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报调查:这个春天 你的情绪“排毒”了吗
疫情向好,但外出工作的人们仍自觉防护。彼此安心,才能开怀谈心。摄影 记者 王津
天气暖了,口罩还不能摘掉;草坪绿了,踏青之路又不好走得太远;春花开了,杨絮飞起来了,病毒仍旧没有完全退却。在战胜看不见的敌人之前,普通人既要战胜自己的“心魔”,又要努力在不确定的生活中找到确定性。这个不曾迟到却又与以往大不相同的春天里,你的情绪“排毒”了吗?
本期“今晚调查”通过掌上天津App、天津妈妈网等多种渠道发起了关于当下市民情绪心理状况的主题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425份。调查显示,与疫情发生之初相比,人们对防疫形势的态度更乐观也更有信心了,人们更关注现实困难、未来形势并对由此产生的情绪问题进行自我调节。
乐观情绪整体上升
年近七旬的宋阿姨从年初至今,基本没怎么外出,天气好的时候她会戴上口罩出门走走,天气不好时就在家里刷刷平板电脑、看看电视。需要买菜、收快递时,就“把老伴儿派出去”;需要去更远的地方购物或者水电系统出现故障时,就“把儿子喊回来”。
月初,家里扫地机器人突然半夜“乱跑”。宋阿姨吓坏了,打电话问儿子,儿子也搞不明白是何缘由;孙子跑来家里,看了一会儿就告诉她:“奶奶,是路由器坏了。我给您换一个(路由器),机器人就安静了。”解决了网络问题,祖孙一起吃了顿饭。孙子说想奶奶家的饭了,这三个月都没吃着过。
宋阿姨不仅从儿孙发来的信息里及时学习了防疫知识,也通过报纸了解了近期国内外的疫情发展形势。“谁说老年人不重视防疫?我们都很重视!我的朋友们也都很重视!我小时候老家发大水,现在就特别怕在电视新闻里看到哪个地方闹洪灾;到天津以后赶上了大地震,汶川地震那年我都退休了,还给灾区人民捐了两百元;现在新冠病毒疫情来了,我听说医疗资源紧张,那我们老年人就好好锻炼身体,做好预防,不去医院,不给儿女添麻烦,也不给国家添麻烦……”她一样样数过来,说这辈子什么天灾都遇见过,最希望生活平静、家人健康、国泰民安。
抵御生物灾害有信心
自然灾害,通常被称为“天灾”,即便是生活在城市里的现代人也对此并不陌生。41.99%的受访者经历过地震等地质灾害,39.39%的受访者经历过以传染病为代表的生物灾害,38.10%的受访者经历过海啸、风暴等水文灾害,35.93%的受访者经历过旱灾、台风、寒潮等气象灾害,31.17%的受访者经历过泥石流等地貌灾害。
受访者对“不希望再次遇到的自然灾害”的排序大致为:地质灾害(30.74%)、地貌灾害(22.51%)、水文灾害(19.05%)、生物灾害(15.58%)、气象灾害(12.12%)。由此可见,虽然在新世纪里人类经历了多轮全球流行病的考验,但由于科学技术、医疗水平、卫生防疫手段不断进步,全社会对于抵御生物灾害能够表现出一定的信心。即便当前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尚未结束,天津市民更忧心的问题仍然是地质、地貌、水文等其他自然灾害的再度上演。
注意力转向现实问题
今年1月,天津社会科学院针对市民的防疫意识进行过一次大规模调查。与当时的资料做比对,我们发现:在疫情发展的不同阶段,市民的情绪反应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在对新冠肺炎疫情发展及防控情况的关注度方面,“非常关注”的受访者占比从85.51%降至48.94%,“比较关注”的受访者占比也从13.11%升至25.41%,关注度“一般”的受访者则由1.16%升至9.89%。在本次调查中,还有15.76%的受访者持“不太关注”或“完全不关注”态度。疫情关注度有所下降,很多人已经不再为疫情的进展而牵肠挂肚、担惊受怕了。
受访者的心情在三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发生了明显变化——
情绪变化不仅与防疫形势的向好发展有关,也和人们将更多的注意力投入到其他现实问题中有关。天津社科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王小波表示:总体来看,人群中积极乐观的情绪在上升,消极悲观的情绪在下降。三个月以来,疫情防控措施落实有效,对人们的情绪起到了很好的安抚作用。当下,人们所产生的“无助感”,很可能与疫情关系不大,更多地来自于想要回归疫情发生前的生活方式;而对职业发展前景、整体经济形势的隐忧,也会加深个体 “有心无力”的挫败感。
对困难心理准备充分
