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热辣滚烫”气温居高不下,防暑降温各国都有哪些招?

深海游 深海区
2024-09-03

思路打开,办法总比困难多。

“热色特了!”这是最近很多上海人见面时的开场白。刚刚进入8月,申城就连续发布红色高温警报,晋级全国最热“十强”。而放眼世界,全球多地正经历炙烤。欧盟气候监测机构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公报显示,7月22日成为地球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天。

面对滚滚热浪,地球村民们的应对方式同样热辣滚烫——升级装备、创新科技、曲线避暑……思路打开,办法总比困难多。

更多男士买遮阳伞

烈日高照,遮阳伞无疑是一项物理防护利器。然而,受传统观念影响,一些男士不好意思撑起遮阳伞。不过现在,这个情况正在改变。日本近期一份面向600名十多岁到四十岁男性的调查显示,遮阳伞正被超过九成男士接受,并以创纪录的速度销售。

“撑遮阳伞大不同,我觉得我的体温比不撑伞的人低1到2摄氏度。”一名在东京工作的27岁男子说,“实用比外表更重要,我甚至推荐我的同事们也用遮阳伞。”三年前他买了一把黑色折叠伞,此后一直随身携带,防暑避雨都能用。

东京男子撑伞抵挡强烈的阳光。图源:GJ

随着男士对遮阳伞认可度的提高,商家也增加了产品的种类,让“糙汉子”能有更多选择。有人打趣说,是夏天的炎热融化了男人对遮阳伞的抗拒。与此同时,日本政府环境部门也建议民众打伞避暑,不论哪种性别。

自2019年以来,总部位于日本千叶市的永旺零售商店一直销售男士遮阳伞。今年3至6月男士遮阳伞的销售额是去年同期的1.5倍,近5年的销售额则增长了6倍。商店负责人说,男性也需要撑伞避免极端高温和紫外线的伤害。

这家店的男士遮阳伞购买人群主要为四五十岁男性,多用于城市通勤时段。其中,能防日晒雨淋的折叠伞最受欢迎,而白色是最受青睐的颜色,据说因为白色能为用户形象增添酷炫的感觉。

不过调查显示,虽然男士遮阳伞的接受度正在提高,但实际使用率还不高。7.5%受访者表示打算开始使用遮阳伞,高于2023年的5.5%;56.0%受访者说考虑未来购买遮阳伞。

除了遮阳伞,各式各样的防暑降温单品随处可见。相较常见的手持式电子风扇,一些可穿戴设备近来成为新宠,比如,“一秒清凉”的冷却项链、便携式冰袋、内置风扇的耳挂式耳机。采用更透气、更轻薄面料制成的服饰也受到欢迎。

对于居家“乘凉”的人,专业人士也给出了不少建议。比如选择双层窗帘阻挡紫外线,在室外安装竹帘,家人共享一个空调而非一室一机,避免在最热的时段使用会产生热量的家用电器,使用循环器流通空气、稳定室温,安装双层玻璃改善房间隔热等。

一份消费者报告显示,90%日本房屋没有作隔热处理或隔热效果不佳,这意味着,在夏天热空气会渗入房子、冷空气会漏出,冬天则正好相反。据悉,日本政府正在为家庭窗户翻新提供补贴。

数字建模“冷却”城市

面对极端高温,除了升级防护装备这样的“单兵作战”,有没有造福更广泛人群的整体作战方案?当然有。比如,新加坡正在进行一项名为“冷却新加坡”的计划,致力于开发具有气候适应性的解决方案,以应对城市气温上升问题。

根据新加坡气象局的数据,新加坡气候变暖的速度是世界其他地区的2倍。导致气温上升迅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该国密集分布的城市结构,使得热量被大量囤积并释放到环境中,尤其是在夜间。“热岛效应”使得新加坡城市与非建筑密集地区之间存在高达7摄氏度的温差。

新加坡数字城市气候双胞胎系统显示中央商务区部分区域的温度数据。图源:GJ

“冷却新加坡”计划的重点之一就是建立一个数字城市气候双胞胎(DUCT)系统,该系统通过对城市空间建模,综合风、阳光、地表、交通、工业和建筑能源模型以及人员流动等环境因素,设计、模拟并测试不同场景对周边气候的影响,比如发电厂是否会影响陆地温度,社区电动汽车和树木在多大程度上能减少城市热量等。如果一些场景可有效降低城市热量并且运行良好,那么模拟场景就有望变成现实。

