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微课堂】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4课《背影》微课视频+课件+练习

点击蓝字关注


——分享最优质教育资源     给孩子高质量的帮助

关于我们

●●●  ●●●

教育之音平台,致力于服务中小学各年级家长,每天准时分享最新教育资讯、各年级学习资料、学习方式方法等,汇聚最好的教育资源,传播最好的教育理念,孩子成长路上,我们相伴相助!

早一点关注  少走一点弯路

2020年秋初中九科多版电子课本免费领▲


八年级同步微课堂

第一单元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微课视频+课件+同步练习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首届诺贝尔奖发布微课视频+课件+同步练习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飞天“凌空”微课视频+课件+同步练习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一着惊海天微课视频+课件+同步练习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微课视频+课件+同步练习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藤野先生微课视频+课件+同步练习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回忆我的母亲微课视频+课件+同步练习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列夫 托尔斯泰微课视频+课件+同步练习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美丽的颜色微课视频+课件+同步练习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三峡微课视频+课件+同步练习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微课视频+课件+同步练习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与朱元思书》微课视频+课件+同步练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微课视频+课件+同步练习



电子教材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微课视频





《渡荆门送别》


微课

《钱塘湖春行》




知识点讲解





第14课《背影》

一、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散文家、诗人、学者。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练、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代表作有《春》《绿》《荷塘月色》《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二、故事背景

本文记叙的是1917年的事。那年冬天,作者的祖母死了,在徐州工作任职的父亲朱鸿钧也被解除了职务。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读书,得到祖母去世的噩耗,便从北京赶到徐州,同父亲一道奔丧回家。父亲朱鸿钧没有积蓄,回到扬州后,借钱办了丧事。办完丧事后,作者回北京念书,朱鸿钧到南京找工作,父子二人便在浦口车站依依惜别。《背影》所写的就是这一段事。


三、文学常识

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

1.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散文与韵文、骈文相对,不追求押韵和句式的工整。这是广义上的散文。

2.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散文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行的一种文学体裁。这是狭义上的散文。


四、理解词义

1.祸不单行: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2.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3.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4.典质:(把财产、衣物)典当、抵押出去。

5.赋闲:失业在家。

6.勾留:短时间停留。

7.踌躇:犹豫。

8.颓唐:衰颓败落。


9.蹒跚: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10.不能自已: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

11.情郁于中:感情积聚在心里。

12.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13.琐屑:细小而繁多的事。


五、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①):开篇点题,点明自己对父亲的背影难以忘怀。

第二部分(②-⑥):车站离别,望父买橘,刻画背影,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情。

第三部分(⑦):写别后思念,泪光中再现父亲的背影,抒发怀念父亲之情。


六、问题归纳

1. 文章是以什么方式开头?有什么好处?这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以倒叙的方式开头,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从而吸引读者。这段话表达了对父亲的思念,为全文定下略带伤感的感情基调,又提示全文中心内容,突出“背影”。


2. 文章的第二、三小节交代了朱自清当时的家庭状况,这段叙述是否属多余笔墨?

家中“祸不单行”,遭受不幸的变故,家境衰败,这惨淡的环境、悲凉的气氛,与下文父亲送别时对儿子的满腔挚爱形成对照。在这种特定背景、环境下父亲的“背影”,不同于随处可见的普通背影,更充满感情、饱含深意,更显示出父爱的崇高。这一段正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看似偏离话题,实则紧扣中心。


3.“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说说这里用两个“终于”、两个“踌躇”有什么表达效果。

用两个“终于”、两个“踌躇”写出了父亲矛盾的心理,父亲虽然事忙,但又对“我”不放心,更突出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4.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这句话包含父亲怎样的情感?

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之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的心目中重于一切,他唯恐儿子在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还是决定由自己亲自送。


5. 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在描写父亲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时用了哪些动词?有什么作用?