疫情结束后,受访者认为自己有可能遇到哪些困难呢?九成(91.34%)受访者认为可能会遇到收入下降的情况,七成(73.16%)受访者忧心疫后开学要面对子女教育方面的困难,六成受访者表示可能会遇到工作压力(67.10%)、择业和就业困难(65.37%),五成(53.68%)受访者计划疫情结束后处理个人健康问题,三成受访者预计会遇到医疗挤兑(38.96%)、情绪心态(36.36%)、家庭矛盾(35.50%)、人际关系(35.50%)等方面的问题。另有22.08%的受访者认为,最困难的阶段已经过去,疫情结束后不会有突如其来、难以逾越的难题了。
在按照5分制为当前外出工作和活动期间的安全感打分时,均值为3.32,显示出人们对于防疫工作的重视程度并未显著松懈,对于外出工作和活动也持较为谨慎的态度。
外出用餐需重视防疫
在工作或外出活动的大部分时间里,受访者如何安排自己的日常用餐?回家吃饭占21.21%,带饭通勤占20.78%,食堂用餐占14.72%,订购外卖占13.85%,去餐厅占12.99%,其他用餐安排则占16.45%。
在需要和他人共同用餐时,受访者时刻不忘防疫需求。使用公筷分餐占45.89%,确保空气流通占45.02%,用餐环境和餐具经过消杀占44.16%,和其他用餐者保持一定距离占40.26%。另有25.97%的受访者认为即使小心也作用有限,希望疫情早日结束,能恢复以往热络的聚餐氛围和用餐习惯。
半数人年内不会旅行
春暖花开,原本是天津家庭喜欢扎堆出游的时间。本次调查显示,最近一段时间受访者和家人对周末和休息日的安排多以宅家(37.23%)、外出采购(37.23%)、小区散步(35.93%)、本地踏青(30.30%)为主。在运动方面,五成多(55.84%)受访者以周为单位规划体育锻炼或居家运动频率;约四分之一(25.98%)的受访者宅家休息,很少进行运动健身;18.18%的受访者能够保证每天健身。
疫情发生之前,人们是否已经确定了今年的旅行计划呢?
然而根据当前形势,已有56.47%的受访者确定今年不会外出旅行。14.35%的受访者希望今年6月至8月能出门旅行,12.94%的受访者将旅行计划安排在11月和12月,10.12%的受访者认为9月或10月有望继续计划行程,选择近期出游的受访者占比极低。
什么最易触发不良情绪
调查显示,当前人们的不良情绪主要来源包括:
居家防疫意识的深化,让人们的注意力向家庭内部和外界信息集中;个人健康和物资储备问题由于没有面临较大的危机,排序反而靠后。
信息焦虑症得到缓解
相较于居家隔离期间,半数以上受访者开始有意识地甄别社交网络上的种种信息,其中36.80%的受访者对社交网络上关注增多了,但会注意分辨信息的真伪;21.65%的受访者对社交网络的关注减少,同时更不易轻信被分享的种种资讯;15.58%的受访者仍保持着对社交网络的高度关注,并基本相信和接受所有信息;13.85%的受访者当下对社交网络信息的处理方式与过去毫无差异;12.12%的受访者对社交网络的关注减少,但愿意相信大多数资讯。
约六成(61.90%)受访者坦承心理状态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疫情发展形势的影响,另有两成(20.78%)的受访者无法判断心理状态是否受到疫情发展形势的影响,只有17.32%的受访者确信疫情形势不会影响到自己的心理状态。
大众焦虑水平基本可控
如果遇到情绪、压力等心理问题,受访者们一般会通过向家人或朋友倾诉(37.23%)、睡觉休息(36.36%)、做家务劳动(33.33%)、户外散步(30.74%)等方式排遣。
天津社科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王小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在复工复学、生活逐渐正常化之后,人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学业、就业等方面的压力,人们的心态渐渐由担心生命安全的忧虑转向了对生存危机方面的焦虑。从现有样本数据来看,大多数人选择的缓解情绪、减轻压力的方式是健康的,这也说明大家的焦虑水平还处于可控范围,可以通过自我调节达到比较理想的心理状态。但如果有人焦虑水平较高,比如出现吃不下饭或者暴饮暴食,遇到不明病因的身体疼痛,就要积极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记者 张译丹 制图 雷蕾)
长按关注
文明天津
相关新闻
师范大学开通“天津市海外留学人员心理咨询平台” 天津教育系统心理抗“疫”综述 天津:战“疫”中的心理热线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有啥心理问题?看专家“空中问诊”专业解读 天津医疗队帮助恩施建公益心理热线 天津市安定医院为社会提供心理服务 天津新增一条心理援助热线 天津市心理援助热线增加援助通道 应对疫情恐慌 天津希望24热线开通武汉抗疫专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