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教师发展中心

其他

讲座回顾 | 疫情防控特殊时期心理疏导的方法

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不仅打断了教职工和同学们的日常工作学习节奏,也加大了大家的心理压力。为助力疫情期间教学工作开展,关注师生心理健康,清华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联合教师发展中心、职工发展中心、教务处于12月9日通过荷塘雨课堂开展“疫情防控特殊时期心理疏导的方法”专题讲座。讲座邀请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咨询心理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临床与咨询心理学院院长、教育部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樊富珉作专题演讲。讲座共计超过180人线上参加,清华大学人事处处长杨殿阁作开幕致辞,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郭庆来总结活动。重点内容回顾1疫情防控给心理健康带来哪些挑战?三年的抗疫防控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每一个人的生活和工作。学校教职工和同学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规律被打乱,一些我们本以为自己可以掌控、可以计划、或者理所应当的事,都变得充满着诸多不确定性。不知何时被弹窗、被封控、被隔离、被感染……对正常生活、自由和控制感的渴望,让我们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焦虑、沮丧、担心、烦闷、疲惫、急躁等消极情绪。而当前新冠疫情呈现爆发趋势,疫情防控政策重大调整,许多人一时难以适应当前的变化,也因为面对未知且不确定因素而惊慌失措。面对这些压力与变化,我们急需调整好心态,科学看待、从容应对。心理疏导可以减少恐慌、焦虑、担心,因此我们更加需要重视自身心理健康状态,积极进行心理疏导。2如何认识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卫生组织在1948年成立时,对健康给出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表现,而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良好而完满的状态。1988年,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概括为5“快”2“良好”,而其中“快语”“快行”“良好的个性”“良好的人际关系”则密切关乎心理健康的评估标准。因此,心理健康不是指个体没有患上心理疾病,而是包含更广泛而完整的意义。世界卫生组织(2001)将心理健康定义为:心理健康不仅仅是无精神类疾病,而更是一种幸福状态(
2022年12月12日
其他

清华大学“闻道”系列第二场活动成功举办

11月7日晚,清华大学“闻道”系列第二场活动在图书馆报告厅举办。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彭凯平教授作为荐读人,以“什么是人生的最佳体验”为题,导读了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的著作《心流》。清华大学副校长、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李路明出席活动并致辞。李路明致辞李路明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闻道”系列活动的意义。他指出,以导读经典为媒,邀请各领域的专家学者与青年教师共读一本书,既是清华教师在落实教书育人使命过程中传承接力的生动体现,也是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引导教师做“大先生”的积极实践。李路明表示,彭凯平教授是积极心理学领域的著名学者,他丰富的研究经验与人生思考必将为我们理解《心流》,找到人生的最佳体验提供有效借鉴,希望大家充分享受本场活动,在活动中有所收获。彭凯平导读《心流》“‘心流’与‘福流’意义相同,都指全神贯注时所产生的酣畅淋漓、如痴如醉的心理体验及所达到的物我两忘的境界”。彭凯平介绍了《心流》的写作背景及深远影响,并结合书中的逻辑结构和丰富的生活场景,对“福流”的特征、中国文化中的“福流”、获得“福流”的方法等内容进行阐释。“福流”的产生往往基于对一项工作发自内心的喜悦,而非源于外界的激励。正如舞者热爱舞蹈本身,攀岩者享受攀岩的过程,当人们充分沉浸于某件事情,注意力高度集中、行动和意识实现完美的统一,甚至不关心成败结果,而只关注当下的体验时,“福流”便澎湃而生。目标明确、及时反馈和技能与挑战的匹配度是产生“福流”的三大条件。彭凯平表示,获得来自导师和同伴的及时反馈可以有效缓解当代青年教师和学生在学术研究过程中的压力。面对时间碎片化的现实困境,彭凯平阐述了不同等级“福流”的意义,并鼓励大家通过把挑战看成获得高水平“福流”的机会、在无聊时主动增加任务难度等方法,避免低维“福流”的产生,而积极探索对人生道路有帮助的高维“福流”,获得人生的幸福体验。导读结束后,现场观众积极提问,并就“‘福流’是否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必要条件”“时间碎片化的前提下如何获得‘福流’”“消极的情绪体验是否有意义”和“青年教师如何缓解压力”等问题与彭凯平进行深入交流。郭庆来、张秋为嘉宾和主持人赠送纪念品党委教师工作部副部长、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郭庆来作总结,并与图书馆副馆长张秋共同为嘉宾和主持人赠送活动纪念品。郭庆来表示,彭凯平教授的导读内容充实、发人深省,聆听分享的过程本身即是对“福流”的体验与传递。彭凯平教授充分结合生活实际,为大家提供了很多具有实操性的方法技巧,帮助大家疏解压力、以期获得人生的最佳体验。未来,“闻道”系列活动将持续邀请具有思想性和影响力的嘉宾作经典导读,并坚持发扬特色,邀请熟悉嘉宾的青年教师主持活动,以挖掘和培养一批有理想、有志趣的青年教师,成长为读书活动的核心力量。活动现场本次活动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来自全校各单位的近60位师生现场参加活动,130余万用户通过清华大学官方视频号、抖音号、微博号、快手号等同步观看了直播。清华大学“闻道”系列活动由教师发展中心和图书馆联合策划组织,从助力教师成长和发挥文化价值的角度入手,引领广大教师读人、读思想、读时事,感悟清华文化,厚植教育情怀。文字
其他