作者通过父亲穿铁道、爬月台的行动来描写父亲的背影。作者用了“探”“穿”“攀”“缩”“倾”等动词,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描写出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买橘子的艰难情景。“攀”既写出了月台的高度,又让人想象父亲爬时的吃力;“缩”点明了他爬时的困难;“倾” 说明了他身子肥胖,爬时很费劲。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体贴、爱护之情就是通过这一系列的动作含蓄地表现出来的。


6. 父亲在这一段中共说了三句话,找出来并作简要赏析。

①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赏析:父亲已把儿子送上车,已经关照得无微不至,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了,而父亲还觉得自己没尽够心意,看见月台上有卖橘子的,便要给儿子买橘子。过铁道不容易,父亲也看在眼里,自己费点事,能让儿子受用,他是心甘情愿的。父亲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

②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赏析:父亲担心儿子路途是否平安,要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后,才能放心。

③“进去吧,里边没人。”

赏析:父亲走了几步就回头,可见他心里还是惦记着儿子,依依不舍。他又想到儿子所带的行李,叫儿子小心,什么都为儿子着想。


7. 课文中对“我”的第二次流泪写得很详细,“我”流泪是因为什么原因?

(1)对父亲的感激:父亲不顾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为“我”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

(2)对父亲的理解:父亲不放心茶房,亲往为“我”送行,千叮咛万嘱咐,不厌其烦,表现出中老年人的“迂”,这都是对儿子的怜爱之情,不是他人所能比的。

(3)对父亲艰难生活的同情:买橘子时的蹒跚艰难,一下子引发“我”的联想,家庭生活的重压何时才能解除,父亲的这种艰难还得延续支撑多久。

(4)对父亲未来生活的忧虑:父亲渐显老态,但还得继续生存挣扎以维持自己及家人的生计,今后他又怎样生活,从身体到心理的逐渐变化,做儿子的又能帮助多少呢?  

(5)对自己误解乃至责怪父亲的深深忏悔:对父亲特殊时刻所表现出的照顾关心,不仅不领情,反而有所埋怨和嫌弃,但当为自己艰难买橘的过程特别是“背影”映现,自己终于内疚、愧悔,无声的谴责,借助有形的“泪水”表现了出来。


七、课文主题

本文追忆了作者和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时的情景,刻画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慈父形象,表达了真挚深沉的父子之情,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之情。




同步练习





第14课《背影》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48年朱自清为反对美蒋反动派的罪恶行径,在拒绝领取美国救济粮的宣言上签字,因此,毛泽东称赞他“有骨气”,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他最大的创作成就是散文,文风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真情,洋溢着一股清新的气息。散文代表作品有《春》《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背影》等。作品收在《朱自清全集》里。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朱自清全集》第一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这是一篇纪实散文,写于1925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他到清华大学任教不久,接到父亲来信,信中一些话,使他想起父亲在南京为他送行的背影。1917年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祖母的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俩在浦口车站惜别。想起这些,朱自清不禁泪如泉涌,写下了这篇感情真挚的散文。

文体知识

散文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文学体裁。特点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段或生活事件的描写,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它可以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加工创造;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而是着重于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具有选材、构思的灵活性和较强的抒情性。散文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杂文、短评、小品、随笔、游记、通讯、书信、回忆录等都属于散文。

读准字音

马褂(ɡuà)  搀扶(chān)  交卸(xiè)   奔丧(bēn sānɡ)

狼藉(jí)   赋闲(fù)    迂腐(yū)    栅栏(zhà)

琐屑(suǒ xiè)差使(chāi)    典质(diǎn)  踌躇(chóu chú)

蹒跚(pán shān)颓唐(tuí)    举箸(zhù)   簌簌(sù sù)

泪(shì)    游逛(ɡuànɡ)

