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好大学,真的太少了
本文授权转载自浪潮工作室(ID:WelleStudio163),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上个大学难吗?
对相当多考生来说,现在上大学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自1999年开启大学扩招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从1998年的9.8%,上升到了2017年的45.7%[1]。大学生,已经不再稀有。
但如果你走进高中,就会发现学生们“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的景象仍然屡见不鲜。原因就在,上大学没那么难,但是上好大学还是难。
中国所谓好大学的名单,几乎一直是固定的。只不过,过去它们叫做全国重点大学,现在叫做211、985、双一流大学,或者叫QS世界排名上榜大学。无论其他大学录取变得多么容易,这些大学的门槛一直都在那里。
现在考上这些好大学,比过去容易了吗?中国的好大学为什么数量这么少?
扩招之后,考好大学照样难
过去在中国考上好大学,确实是一件难事。但是你可能觉得,扩招之后别说一般大学生,211大学的毕业生都遍地走,考上好大学没有那么难了吧。毕竟扩招之前中国大学录取率刚超过3成,而2018年中国高考录取率达到了81.13%。
遗憾的是,扩招并没有让中国考生更容易考上好大学。
当时实施的高等教育扩招,其背景十分复杂。但无论如何,扩招的重点对象,是被划定的清清楚楚的。1999年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就清晰地指出:“招生计划的增量将主要用于地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2]
2010年6月5日,“2010年浙江省大中专毕业生(公益)就业招聘大会”。扩招虽然增加了本科生的数量,但是增加了更多的专科生
所以,如果因为扩招觉得进入好大学的机会更多了,可能从源头上就是一个美丽的误会。
现实也的确如此。统计显示,1999-2001年间,新增高校总数的大约一半都来自地、县级市高校,以职业技术学院为主。高校扩招使得高职、高专的招生规模由占高等教育的四分之一狂飙突进到一半以上。
事实是,最最顶尖的高校大门,仍然只是留了一个缝给无数寒窗苦读的学子。
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九所中国顶尖“985”高校的录取率监测显示,大部分地区这几所“985”高校录取率,在2006-2012年间虽然有稳步增长。但这一时期的中国高考录取率由不足60%上升到了75%[3]。也就是说,扩招之后考上985没有变简单,甚至还相对变难了。
2018年6月7日,全国高考首日,武汉,武汉六中学考点,考生们走进考场。高校扩招了,录取率也一直增加,考个大学似乎不难了。不过对于考生来说,考好大学还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211”高校整体的录取率更能突出这个问题。2005年,“211”高校的整体录取规模约为42.4万人,十年之后,这个数字上升到约46.3万人,整体的录取比例由5.04%上升至5.06%,可谓是微乎其微。
可以这么说,中国的高校建设,并没有让上个好大学变简单。
铁打的“211”“985”
上个好大学没有变简单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所谓“好”大学的名单,已经很久没有变动过。
2017年06月25日,山东省济南市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体育馆,来自全国80所985&211重点大学组团举行精品高招会。吸引了全省万余名高分考生从各地赶来。211、985几乎就是好学校的代名词
中国第一批建设“好”大学的工程,可以回溯到1954年。教育部第一次将包括北大、清华、人大在内的六所高校定性为“全国性重点大学”。经过后续的调整与扩大,1978年,教育部发布《关于恢复和办好全国高等学校的报告》,确立了首批共计88所全国重点大学。1981年又增至99所。
对比名单,这99所高校中除去撤并的学校,绝大部分都选入了“211”工程院校。没有选入的高校,大多有历史因素。例如位列全国重点大学之列的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曾被誉为全国煤炭行业的“黄埔军校”。但随着行业的转型,学校发展潜力就稍显不足。
除了部分特殊的情况,可以说,“211”工程大学基本上沿袭了全国重点大学名单,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有强势新兴学科的高校,也兼顾到一些教育欠发达的地区,增加了例如石河子大学的高校。但总体而言,好大学的名单,就没怎么变过。
2017年3月30日,南京林业大学,雨中樱花树落英缤纷铺满樱花路,呈现别样美景。身为国内最早三所林业大学之一,南京林业大学因为没评上重点大学和211,导致它和东北林业大学以及北京林业大学分数线拉开差距
例如西南政法大学,由于没有在高等院校调整潮中与当时的重庆大学合并,而与“211”失之交臂。尽管法学专业仍然处于全国领跑的位置,但奈何机会不再来。
2017年“双一流”名单公布后,西南政法大学又再次落选。此后要求将西政加入“双一流”的呼声迭起,教育部甚至专函答复[5],称会在2020年再考虑和确定。看来机会一旦错过,再想挤进211就难了。
“985”高校的变动就更少了。两期“985”工程建设的39所高校,全都是“211”工程的学校。“985”只是锦上添花,却并没有为中国的好大学名单添砖加瓦。