实录 | 第二届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一等奖宇超群:“线下突出骨架,线上丰满细节,探索混合式教学的创新路径”

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6月24日晚,第八场第四届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初赛培训通过雨课堂和大赛官网在线举办,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地理空间信息学院副教授、第二届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一等奖获奖教师宇超群,直播分享了参加第二届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的思考与收获。超过1000名观众在线观看直播。以下呈现宇超群老师分享的部分实录,欢迎感兴趣的老师进一步交流讨论。+
2022年6月30日
其他

实录 | 第一届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一等奖刘昌:“润物细无声,以课程思政赋能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设计”

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6月17日晚,第六场第四届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初赛培训通过雨课堂和大赛官网在线举办,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学副院长、第一届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一等奖获奖教师刘昌,直播分享了参加第一届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的思考与收获。超过1000名观众在线观看直播。以下呈现刘昌老师分享的部分实录,欢迎感兴趣的老师进一步交流讨论。+
2022年6月23日
其他

实录 | 第三届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一等奖朱桂萍:“用基于小班的完全翻转课堂,让‘百年老课’上出‘新意’”

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6月16日晚,第五场第四届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初赛培训通过雨课堂和大赛官网在线举办,清华大学电机系教授、第三届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一等奖获奖教师朱桂萍,直播分享了参加第三届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的思考与收获。超过1500名观众在线观看直播。以下呈现朱桂萍老师分享的部分实录,欢迎感兴趣的老师进一步交流讨论。+
2022年6月21日
其他

实录|第三届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特等奖刘铸永:“开展‘以学为中心’的三结合混合式教学”

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6月10日晚,第四场第四届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初赛培训通过雨课堂和大赛官网在线举办,上海交通大学船建学院副教授、第三届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特等奖获奖教师刘铸永,直播分享了参加第三届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的思考与收获。超过1100名观众在线观看直播。以下呈现刘铸永老师分享的部分实录,欢迎感兴趣的老师进一步交流讨论。+
2022年6月17日
其他

实录|第三届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特等奖黄天羽:“探索‘1+N选1’混合教学模式,为构建专业基础认知助力”

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6月9日晚,第三场第四届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初赛培训通过雨课堂和大赛官网在线举办,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教师、第三届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特等奖黄天羽,直播分享了参加第三届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的思考与收获。超过1500余名观众在线观看直播。以下呈现黄天羽老师分享的部分实录,欢迎感兴趣的老师进一步交流讨论。+
2022年6月16日
其他

