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理论文章: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助力防控工作常态化

文明天津 2022-04-25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国资小津 Author 杨迁 邵隽


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湖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新时代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要坚持预防为主,创新方式方法。
爱国卫生运动源自上世纪50年代,是我国防控重大传染病的“传家宝”。在医疗卫生条件相对落后的年代,我国将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疾病灾害,针对不同时期的突出卫生问题,先后开展了除“四害”、“五讲四美三热爱”、卫生城镇创建、厕所革命等一系列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从1949年的35岁提高到2018年的77岁,世界卫生组织将此称之为“新中国的卫生奇迹”。
在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大背景下,今年的爱国卫生运动以“防疫有我,爱卫同行”为主题,更加突出服务传染病防控。广大人民群众纷纷从自身做起,净化人居环境、摒弃陋习,将疫情期间养成的好习惯固化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国家疾控中心公布法定传染病数据显示,全民自我防护水平提升后,今年春季我国呼吸道传染病发病和死亡病例均大幅下降,其中3月份流感发病人数21696人,仅为2019年同期的6%。


一、从目前爱国卫生运动推动情况来看,仍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爱国卫生工作相关制度需与时俱进


国务院于2015年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爱国卫生工作的意见》,就做好新形势下的爱国卫生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但从地方性的爱国卫生工作相关制度来看,颁布实施的时间普遍较早,之后也未做大的调整和修订。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疾病谱相应改变,爱国卫生工作也面临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因此相关制度需要与时俱进,融入新元素,符合新的时代特征。


此外,爱国卫生工作相关制度需要引入更多与群众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通过设置奖惩机制,形成激励机制和约束制度,引导群众行为。


(二)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及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公共卫生基础设施是爱国卫生运动的重要载体,人才队伍建设是爱国卫生运动的重要支撑。
我国目前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卫生状况有待进一步完善,重点公共场所如企事业单位、社区、乡村、车站码头、公共交通工具的环境卫生条件仍待加强;老旧小区、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农贸市场、小餐饮店等卫生条件尤为薄弱。
另一方面,新冠疫情爆发之前,我国医疗卫生领域普遍存在“重治疗、轻预防”的情况。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松灵在两会期间提到“公共卫生队伍建设力度以及经费投入明显不足,2019年医疗卫生经费投入临床占95.3%,而公共卫生仅占4.7%”。
此外,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应高度关注“新基建”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以实现更高效地进行卫生防控以及更便利地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三)宣传教育工作渗透性和持续性仍需加强


我国每年4月被定为爱国卫生月。今年4月是第32个爱国卫生月,明确以“防疫有我,爱卫同行”为主题,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起到了一定的宣传教育效果,但在人民群众中的普及度仍显不足。另外,除了爱国卫生月,后续若没有其他爱国卫生活动方案予以配合,很容易被人们遗忘,难以形成生活习惯。
因此,宣传教育工作必须渗透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且大小活动配合,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和持续性,才能逐渐深入人心。


二、针对上述三个问题的建议


(一)以新常态为引领,将时代元素融入爱国卫生相关制度


新时期的爱国卫生运动需要融入新的时代元素,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疫情防控常态化机制。要深入总结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公共卫生经验,以此为契机,从理念、思路及工作机制上实现从“重治疗、轻预防”到“重预防、轻治疗”的转变,助力实现“健康中国2030”健康梦。
1.践行绿色发展方面,以垃圾分类为例,近年来各地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爱国卫生工作相关制度也应做相应的变更和调整,强化从爱国卫生的角度,推动垃圾分类的实施。
2.疫情防控常态化方面,建议制定常态化防疫物资储备相关制度;制定在传染病高发季由社区为65岁及以上老人免费发放口罩,以及人员密集场所长效化通风、消毒、个人防护等相关制度。
3.建议在制度中加入更多群众直接参与的内容,通过设置奖惩机制,提升群众参与感,从而起到深入人心的效果。探索通过奖励机制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在爱国卫生运动中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明确惩罚机制,并加强相关制度的普及和执法力度,以起到良好的震慑效果,引导群众行为。


