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过年的,千万别碰95后的这些底线

小新同学 有间大学 2021-04-14

临近岁末,一群年轻人又远远地感受到一阵被上下打量、被人口普查、被夺走手办的深切恐惧。

滴滴滴,这就是边界感极速消失的高危时期。

试想一下,你刚从学校/单位拖了两个行李箱回家,爸妈突然通知你晚上要和三年没见的亲戚吃饭。

饭吃到一半,亲戚四岁的小孩跑进你的房间,将你展览柜上视若珍宝的五个限量版手办紧抱不放,看到此情此景你已六神无主,谁知爸妈和亲戚七嘴八舌让你将“小玩偶”送给小孩当伴手礼。

这时,小孩为表诚意,伸出了他价值1998的最新款小天才儿童手表,说要加你个小天才好友……

问题来了,以上情境中,有多少个边界被无情践踏了呢?

4岁小魔王能有什么坏心思呢?

豆瓣“日常注重边界感”小组的同仁看到这里,恐怕已经炸开了锅并抠出一套500平米的三层别墅。

士可杀,界不可跨。我们在心中刻得深切的那些边界,岂能容得四岁毛头小子随意践踏?!
 

边界感小组,何方神圣?
 
最近凭着各种古怪讨论疯狂达成出圈kpi的豆瓣,热组榜单里又出新成员——成立于2020年11月11日的“日常注重边界感”小组。

守护心灵疆域,人人有责。

小组成员的爱称是“精芬”——精神芬兰人。

中文互联网上一个众所周知的知识点显示,芬兰是世界上最尊重个人空间(社恐)的国家,等公交自觉相距1米以上、朝向乱七八糟就是不会面对面的公共单人座等,都是他们的经典之作。

我们“精芬人”,不能没有space.

到了豆瓣,三个多月,芬兰就顺利收割65000多位“精芬”。他们虽然不是芬兰国籍,却远程、潜意识中深受芬兰传统文化影响,极度重视个人边界——虽然这个重视,恰恰意味着他们的边界时常被无意识地侵犯。

组规里对于边界感的解释十分有学术气质,证明这不是一个瞎起哄的小组。

《相处的艺术》中对于边界感的描述是:人与人之间,内心的自我界定。它不像身体上的边界有一个特定的轮廓,但这种边界感是在保护我们心理上处于一个舒适的状态。

“亲,快要越界了哦。”

边界感某种程度上等同于安全感,因此日常生活中最怕被人触犯边界。

对于他们来说,爸妈不经同意进房以拉开窗帘的形式迫使你7点醒来吃早餐,是假期回家节省伙食费带来的副作用;

三姑六婆、对门邻居对你身高体重情感状况收入水准的全方位刺探,是走出家门遛弯儿走错道的惩罚;

同学朋友跟你八卦谁谁谁读博考公又上岸,继而打听你年终奖拿了多少,是可以追溯到五年前点下微信同意添加好友那一刻的懊悔……

“老同学,你哪个厂的呀?”。图/@电商报

总的来说,这群精芬日常生活中最大的bug在于,他们在乎的那些边界条框,大部分人都表示无感。

不知者不罪,当一群无心冒犯的人在你奉若金规玉律的边界上疯狂试探的时候,除了自个儿发狂、内心上演10000次翻白眼的内心戏之外,你没有别的选择。


直到你找到了组织,看到世界上还有那么多为这种“微不足道”生闷气的同好,你不禁留下感动的泪水,原来自己也没有那么奇葩(感谢世界还有那么多奇葩)。
 

触犯边界,有哪几种姿势?
 
注意,以下论述可能会引起边界主义者头晕、耳鸣、心跳加速等不良反应。请越界应激反应过大的同学谨慎绕路前行。
 
-地理边界-

最容易被侵犯的边界,莫过于地理意义上的边界。

上文提到的爸妈闯房间,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作。几平方米的私人空间都守不住,何以守天下?睡眼惺忪看到爸妈风风火火的身影,你只能沉默着接受现实。

你会怎么办?

类似的操作,还有同桌手肘跨越两桌中线直捣你的笔记本中央、邻居家以环保主义为名三天到头往你家冰箱寄存猪肉等,均是令人发指的边界侵略形式。

看看《十三邀》里被仁科全程勾肩搭背的许知远那欲言又止的表情,就知道边界主义者此刻的心潮有多澎湃。

许知远:我真的开心极了。


-日程边界-

刚下飞机,就以接风洗尘为名喊你晚上家庭聚餐;

三天没洗头,旧班长下午以去年没聚今年赶紧为由,约你当晚出去吃饭唱k剧本杀直落,还狞笑着说你当年暗恋的男神也会去;