2016年6月11日,武汉理工大学自主招生在该校南湖校区举行,数千名考生参加了笔试。作为一所经常自嘲985的211高校,虽然没有评上985,但是对学生已经足够有吸引力了
而双一流大学,又不出意外地囊括了所有的“211”高校,只不过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些普通高校的特长专业。
所以,从上世纪就开始是好大学的那些学校,仍然是好大学。可除此之外的学校要成为好大学,可以说是难上加难,成功者寥寥。中国的好大学名单,一直没怎么变过。
难产的好大学
评不上211就不配当好大学了?当然不是这个意思。但是评没评上211,从教育资源的分配上来讲差别是巨大的,这自然会影响到学校的实力。
一个大学想要做大做强,生源和资金是相当重要的两方面。生源相当于源源不断的种子选手,只有生源素质过硬,才更有可能培养出优秀人才;而资金相当于大学教育的发动机,没钱,就基本和师资力量、科学研究说再见了。
从这个角度考虑,普通大学的上升路径,被堵了个严严实实。
首先说资金。要知道,并不是所有高校的背后都有李嘉诚,没有持续的大量资金注入,像汕头大学一样四届本科生免学费,注定是土豪才有的操作。深圳大学这样的背后有雄厚财力支持的高校,也是少之又少。
2019年6月7日,深圳大学教学区的校园环境。由于地方财政的充足支持,深圳大学这几年的分数线一路高涨
大部分的双非院校,都是依靠融资加政府拨款来过日子,指望囊中羞涩的它们一鸣惊人成为好大学,并不现实。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17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2017年全国113所“211”及省部共建高等学校共计拨入经费超过一千亿人民币[6],而885所其他本科高等学校共计经费也仅有482亿人民币[6],尚不足“211”等重点大学的二分之一。
一个现实是,已经成为“好”大学的学校,凭借过去的科研成果、学术声誉,几乎垄断了未来可供分配教育资源,使得普通高校失去了建成好大学的机会。
2017年03月14日,上海,东华大学,国家科技园。是东华大学与上海市长宁区政府共建的高新技术园区,已挂牌为"上海市青年创业孵化器"。得到这个项目,和东华大学“211”的身份分不开
中国大学序列中,经费数量几乎是按照“985工程”、“211”工程、省部共建院校、一般本科院校的顺序递减的,越是需要经费扶持实现学术进步的学校,资源越是少得可怜。数据显示,2012-2015年间,“211”学校的科技经费投入平均比每个非“211”高校都多出12倍[7]。
比如南京林业大学,和东北林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同为国内最早的林业大学。但是因为当年没评上重点大学,后来也就没有挤入211的名单。录取分数线和其他两所林业大学相比,低了一大截,侧面可以看出学校资源的差距。
再说生源。研究显示,近年来,越是普通高校,录取难度下降幅度越大。这也就意味着这些高校的生源素质,出现了下降趋势[3][4]。
除开教育资金、生源素质这种显性的差距,普通高校还遭受了既有的“好大学”隐性歧视。例如,有研究发现,在学科排名中越是靠后的院校,学科交流就越少[8]。优势大学扶持弱势大学发展的理想,被现实证明只是空想。
2017年6月13日,南京,东南大学2017年自主招生考试。不仅高考分数线高,211、985大学还可以通过自主招生等方式吸引优秀生源,和一般大学差距越拉越大
于是每逢高考季,家长和学生们还是只能愁眉苦脸地,对着志愿书上那几所熟悉的大学磨洋工。中国的好大学,比起中国挑灯夜战十数年的高考生来说,实在还是太少了。
【欢迎留言讨论】
你眼中的好大学,
是什么样子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7年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R].201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R].1998.
[3]杨江华.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区域差异及其变迁[J].高等教育研究.2014,35(12):27-34.
[4]万国威.“地方保护主义”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省际分配不公的元凶吗——基于2005到2015年间211大学高招录取率的量化研究[J].教育学报.2017,13(2):114-126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3787号建议的答复[Z].2018.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7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R].
[7]谢鑫.211工程”高校与非“211工程”本科高校科技经费投入比较分析——基于对2006—2015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的统计分析[J].昆明学院学报.2017,39(4):121-126.
[8]徐娟. 我国弱势高校的发生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
▼
推荐阅读
福建人为什么这么热衷移民
如何谈一场毕业不分手的恋爱
▼
网易新闻浪潮工作室出品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扫码关注,查看更多精彩文章。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