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奖学金背后,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小新同学 有间大学 2020-02-21


每逢奖学金评比,大学里总少不了一场宫斗大戏,学霸之间明争暗斗,好友可能因此疏远,但让人没想到的是,因奖学金引发的撕x,甚至会撕出一场腥风血雨。


不久前,在沈阳大学读研二的王同学发帖称,今年9月19日,他的两名同学因评定奖学金事宜,找到另一男子,3人在学生会办公室对其辱骂殴打。

这场殴打导致王同学眉骨被划伤,缝了6针,大腿肌腱断裂,他在医院接受治疗约三个月。

因奖学金被同学打伤住院,让人细思极恐。图/微博

12月22日晚,@沈阳市公安局在微博发布通报,其中指出,这几位研究生之所以产生如此大的矛盾,是因为在2018年辽宁省研究生ERP沙盘模拟大赛中,王同学与其他4位同学组团参赛获得一等奖,但组员之间对奖项分配各持不同意见。


王同学向校方反映比赛中自己贡献大,应按团队负责人加分,此举引发了他和报名负责人丛某某的矛盾——因为学生获得的加分分值,将与国家奖学金评定直接挂钩。


毫无疑问,这样的一场风波给双方都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后果。


但让人不得不去反思的是,本该用于奖励的好意,怎么会变成一种让人细思极恐的存在?


拿奖学金不容易,似乎也不难


奖学金,顾名思义,是对品学兼优学生的一种鼓励,这种奖励通过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颁发一定数量的金钱来实现。


早在1986年,原国家教委和财政部对当时普通高校人民助学金制度进行改革,将原来人人有份的“人民助学金”制,发展为二元的助学金与奖学金并存制。


由此,竞争、择优、选拔,也成为了奖学金制度的新代名词。


有竞争,就会有激励,也会有输赢。图/unsplash


从三十多年前国家在各大高校设立的优秀学生、专业、定向奖学金三种奖励,到如今国家、高校、校友、社会各界人士等出资设立奖项,大学生们能接触到的奖学金选择,早比之前翻了好多番。


当然,随之而来的“如何评奖”,“颁奖给谁”等问题,同样变得更加复杂。


“学”是“奖”的首要标准,但其并非唯一衡量。尤其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提出后,创造精神、实践能力、综合技能等听起来很有“素质”的要求,也成为竞争者必不可缺的条件。


比如,要想跨进本专科阶段的top级8000元国奖的门槛,高绩点自然是必需要素,但光有高分,没有所谓的实践认证——参加个课外比赛拿些奖,不够钻研、创新——发篇论文、参加学术项目,又不擅长social——在学生会混到部长及以上级别,国奖大概还是与你无缘。


国家奖学金基本申请条件。


况且,经过加权和平均的整合后,课业分数的差距往往很小,学霸与学霸更是在小数点后两位处你追我赶。这时候,那些附加项考评就显得尤为重要。


坐标西安某高校的罗然,在大一时以绩点年级第一的成绩轻松拿下了国奖。可她没想到,自己大二成绩同样拔尖,却在最终综测排名跌至第八,差点儿连普通三等奖学金都够不上。


没进学生会、没参与什么创新创业等比赛,只加入了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普通社团,并且没参与社团干部竞选的她,“综合素质”加分只排在全班的中下游。



更让罗然大开眼界的是,由于附加分实在太高,排名第一的同学甚至拿到了超过满分100分的成绩。


坊间流传的第一名“花钱发论文”、“水项目”的那些窃窃私语,对最终的评选并无多少影响。

在标准不如分数清晰且容易量化、评审不尽规范的情况下,既得利益者们大多心照不宣地以各自的方式“努力”着。


”花一百挣一千,不亏“。图/微博


早前,就有媒体报道,大学生购买“志愿服务活动证明”在网上已经成为了一门生意,花10到130元不等,即可买到国内国不同类型的志愿证明,志愿活动时间、志愿地点都能随你写。


因为在不少高校,一定的志愿服务活动时长能为学生的综测加分,也就是为其评奖学金、保研等增加筹码。


为了拿到奖学金,有人拼加分,还有人拼“家境”。


比如,同样以高额吸引大学生们参评的,还有励志奖学金。不过,这种既“奖优”又带“助困”属性的奖励,到底是注重前者还是后者,在实际操作上更难权衡把握。


加上“贫困”存在地区差异性和家庭特殊性,且其资格认定的人为因素很大,最终拿到这一奖励的,有不少是成绩优秀的“伪贫困生”。


需要有成绩认定的励志奖学金尚且如此,更别说普通的贫困生助学金评选操作,会存在多少猫腻。


奖学金本身是件好事,但它也成了不少人的糟心事。

有人吐槽道,如今大多数的奖学金,也许更适合被称为奖“活动”金或奖“人际关系”金了吧。


拿奖学金,讲究的是“双赢"

奖学金到手后,故事并没有结束。


有人想好了这笔钱的去处。去年底,河南农业大学英语专业班的班长刘丽,拿出自己的部分奖学金,给全班28名同学每人都买了一条秋裤,被赞为“最暖心班长”。

也有人自己没想好怎么花,却被别人先惦记上了。

中国青年报此前有过一则相关报道,广西某高校的王斌获得了大二学年的校级三等奖学金1500元,但他还没来得及把奖金放好,便被舍友吆喝着请客。有类似经历的同学只得开导他,“好事不可能让你一人全占完...”