甲方看到你凌晨三点交的稿觉得不甚满意,决定直接给你打微信电话,强行霸占你的to do list第一位……

在他们眼中,他们的时间才是时间,你的日程安排就像水,可以随时随地以各种形态配合,哪里需要往哪灌。不说了,再说哭出来。

当你收到客户发来的这个表情。


-物品所有权边界-

这题可太简单了,不问自取贵价护肤品的室友、说好只吃一口却一口能吃大半个的好友、一群人出游只有你带了充电宝却因为要借遍整个群组发现最后只有自己手机没电……

一言以蔽之,你的东西,不是你的东西。

《老友记》里的乔伊约尽天下无敌手,唯独不可以原谅约会对象碰他一根薯条。"Joey doesn't share food!"这个声嘶力竭的表情包,每个人都应该存一个。

人生箴言,务必谨记。


-感官边界-

走一段100米的路,听到十声或甜腻或油腻的“小姐姐”;

坐在公交上,一位创业者以车头到车尾都听得见的嘹亮嗓门讲述自己3年前和某某书记的一顿饭局奇遇;

南方人走进烟雾缭绕的公共浴池,看到无数具形态各异的赤裸肉体在自己眼前穿梭来回,这时光着膀子只穿内裤的大叔将你拉到一边,撺掇着帮你好好搓泥过个好年……

我没事,只是觉得自己脏了。

有的时候,不想听的东西入耳了,不想看的画面入眼了,你只能被动接受。

此刻除了振臂高呼一句“麦艾斯”,你还能怎样?边界被动消失,简直可以说是视觉和听觉感官的强买强卖。


-个人隐私边界-

不知不觉,我们就到了难受程度几何上涨的阶段。

此阶段的典型病症包括在所有人可视的共享文档上填写家庭住址、父母工作收入等信息;

打车的时候司机非要问你是哪里人做什么工作,你不得不考虑编造一个假身份来混淆视听,却被司机无情拆穿你的谎言等。

我不是真的想撒谎,只想保护自己。

个人隐私被探听,出发点可能是中性的、好奇的。但对于脆弱的边界主义者来说,任何非必要的暴露和尬聊都too much了,我们只想安安静静上个学、坐个车,尘世间的纷扰与八卦,可免就免了罢!


-赛博空间边界-

恭喜你,终于熬到了最高level!

网友们很喜欢讨论的一个话题,是“死后社交账号怎么办”。很抱歉通知那些赛博空间边界被侵犯的同学,这个问题你必须提前好几十年思考了。

网络世界,大家多一些心照不宣,该有多美好。

互道晚安之后各自被窝玩手机,是一种自古以来的网络社交礼貌。

微博小号被好事者抓包,只能自认倒霉。

分享歌曲,被追查到音乐app的id,是意料之外的泄露,严重程度不亚于裸奔。

是的,网上冲浪规矩很多。希望大家都能互相尊重,和平上网。不要逼得人发微博只敢自己可见,分享好歌还得删掉网址中暴露的账号id。有些追踪的技术是可以,但没必要。
 

像我这样机车的人,
还能快乐生活吗
 
如果你对边界有着高敏反应,那线上线下的生活无时无刻不在挑战着你的精神高压线。

如果还是对过好有安全感的生活抱有幻想,小新这边建议你多到隔壁糊弄学小组、推辞学小组走动走动。

一是为了学习推脱和委婉拒绝别人的技巧,坚守自己的防线。二是学着和稀泥多了,也许就能糊弄自己,逐渐变得释然了。

有好学的组员发帖询问边界主义的起源是否与独生子女的成长方式有关,底下跟帖的精芬中,保守估计独生子女占了七成


从小坐拥“山大王”般的家庭地位,享尽家人的关注和爱护,缺少与同辈人的争抢操练,让许多年轻人更习惯于顺从自己内心的感受,坚守自己定下的习惯和规矩。

这种萌芽于自身的内在安定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愈发合理且舒适,边界感自然也愈发强烈。

其实,适当的边界感并没有什么不好的。边界感体现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尊重。

往大了说,如果人人都拥有恰如其分的边界感,过年大概没有人不愿意回家,聚餐大概没有人会假装生病,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而“日常注重边界感”小组的爆红,恰恰又是“界限消失”的结果。


当一群零落在地球各个角落的边界主义者陷入自我纠结和焦灼的时候,突然出现了一个虚拟的集体,允许他们坦率地讲述自己的小心思、小怪癖,找到互相理解、应和的一大群小伙伴,打造一个温暖的同温层,本身就是一件抱团取暖的事。

“虽然被冒犯到了,还是选择了原谅。”“姐妹,我懂你!”在边界感的狂欢之中,精芬们看到许多和他们一样“奇奇怪怪”的人,在笨拙但努力地融入到所谓的普通日常之中,吐槽之间,又何尝不是一种鼓起勇气的治愈?

在找到组织之前,我们往往误以为自己是个神经病。

但其实,我们只是在花花绿绿的网络世界里寻找能容纳自己的那张网罢了,在那张温柔的大网里,我们的疑惑也许就能消失那么一点点。

此处阿北应该给我打钱,但他没有。
 
今日互动
你最近有“被冒犯到”的瞬间吗?
发生了什么故事?


撰稿 | 隋昊然
编辑 | 秋裤
排版 | 阿明
*未标注出处图片来源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