微塑料是否直接导致某人一辈子无法摆脱哮喘的困扰,这很难证明。”

如何回收循环利用

人类的五脏六腑如何才能不被微塑料占领?

英国材料与社会学教授马克·米奥多尼克望着收集到的这些背着“人造螺壳”寄居蟹照片沉思许久。有研究显示,在人类拍摄到的各种寄居蟹的照片中,有三分之二的寄居蟹寄居在“人造螺壳”中。所谓的“人造螺壳”不是别的,而是人类丢弃的各种垃圾,比如红色的塑料瓶盖。有研究发现,世界上16种陆地寄居蟹中,有10种已经被发现寄居在这些“人造螺壳”中。“这些图像给人类上了一课。”他说道,“就像寄居蟹一样,也许我们应该更多地重复利用塑料,而不是丢弃它。”

那我们该如何重复利用它们?或许,我们可以先从回收这些“无孔不入”的微塑料,阻止它们肆意进入环境开始。

“我们都知道轮胎会磨损,但我们从来没有想过这些摩擦产生的颗粒物去哪里了。实际上,它们进入了空气和水体中。”汉森·程是英国初创企业Tire Collective的联合创始人。这家公司开发了一款安装于车轮背后的设备,利用汽车行驶产生的静电反应和气流来捕获路面与轮胎摩擦产生的微塑料颗粒以及其他污染物。不过,在汉森·程看来,微塑料不应“止步”于此。这些被捕获的微塑料颗粒还可以再利用,成为鞋底、建筑材料,或是3D打印原材料。

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则开发出了一种磁粉。按照这一项目的负责人、化学工程师尼基·伊什蒂亚吉的说法,这种磁粉与水混合,可以“在一小时内”吸附水中“所有”小至1微米的塑料颗粒,从而清洁水体,可以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厂、纺织厂或是洗衣房等。

人们在夏威夷海滩对“胡拉一号”进行测试。图源:GJ

而在加拿大,舍布鲁克大学的12名机械工程专业学生在2017年共同完成了一个课堂项目“胡拉一号”。这是一台利用浮力原理,分离塑料和沙子、石子,从而清洁海滩的机器。当第一台“胡拉一号”被学生们制作出来后,就在夏威夷的卡米洛海滩进行了为期两周的测试,结果收集了104公斤塑料。如今,当年的学生已经成为初创公司“胡拉一号”的创始人,改造出了更小一些、效率更高,能够回收小至0.05毫米微塑料颗粒的机器,并扩大生产规模,服务于更多的海滩。“我们的最终目标是海滩上没有任何塑料。”“胡拉一号”的联合创始人萨缪尔·杜瓦尔说道。

不过,按照人类目前使用塑料的规模来看,想要真正解决问题,需要的不仅仅是科学创新。根据联合国的数据,全球的塑料产量从1950年的200万吨飙升至现在的4.6亿吨,预计到2040年产能还将再翻一番。然而,只有不到10%的塑料被回收利用,其余则被掩埋于垃圾填埋场或是被焚烧。

为此,欧盟制定了以污染者付费为规则的草案,考虑向药品和化妆品企业强制征收一定的费用,用于清除城市污水中的微塑料。目前,这一草案已经获得欧洲议会和欧洲理事会的同意,但尚未正式获得通过。

联合国则正在推进全球一道为遏制塑料污染而努力。2022年3月2日,在内罗毕召开的第五届联合国环境大会通过了一项决议,旨在制定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终结塑料污染的国际协议,涵盖塑料从生产、设计到处置的整个生命周期。今年4月和11月举行的政府间谈判委员会会议还将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协议文本,力争在2025年获得通过并最终生效。

而对于我们每一个普通人来说,减少一次塑料制品的使用,便是在守护我们自己和下一代的健康。


出品 深海区工作室
撰稿 玖田
编辑 深海盐


往期精彩推荐


长按二维码关注深海区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深海区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