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几年减过的负,都被你妈补回去了

小新同学 有间大学 2019-07-25


2月25日,第11届罗马尼亚数学大师赛(RMM)闭幕,中国队单人最好成绩15名,团队第6名,一块金牌都没有。


而在另一项重量级的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比赛中,曾经拿冠军拿到手软的中国队,也已经4年无缘第一。


连续的“滑铁卢”,不免引发了这样的讨论:近几年实施的“取消奥数加分”的政策,该不该背这口“锅”?



“取消奥数加分”结束了不少学生被补习课支配的恐惧,却成了另一个“噩梦”的开始——呼唤“快乐教育”、“要关注孩子健康成长而非一味追求成绩减负”行动

 

确实是不让一味追求学习成绩了,但接踵而来的特长、素质、面试课外活动,又把减下去的全都给补回来了。


过去几届的强行“减负”,不知给天下忧心忡忡的父母,添了多少心头上的乱。



减负,可能是一些人的灾难

 

对一部分人而言,“减负”,离他们太遥远了。因为他们有可能连上学的机会都没有。

 

  • 在2015年的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中,13.7亿的全国总人口中,共有8.2亿的人口受教育程度仅在初中及小学程度,未上过学的人口数则没有做推算。


  • 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为全年22408元,平均下来,每月连两千块都拿不到。扣去租房、水电、吃喝、医疗,交付学费就够呛了,供给自我提升的部分更是所剩无几。


  • 直到2019年,中国也还有200多万的失学儿童。


家庭收入不稳定,儿女受教育的机会便岌岌可危。对于他们来说,毋论”减负“,只要有机会上学,便已经很幸福。


在大城市里大聊特聊“减负”利弊,可能真的有点过于理想主义。


图/电影《米花之味》


即便这些孩子终于有学可上,“减负”,意味着某种程度上的灾难。


相对于大城市的孩子而言,上学考试是他们走出大山的唯一途径,是摆脱贫穷的唯一方式,是实现阶层跨越的唯一通道,是一生只有一次的投资。


“减负”,就是给了自己不努力的借口。如果不努力,他们拿什么来竞争?

 


别减负,要输的

 

对中层家庭而言,教育上稍有“减负”,便面临着被掉队和被淘汰的危险。

 

没办法,竞争残酷。即便在2015年,中国的中产阶层也仅占人口的11%左右,但所占有的财富比例,甚至低于仅有一丢丢的中产阶层以上人口。

 

图源:《瑞士信贷:2015年全球财富报告(中文版)》

 

新出台的《中小学生减负措施》(俗称“减负三十条”)“贴心”地定死了做作业时长:


“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家庭作业不超过60分钟,初中家庭作业不超过90分钟,高中也要合理安排作业时间。”

 

于是,许多学校下午三点半就放学,作业不到一个小时就能做完,小学生们真是爽飞了。


然而,虽有四五个小时的空闲时间,中产爸妈们却多半还在外加班当社畜,根本没时间陪娃玩耍。但若直接放飞吧,又怕他转头就去玩游戏。


相较之下,舞蹈、绘画、英语等课后(不感)兴趣班就成了“双赢”选择,既安顿了孩子,又为孩子储备实力,将来说不定能拿到省重点的自主招生名额,加分考上“双一流”,全额奖学金拿top10的offer,让隔壁王处长和他女儿一起眼红去……

 

图/电影《垫底辣妹》


何况,自己好不容易从底层一跃而上,怎么能在孩子这一代,就停滞了?想想童年时的苦日子,心都要抖三抖。

 

存款虽然不多,孩子虽然有点累,但为了整个家的未来,这些都不是问题。爹妈也学过数学,减负就是-(-1)=+1嘛,没毛病。

 


减负了,也能吊打全场

 

听到“减负”后笑出声的,其实只有一小撮人。


就是那些要么家里有矿,要么造过火箭的精英父母们。

 

三点半放学还没作业?正合我意。老在那些枯燥无趣知识上打转,这不耽误我家孩子嘛。不如早早放学后去练网球,去上私人英语课,读会儿《战争与和平》,九点半即进入精致睡眠。

 

这些家长很清楚,自家的孩子,起点从小就比别人高,没必要执着于应试中的雕虫小技,更没必要奔赴中层家庭的(伪)“素质教育”

 

图/日剧《四重奏》


不过,他们的孩子就有点不是滋味了。弹琴弹得手酸、悬腕悬到麻痹;才上第一节课,家教就轻飘飘把书一扔,“新概念1太简单了,我们直接从新概念2的下半本开始吧”。

 

但受过精英教育的孩子,哪个不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开花?而且,他还会是花丛中最抢眼的那朵。

 



“别减了,我还想努力呢”

 

不得不提的“减负”还有高考改革。

 

去年8月,北京市高考改革方案出炉,新增综合评价录取模式,“综合评价录取依据统一高考成绩、学业水平考试成绩、面试成绩、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进行录取,高考成绩占比原则上不低于总成绩的60%”。

 

自选科目、学业水平测试、面试……看上去,考生们似乎拥有了更多选择。

 

这大概还是错觉。自主招生、特长加分等,释放的只是占有更优质教育资源的那小部分人的压力,而最该被拯救的出身中下层的考生,却对自招和加分的高门槛望尘莫及。


相较之下,以统考成绩作为最主要衡量标尺的原制度,却恰恰最是公平。

 

图/纪录片《高考》

 

正因为不分高低门槛,“高考”这座独木桥,早就被挤爆了。


一旦趋于“减负”,大多数的人,只能眼睁睁看着比你有底气的人,比你更努力,接着自然而然变得更优秀。

 

就算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还是没人想做弃权的那个。仍有万千家长和孩子自愿关上了“减负”的大门,选择负重前行。


“总有人要赢的,为什么不能是我的孩子?”



参考资料

[1]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2010). 国家统计局

[2] 2015年全国1% 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 (2016). 国家统计局

[3] 2017年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 (2018). 国家统计局

[4] 瑞士信贷:2015年全球财富报告(中文版). (2015). MBA智库

[5] 小学生“三点半放学”:愁了家长 乐了培训机构. (2018). 法制日报.

[6] 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减负三十条"来了. (2018). 新华社. 

[7] 中产焦虑下,哪个家长敢给孩子减负. (2019). 网易数读

[8] 高考变了,但总感觉哪里不对. (2018). 虎嗅APP

[9] 杨华:基础教育“减负”改革,真对我们有利吗?. (2018). 观察者网

[10] 刚刚,北京市新高考方案出炉啦!(1分钟读完 全是干货). (2018). 首都教育

[11] 《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8)》在京发布. (2018). 新浪教育



【欢迎留言讨论】 

减负,有没有让你变快乐?



撰稿 | 束腰

编辑 | 秋裤

排版 | 阿麦

* 未标明出处图片来源自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