拿了奖学金要请客?这要求太迷惑了吧。图/微博


据报道,电子科技大学一学生社团曾在校园做过相关调查,191名受访者中,80%的同学认为拿奖学金请客吃饭是应该的,若奖学金用完不够还得自己掏钱。


当然,这样的迷惑操作更多是受到大家的反对:个人凭努力拿到的奖学金,为什么要投进所谓的饭局?

为了反对这股风气,有学校专门对此做出过规定。武昌理工学院曾发出通知,获奖学生不得用奖助学金请客,如有举报查证属实,将取消其今后的评选资格。


获奖者自发地想请身边人吃个饭、聚聚餐,完全无可厚非,但这番好意绝不该变成人情债或人情绑架。

最可怕的,大概是“拿奖学金请了客,有人还嫌档次不够高”。图/微博


不过,被要求请客吃饭或许还算小事。

湖南某高校的同学曾在网上爆料,学校在评选奖学金的过程中,有辅导员会暗示学生“拿了奖学金必须上交一部分”,否则,下次的获奖者,将会被替换成其他愿意交钱的同学。

这一事件并非孤例,去年底,据澎湃新闻报道,广东某职业学院的一名辅导员,向班上部分获得奖学金的同学索要银行卡信息,并将钱款转移到自己的账户。

而在这些令人匪夷所思的操作里,还出现过学生的身影。

今年6月,河北某高校的学生会被曝贪污国家励志奖学金,学生会自行分赃学生钱财。


那些受无形之手干预的同学,或许只能被迫接受这种过早“社会化”了的生存法则——评一个奖,拿一份奖金,不单单是一个人的事,评奖评优从来也不是只讲公平。


毕竟,诸如“权力”、“利益”、“官僚”等风气在校园、在学生群体的体现,哪里仅限于奖学金一事而已。

拼奖拼优,拼的到底是什么

近段时间,关于学生“耍官威”、大学校园官僚气息重的话题屡屡被提起。

“主席名字不能直呼”、“写错领导名字要被罚抄写并开大会做检查”、“过节必须发祝福短信”……种种行为准则摆在眼前,让人不得不怀疑,这样的他们,真的是经过层层筛选,最终脱颖而出的学生代表吗?

能评个荣誉,能在集体中成为小领袖,似乎一直被默认是一种“优秀”。

但这种判断并不是到大学才有,它的“被异化”,也许早就发生了。



纪录片《请投我一票》中,湖北武汉市常青第一小学三年级一班,班长竞选大战在即,一群八九岁小学生主导的竞争修罗场,毫不逊色于成人世界。

三位候选者性格各异,优势劣势也不同。

小胖子成成开朗活泼,能言善辩;前任班长罗雷有威严也有主见;唯一的女生晓菲善良细腻,也有些柔弱。


“班长有权力,可以让别人干嘛就干嘛”,目标明确、信念坚定的成成,是在竞选中最先打开局面的人。

首轮才艺展示环节,成成带领自己的竞选小助手,鼓动全班一起给对手们喝倒彩,“攻击”得晓菲哭着完成表演,击垮了罗雷的信心——竞选还没开始,罗雷就表示想退出。


为了鼓励罗雷不要放弃,罗雷爸爸提出,可以帮忙邀请全班同学去体验乘坐轻轨,以此来拉近罗雷和同学们的关系。

这一次,小朋友们玩得有多开心,罗雷的挽回就有多成功。

其间,成成加紧攻势,包括“许诺”多名同学“选我,我让你当副班长”,挨个走访同学询问投票意向,并在辩论环节发挥了优势,怼得两名对手哑口无言。

可是,成成还是输给了罗雷。


最后演讲环节中,罗雷为全班同学准备贺卡帮了不少忙,让他以绝对优势当选。

功亏一篑的成成,同样落选的晓菲,在也许不知道为什么该伤心的哭声,和老师那句“他们今天站在这里,实际上收获了经验和教训,相信这些宝贵的财富,会在今后的成长之路发挥巨大作用”的完美总结中,结束了一次关于权力与竞争的体验。


班干部到底意味着什么,或者说,我们为什么要去竞争各种奖与优,我们又该如何恰当地去竞争?

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成年人为小孩子解答这些问题背后的真正意义。

在他们成长之路上,那些成年人口中的“宝贵财富”,也不知会给他们指引出什么样的方向。

于是,一轮又一轮懵懵懂懂的小学生,就这样走进了有人会为评奖而大打出手的、更加迷惑的成人世界。


参考资料

1.高校奖学金功能的教育社会学分析,杨安琪,现代交际,2019
2.高校学生奖学金制度的改革与思考,潘玉驹 嵇小怡,2002
3.奖优还是助困:对国家励志奖学金评审条件的思考,彭海霞,黑龙江教育,2012
4.浅析高校奖学金异化的原因及危害,吉利,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8
5.实现研究生奖学金制度改革育人效果的路径探索--以C9高校研究生奖学金制度为基础,吴艳虹,智库时代,2019


【欢迎留言讨论】
关于奖学金竞争,
你遇到过哪些迷惑行为?

撰稿 | 瓜子
编辑 | 秋裤
排版 | 阿明
* 未标注来源图片来自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