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南阳和襄阳,绝对不允许团结

温伯陵 温伯陵
2024-09-06

1


关于南阳和襄阳,我们就从刘邦西征说起吧。

话说在公元前208年,楚怀王派出两路大军征讨秦国,一路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统兵北上救援赵国。另一路是武安侯、砀郡长刘邦凭借“宽大长者”的身份,统兵西征,入关灭秦。

刘邦从砀郡出发,狂奔百里到了颍川郡的阳城,“攻秦壁,破其二军”,直逼洛阳。但史书的下一句记载是——“沛公攻破东郡尉於成武。”

成武在东郡和砀郡的交界处,现在的山东菏泽境内,距离颍川郡阳城足足有几百里。

相比最初的辉煌战绩,刘邦可以说是大踏步的后退了。

这意味着,刘邦在阳城遭遇惨烈的失败,被迫放弃刚打开的局面,一路后退几百里才保住有生力量。大胜大败之下,便发生了另一件事:

“沛公引兵至栗,遇刚武侯,夺其军四千余人,并之。”刘邦遇到魏国将军、刚武侯柴武,直接兼并了他的四千人马,纳入自己麾下。

这么做非常不符合“宽厚长者”的身份,但是没办法,如果刘邦不兼并柴武,可能就坚持不下去了。

由此可见,刘邦遭遇的失败有多严重。

公元前207年2月,刘邦统兵北上,招降拥兵千人的彭越,两人联手攻昌邑县,结果因为兵微将寡,昌邑一直攻不下来,于是刘邦继续向西寻找机会,彭越则留在原地打游击。



随后,刘邦在砀郡雍丘县,遇到“高阳酒徒”郦食其,因为郦食其和附近的陈留县令关系不错,便借机进入陈留县城,里应外合之下,帮刘邦夺取陈留县。

紧接着,刘邦又是一连串大胜大败的记录——

三月,沛公攻开封,未拔。西与秦将杨熊会战白马,又战曲遇东,大破之。

四月,沛公南攻颍川,屠之。因张良,遂略韩地。时赵别将司马卬方欲渡河入关,沛公乃北攻平阴,绝河津南,战洛阳东。军不利,南出轩辕,张良引兵从沛公。

刘邦没有攻破开封,却在三川郡中牟县曲遇聚的野战中,击败秦军。

刘邦攻克颍川郡首府阳翟,却在洛阳东面,被同样想入关争关中王的司马卬击败,经缑氏县境内的轩辕关南逃,整军休整。

这个地方,离颍川郡阳城非常近,基本上又回到了西征的起点。



从这些地名就能看出来,刘邦西征将近一年,依然在河南一带转悠,而且是胜败相间,根本没有气吞万里如虎的气势。而此时项羽已经打完“巨鹿之战”,被拥立为诸侯上将军了。

两人的功业,可谓是天差地别。

但就在这个时候,刘邦到了人生中最大的福地——南阳郡,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公元前207年6月,刘邦听从张良的建议“略南阳郡”,陆续扫平南阳的县镇关隘,秦国的南阳太守退到宛城,孤立无援,刘邦统兵“围宛城三匝”,7月,刘邦封南阳太守为殷侯,以招降纳叛的方式夺取宛城。

通往关中的大门就此打开。

刘邦统帅旧部和南阳兵马继续西征,攻丹水县、破武关、9月击败峣关的秦军攻克蓝田县。10月,刘邦兵临霸上,秦王子婴乘素车白马出降,秦国灭亡。

从茫然无措到入关灭秦,刘邦仅仅用了五个月,其间的转折点便是南阳郡。



2


那为什么南阳郡能改变刘邦的命运呢?

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地理条件。

南阳郡处于南阳盆地,自西向东被秦岭、伏牛山、桐柏山环绕,中间又有一条南北流向的白河穿过,整个南阳盆地,可谓是群山环绕大河奔涌。

群山环绕,意味着南阳盆地是独立的地理单元,乱世争霸的势力一旦进入南阳盆地,割据自立也好,做为东征西讨的战略支点也罢,都是可以的。

白河奔涌,意味着南阳盆地可以沟通南北,随时可以通过白河,把盆地南北的物资和兵员运到宛城,做为战争储备。

这样的地理条件,可以说是乱世争霸的绝佳助力。

而自南阳郡的宛城出发,向西不到百里便是丹水。丹水是南阳盆地和关中的必经之路,丹水县和武关都是依赖丹水而存在的。



丹水县不必多说,武关是非常重要的。

早在春秋时期,武关属于晋国,晋国便能堵住秦国向东南扩张的步伐。晋国衰落后,楚国夺取武关,楚国又做了秦国的东南守门员,只要楚国不放行,起码在东南方向,秦国就出不了关中。

商鞅变法之后,秦国逐渐夺取武关,随时可以兵临南阳盆地,这才拿到针对楚国和韩国的战略主动权。

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里写道:

“自武关而至长安四百九十里,多从山中行,过蓝田始出险就平。夫武关之於潼关,犹阴平之於剑阁也。然阴平僻而险,武关径且易,故尤能为秦患。”