实录 | 第三届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特等奖谢娜:“运用‘四位一体’混合式教学多维度体系促教学”

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6月2日晚,第二场第四届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初赛培训通过雨课堂和大赛官网在线举办,南京邮电大学电子与光学工程学院教师、第三届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特等奖谢娜,直播分享了参加第三届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的思考与收获。超过2100余名观众在线观看直播。以下呈现谢娜老师分享的部分实录,欢迎感兴趣的老师进一步交流讨论。+
2022年6月7日
其他

实录 |第三届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特等奖马昱春:以“P-PMCO”模式搭好混合式教学的梯子

首场初赛培训5月27日晚,首场第四届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初赛培训通过雨课堂和大赛官网在线举办,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副教授、第三届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特等奖马昱春直播分享了多年来参与混合式教学设计的经验,及参加第三届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的心得体会。超过2300余名观众在线观看直播。以下呈现马昱春老师分享的部分实录,欢迎感兴趣的老师进一步交流讨论。+
2022年5月31日
其他

实录 | 新教学模式下的在线/融合式教学的做法与思考

2022年5月18日晚,清华大学“在线/融合式教学新模式”交流研讨会在线成功举办。研讨会分为经验分享与交流研讨两个环节,由清华大学电机系教授、清华大学在线/融合式教学指导专家组组长于歆杰全程主持,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郑晓笛,清华大学生命学院副教授杨扬,清华大学电机系教授、北京市教学名师朱桂萍,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钟周,清华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系副教授王大亮,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清华大学实验物理教学中心主任张留碗出席会议并作主题分享。本文将对会议要点进行整理发布,供感兴趣的老师同学交流讨论。于歆杰:2020年的春天,全中国的高校都经历了在线教学,清华大学称之为全体系的在线教学——很大的特点就是老师和学生都各自在各自的家,总的来讲是相对分散的模式,大家谁跟谁距离都很远,我们完全依托网络来开展教学活动。到2020年的秋天,我们又迎来了融合式教学阶段——其特点是大多数场景下师生都能去课堂上课,但是有部分同学,比如国际学生或者有特殊情况的同学无法到课堂,于是我们通过邮件改造、软件升级、教学设计更新等,使得同学无论在教室的现场,还是在远程的网络都能体会大家彼此在一起,融合在一起的学习场景。时至今日,情况又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老师们基本都在校外,而绝大多数学生在校内,大多数助教也都在校内,老师和学生没法直接面对面,有部分同学在宿舍,有部分选择到教室,情况各不相同。当前开展的在线和融合式教学的新模式,必须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第一是对于原来的上课提出了更高的挑战,这个上课既包括大容量班级以讲授为主的课堂,如果按照过去的方式,没有任何调整的来上,很可能会变成“水课”,你不知道学生是不是在认真听讲,学生自己也可能就睡着了,这对大班上课有挑战。