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开放合作、内外联动,推动成都“极核”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辐射能级迅速跃升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成经智库 Author 成经智库




成都明确提出,提升国内市场辐射力,畅通国民经济内循环“四个区域层面”,即加快促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深化“干支联动、五区协同”发展,强化“成渝互动、成渝相向”发展,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区域经济布局。在“增强区域发展的平衡性、促进共同富裕”的新要求下,未来,成都需要更好地发挥“极核”作用,以不同的发展主线引领不同尺度“区域共兴”提升市场辐射带动力。



都市圈的“极核”一般是集聚和辐射带动功能强的中心城市,其与周边地区形成密切经济社会联系并推动整个区域功能、生产力、创新、平台等整合优化,最终实现同城化和共同富裕。针对都市圈整体实力不强、成都与德眉资之间的经济联系、交通联系仍相对较弱等问题。下一步,成都应以“同城化发展”为主线


一是围绕做大“蛋糕”提升都市圈整体实力,加快共建成德临港经济产业协作带、成眉高新技术产业协作带、成资临空经济产业协作带和龙泉山东侧现代产业发展带,促进都市圈生产力优化布局,打造一批支撑都市圈做大做强的万亿级产业集群。


图1  成德眉资“三区三带”建设示意图


二是突出都市圈发展机会共享,推动以成都国际空港陆港为中心的都市圈物流体系统筹布局;以便利共享为目标推动都市圈基础设施同城同网。


三是聚焦提升都市圈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共建公共服务共享平台,协同推进公共服务同城同标、便利共享,推动人口及其他要素自由流动、高效配置,倒逼行政区域经济区适度分离改革。



省域的“极核”一般是省会城市或省内经济较发达的城市,是全省经济发展的“动力引擎”,并基于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推动省域不同板块合作,引领带动区域协同共兴。针对四川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各区域板块特色资源优势尚未充分发挥等问题。下一步,成都应围绕“协同发展”主线,差异化发挥对各区域板块的引领带动作用,加快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心-腹地”关系。


一是应以区域协同创新为突破,强化西部(成都)科学城与绵阳科技城联动牵引作用,协同德阳、眉山、乐山,构建“科技创新—产业革新—经济转型”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链条,促进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发展。


二是应以枢纽通道联动为突破,依托成都高能级枢纽平台,发挥川南经济区南向开放区位和港口优势,协同推进以成都为核心的供应链体系;深化空港陆港与泸州、宜宾港口以及西南(自贡)无水港的合作,协同川南经济区发展。


图2  泸州港集装箱码头


三是应以油气及农业资源开发合作为突破,依托成都创新研发和资源整合能力,发挥川东北清洁能源、特色农业等资源密集优势,共建国家天然气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区和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协同川东北经济区发展。


四是应以阳光及战略资源开发合作为突破,依托成都产业市场潜力,发挥攀西地区气候和战略资源优势,协同打造串联川西南和滇东北的旅游黄金路线,协同构建钒钛、稀土等战略资源深加工和应用协作体系,联动攀西经济区发展。


五是应以生态资源保护性开发为突破,依托成都世界旅游名城品牌效应,发挥川西北生态资源优势,协同打造一批世界级精品景区和旅游线路,促进民族特色文化产品开发,加强高原特色生态农牧业资源开发合作,助力川西北生态区发展。


图3  四川省阿坝州郎木寺白龙江峡谷


城市群或经济圈的“极核”应兼备国际化视野和创新引领功能,处于对外开放前沿,在城市群生产要素跨区域跨境流动中发挥门户枢纽作用、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起到组织运筹作用、在创新发展中发挥策源引领作用。针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现实及“极核”仍然不大不强、辐射带动有限等问题。下一步,成都应聚焦共塑“极核”要素配置、创新、开放功能,围绕“联动发展”主线,与重庆联动对上共同争取、对外畅通发展、对内联动共兴,提升对经济圈辐射带动力。


一是应主动对上共同争取,推动国家大科学装置、重点实验室、科技研发中心等创新设施,各类特殊货物进境指定口岸及国际投资贸易平台等重大开放设施,以及资本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产权市场落地建设,全面提升“极核”创新策源、枢纽门户、资源要素配置功能。