辨清字形

簌(sù)簌簌           藉(jí)狼藉

籁(lài)万籁俱寂       籍(jí)籍贯

躇(chú)踌躇          琐(suǒ)琐屑

箸(zhù)举箸提笔      唢(suǒ)唢呐

著(zhù)著书立说      锁(suǒ)锁链

理解词语

差使:旧时指官场中临时委任的职务,后来也泛指职务或官职。

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典质:把财物等典当、抵押出去。典,典当。质,抵押。

赋闲:这里指失业在家。晋代潘岳辞官家居,作《闲居赋》,后因称罢官闲居、失业无事为赋闲。

勾留:短时间停留。

茶房:旧时称在旅馆、车船等处从事供应茶水等杂物的人。

脚夫:旧时对搬运工人的称呼。

警醒:睡眠时容易醒来。这里是不要睡得太沉的意思。

迂: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踌躇:犹豫。

颓唐:衰颓败落。    琐屑:细小而琐碎的事。

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怀,心。

郁:(忧愁、气愤等)积聚。    已:停止,文中是控制的意思。



新课导入

在我们的记忆中有这样几首永远不老的歌,时时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在我心中有一座山,险峰万里它最伟岸,爸爸,亲爱的爸爸,你就是我心中的山。

——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想儿时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

朱自清的《背影》就像这两首歌一样,曾深深地感动过几代人。这是因为,情到深处自然真;这是因为我们生活中,有许多的美好在漫长而短暂、匆忙而平淡中遗失。让我们在赏读《背影》中,学会珍惜,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学会感动。学会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去爱我们身边爱着我们的人。

新课展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篇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记叙了作者与父亲奔丧完毕,在浦口车站依依惜别的情景。

2.我与父亲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这些背景包含了怎样的情感?

祖母去世、父亲失业、祸不单行,家境惨淡。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开篇点题,最难忘父亲的“背影”。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追忆与父亲在车站离别的情景,具体写“背影”,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情。

第一层(第2、3自然段)写送别时的家境,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

第二层(第4、5自然段)写离别前父亲对“我”的细心关照,为写“背影”做铺垫。

第三层(第6自然段)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表现父亲爱子深情。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写别后思念,再现“背影”,抒发深切的思念之情。

【品味亮点词语】

1.体味“蹒跚地走到铁道边……”一句中“蹒跚”一词的妙处。

“蹒跚”一词很关键,父亲在平地上走路都是蹒跚而行的,可想而知上下月台就更加难了,更加体现了父亲对“我”的爱。

2.“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一句中,为什么用“攀”不用“抓”?

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攀”,这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是多么地令人揪心啊!

3.“两脚再向上缩”,用“缩”字有什么好处?

“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集中在手上了,如果手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这时的儿子,心情该是多么地紧张啊!

4.“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倾”字妙在哪里?

“倾”字用得十分巧妙。父亲的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样灵便,他“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个“倾”字表明父亲要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努力的背影!

【感悟精彩句子】

1.“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父亲这是做什么?(这是在宽慰儿子)这时最悲痛的人是谁?(是父亲)为什么宽慰儿子?(怕家庭的变故会影响儿子的学业)父亲表面上比较想得开,这是为了宽慰儿子,实际上他把悲痛压在了心底,不让儿子看到,这是一个多么为儿子着想的父亲啊!

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为什么这样说?

父亲担心茶房照顾不周,还是自己去放心。

3.“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为何买橘子?

担心儿子路上口渴。体现出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关心。

4.“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说明父亲担心儿子是否顺利地到达北京。

5.“进去吧,里边没人。”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父亲担心行李的安全。

6.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真是太聪明了”是反语,表达了对父亲临行前细心关照中所蕴涵的爱子之心不能理解的追悔。

7.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

两个“自然”表现了对父亲老年性格发生变化的理解,比在浦口车站时的感触又深化了一层。

【分析主体形象】

1.本文的题目是“背影”,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背影”?这几次“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四次。

(1)第一次:点题的背影。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此处的“背影”,只是开门见山地引入文章。作者的意图在于为后文做铺垫,渲染悲凉的气氛。

(2)第二次:买橘子的背影。出现在父亲买橘时的场景之中。作者先采用肖像描写的方法,勾画出父亲的大体外貌,呼应了前文所述的惨淡家境。然后作者运用细腻的动作描写,描绘出父亲老态龙钟、步履艰难的情形,感人至深。