(二)以“新基建”为抓手,加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及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


公共卫生基础设施是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重要载体,应从推动全民健身活动、满足常态化防疫需求以及公共卫生领域的“新基建”等方面入手。
1.推动全民健身活动方面,建议加强建设健康步道,增设户外健身器材,建设健康主题公园等,为全民健身提供便利性和趣味性。
2.满足常态化防疫需求方面,建议在重点公共场所配备完善的个人消毒用品(包括洗手液、消毒凝胶等),以及在人员活动密集区配备自动卫生防护品售货机(包括售卖独立包装平价口罩、消毒棉片等)。
3.公共卫生领域的“新基建”方面,未来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医疗设施建设也将趋于动态建设和弹性布局。因此,必须依托更高集成度和自动化能力的快速建造技术,以及远程医疗、在线卫生服务等新模式,打造公共卫生领域的“新基建”。基于信息技术的发展,针对不同类型传染病的特点,探索建立突发传染病预测及预警模型。另外,日常生活中的“无接触”领域,例如无接触缴费、无人送货机、无人驾驶出租车等,也将成为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新趋势。
4.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方面,在供给侧端强化医疗机构、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软硬件配置及人员培训,全面提高新发传染病的检测能力及应对能力;此外,进一步明确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在新发传染病防控环节中的职责,明确分工,密切配合,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和特长。


(三)以“三大阵地”为核心,持续渗透爱国卫生运动宣传教育


爱国卫生运动的宣传教育工作必须具备渗透性和持续性,才能逐渐深入人心。建议以医院、社区和学校“三大阵地”为核心,尤其针对传染病高发群体及特殊人群,持续进行卫生健康知识教育和阶段性举行爱国卫生主题活动,强化主动防护意识。
1.医院首先,要对医护人员全面普及传染病防护意识教育,尤其是非传染病专业的医护人员,定期进行培训和考核;其次,医院应定期举行公益讲座,面向社会大众普及卫生健康知识;最后,在医院公共等候和休息区域,应通过电子屏、趣味宣传海报等方式,宣传爱国卫生运动相关内容。
2.社区首先,电梯广告应设置爱国卫生运动宣传公益时段;其次,通过社区微信群等方式,组建健身、养生等群组,举办例如月度步数评比、社区健康大讲堂等活动。
另外,随着生活垃圾分类的逐步实施,社区也应针对性地开展相关知识普及,并设置一定的奖励机制,广泛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为后续垃圾分类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好准备。针对农村地区,持续推进“三清三改”(清污泥、清垃圾、清路障,改水、改厕、改路)环境整治工作。
3.学校首先,要继续推进学校健康教育工作。推动《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政策的落实;其次,应针对爱国卫生运动举办月度主题活动、周度卫生评比等活动。丰富活动的类型和内容,高频渗透爱国卫生运动宣传教育。
除了上述三大核心阵地,在其他公共场所区域,例如公交、地铁的电子屏,也应固定时段循环播放爱国卫生运动相关宣传内容。
另外,全国及地方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还应积极借助“两微一抖”(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全方位、多手段、高频次的进行各项宣传活动。例如,除爱国卫生月,还可利用全球洗手日、世界无烟日、全国爱眼日、世界厕所日等卫生纪念日,开展有针对性的卫生宣传活动。
爱国卫生运动是中国人民实践全民健康的创举,历史走过的道路告诉我们,爱国卫生运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公共卫生事业上的集中体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6月14日,针对北京疫情防控,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作出重要部署,再次强调要深入开展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推动爱国卫生运动深入人心,将爱国卫生运动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人人都当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就能构筑起新时期的健康长城。


(文/天津国资研究院 杨迁 邵隽)





相关新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