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于加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 专家们这样讲

天津日报 文明天津 2022-05-1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提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要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持续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培养和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推动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一个新高度。



以制度化保障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


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是其制度化的实践基础,制度化又确保常态化的正确方向,并为坚持、发展、推广常态化中形成的行之有效做法提供有力保障。以制度化保障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提升效果,以下四点值得注意。

  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这一根本制度,为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提供方向保证。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持并完善相关制度、机制,旗帜鲜明地同一切影响根本制度贯彻执行的倾向做斗争,毫不动摇地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第二、加强大中小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度建设。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的重要抓手。建立并完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导体制、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提升机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培养机制、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不同学段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机制以及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机制等。

  第三、完善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提供常态化所必需的各类资源和政策保障。各级党委切实负起责任,以党员干部带头坚定理想信念为先导,以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建设为重点,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把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全过程,引导社会大众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坚定理想信念。

  第四、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坚持党管媒体原则,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构建内宣外宣协同联动机制,健全重大舆情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完善舆论监督制度,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为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提供风清气正的舆论空间。

  (李朝阳  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治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明德修身、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在社会治理中有效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与精髓,发挥其对社会治理的价值引领支撑作用。

  推动社会治理各主体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群众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要激发人们形成良善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的大背景下,着力提高基层党委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将更好地满足群众需求同提高群众素养结合起来,促进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充分发挥志愿者群体作用,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完善激励褒奖制度,持续书写“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新时代雷锋故事。

  夯实阵地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治理。各类阵地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依托。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覆盖全市,完善工作规程,与各区政务服务中心对接,使解决实际治理问题成为最生动的道德实践。

  完善德法兼治的社会治理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靠教育引导,又要靠有效治理。持续贯彻落实《天津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坚持倡导与惩罚并举,注重文明行为激励回馈。完善诚信建设长效机制,形成多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的联动机制。继续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章等,使规范社会治理的过程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

  (张文英  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副研究员)




筑牢网络空间道德建设前沿阵地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网络空间成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前沿阵地,要提升网络内容质量、培养文明上网行为、培育网络公益力量、打造清朗网络空间。

  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发展健康网络文化。加强网上正面宣传,采取新媒体为先的传播策略,通过建构网络化表达方式提升传播效果。引导互联网企业和自媒体创作和传播内容健康的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电影等网络文化作品。把握网络传播规律,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和热点问题的舆论引导,防范网络谣言传播,完善网络舆情应急处置机制。

  培养文明上网行为,维护良好网络秩序。完善网络行为规范,培育体现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的网络伦理道德。加强对互联网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提升相关人员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依托高校和互联网企业创建网络道德教育基地和研究中心,有针对性地开展网络素养教育。倡导网民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自觉塑造和维护网络文明形象,积极传播网络正能量。

  促进网络公益发展,丰富网上道德实践。加强网络公益宣传,引导人们形成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道德品质,鼓励网民争当网络志愿者,壮大互联网公益力量。搭建透明化、便捷化的网络公益平台,整合各类公益资源,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互联网+公益”活动,培育“全民公益、随手公益”新风尚。完善相关法规制度,对网络公益进行指导和规范,促进网络公益健康发展。

  加强网络空间治理,营造良好道德环境。完善互联网立法,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企业履责、社会监督、网民自律等多主体参与的综合治网大格局。创新网络空间监管治理手段,提升对违法违规行为的监测、预警和处置能力。加强网上突出问题的治理,依法惩治网络违法犯罪。建立完善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的道德评估制度,维护网络道德秩序。

  (李莹  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副研究员)




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的重要举措。扎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致力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群众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是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基础性、战略性任务。

  聚焦新时代要求,整体规划工作内容。要以区、乡镇、村街(社区)三级为单元,以志愿服务为基本形式,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实践所、实践站为主要阵地,以资源整合为抓手,以群众满意为根本标准,统筹推进学习实践科学理论、宣传宣讲党的政策、培育践行主流价值、丰富活跃文化生活、持续深入移风易俗等五项重要内容,着力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接地气、有活力、可持续。