大意就是,从武关到长安都是山间行走,但道路平整容易通过,只要攻破武关,就是打开了关中的门户,可以直接冲到长安城下。

所以刘邦听从张良的建议扫荡南阳,便拿到了灭秦的第一张门票,统帅旧部和南阳兵马,沿丹水西进攻破武关,就拿到灭秦的第二张门票。经四百九十里的山路抵达霸上,逼的秦王子婴出城投降,便完成灭秦大业,和“巨鹿之战”后的项羽并驾齐驱。

如果说项羽成为西楚霸王是依靠勇武和战术,那么刘邦能成为汉王,南阳的地理条件起码占了一半的因素。


3



秦汉时期的主旋律是东西争霸,南阳便格外重要。三国以后南方势力崛起,东西争霸夹杂了南北争霸,于是同在南阳盆地的襄阳,也越来越重要。

襄阳是南阳盆地的南部大城,正好处于白河和汉水的交界处。


通过白河,襄阳可以和南阳直接联系起来,从南阳再向北走一段,便是象征天下正统的中州洛阳。



而汉水发源于汉中盆地,经汉中、安康、十堰、襄阳、钟祥、武汉流入长江,沿着长江继续向东,便是东南重镇——南京。

这样一来,襄阳便是汉中和南京的水路枢纽。

汉中是什么地方?

汉中是陈仓道和金牛道的交汇点,在“蜀道难于上青天”的古代,陕西和四川的联系必须经过汉中,而陕西、四川又和甘肃紧密相连,不论是征召六郡良家子参军,还是通过丝绸之路做贸易,都绕不开甘肃。

因为汉水的关系,襄阳和汉中产生了直接关系,并和长安、成都、河西走廊产生了间接关系。

南京是什么地方?

南京是依山傍江的东南重镇,沟通淮南、浙江、江西的核心要地,每个江南王朝的定都首选。但从乱世争霸的角度来看,南京的诸多缺点之一便是长江无险可守,一旦北方政权渡过长江,南京就要面临失陷的命运。

因为汉水和长江的关系,襄阳可以通过水路,顺流而下直抵南京。

结合整个中国地理来看,从洛阳到武汉,从甘肃到南京,正好形成“十字型”的交通格局,而襄阳正好在“十字型”的交汇点上。

所以在南北争霸的时代,襄阳的地位比南阳更重要。



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里写了两段话,足以说明襄阳的重要性——

湖广之形胜在武昌乎?在襄阳乎?抑在荆州乎?曰:以天下言之则重在襄阳,以东南言之则重在武昌,以湖广言之则重在荆州。

自昔言柤中之地为天下膏腴,诚引滍、淯之地,通杨口之道,屯田积粟,鞠旅陈师,天下有变,随而应之。所谓上可以通关陕,中可以向许洛,下可以通山东者,无如襄阳。

这两段话,可谓是对襄阳地理的提炼性总结。

在这样的背景下,南北争霸时代,襄阳的得失便关乎政权的成败。

南方政权往往要在汉中、襄阳、淮河一带部署重兵,和平时借助大山大河拱卫防线,北伐时便兵分三路,同时进攻陕西、河南、山东,在万里战场上同时作战,寄希望于恢复中原。

北方政权要一统天下,便需要南征,因为汉中和淮河是攻防重点,又有秦岭和淮河阻挡,往往不容易成功,于是最佳的突破口便是襄阳。

一旦攻克南阳,四通八达的南阳盆地便是骑兵驰骋的战场,攻城器械也容易运到襄阳城下,攻破襄阳是指日可待的事。

襄阳城破以后,北方政权的兵马可以分成两路,一路沿着汉水南下,扫荡荆州、宜昌、秭归等地,夺取三峡地区,堵住四川的门户。另一路进入随枣走廊,夺取枣阳和随州,然后兵临武汉。

因为襄阳、荆州、武汉之间有座大洪山,所以三座城市是相对独立的,遇到战争很难互相支援,那么北方政权自襄阳出兵南下,荆州和武汉便很难避免“各个击破”的命运。



做到这一步,南方政权的防线便全盘崩溃,南京已是囊中之物。

这就是“以天下言之则重在襄阳”的意思了。


4



正因为襄阳的特殊地理条件,三国以后的很多次大战都爆发在襄阳,或者说南阳盆地,几乎每次都能对历史走向产生重大影响。

其中一次是关羽北伐。

公元219年,孙权统兵北上攻合肥,曹操的大部兵马都调往东部——“时诸州兵戍淮南”,这就导致曹操的西部兵力空虚,于是关羽命南郡太守麋芳守江陵,将军傅士仁守公安县,关羽亲自统兵北上,进攻驻守樊城的曹仁。

樊城是襄阳的一部分,城池在汉水以北,故而襄阳也称为襄樊。

关羽之所以这么做,归根到底是要攻克襄阳,拿到讨伐曹操的主动权,进而攻克许昌和洛阳,刘备则自汉中出发攻克长安,两路大军会师于中原,完成兴复汉室的伟业。

就像诸葛亮在《隆中对》里说的: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宛是南阳,洛是洛阳,关羽就是这个荆州上将,他进攻曹仁夺取襄阳,就是为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