对于小班,尤其是课堂交互,老师原来能够实时收集学生的响应调度课堂,但是现在是远程,有点抓不着,无处使力的感觉。第二,这也许是有利的,在2020年的时候,助教也是从远程来开展工作,但是现在我们大多数助教是在校园内,如果设计得当,无论在课外还是课内,助教对于这个课的教学实际上可以起到比面对面教学和线下教学更大的作用。第三是实验。在当前场景下,如果没有安全问题,经过教学设计,能够让学生去实验室把实验做了是比较重要的。一方面是保证教学计划按期完成,更重要的考虑是如果通过我们的各种设计,能够使学生虽然遭受疫情,但是整个学习场景和过去类似,可以来教室听课,可以去实验室做实验,整个学习和生活的流程没有太多受到疫情影响,这对于学生的心态很重要。下面,我们围绕上述这些问题,请我们的六位老师,根据各自课程特点来谈一谈。建筑学院副教授郑晓笛本次分享主题为《降维而已:多机位小班课堂“在线/融合”教学新模式探索》。她主授课程为“风景园林设计理论”。她表示,新形势下的教学面临两个难点,一是感知,二是互动,教师要尽量保证学生的课堂上课感受。为达成这一目标,她采取了前、后机位设置的形式来收集学生的反馈,通过设置“人像画中画”功能让学生能感知到老师。此外,郑晓笛分享了如何使用工具加强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的技巧。交流&互动于歆杰:我想问一下郑老师,在新模式下上了这几次课,你在什么时候觉得无力感最强?郑晓笛:就我刚才分享的“风景园林设计理论”这门课程,我觉得最无力的是我平时在上课中会有很多随机小的互动,抛出一个小的问题让大家思考,这个时候我会走到离同学很近的位置,因为同学们有时候是蠢蠢欲动想回答问题想交流,但又没那么大勇气,这个时候我可以鼓励他。但是在线上就很无力,即使前置摄像头我也看不清大家。这一点是我觉得最无力的。生命学院副教授杨扬作《2022春季线上互动教学:大课堂通识课/基础知识课》主题分享。她的主授课程为“现代生物学导论”,选课人数超过200人。杨扬表示,针对大班线上教学,教师首先要注重教学内容,其次教师不在教室,学生的积极性更需要调动。她认为,课堂互动必须以教学内容为依托,并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分享了自己的方法。交流&互动于歆杰:我想说一下弹幕的问题。我的班级容量是160人左右,在面对面教学的时候弹幕数量大概是500,但是五一回来以后就降到了400。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指标,我就采取了措施,最后又把它调整到小一千。这个指标虽然和课程质量没什么直接对应关系,但还是很重要。杨扬:确实是。刚才我看到弹幕有老师说这个是愿意到教室的学生越来越少了,我在做了一些改进,这个我觉得各个老师要酌情考虑,我们采用了临时通知学生我们要有小测验。因为助教在教室,所以其实我们小测验在我的课上也是一种变相的记考勤,我们的小测验还是纸质版的。大家到了以后,每个人拿出一张纸写出姓名学号,然后小测验。于歆杰:有老师问到,大班混合式教学最重要的是做好哪方面的准备,你认为在混合式教学当中哪个步骤最重要?杨扬:大班混合无论专业课还是基础课,首先预习还是最重要的,预习不是说学生自己学一下,是老师有重点跟他们指一下,所以预习对于学生在课堂上跟老师互动特别重要,特别是专业课,很多时候让学生们预习以后,我通过做题或者他们发的答题,你能发现他们可能的问题,我会在课堂上设计一些“陷阱”。学生倒不是说大家喜欢跳陷阱,但是对于类似陷阱的问题,包括大家后面引发的讨论学生还是非常开心的,所以课前还是非常重要的。还有就是课程群的氛围非常重要。电机系教授、北京市教学名师朱桂萍作《电路原理小班翻转课堂融合式教学简介》主题分享。她的主授课程为“电路原理”,是选课人数14人的工科专业基础课。针对课程口头互动多,有展示汇报这一特点,朱桂萍设计了小班翻转课堂及基于便携式设备的实验,并展示了自己是如何依托腾讯会议与荷塘雨课堂平台开展在线教学的详细流程。