图4  西部(成都)科学城


二是应联动推进对外畅通,共建国际国内航线网络,打造世界级机场群;强化空港陆港水港功能联动和多式联运衔接,协同搭建运营组织平台,强化与通道沿线城市协作;主动与周边城市群重点城市共建对外经济合作大通道,共谋枢纽经济、通道经济。


三是应主动对内联动共兴,围绕协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提高支撑带动能力,共同培育若干以成渝为中心,在成渝地区配置资源要素、组织生产销售的跨区域产业集群。以“极核”为中心织密经济圈内部通道网络,加强高铁、高速通道建设,有效降低资源要素及商品交易流动成本,全面提升极核引领带动能力。



当前,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不高、开放程度不高,但受经济发展阶段、资源要素不足等条件限制,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不可能“全面开花”、同步均衡推进。成都作为经济、创新、开放等方面在西部地区均具有领先优势的极核城市,具备引领带动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条件和基础。下一步,成都应勇担国家中心城市责任使命,围绕“引领发展”主线,辐射带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开放发展。


一是应突出以科技创新引领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主动争取国家支持西部地区建设的国家级创新平台和大科学装置、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以及应用型本科高校落地成都;并以成都为核心推动创新应用推广和产业梯度转移,引领西部地区不断提升创新发展能力、加快构建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图5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都高新区


二是应突出以枢纽门户建设引领西部地区开放发展。主动争取国家在西部地区增设的无水港、一类口岸等落地成都,增强成都门户枢纽功能,链接更加广阔的国内国际市场,吸引国内国际高端资源要素流入西部地区;同时推动成都国际陆港空港与西部地区主要城市节点连接,发展多式联运,引领辐射西部地区参与国内国际分工合作,为西部地区开放开发提供平台。



成都明确提出,“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其重点就是要提升城市空港和陆港枢纽功能能级、建强高能级开放平台体系、打造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国际市场影响力。未来,成都要在链接融入国际大循环中发挥更加显著的国际门户枢纽作用,需加快推动开放通道、开放平台、制度环境“三大转变”,形成汇聚国际高端资源要素的引力场。



开放通道是一个城市融入国际大循环、链接全球高端资源要素的基础支撑条件,便利快捷的交通网络吸引着全球的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要素。如法兰克福依托国际航空和欧洲铁路枢纽,构建形成高效便捷、畅达全球的“空铁联运”体系,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国际交通枢纽之一。


成都作为不沿江、不沿边、不靠海的典型内陆开放型城市,近年来,通过快速拓展国际地区航线、推动西部陆海内外联动,不断拉近了与世界的距离,但仍然存在四向通道建设与投资贸易合作对象匹配度不高的问题,交通优势尚未转化为经济合作优势,通道价值空间亟待挖潜。下一步,成都要以精准匹配“一带一路”向西向南沿线国家合作需求为导向畅通联结通道,大幅增强国际通达、洲际中转和国内连通能力,实现以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推动开放通道由“通道走廊”向“经济廊道”转变。


西向通道应结合欧盟国家对机电产品、运输设备、家居日用等货物贸易以及信息技术、检验检测认证、物流运输等服务贸易的需求,在持续优化以货物贸易为主的中欧班列网络布局基础上,培育欧洲与东亚、南亚、东盟、澳新间经成都中转的洲际航线,支持货运航空公司开行成都至欧盟国家的全货机定期航线、国内外货代企业建立以成都为核心的面向欧盟区域分拨中心。


图6  成都国际铁路港发出的中欧班列


南向通道应结合处于城镇化与工业化初中期阶段的南亚、东南亚国家或地区对机械器具、化工制品、家居产品等货物贸易需求,在稳定运行经广西凭祥至越南河内跨境铁路班列的基础上,加快打通成都—黄桶—钦州港的铁海联运通道;并在通道沿线策划建设“飞地园区”或国别合作园区,发展面向南亚、东南亚市场的产业。