(3)第三次:离别时的背影。出现在父亲与儿子告别后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中。此时依依惜别,加深了读者对背影的印象。

(4)第四次:思念中的背影。出现在读父亲来信的情景之中。父亲老境颓唐,信中寥寥几语,令人酸楚不已。同时父亲对儿子的惦记依然如故,这就使作者“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把“我”对父亲的殷切怀念和感受交织在一起。

2.跳读课文,找出文中写到了“我”的哪几次流泪。

(1)第一次的“泪”:祖母亡故,老父解职,家境惨淡,因百感交集而“簌簌地流下眼泪”,为“背影”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这次掉泪表现出触景伤情的悲哀。

(2)第二次的“泪”是父亲为买几个橘子,不顾年纪大、手脚笨,攀上爬下,沾泥带土,被其深厚、真挚的爱感动得“泪很快地流下来了”。一个“快”字说明动情之深,反应之速,衬托出父亲在特定的环境下给作者留下的“背影”,印象是很深的,也是最难忘的。这次掉泪是情不自禁,为父亲的背影所感动。“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又是一次复杂的心理活动。怕父亲看见了要伤心,应是赶紧拭泪的主要原因;怕别人看见了不仅是怕自己显得不雅,而且也怕要给父亲带来难堪。

(3)第三次的“泪”,是在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的时候,离情别绪,悲伤惆怅,使得“眼泪又来了”。一个“又”字,反映出作者悲其家境惨淡,感其父子情深,叹其相见无期,达到了情不能自已的境地。

(4)第四次的“泪”,是接到父亲来信时,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到了八年前分别时的父亲“背影”,更不知何时才能相见。追忆往事,惦念老父,相见无期,悲感交集,其泪的含义该是多么深沉、复杂啊!

【把握文章主旨】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本文追忆了作者八年前和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时的情景,刻画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慈父形象,表达出真挚深沉的父子之情,也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之情。


写作方法运用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细节描写,准确传神。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攀”,这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是多么地令人揪心啊!“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倾”字用得也十分巧妙。父亲的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样灵便,“倾”字表明父亲要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努力的背影!

2.语言朴实,饱含深情。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这四句话没有华丽的辞藻,语言朴实,但含有深沉的爱;平淡的话语里往往有不平静的心情,一言一语都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体贴之情。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请运用细节描写,写出父亲劳作的艰辛。(150字左右)


方法指导:

分析文章的线索及作用

记叙文常常按照一定的线索来叙事写人,常用的线索有:以人物为线索,以时间为线索,以事件为线索,以地点为线索,以物品为线索,以人物感情为线索。

素材积累:

关于朱自清爱书的故事

1920年,是朱自清在大学的最后一年。一次,他到琉璃厂去逛书店,在华洋书庄见到一部新版的《韦伯斯特大字典》,定价要14元。这钱对一个念书的学生来说实在不是个小数目。他自己手头没这么多钱,可是又实在舍不得,思来想去,就自己的一件皮大氅还值点钱了。这件大氅,是父亲在朱自清结婚时为他做的,水獭领,紫貂皮。大氅虽是布面,样式有点土气,领子还是用两副“马蹄袖”拼凑起来的,可毕竟是皮衣,在制作的时候,父亲还很费了些心力。可当时实在舍不得那本“大字典”,又想到将来准能将大氅赎出,便在踌躇许久后,毅然将它拿到了当铺。当铺在学校后门,转身就到,朱自清并没有过多考虑。因为想到将来赎回,便以书价作当价:14块。大氅当然不止这个价,所以当铺柜上的人一点不为难,即刻付款。拿上钱,朱自清马上去把那本《韦伯斯特大字典》抱了回来。不料那件费了父亲许多心力的大氅,却终于没有赎回来。



▍标签:初中语文 微课堂

编辑:小音

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关注教育之音平台

给孩子高质量的帮助

赢取未来高品质的生活

孩子终要离开   

现在助ta一臂之力→


喜欢本篇请点个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