她列举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8大区别,并分享了自己通过荷塘雨课堂的投票功能实时关注学生线上学习感受并及时做出调整的经验。交流&互动于歆杰:对于这门课而言,最大的挑战是到最后结束的时候,如果还是这种授课模式,怎么检查学生的实验呢?朱桂萍:从我自身来说,我觉得除了检查实验环节之外,其他想完成的教学环节基本上都不受影响,对他们讲课的点评或者对于他们讨论的点评都还可以,但是这是我的感受,学生的感受差别很大。班级小有班级小的好处,我跟每个同学私信聊了一下,他们主要集中在老师没办法线下指导实验,课堂讨论老师不在,很尴尬,我也不能随便说话,所以总体来讲学生对于线上教学还没有完全适应,比如我问他们感觉最不适应的环节是什么,很多人选择通过雨课堂完成每周作业,其他就是反映课堂讨论不再自由了,老师不在现场,感觉讨论的不是很充分。说到实验。首先是实验报告提交不受影响,我们可以通过便携式实验平台可以提交实验报告。第二是我们原来实验一个是检查实验效果,另外是一部分环节做presentation,presentation他们可以照常做,不受影响。展示的话,只能等到疫情过后,因为以往我们就在最后一节课他们做完实验,然后就立刻出实验结果,出实验成绩。我现在需要提醒他们实验装置不能马上拆,得留着,期末考试结束了我们有时间再回到教室检查一下。教育研究院副教授钟周作《强灵活性的跨校国际合作全球融合课程:2022春⽐较教育研究“教育与国际发展”专题教学汇报》。“比较教育研究课程”由她和⽇本东北⼤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刘靖共同授课,学生构成包括国内学生8人,日方学生6人,国际交换生4人。钟周表示,这门课“本来就很在线”,课上有16种融合式教学互动方式。但是教师需要在⾮语⾔沟通和⾮正式沟通方面下功夫,通过加强沟通,设置更多个性化信息收集和反馈等方式,重新学习全在线教学,优化课程设计。交流&互动于歆杰:有老师提问说学生上课不开视频,作为老师讲久了会觉得没底。钟周:在2020年的时候,我的课有20个人的、10个的,一开始大家就都会开视频。因为互动的东西多,时不时就会小组汇报,起来问问题,互相问问题,从一开始有一个设定了以后,他对老师的信任,对同学的信任都会建立,也会建立对整个课程流程的习惯。但关于学生开视频的问题是有社会情感的感受在里面,没办法强制,包括我们跟国际合作,他们也有说不能强制学生视频,他有权力开或者不开。医学院基础医学系副教授王大亮作《新教学模式下实习课程的在线教学开展——以病理学课程实习为例》主题分享。她主授的“病理学”课程是医学专业必修课,每班选课人数30人。针对课程特点,她介绍了病理学实习课程的线下教学安排、疫情新模式下病理学实习课程在线教学设计与疫情新模式下病理学实习课程在线教学实操三方面的内容。她进一步展示了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调研所反馈的数据,并根据数据反馈,探索与改进如何用融合式教学解决线上线下实质等效教学的问题。交流&互动王大亮:5月份以来我有两门课,一周大概有10个小时。我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我梳理了一下整个实习的内容包含了5个部分,要有理论怎么讲,还有大体标本的观察要怎么指导,切片镜下怎么观察,以及过去线下个性化的指导怎么实现。首先实习课程中理论教学和大体标本的观察,我与前几位老师一样,我用了雨课堂5.2的版本嵌套了腾讯授课。我特别高兴的是我的助教起到很大的作用,他管理讲台的电脑进入腾讯界面,他就会调控摄影的方位,我确实不能看到全景,也不能看清学生的具体面貌,但是只要能看到一部分我心里都比什么看不到都安心。另外学生互动的时候传递开放麦克风都是助教发挥作用,学生只要进入雨课堂就可以了,这个解决了理论教学和大体标本观察问题。还需要解决镜下观察的问题,因为我们学生要在显微镜下观察,显微镜观察是由低位到高位可以调整。我在线上实现不了这个问题,我们和公司有这样的合作,有形态学的虚拟教学平台,它就是模拟了任何一个系统的病理切片由低位到高位的观察方式,所以虚拟教学平台解决了基本上就可以解决我们学生显微镜观察,尤其是我来统一带教。