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实录 |第三届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特等奖马昱春:以“P-PMCO”模式搭好混合式教学的梯子

教学发展 清华大学教师发展中心 2023-12-16

首场初赛培训

5月27日晚,首场第四届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初赛培训通过雨课堂和大赛官网在线举办,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副教授、第三届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特等奖马昱春直播分享了多年来参与混合式教学设计的经验,及参加第三届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的心得体会。超过2300余名观众在线观看直播。


以下呈现马昱春老师分享的部分实录,欢迎感兴趣的老师进一步交流讨论。

+ + + +


为什么要参加大赛


马昱春作分享


大家好!非常高兴有机会跟各位老师作分享,今天我们的内容还是要面向大赛。


大家看到我的题目里还有几个英文字母“P-PMCO”,这个名字其实我们也想了很久很久。我跟大家说一说我们的心路历程。参加这个大赛的过程非常非常有收获,也一直在思考一些问题:我一直在做混合式教学,但是我当初为什么这么做呢?我们现在想到混合式,那就是课前、课中、课后?那谁不这么干呢?你凭什么觉得你这么做就比别人有特色呢?我们这个比赛叫做“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你怎么就觉得你创新了呢?你到底创新什么了?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在学校教师发展中心的组织下开始学习。我们自己都是一线教师,但我们的教学还没有到用什么教育理论,都是一种很原生态的感觉。一开始初赛的时候就感觉我们做了一个混合,但是慢慢通过学习之后才理解一件事情,就是“为什么这么做”。原来我那么做是因为学生真的需要,原来这么做真的能够突破线下教学上的瓶颈,走到这儿的时候我才知道复赛我真正要提交什么。我觉得这是一个提高。


我今天给大家讲的这些事情,其实就是我们最后要提交的材料的重点,我们要去看大赛的评价指标。评价指标是什么?首先你是不是有的放矢,你有没有想明白你为什么做这件事情?你有没有针对性的学情分析,理解学生,所以才这么做,然后有了你的课程设计理念。然后你到底怎么实施的,这个实施就是你自己怎么做的一个例子,这样你就能把你的逻辑充分展示出来了。包括刚才各位老师提的问题,你怎么能够体现出来就比单纯线下好呢,你这么做的互动性在哪里,你怎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这些东西都是要在这里得到体现的。


了解学情与课程特点


马昱春作分享


以我的课程案例为例。我们先从课程目标开始。这是一个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课,面向大一新生,量大面广。同时,这门课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学时有点紧张,光教材就那么厚,只有48学时,而且真正讲只有32学时,还有16学时是实验课时。这32学时怎么能够把这么厚的非常繁杂的内容讲明白呢?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就是课时不够,怎么办?我们有辅助性的资源来提高学习效率,我们有在线的评测的题库。所以我们的教学目标是什么?你会发现,如果单纯的讲语法学生会觉得非常无聊。这门课真正吸引人的地方是什么?是它能做出一个你想象不到的东西,最后你能实打实的做一个游戏,实打实的做一个很难的问题,然后呈现出来。所以其实我们以语法为基础,但是真的蕴含在里面最吸引人的是它的思维和实践能力。这是我们从课的特性上来看,学时有限、目标还很高、内容繁杂,这是课程的问题。我们是不是可以通过混合式教学来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我认为清华的这些学生学习能力是非常强的。哪怕是那么一厚本书,对于清华的学生来说他也能非常好的掌握,但是我们要的是计算思维,所以我们希望同学们能有一个思维的跨越,是从做题到实践。第二,我相信每个大班或者工科院系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就是同学们的基础参差不齐。所以该怎么办?要有混合式教学,要搭个梯子,不是给一个人搭的,是给所有人搭的,要紧密结合、梯度合适、不同起点同道搭,混合式教学可不可以做到


如何做到“混”而不“杂”


马昱春作分享


我们做混合做了很多年,也遇到了很多困难,我相信在一开始的时候大家就说,把资源用起来,让学生能有地方学,能够搞清楚他自己的思维节奏和需求,但是后来发现,资源多就一定能够学得好吗?我们经过了三年的建设,有了足够多的资源,但我们发现又有了一个很普遍的抱怨——一个字“乱”。学生说你又是这个平台又是那个平台,我交作业都不知道交到哪儿去。所有的混合式教学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怎么做到“混”而不“杂”。这就是混合式教学第二个阶段要面临的巨大问题,怎么有效率。
这个时候我们首先要理解学生。有些学生是摸过一点点编程,但是语法不熟,有些学生已经学过信息学竞赛了。所以我们应该怎么设计课堂,进行混合式教学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课前?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需求。走到这儿你会发现,我们的资源和环节很多,但该放什么,不放什么,我们要把它加在一起,而不是一堆就OK了。首先你在讲的过程中,一定要让课前、课中联系起来,怎么联系?通过MOOC。课前让同学看MOOC,到了上课我们希望他带着问题来,课前就是为了上课准备的,同学们说哪里有疑问,我们上课就讲什么。这个东西一定要有有机的结合,让他体会到我的课前不是白做的,我课前来了之后老师给我进一步深入讲,甚至我课前可能想错了,老师告诉我真正的答案是什么。课后也让同学们看MOOC,我们要告诉同学们,这些资源如果上课觉得还有疏漏的话,我们需要看什么样的MOOC相互支撑。所以MOOC在这里是一种资源,像珠子一样串在这里
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有一个问题,我们现在看到的东西太多了,我们要做到“混”而不“杂”怎么办?所有的事情一键可达,我们现在所有的东西基于雨课堂,现在只有两样东西,一个是雨课堂,一个是微信,所有东西都在雨课堂,包括编程作业。


