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印度“死亡旅馆”等待死亡:每个人住15天求解脱

2018-03-21 杜海 高龙 谷雨实验室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u06103uklfu&width=500&height=375&auto=0

谷雨 | 《“死亡旅馆”的生命启示》


64岁的舒克拉在印度瓦拉纳西Mukti旅馆的门廊内盘腿打坐。雨季过去了,2017年10月的上午,旅馆内凉爽宜人。舒克拉须发斑白,表情如止水般沉静。近半个世纪来,Mukti旅馆接纳的无数死亡在他脸上未留下任何痕迹。他见证了超过14500名印度教徒在Mukti旅馆故去。这座临终旅馆因此以“死亡旅馆”闻名。但这里的死亡不是毁灭,人们甚至崇敬地称呼它为“摩克沙”,意思是彻底的解脱。

 

撰文/ 高龙

影像/ 杜海 孙智超「谷雨特约撰稿人」

编辑/ 王怡波 迦沐梓


平等的死亡


在印度瓦拉纳西Godaulia渡口附近的大街上,斜着进入一条小巷,迎面是一个被铁栅栏锁着的院落。进了院落,穿过一条两侧栽种着芬芳的植物图尔西的小路,就触碰到这座隐藏在市井中的“死亡旅馆”。Mukti旅馆是一座二层小楼,外部呈砖红色。草绿色的大门终日敞开,内部洁净。



Mukti旅馆外景。


舒克拉是Mukti旅馆的总经理,也是这座旅馆死亡文化的最后守望者。他着米色的宽松上衣,下身是一件白袍,赤脚。“Sit down,please.”在一楼的休息室,舒克拉用简单的英语招呼我们坐下,随后用印地语讲述他近半世纪的生死感悟。他形容自己“心静如水,无喜无悲”。


在休息室门口上方,是握着三叉戟、脖子围着眼镜蛇的湿婆图像。两侧墙边摆放着古老的宗教经卷。



舒克拉的办公室内,神像挂满墙壁。


“我花时间接受这个采访,也是为了大神,为了劝诫仍然活在世俗当中的人们。”舒克拉说。他见过太多把修行作为时尚的人来瓦拉纳西,包括不少外国人。有人住星级旅馆准备修行,结果呆了两天就受不了。


旅馆如今在装修,暂时没有接收濒死的客人。它上下两层有12个房间,最多的一年接纳过800位客人。


旅馆的墙上写有一些主要的规定:


  1. 只有濒死的病人,以及相信在迦尸(瓦拉纳西的古称)能够获得解脱的人,以及来这里为了迦尸的福祉的人,可以待在这里。那些渴望通过医药好转的病人应该待在其他地方的医院。


  2. 那些追随种姓制度的好人可以待在这里。


  3. 一个人只能在这里待十五天,过了十五天,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或者必须在经理批准后可以待在这里。


“十五天这个规定我们很早就定下了,因为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我们希望通过时间的限制让大家意识到时间的宝贵。如果每个人都成年累月地住下,那么旅馆肯定供不应求。每个人都想面见大神,我们要为他们提供机会和帮助。”舒克拉解释。


有些濒死的人在Mukti旅馆待了三四天就离世了,但也有待满半个月还活着的。“如果一个人在十五天内获得了解脱,便解脱了;如果在十五天内未能获得解脱,那便是还有未完成的事。”舒克拉对这种现象给了一个印度教的解释。


最多的时候,Mukti旅馆一天有七人故去。Mukti旅馆对平等的死亡作了最佳诠释。不同种姓、不同阶层、不同权力、不同财富的人先后住过同一个房间。舒克拉告诉我们,在旅馆故去的众多客人中,有十五人是王公贵族。客人还包括一些高学历的人,名人,部长等等。还有些客人的子女官至总理。

 

“印度教的一个活文本”


与众神的瓦拉纳西相比,Mukti旅馆的历史非常短暂。但它仍比世界上大多数人的阅历古老。当旅馆建筑在1908年建成时,甘地还未开始他举世瞩目的政治活动。1958年,Mukti旅馆开始运营。1972年,当时还年轻的舒克拉来到这里,工作至今。


Mukti旅馆是瓦拉纳西三座“死亡旅馆”中的一座,另外两座是Mumukshu旅馆和Ganga Labh旅馆。它们是印度教徒心中解脱的最佳场所。


在瓦拉纳西的两日,带我们游走的是印度纪录片导演库姆德和他的朋友苏曼。库姆德来自300公里外佛陀觉悟之地迦耶,留着尼采式的胡子。在我们到访数月后,库姆德有次到瓦拉纳西,微信告诉我,“我又到瓦拉纳西了。”我引用了马克·吐温赞叹瓦拉纳西的名句来回复,“贝纳勒斯(瓦拉纳西的另一名字)比历史古老,比传统古老,甚至比传说都古老,它看起来比所有这一切加起来还要古老两倍。”“是的!”库姆德回复,言语中洋溢着印度人的自豪。


