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都市圈规划建设的目标定位


编者按:上海都市圈的战略定位应围绕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立足自身优势禀赋和创新驱动协调发展等基本原则,基于新时代和新发展格局的时代潮流和现实需要,不仅要服务长三角、服务全国,更要服务中国的全球战略。围绕战略定位和发展愿景目标,上海都市圈需要更深层次推进对内开放,强化上海“四大功能建设”,形成一体化发展体制与机制,打造高度一体化基础设施,消除广泛存在的行政壁垒,形成统一市场,强化城市间产业分工协作,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同城化发展。


1

上海都市圈的战略定位


本文提出“一中心、一枢纽、两区、一平台”的上海都市圈战略定位,即全球资源配置中心,国家级门户型枢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样板区和全国区域一体化建设示范区,长三角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平台。


1.全球资源配置中心


上海应在全球资源配置中处于战略地位,在都市圈层面,将周围各区域连接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高度的地区交流与合作,包括高度发达的资本、信息以及人力资源流动。未来上海都市圈的目标是以控制与服务全球资源流动与配置的中枢功能为核心,集全球资源大规模流动的多元门户通道、广泛多样的全球资源配置平台为一体,通过集聚一大批全球公司总部,在全球资源配置中主导要素汇聚和流动,成为创新策源地,并在全球治理中发挥重大作用。


2.国家级门户型枢纽


从全球空间尺度看,上海处于中心位置,表现聚和扩散能力,具有枢纽城市的特征。从国家尺度看,上海具有门户城市特征,国内城市往往需要通过上海进入全球资源流动。因此,借助上海的优势,上海都市圈应定位为门户型枢纽。未来,在世界网络关联结构中上海都市圈将具有资源集聚、扩散以及资源流动控制的结构性优势,这不仅为本区域跨国公司的战略发展和创新提供机会,而且也为其他区域的企业进入全球市场提供路径。


3.“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样板区


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上海都市圈应发挥对内对外开放两个扇面的枢纽作用,努力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围绕服务国内大循环,发挥上海作为我国最大经济中心城市的优势,把畅通经济循环、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文章做足。围绕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发挥上海对外开放最前沿、全球最大贸易口岸等优势,打造开放型经济新高地,成为外资进入国内市场的便捷通道,成为国内企业进军国际市场的重要跳板。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构筑大开放新格局、塑造大开放新优势。更加积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推动自身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在世界城市网络体系中的核心枢纽地位持续增强。


4.全国区域一体化建设示范区


作为全国发展最强劲活跃的增长极,上海都市圈在发展质量、经济实力及科技实力方面发挥着引领作用。未来,上海都市圈内部应进一步深化跨城市合作,形成一体化发展的市场体系,实现基础设施、科创产业、生态环境及公共服务的互联互通与共建共享,为长三角及全国其他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示范。


5.长三角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平台


上海都市圈建设在打破行政壁垒方面先行先试,提升都市圈同城化水平,获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对于推进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有重要意义。加强与杭州都市圈、宁波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协同发展,这有利于发挥上海中心城市作用和上海都市圈的示范带动作用。上海都市圈合作机制的创新探索将发挥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的“辐射拓展”作用,带动更大区域的经济发展,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打造世界级城市群。


2

上海都市圈建设的体制机制



一是全面完善一体化发展。一体化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常态长效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城市间多层次合作协商机制和利益协调共享机制进一步完善。都市圈发展规划或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统筹机制更加健全。


二是基本建成统一开放市场体系。阻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消除。推进区域一体化建设方面走在国内前列,形成一批制度创新成果和经验制度。市场准入标准统一,与国际接轨的通行规则基本建立,营商环境达到国际一流。都市圈内技术市场、人力资源市场和金融市场同城化发展取得重大进展。