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要实现学生在实验室,我在线上的互动效果。我们假定这个学生在切片观看过程中遇到了一个问题,他可以在教室里,因为我们有麦克风,他可以直接问我问题。助教通过这个主机来双击学生电脑的图标,这个动态图就不是我来操控了,是学生显微镜观察看的内容,他一边提问我一边通过腾讯可以跟学生进行语言的互动,同时我可以追踪学生看到切片的视野,所以我也解决了学生个性化问题的回答,这个就是实习远程。物理系教授,清华大学实验物理教学中心主任张留碗作《新疫情下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主题分享。他的主授课程为“大学物理实验”。他首先介绍了常态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流程,并分析总结了2020年春季线上教学的相关经验。针对如何在当下开展在线教学这一问题,张留碗重点从教学过程如何调整、实验室安全如何保障、教学准备时间线三方面进行了解析。交流&互动于歆杰:你原来说过在没有封校的情况下,老师在物理实验里面要巡视,过程中和学生有主动或者被动交流。你有没有做过这样的统计,一般来说一个老师在一场实验过程中大概会跟学生有多少次主动或者被动交流?在新模式下,老师在线指导,这个数量是明显减少?还是差不多?张留碗:以前主动被动的交流非常多,因为我也带过实验课。我们每天提倡一天走7000步,如果我今天上实验课,我没必要去走,我只要在实验课上,你一直在巡视,任何学生有什么细微的反应我都能捕捉到,跟他主动交流。如果他有什么困难也会主动跟我交流。现在情况确实有点变化,一个是助教在现场,大部分情况下还是和助教交流比较多,特别是操作的问题。而作为老师,我们最主要是解决一些助教解决不了的问题,还有物理原理的问题。但整体交流显然比以前少得多。于歆杰:张老师的课非常有代表性,很多其他的实验课在没有学生安全危险的情况下都已经开始了,助教在教室指导,老师在远程指导。这里面可能质量略有下降,但是给学生的心态上我想还好。于歆杰:今天大家也都分享到了一个关键点,那就是怎么能够找到和培养一些优秀的助教?杨扬:我觉得助教首先还是要面试的,还要“打鸡血”。有的学生以后想从事大学教师的工作,他们有自己的追求,还有一些学生没有特别明确的定位,觉得做助教就是判作业,帮助老师改改卷子。面试的时候我会跟他们说当助教不是这样,应该是当作对自己的训练。而且我觉得老师要给助教一定的责任,让他们自己感觉到自己有责任的。比如我们这个课程群,我会让助教做课程群的群主,也会告诉他们你是群主,你负责所有的事情。虽然我也在群里,但是我一般只是暗中观察。我会让助教把课程群的氛围搞好,当然不要刷无聊的表情包,尽量讨论和上课相关的东西,带动活跃气氛,怎么做去想一想,不知道的话咱们再商量,我们每个学期差不多都是这样磨合的。于歆杰:另一个问题是问张留碗老师,你们对课程40个助教进行了很好的培训,这使得你们这个课面临2000多个学生能够很自信的过渡到当前的状态。那么具体来说,助教是怎么培养的?培养是面对面训练为主?还是也有线上?张留碗:没有疫情的时候都是面对面培训。我们系可能和别的系不太一样,我们系教师的工作非常大,理论课和实验课都需要但量的助教,实际上我们找助教相当困难。刚刚老师说要面试助教,我们现在可选的助教非常少,所以面试这个非常困难。但根据我们的体会,一个好的助教,能力肯定没问题,还有就是热情,他想不想干这个事,还有他的性格。一个好的助教可遇不可求,实验课的助教比理论课的助教更难招。我们靠什么把助教留下来,如果学期好的助教,我们希望他下学期或者下下学期还能留下来,这个是我们很多老师要做思想工作,但是效果不佳,因为博士生的科研任务也挺重的。招募到助教以后我们就是线下培训,在实验室面对着仪器,大概讲一讲实验大概的原理,大概的关键点,他就操作,首先第一关他要过。过了以后自己独立做实验,他要写实验报告,他的实验报告交给我们老师批改,然后再反馈给他哪需要改进,经过这个阶段以后他才能试讲,试讲很多老师要听和点评,然后再正式上课。上课过程里我们还听他讲课,他批的实验报告我们还抽查。这样基本上半学期下来,到了第八周,第九周的时候他已经成熟了。于歆杰:
其他