想理解Mukti旅馆,必须先理解瓦拉纳西。根据印度教神话,它是如此古老,甚至印度教大神湿婆也是目睹了它的伟大之后才选它为永久驻跸之地。

 


瓦拉纳西街景。

 

在印度教中,瓦拉纳西是世界的中心,集纳了世界上所有吉祥之物。印度教中,人们通过发专门的誓言永不离开瓦拉纳西。它是印度教徒心中的“极乐森林”。在地理意义上,它曾经丛林环抱,花团锦簇,是一座天堂般的花园。更重要的是,它是尘世的渡口,也是精神的渡口,是解脱的圣地。瓦拉纳西有一句谚语强化了这种认知,“每朵恒河的浪花都是一个渡口。”美国宗教学者戴安娜·埃柯在《贝纳勒斯—光之城》一书中形容这座城市是“印度教的一个活文本”。


把瓦拉纳西同中国人联系起来的是唐代高僧玄奘。他写的《大唐西域记》描述瓦拉纳西,“天祠百余所,外道万余人,并多宗事大自在天,或断发,或椎髻,露形无服,涂身以灰,精勤苦行,求出生死。”这座城市也是中国神话中“西天”的原型。


公元前六世纪,佛陀正是乘船渡过恒河,到达西岸的瓦拉纳西,开始了传道生涯。瓦拉纳西的时钟在极致之中摇摆。嘈杂的街巷围绕着恒河河畔石阶苦行僧的宁静。简陋的店铺和精美的古代神庙交错呈现。人们对街道的拥挤狭窄不以为然。牛和狗在悠闲踱步。人们啜饮恒河之水。这条圣河也是死狗和根据宗教传统不能火化的尸体漂浮的场所。


在踏上当地名叫“迦特”的恒河畔石阶时,城市变得不同凡响。八十多个当地名叫“迦特”的石阶依次分布在恒河西岸,跨越了瓦拉纳西最核心的区域。在一天日暮之时,我们登上了一艘游船。目光所及之处,在余晖中,Ganga Mahal石阶边的宫殿映射出橙色的庄严的光芒。


同样庄严的气质笼罩着Mukti旅馆。它也是一处印度教静修之地。一楼有一个拜祭室,祭坛上面有许多神像。晚上八点是晚祷时间。里面的两位司职人员唱着毗湿奴的颂歌。一位司职人员右手拿铃铛摇着,左手拿着一盏烛火。当他走过在场人员时,每人双手做捧火状,象征接受神的祝福。



Mukti旅馆内,每日晚间都会举行祈祷活动。

 

Mukti旅馆的哲学家


“瓦拉纳西到处都是哲学家。”谈及这座城市的内涵,库姆德和朋友苏曼几乎不约而同地这样说。


Mukti旅馆的哲学家是舒克拉。“我的主要工作是与大神对话。”舒克拉说。在印度教中,三位大神是梵天、湿婆和毗湿奴。


舒克拉见过太多死亡前的告别。但他已不被自然的悲恸所左右,“我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心满意足”。


除了旅馆的日常事务,舒克拉专心宗教生活。每天清晨起床,洗漱沐浴后,他去旁边的神庙朝拜。每日四到五时,他念诵大神名号,“罗摩,罗摩,万岁,万岁”。在沐浴、进食和工作前,他也念诵大神名号。夜晚,他会一直念诵大神名号直到入睡。

 

Mukti旅馆的房间不是舒克拉的固定居所。他居无定所。他有时为人举行葬礼,或者为新人主持婚礼。在帮忙办葬礼的十五天,他会住在人们提供的地方,但结束了就走了。他有时住在神庙,有时睡在街边,有时能住在旅馆。“我从来没考虑过没旅馆住怎么办,不管在哪我都能生存下去,我清楚无论如何神都会帮助我。我一心向神,钱财都是身外之物。”他说。


三年前,舒克拉正式选择离家生活。他有一些房产,也有家人。儿子极力挽留他,甚至来瓦拉纳西找他。但他已别无所求,不愿意离开瓦拉纳西。

 

湿婆的耳语


Mukti旅馆为非营利性质。舒克拉会施舍给穷人可番布(裹尸布)。他有时会资助贫苦的孩子上学、结婚,也为穷人提供食物。然而,Mukti旅馆最重要的济世良方是它的死亡哲学。


“为何要惧怕死亡?没有真正的死亡,这是我一直相信的。为何要因此担忧害怕?我们要改变这样的想法。躯体就像衣服,破了就缝,坏了就换,生命轮回不过是身体的改变。”舒克拉说,“死亡不是真正意义的完结,不过是去面见大神。所以死亡不过就是一种仪式,摆放照片,装饰遗体,奏放神乐。死后灵魂将去往极乐之地,要经过四十三万三千道考验。如若不能完成,大神便不会允许灵魂在伽尸获得解脱。”


死亡是瓦拉纳西全部生活的核心,也是它的荣光。当地的一句谚语提到,迦尸的死亡就是解脱。人们到瓦拉纳西来等死。他们相信在这里离去会超越生死轮回,到达永恒的彼岸。


网上有传言说,舒克拉见的多了,能一眼看出旅馆的客人何时去世。但舒克拉否定了这个说法,“解脱是非常神秘的事,没有人能预测生死,只有神知道。”


