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一生活,暴露了你大学过得有多糟糕

小新同学 有间大学 2020-02-11

在这样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周五,当你正在享受周末即将来临的喜悦时,你的母校已经悄悄地抱团进入#大学最怕的考试科目#频道,神不知鬼不觉地暗示你:
 
同学快醒醒,大学期中考试正开始向你走近。


此刻,大一新生的心里估计满是波澜——我的记忆仿佛还停留在刚开学,怎么一下就到期中了?
 
你再仔细算算,开学军训中秋假,9月呼啸而过;黄金周的间隙上了几堂课,10月进度条也即将见底——时间就这么神不知鬼不觉地溜走,你的大一已经用完了四分之一。
 
法国电影《大学一年级》中,医学新生安端和班杰明从大一开始就一路血拼、艰难求学,他们从刚入学起就不得不意识到大学光阴的飞逝、时刻提醒自己要有紧迫感。

不然,对于医学系他们来说,一切就真的来不及了。


刚进入大学,大一新人安端和班杰明就面临着残酷的选拔赛。
 
由于法国医学院实行入学人数限制制度,他们要在大一期末考试中挤进10%~20%的名次,才有可能继续读医学这一热门专业。
 
被淘汰者,只能在第二梯队里的牙医、药学等范围进行选择,或者要么重读,要么转物理、生物等“不会有人想读”的专业。


尽管选拔制度和我们的医学院校不同,但同一个世界的大一学生面临着同一种迷茫。高中毕业来到巴黎求学的班杰明在专业咨询时并不清楚自己的兴趣所在,由于父亲是医生,医学专业前途光明,他就把医学当做自己大学专业的第一选择。


相比之下,连续读了两年大一的安端早就认定了医学这条路。
 
复习间隙,他会偷偷跑去看大三医学生的实验,那是他梦想中的课堂。


复读的安端在第二次大一期末考试中排在353位,而医学系席位只有329个,随着最后一个医学系名额被领走,他再次和医学系失之交臂。
 
他选择弃权,这一举动引来了在场一众同学的欢呼。
 
因为座位上的每一个人都深切地知道,大一这一年有多么艰难,重新经历一次大一这一决定又需要多么大的勇气。



要不要从大一开始就走那条更难的路,
你自己决定
 
“大学第一年会很难熬。”
 
在新生见面会上,医学院院长开门见山地给这群新鲜人来个下马威。
 
紧随其后的,是“今年的注册率又提高了20%”这个坏消息,竞争人数变多,难度自然上升。


见面会一结束,安端就赶着去大学图书馆自习。才刚开学,他每天的作息就被安排得满满当当:
 
早上7点赶地铁到学校,去图书馆占位自习,上课、复习、吃饭,一路学到10点,在回程的路上继续回顾一天的学习内容。


“就算你的母亲在考试当天去世,都不能拿出来当你考不好的理由。”
 
安端对班杰明说,系主任的这句话让人抓狂,但他自己却用“请把眼泪往肚子里吞”的豪言壮语来教育后者,这让班杰明听得一脸懵。
 
毕竟,这位真正的大一同学在听到学校会提供学长姐伴读帮助、开学前就开设了预备课程、看到上课前还要排队抢座位时也是一脸懵。


脱离了高中时代的那种跟着课程表学习的生活,自由的大学生们丧失的最重要的优良习惯,便是自律守时。班杰明就是这样典型的大一新生中的一员。
 
一节化学实验课上,当老师一边让大家做实验,一边即兴提问,学生也整齐划一地回答问题时,迟到了7分钟的班杰明突然破门而入。


老师想直接记班杰明缺席一次,缺席两次则一学期内不得参加实验课。但在周围同学的求情之下,老师还是用提问考察的方式,给这位迟到的同学递了一个台阶。
 
“Pauly反应有三个要素,分别是对氨基苯磺酸、盐酸和什么?”   


班杰明犹豫了好一会儿,给出了个错误答案。因为他在课前根本没有复习过。


“如果你没打算全力以赴,就别浪费时间。”课后,老师并没有为难班杰明。
 
因为大一要如何度过,只有学生自己能决定。
 
在这之后,班杰明下定决心和“前辈”安端携手开启医学狗的疯狂双人备考模式。
 
他们合作记笔记、课后互相抽查背书、一起泡图书馆到深夜、坐地铁时也不浪费一分一毫地记资料。


为了节约时间,安端干脆把自己的复习资料和床垫都搬到班杰明的公寓里,以便没日没夜地备考。


高负荷的运转让两人都有点吃不消,拼命是义不容辞的,但休息也是必不可少的。
 
学生物学到累得不行了,休整一下可以吗?
 