三是全面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都市圈内高铁、地铁、轻轨、城际铁路、高速路网等交通基础设施实现规划同体、建设同步。都市圈内新一代信息设施协同建设、率先布局成网。各城市信息系统、征信系统相互衔接和连通,重点领域的规则和标准体系全面对接,“一网通办”“一网统管”高效运转,城市治理数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四是全产业链建设取得显著效果。产业发展形成错落有致的发展格局。都市圈内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一体化布局取得突破性进展。同城化产业生态圈建设成效显著,优势产业领域竞争力进一步增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持续壮大,数字经济成为发展新动能。五是全面建成协同创新体系。都市圈协同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区域协同创新水平显著提高。关键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成为全国重要的创新策源地。产业联盟和创新联盟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创新资源共享水平进一步提高,协同创新成果产业化成效显著。


3

上海都市圈建设的具体举措建议



一是全面完善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形成城市间多层次合作协商机制。深化完善常态长效体制机制,构建协调推进区域合作重大事项和重大项目等政策平台。构建公众参与区域政策制定的新型平台,形成公众参与政策制定与实施的机制,增强区域合作政策协调机制的有效性。统筹编制都市圈发展规划或重点领域专项规划。强化都市圈规划与城市群规划、城市规划的有机衔接提升都市圈发展质量和现代化水平,确保都市圈发展规划和重点领域专项规划得以落地。建立健全区域利益协调机制。都市圈内部形成成熟(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积极构建都市圈互利共赢的税收分享机制和征管协调机制,加强城市间税收优惠政策协调。  


二是基本建成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统一市场准入标准。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统一监管标准,推动执法协作及信息共享,清理和废除妨碍都市圈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推进工商注册便利化,削减资质认定项目,实现市场主体准入条件、标准、程序和服务措施等规范统一。实行负面清单准入管理方式。实现长三角区域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完善都市圈信用体系,实施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统一技术市场,统一信息系统运行机制和统一市场监管机制。联合建设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鼓励共建科技研发和转化基地。建立都市圈技术交易市场联盟,构建多层次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共同完善技术中介组织机制,完善纵向一体化的中介服务机制和横向一体化的中介联合机制。统一人力资源市场,建立统筹规划或合作形式的都市圈内人力资源机构;完善都市圈内人力资源市场法制化建设,形成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管理规制;构建都市圈人力资源市场网络公共服务平台;组建人才协同创新发展联盟,探索实施两地人才互认、联合培养、载体共建。金融市场一体化,建立都市圈统一监管、风险防范机制和征信系统,建立金融风险联防联控合作机制;协调战略规划,对各家银行的战略规划和业务定位进行统一和协调;筹划建设绿色金融机构,搭建绿色金融平台(如碳排放交易市场);成立绿色发展基金,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强长三角信用一体化建设,加强各地信息系统、征信系统建设以及相互衔接和连通,加快打造信用一体化平台,营造以社会信用为基础的良好金融生态。


三是全面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统筹都市圈以高铁、地铁、轻轨、城际铁路、高速路网为标志的快速交通体系建设,实现公共交通实现无缝对接,加快推进轨道—37—上海都市圈规划建设的目标定位交通互联互通。统筹市政和信息网络建设,推进区域信息共享,统筹建设高速泛在信息网络,重点推进5G、数据中心、量子通信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协同建设。加强商务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重点领域供应链体系、标准体系建设,实现规则对接。四是全产业链建设取得显著效果。加强统筹编制产业地图,统一制定产业转型清单,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统筹整合都市圈内新区、园区等各类平台,支持建设一体化发展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发展。统一招商引资和项目落地,形成共同开发、利税共享的产业合作发展机制。增强产业链韧性和提高产业链水平,打造具有战略性和全面性的产业链。推进协同创新,围绕都市圈内各地的大平台优势和学科优势,依托各地的国家级开发区和科学城建设,通过构建产业协作平台、创新资源平台、要素共享平台,推进建设区域产业联盟、创新联盟。


(作者:陈宪,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伏开宝,经济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王赟赟,经济学博士,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崔婷婷,上海商学院商务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何雨霖,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原文载于《科学发展》2021年第10期)


文:陈宪 伏开宝 王赟赟 崔婷婷 何雨霖

编辑:陈星竹 余沁玲

审核:何亚军 包小波


往期精彩回顾

成眉高新技术产业带有大动作!地企携手,签署天府先进智造产业基地战略合作协议

串联成德眉资4市19区县!成都外环铁路最新进展→

低碳都市圈产业空间组织优化策略研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