研究发现,树木不仅能提供遮阳功能,也能通过蒸散作用帮助冷却周围环境。公园等自然设施还能提供其他生态系统效应,比如改善心理健康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碳封存。浅色屋顶和墙壁有助于将“入侵”的太阳辐射反射出去,而不是储存起来。

“城市如此炎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类用混凝土、沥青、玻璃代替了自然植被。”科研人员如是说。面对越发频繁的极端高温,是时候做些改变了吧。

避暑旅行正是时候

冬天的冰雪世界,夏天的避暑胜地,热情但不热的哈尔滨再度走红。与此同时,内蒙古、青海、新疆等北方地区也备受游客欢迎。放眼国外,避暑之旅同样热门,甚至涌现出了新词汇。

一个新的合成词最近进入夏季旅游词典,那就是“凉爽地”,即通过前往凉爽的旅游目的地来逃离酷暑。《康德纳斯特旅行家》将它确定为2024年最大趋势之一,《剑桥词典》也将这个词收入其中。

芬兰最北端的拉普兰正是一片理想的“凉爽地”,这里主要位于北极圈,是夏季热门旅游目的地。近段时间来,拉普兰正借助新晋“网红”——一头名叫Vesku的半野生驯鹿,在社交平台上收获人气,并给粉丝提供诱人的旅行大礼包。

芬兰拉普兰的网红驯鹿Vesku。图源:GJ

芬兰旅游局公关和媒体经理沙里·黑尔说,这项旅游推广活动旨在提高人们对拉普兰的认识。相比冬季,夏季的拉普兰同样充满魅力。“这里有北极的荒野,纯净的空气,午夜的阳光,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以及独特的夏季活动。”

有业内人士预计,鉴于气候变化这个全球性问题,未来几十年游客将向更高纬度和更高海拔地区迁移,尤其是豪华旅行群体。

包括丹麦、挪威、瑞典、芬兰和冰岛在内的北欧五国,当然是绝佳之选。豪华旅游网站Virtuoso的研究人员近日在一份报告中称,自去年以来,冰岛和瑞典的旅游预订量分别增长了49%和47%。

“我受够了华盛顿特区的夏天。”59岁的美国退休人员安迪·克内斯陶说,“我和家人选择了丹麦的哥本哈根,还加了两个波罗的海国家,我们的度假将从7月底持续到8月底。”

“凉爽地”旅游还催生了一个副产品:夜间旅游。旅游社和酒店推出一系列神秘又浪漫的夜游产品,比如北美索诺拉沙漠观星之旅、西班牙萨拉曼卡古城中世纪文化探索,甚至是“天黑请看展”。

值得一提的是,一部分旅游运营商正在与气候保险服务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保险服务已经扩展至防止令人不适的高温。如果气温超过某个阈值,客户就能自动获得保险补偿。

多管齐下应对高温

面对频频热浪,各国出台了不少应对措施,比如及时发布高温预警,给出防暑降温建议,配备更多急救设备,鼓励灵活办公或错峰通勤,开放公共避暑空间等。

在希腊,市政部门向公众提供配备空调的场所,在气温达到40摄氏度时禁止送货、施工等户外体力工作。内政部还呼吁公务员远程办公,无法远程办公的可实行灵活工作时间。

巴黎街头提供水雾装置降温。图源:GJ

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市政府在发布高温警告后建议居民——尤其是老年人、孕妇、儿童和有健康问题的人群——避免在上午10点至下午4点之间外出,同时建议居民多喝水,选择轻便或棉质的服饰。

在美国,多地开放了清凉避暑中心,主要服务于无家可归人群,避免他们中暑和严重晒伤。凤凰城梅萨的一处清凉中心最近每天有30到100人前来避暑和补充水分,一名工作人员说,去年和今年来这里的人数大约是她四年前开始在此工作时的2倍。

在韩国,消防部门升级了紧急出动装备,在所有急救车配置冰袋、盐、补水喷雾和电解质溶液等防暑急救物品,同时加大科普力度,教民众如何识别和处理高温引发的疾病。


出品 深海区工作室
撰稿 蒲城
编辑 深海盐


往期精彩推荐



长按二维码关注深海区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深海区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