所以,我们看到P、M、C、O要加在一起,我们要靠自己的教学设计加在一起。但是这还不够,我们觉得缺个“魂”,于是我们加了一个魂——Project。我们以大作业为魂。对于现在的学生而言,学以致用最难。课上要做高阶性的思维,关注工程性的思维和他的Project的需求相呼应,然后我们让他真刀实枪的来干,大班一百来人照样可以做翻转课堂,到了课后真正实践出来就行了。


如何做到多样化的过程性评价


马昱春作分享


还有一个点,我们的混合式教学是不是做到了多样化的过程性评价?这个可以分成线上部分和线下部分。线上部分包括课前学习,课前学习比例其实非常低。还有课后学习,OJ占的比例非常高,还有课上穿插的视频。线下的部分,还有对应的课堂的成绩和实验课,包括大作业。其实做了混合式教学之后真的是多角度的评价。
这是我今天跟各位老师的分享。谢谢大家!


交流


&

解惑


请问您的线上课程学时算在总学时里吗?

我们提供的资源不仅仅是32学时的MOOC课程,还有大量的随着各种知识点的补充讲解、习题讲解等等答疑型视频资源,所以在线资源是分类的。


有些学生我们就给他提供轻量级的预习,比如每次课前提供几段视频,就能让他听懂,并且有不错的课堂表现。但是有些学生反应相对慢一些,并不是说他学得不好,或者他就属于细嚼慢咽型的,怎么办?我们可以明确告诉他需要预习哪些,在雨课堂上都有。如果把这些内容都加起来,确实是32学时,但实际上学生可能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看视频。最后我们调研了一下,有至少1/3的学生是把我们所有的视频都看完的。对于这32个学时,他们可能在预习时先看一个轻量级的,等老师讲完了之后再通过这个来复习。因为自己看书也要花时间,所以通过复习,把所有的视频都看过了,实际他们花的时间还是挺多的。


这个全部都是不在课堂内的,我们的课堂学时非常有限,只有32学时讲C++,难度也非常大。不过最后学生的学习效果相当不错,我觉得要是没有混合式教学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翻转课堂和混合式有什么区别?

混合式教学被称为“blended  learning”,我们现在用的混合式教学的定义是北师大何克抗教授提出的,他也算是教育技术界的泰斗了。他认为:“混合式教学实际就是把线上的教学和线下的实体学习相互结合、优势互补的一种方式”。


这个混合式教学在我们教学里面,不一定非要说是翻转课堂,如果是翻转课堂节意味着你和学生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你可能讲得相对少一些。其实我认为翻转课堂是属于混合式教学的,比如我在出题的设计上让学生参与互动,这种互动关系是非常有效的方式,我认为这也是混合式设计的一种。


工科类的课程用项目的形式确实很好,那么关于理科课程,能否使用项目的形式呢?

工科课做项目看起来挺热闹,但是我认为实际上理科课也是一样的。我们现在无非是把一些主题当成工程性的问题来看,但其实背后都是理论,理科课程我认为照样可以做项目式的,只要把问题想好就行了。实际上我自己教组合数学时也做项目式的,虽然不一定采用翻转等形式,但也是做项目式的引导,上课的时候会有一些交流。


我认为无论你是理科还是工科,在混合式教学里面比较抓人眼球的就是一个线索。比如我的Project在课堂里贯穿始终;比如组合数学里面也会穿一个线索,我们甚至会拿黑板上的排列组合做一个线索。所以只要有线索就能做出非常用心的设计,而且非常有亮点。当然这不能强求,如果能做到的话就是点睛之笔。


如果每科都采用混合式教学,如何平衡学生课余时间的分配呢?

混合式教学也分轻量级混合和重量级混合。我们这门课面向的是大班,所以我们采取的是自取所需的混合式教学,完全可以做到轻量级,每次预习也许真的只花20分钟。如果你觉得自己还需要有更多的课外时间,那你完全可以把视频该看的全部都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告诉他如果觉得看不懂、听课有难度应该怎么做,让学生去尝试,看哪一种方式更适合自己。我们并不是强求必须要怎么做,比如必须看100页论文,我觉得这样的效果有时反而不一定好,还不如看10页论文后产生个问题,然后教师再讲解后面的90页。


其实我们追求的目标不是开展混合式教学本身,而是让学生上课时带着劲来,不能为了“混”而“混”。如果他课前靠看视频就能学会了,那就不需要教师了。我觉得混合式教学最重要的是设计,往往是让学生觉得纠结,而不是一下就学会了。我经常问学生,“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大部分学生都说没有问题,但是还得加上一句“还是上课听听吧”,就是你得“勾他的魂”。我认为预习是在“勾”着学生,上课则是动不动“扎个针”,让他们发现其实自己这个点没有学会,那个点没有想到,下课之后学生会说“哎呀,老师,我终于有点通透的感觉了”。这种教学方式也许让你觉得付出了挺多,但是也真的能让学生觉得“哦,对啊!”,能让学生点起头来就非常非常好了。





编辑整理丨王媛媛

排版丨周玥

审核丨李斌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