  科学调配资源,打造综合高效服务平台。充分发挥相关部门职能作用,整合各方面的人员、资金、平台、项目等资源,着力打造理论宣讲平台、教育服务平台、文化服务平台、科技与科普服务平台、健身体育服务平台,在盘活用好上做文章,促进资源统筹使用、集约高效发挥作用。

  加强多方配合,建立联动工作机制。推进三级联动,完善“中心吹哨、部门动员、各方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区、乡镇、村街三级贯通,中心、所、站密切联动的工作格局。整合线上线下各种资源,对接群众需求,构建百姓“点单”、中心“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相贯通的工作模式,形成全覆盖、菜单式的文明实践活动服务网络,做到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

  强化组织领导和考核监督,层层压紧压实责任。提高政治站位,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纳入到基层治理,健全责任落实机制,与基层党建工作结合推进,与乡村振兴战略、文化惠民工程、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一体实施,加强考核监督,确保各项任务抓得紧、落得实、见成效。

  (叶国平  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研究员)




积极推动中华传统美德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华文明是伦理型文明,重德性是中华文明的显著特点和核心要义之一。在千百年的实践中,积累了明德、立德、修德经验和思想成果,形成了重德的文化传统。在新时代,经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中华传统美德是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宝贵文化资源。

  从传统“公”观念到社会公德。发达的社会公共生活是现代社会的特色之一。社会公德是规范公共生活的道德规范。中国传统美德有发达的公观念,人们对国家和社会利益、社会秩序和稳定、慈善事业、基层治理等具有公共性的事务都非常关心、积极参与。这和当代倡导的社会公德有相通之处。中国传统公观念在把其公的内涵具体化为当代中国的公共利益、公共秩序后,可以提升为公民的社会公德意识。

  从传统“诚”观念到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对应于职业活动的道德规范。中国传统社会没有现代意义上的职业体系,但存在着社会分工和社会合作,并形成了相应的道德观念。诚是其代表。诚是中华传统美德中的核心德目。诚的含义非常深邃,远超出一般讲的诚实。诚是对自身本性和社会角色的认可。在每个个体诚的基础上就有各安其位、各司其职的有序的社会生活。这和现代职业道德所倡导的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等有相通之处。在将社会角色代换为职业岗位后,传统诚德可以融入职业道德。

  从传统“和”观念到家庭美德。家庭无论在传统社会还是现代社会都居于基础地位。中国传统文化尤为重视家的和谐有序,对家中的各个角色和各种关系提出了具体的道德要求。现代家庭虽然和传统社会的家有许多不同,但对家庭美满幸福的追求并没有变化。传统文化中家庭和谐的道德观念在去除其等级含义后,有助于当代家庭关系的和睦。

  (刘学斌  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




提升全民道德素质制度保障


加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程,要持续强化制度对提升公民道德素质的保障作用,推动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

  强化法治对道德建设的保障作用。要把道德导向贯穿法治建设全过程,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都要体现社会主义道德要求。推动社会诚信、见义勇为、志愿服务、勤劳节俭、孝老爱亲、保护生态等方面的立法工作。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立法修法规划》,着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律法规的立改废释全过程。

  促进重大民生政策与道德建设良性互动。公共政策制定实施要符合人们道德期待,特别是在涉及就业、就学、住房、医疗、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重大民生政策上,妥善处理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体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探索建立重大公共政策道德风险评估机制,将道德风险和道德效果评估作为政策出台的前置条件,实现政策目标和道德导向有机统一。

  发挥行业道德规范的引导作用。健全各行各业规章制度,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象化、生活化,使其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弘扬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诚信理念、诚信文化、契约精神,推动各行业各领域制定诚信公约,更好发挥其规范、调节人们言行举止的作用。

  建立道德建设奖惩机制。尊崇褒扬先进人物和英雄模范,弘扬他们忠诚、执着、朴实的鲜明品格。健全关爱关怀机制,维护先进人物和英雄模范的荣誉和形象,形成德者有得、好人好报的价值导向。依法依规严肃惩戒损害国家尊严、出卖国家利益的媚外分子,建立惩戒失德行为常态化机制,让败德违法者受到惩治,营造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

  (于家琦  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



XIUMI

扫描二维码

关注文明天津

微信号 :tjwenming.cn

新浪微博:@文明天津



相关新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