开放平台是一个城市融入国际大循环、承载国际高端资源要素的物化载体,具有全球影响力和标志引领性的高能级开放平台体系,是一个城市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如上海发挥国家级新区浦东新区改革率先、开放领先、功能重塑、东西联动、空间拓展、辐射带动六大效应,积极参与全球分工,主动对接城市管理国际化、现代化标准,将浦东打造成为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的新高地。


近年来,成都加快推进开放平台建设,开放平台建设已有一定规模基础,但仍然面临高质量开放平台不足、平台潜力待挖掘等问题。下一步,成都要从提升已有平台发展质效、争取新建和前瞻策划平台协同发力,增强对外开放平台引擎功能,筑牢汇聚国际高端资源要素的平台支撑,推动开放平台建设由“单纯追求数量”向“量质并重”转变。


一是要推动已有平台有新作为,重点推动“双机场”临空经济区和国际铁路港经开区错位协同、联动发展,天府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应以服务高时效性、高附加值产业为重点,布局国际物流、保税研发、检测维修等业态;双流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应以服务国际贸易和消费为重点,布局保税展示交易、跨境电商、航空金融等业态;国际铁路港经开区应以服务装备制造、绿色食品等产业为重点,布局供应链管理、加工贸易、国际商贸物流等业态。自贸试验区应围绕数字贸易、跨境金融、航空经济等领域,争取更多国家事权下放,推动更大力度的改革创新。同时,持续推进综保区提质增效、开放口岸拓能升级,进一步丰富和提升平台功能。


图7  成都双流国际机场


图8  成都天府国际机场


二是要推动争取新建平台有新发展,向上争取更多开放平台落地,积极申报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保税监管场所,推动设立天府国际空港综合保税区;争取在天府国际机场和青白江国际铁路港增设一类口岸和特殊货物进境指定口岸;争取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探索建设允许境外货物、资金自由进出的国际贸易与投资合作先行区。


三是要推动前瞻策划特色平台有新成效,策划建设一批进出口产品展示交易直销平台,加快打造“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助力西部地区特色优质产品“走出去”、国际产品“聚起来”。策划举办国际消费博览会、国际消费论坛等特色会展,鼓励开展“时尚周”“消费展”等,提升“成都消费”品牌国际影响力。



国际化营商环境是一个城市融入国际大循环、汇聚国际高端资源要素的软实力,良好的城市营商环境、优质的国际化公共服务、便利化的投资贸易制度对国际人才和跨国企业具有很强的吸附力。如深圳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的“前海范例”, 在市场准入、经营环境、政务服务和法治保障方面进行探索尝试,实现外资企业注册全国最快、创业密度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


改革开放以来,成都深入推进一系列改革创新,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程度不断提升、政务服务不断加强、国际化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但对标国际经贸规则,成都仍然存在重审批、轻监管、弱服务等问题。下一步,成都要更加注重接轨国际经贸“游戏规则”,突出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性开放,从深度和广度上提升高水平开放制度供给,加快推动由过去“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制度型开放”转变。


在深度方面,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创新改革叠加效应,应针对市场主体反映强烈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在商事、投资、贸易、事中事后监管、行业管理制度等重点领域深化制度创新,加快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便利。针对成都“5+5+1”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系统设计产业开放政策,实施产业量身定制化开放策略。比如,服务业开放政策应充分考虑大部分项目的“轻资产”“易搬迁”特征,更加关注企业业务诉求,注重“给市场”“给机会”,而不能像以往那样仅仅关注项目招引落地等方面的政策供给。


图9  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


在广度方面,以制度型改革成果为基础,适时推广经验模式,推动自贸协同改革先行区建设,探索建设FTA(自由贸易协定)项下的双边国际合作产业园,实行针对特定国家和地区更加开放的政策措施;研究推动有助于高端及紧缺人才、先进技术、信息和数据等优质要素自由流动、开放包容的政策和制度,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建立完全符合国际规范和灵活高效的开放管理体制与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环境。



文章来源:成经智库

编辑:陈星竹 余沁玲

审核:何亚军 周世刚


往期精彩回顾

科技部 教育部公布重磅名单!2所都市圈“双一流”高校入选!

天眉乐高速要来了!成都眉山乐山联合发出中标通知书!

成德眉资优秀作品云集 这场省同城化办摄影、绘画获奖作品巡展别错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