旅馆客人及家人临终之日,会提前几天通知舒克拉。他会听取每一个临终老人的话。


根据印度教的说法,在客人临终前和他们会面的,还包括湿婆本身。


瓦拉纳西是湿婆的城市。据印度教神话,湿婆发誓自己将不离开自己的家园瓦拉纳西。湿婆存在于瓦拉纳西的每一寸土地上。


据传说,客人临终时,湿婆会在他们的耳畔私语。湿婆会说出启发临终者心智的“渡船曼陀罗”,“生灵通过婆罗门的智慧得以释放,不会有其他的方法。对于那些在迦尸死的人,我就是婆罗门的智慧。在他们临终前,我教他们渡船的曼陀罗。在那时,他们被解脱了。圣音在每个人心中,我们的身体不过是小小的容器。当身体获得解脱的那一刻,人能摆脱尘世牵绊。但如无法解脱,便不能摆脱牵绊,就像飞禽走兽。”舒克拉向我们解释。


Mukti旅馆的院子里栽种着图尔西。这是一种散发着芳香的印度植物。客人临终前,每隔几小时,家人会将图尔西的叶子递到他们前面,让他们获得安宁。

 

“伟大的火葬场”


不是所有的印度教徒都有机会来到瓦拉纳西,或住进Mukti旅馆。


“未能亲自来伽尸朝圣的人,死后也会让亲友带自己的骨灰来这里。这是一种传统。”舒克拉说。


客人在Mukti旅馆去世后,盛大的死亡仪式才刚刚开始。他们的遗体被用红布或白布裹着,放进竹木堆里。人们将遗体从街上抬到终点Manikarnika石阶,边走边吟唱,“神的名字是真理”。

 


瓦拉纳西恒河边上,24小时不间断地进行着火葬。

 

根据古老的印度教定义,瓦拉纳西的任何地方都是火葬场。瓦拉纳西最有名的一个名号就是“伟大的火葬场”。随着时间的迁移,火葬场逐渐集中在两处焚烧的石阶,一个是Harishchandra石阶,另一个是Manikarnika石阶,尤以Manikarnika石阶闻名。


一天夜晚,我们乘船在恒河上游荡。船向北驶去。在Manikarnika石阶附近的水面上,我们看到石阶上焚化尸体的熊熊燃烧的圣火。在Manikarnika石阶,几个柴堆永不停息地焚烧着。这里的火具有神圣的地位。圣火据说燃烧了3500年。


新来的尸体在恒河蘸水,然后洒上檀香油,装饰上花环,用檀香或榕树木焚烧。在神学意义上,尸体是一个人给湿婆的最后祭品。焚烧尸体是给湿婆献祭。


焚烧尸体的产业属于多姆。多姆是印度种姓制度中的贱民,不可接触者,是种姓制度中最低的等级。然而,由于垄断了焚烧产业,一些多姆跻身于瓦拉纳西最富有的人群。焚烧过后,残骸被扔进恒河。一些多姆潜入恒河,打捞出残骸,获取死者生前佩戴的金银首饰等器物。这是宗教与世俗复杂缠绕的一幕景象。

 

恒河边的余生



一位在恒河边石阶附近露宿的老人,她准备将余生在瓦拉纳西度过。

在恒河边Asi石阶附近,我们遇到一位等待解脱的老人。他在有天花板的地方睡觉,经常流浪,打水就到恒河去打。


老人想住“死亡旅馆”,但听说有的“死亡旅馆”一间房间要交五万卢比,就打消了念头。


老人腿已经不中用了,走不远,只能勉强去打水,但身边没有人帮助。他有两个女儿,在外地,但他不打算去女儿家度过余生。一方面是走不动了,另一方面,“就算我去了女儿家,她们也不会管我。而且在外地得不到临终解脱”。


老人的唯一愿望,是“死后有人把我抬到恒河边烧了”。

 

65岁的达芙,出生在印度比哈尔邦的穆扎法尔布尔,后来来到了恒河边,等待死亡。在通往恒河边Asi石阶的路边平台上,达芙住在一个简易棚屋内。西侧三米外是她每天供奉的湿婆神像。儿子原来在她旁边开个小商店,后来弃她而去。她如今孑然一身。有次休息时,她差点被蛇咬死。


孤单并不影响达芙内心的平静。“来伽尸的人都是为了追求解脱,无论生前犯了多大的罪,都能上天堂。在人世间需要忍受的痛苦,到了天堂就没有了。因此(在伽尸)每日听听颂歌,便能得到内心的宁静。”

 

一切都写在了命运中。像这座湿婆之城千百年来传递的死亡哲学一样,达芙平静地等待那一天,“死亡并不可怕,因为死亡是永恒的真理。”


联合出品/ 腾讯新闻+腾讯公益

策划/ 谷雨实验室

运营编辑/ 周双玲  校对/ 阿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