如何提升在线教学效果?|开展有效的在线教学互动

前言2020/02/26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在线教学因为时空的分离,使得正式的教学空间(教室)、寻常的师生见面、实时的课堂互动等这些习以为常的教学要素都发生了变化,也对学生的主动性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呼唤。教学互动对于教学效果至关重要,是公认的提高教学效果的利器,传统课堂中的教学互动改变了教学主要由教师“满堂灌”的授课方式,教师的角色也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
其他

主播梅赐琪的信念:知识和理性是任何人都应该愿意去分享的

前言1月30日学校做出了春季学期教学方案的调整以后,学生们也迅速行动了起来。2月1日,校学生会的同学们邀请我在他们组织的《宅家充电计划》里讲一次课。作为清华的公共管理研究者,又是湖北人,来上这一节课是责无旁贷的。课程海报到2月13日正式上线面对8000多人做主播之前,我做了很多的准备,有教学内容上的,也有网络教学技术上的。这个需要特别强调一下的是,对于老师来说,无论在哪里、用什么方式教学,教学内容的设计都应该是第一位的。我把当“主播”的体会分享出来,是希望能够给从1月底就开始准备线上教学工作的同事们一点携手同行的力量。也特别希望给雨课堂的同事们加个油!昨天我的课上平台很流畅,这些天大家搬土豆辛苦了!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主任;曾获清华大学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北京市青教赛一等奖;曾任清华大学青教赛文科指导教师组组长并多次获得北京市青教赛优秀指导教师奖。内容为王想先跟大家分享内容上的准备。教书教书,重要的还是“书”,内容为王这个理念啥时候也不能丢。对于一个已经有教学经验的老师来说,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如何结合线上教学的新形式进行内容上的调整呢?线上教学的互动是个难点,但是也有自己的优势,特别针对人数较多的班级来说。在雨课堂里用好互动答题和弹幕的话,学生在线上课中的关注度甚至有可能超过线下课的水平。雨课堂的投票功能我的设计思路:重点用雨课堂的投票题来挖坑(什么是挖坑?下面有!),把学生往沟里带(下面有!)。这次授课的一个小时里,我设计了六道投票题。根据讲解的内容,8-10分钟出现一道。总体来说,答题还是非常踊跃的,一个小时有10000多人次。【点击阅读“青教赛示范课”中梅老师的相关点评】具体到教学内容的设计,有一个提法供大家参考:“一个内容一个坑,一条主线连到底。”一个内容:线上教学因为考虑学生关注度问题,不宜不间断地连续展开多个内容。线上教学应该对课时进行明确的分段切割。一个小段里只应该围绕一个内容展开,每一个小段之间有明确的分割和转折。就像送外卖打包一样,一包一包分开打好!一个坑:挖坑理论,又名Goulidai
2020年2月15日
其他