当然没问题,那我们复习数学吧,用统计、导数、微积分来解解乏——不知道除了医学生,还有哪些专业的同学体验过如此劳逸结合的备考之旅。
 
毕竟激烈的竞争就摆在眼前,不努力你还能做什么。


于是,班杰明和安端一样,陷入了这样一个不拼完全力、不用尽每一分每一秒来学习,就会让人禁不住无地自容的大一新生活里。
 

“大一,决定了我未来的人生。

努力的过程是励志的,考试结果的残忍程度给个人的打压却是巨大的。
 
不仅如此,压力绝不可能只有一个源头,它会从四面八方向这些互相竞争的大一新生袭来。


在学生自己看来,“200名和500名之间,只有0.2分的差距”、“错一道题,你后来的命运就此改变”。
 
在老师看来,“学生越用功就越有能力,只要有满分的学生,就说明考试难度要增加了。”
 
在家长看来,“如果大学一开始的考试都不能通过,只能说明孩子不是这块料。”


模拟考结果出来了,一心想进医学系的安端考了第218名,这是他有史以来取得的最好成绩。
 
而他的伙伴,那个看起来对医学不怎么上心,也没怎么用功的班杰明考了132名。


这样戏剧般的结果直接摧毁了安端内心的承受底线。但对于现实中的医学生来说,即便结局会令人提心吊胆,这却早已是再难也必须接受的事。
 
除了围绕班杰明和安端两位主人公的故事情节,影片中还穿插了一些大一学生的采访镜头,他们面临的压力和承受的紧张,与影片人物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有人把大一连同那场考试,看作是决定自己未来最重要的日子。


有人逼着自己时时刻刻都不能忘记要有竞争意识。


如此为难这些大一学生,如此限制能进入健康医疗专业的学生数量,正是法国出于严格保证医疗工作者的质量的考虑。
 
不过,从1971年设置至今,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医学生遴选考试制度弊端越来越显露——法国医院医生人手紧张、医护人员不够用,这种筛选传统也将在2020年迎来改革。
 
未来的选拔制度也许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竞争的紧张,但医学作为大学中最难专业的地位绝对不会因此动摇。
 
当然,这一原则不仅仅适用于法国。医学生的难,可是不分国界、不分年龄而且没有上限的。


从大一就开始拼命的生活,
真有那么惨吗
 
尽管不像安端和班杰明一样,在大一的末尾要面临残酷的淘汰门槛,但你身边的医学生朋友们,哪一个不是每天都在接受同款的炼狱?
 
他们的课程读起来堪称史诗巨著,学习强度不言而喻,学习广度也始终巅峰在线。
 
有医学系的同学分享道,他们临床医学西医本科全套教材总共53本书,每五年更新一个版本,每个版本封面均为蓝色,被称为“蓝色生死恋”。
 

不仅如此压力指数大,医学生的高压持续时间也比其他专业长久得多。
 
本科五年,硕士两三年,博士两三年——而在这期间,只有一年比一年更艰难,没有哪年比哪年更容易。
 
医景网一项访问了2000多名医学生的调查显示,医学系大一和大二学生每周大多花费了 21 个小时以上来学习,到了大二时期,花费 40 个小时以上学习的人数达到了40%。
 
刚享受完高三后的那个最长暑假,就要再次回到高三般的大一生活中去,医学生的苦只有自己才懂。


不过,无论是像压力山大的医学生,还是像其他人一样过着从大一就要始拼的生活,真有那么惨吗?
 
在网上一则关于“从大一到大四,你发生了哪些变化”的问题中,有这样一则高赞回答:

大一,不知道自己在干啥;大二,不知道自己能干啥;大三,不知道自己想干啥;大四,后悔大一到大三没好好学习…
这么看来,更要被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在大学里走一条艰难前行的路,和度过一路迷茫到后悔的四年相比,谁更惨一点?


【欢迎留言讨论】
你的大一,
打算/曾经是怎么过?


撰稿 | 文森特
编辑 | 秋裤
排版 | 蘑菇
* 未标注来源图片来自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