清华大学邓俊辉:当网红是捎带的事,着力提高教学真本领才是直播授课的目的

直播授课即将开始,为给大家加油鼓劲儿,教师发展中心联系了一枚已经累计直播授课逾100小时的【资深“网红”】——邓俊辉老师。邓老师是国内首批慕课教师之一,后来又因援建欠发达地区多所高校尝试过远程授课,学堂在线的在线直播平台建立后还率先开启直播。他深受学生喜爱,被尊称为“邓公”。让我们跟随“邓公”的文字,听听他对直播授课的理解,领略直播授课的魅力吧!邓俊辉,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他的课程“数据结构”入选清华大学首批“标杆课”、国家级精品慕课。所授课程通过网络向全球开放,已有来自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万人选修。在教育教学上多次获得国家级奖项,九度被评为“毕业生心目中的好教师”,荣获清华大学首届“新百年教学成就奖”。2019年荣获第十五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首先是在线授课的定位。我一直以为,直播授课不是演戏或演电影,前者更重在内容的充实和叙述的深度,形式真的不必过于讲究。还是要将气力花在课程内容的筛选、讲授过程的编排上,将线上授课的挑战作为动力,着力提高教学的硬功夫、真本领,成为直播网红那都是捎带着的事儿。
2020年2月14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15分钟上手雨课堂?马昱春老师手把手教您如何开启直播授课

点击“开始上课”正式授课。6.PPT进入全屏模式,页面右边有一个符号,点开可以看到“语音直播”、“视频直播”、“开弹幕”、“截图”、“二维码”、“随机点名”和“板书”等功能。雨课堂使用Q&A
其他

学生在哪,课堂就开在哪!助力教师线上教学,贴心的培训安排来啦!

亲爱的老师们疫情防控刻不容缓为保障师生安全,同学们将延迟返校但知识的传递却不能因此被阻断根据学校对2019-2020学年度春季学期教学安排的调整教师发展中心联合学堂在线、教务处和研究生院面向春季学期任课教师开展雨课堂使用在线培训保障开课教师能够顺利使用雨课堂开展教学工作具体培训方案一、培训对象:2019~2020学年度春季学期开课教师二、培训目标:开课教师能掌握基于雨课堂的直播教学方法,开学后在学生不返校的情况下顺利开展线上教学。三、培训形式:本次培训将依托雨课堂平台完成,结合自主学习和直播培训两种形式进行。自主学习主要依托在线资源和操作文档进行,通过教师自主学习掌握雨课堂操作方法;直播培训主要通过雨课堂直播的方式由学堂在线培训人员和我校教师分享雨课堂使用方法、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案例示范等,直播结束后仍支持随时点播回放,并可以在直播课堂进行答疑交互。培训安排为了方便大家直观感受雨课堂直播授课方式,本次培训安排五次直播培训,建议大家完整参加其中一次直播培训,每次培训均支持直播结束后随时点播回放,具体安排如下:培训报名本次培训将直接在雨课堂平台上实现报名和培训,请用微信扫描下方雨课堂班级二维码,完成培训报名及准备工作,需绑定“清华大学”身份。培训支持及咨询培训支持:各位老师在培训及应用过程中,有任何关于雨课堂的技术问题可以致电400-099-6061,17710875606,或发送邮件至yuketang@xuetangx.com,也可以加入雨课堂培训班级后在讨论区发表帖子,由学堂在线工作人员为大家提供技术支持和答疑服务。随后,学校还将特别安排一批助教进入各个院系群中答疑,为教师线上教学提供全方位支持。相关工作咨询方式:教师培训:教师发展中心——62782763,jsfzzx@tsinghua.edu.cn教学安排:教务处——62782244,jwc@tsinghua.edu.cn研究生院——62785606,yjsy@tsinghua.edu.cn延期开学不是停止教学,辛苦各位老师提前进入教学状态,让我们大家一起努力,把课堂开到每一个同学的身边。
其他

北京市第十一届“青教赛”获奖教师示范课第二次巡讲会实录(一)

12月5日下午,课程思政专题报告会暨北京市第十一届“青教赛”获奖教师示范课第二次巡讲会在公管学院报告厅举办,副校长彭刚作“课程思政与‘三位一体’”专题报告。“青教赛”获奖教师公管学院蒙克、美术学院王小茉进行示范课及教学分享,“青教赛”指导教师代表公管学院副教授梅赐琪、建筑学院副教授郑晓笛分别进行现场点评。本公众号将陆续整理刊载报告会实录、巡讲会实录,供读者分享交流。
2019年1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