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民航大学问需学生盘活资源 让思政课“动”起来

中国民航大学 文明天津 2022-07-09

小站稻作展览馆


11月6日,中国民航大学来自不同学院、不同年级的20余名学生身着校服站在小站稻作展览馆前,听《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课老师现场教学,结合马克思主义原理相关知识讲述小站稻的前世今生。同学们认真倾听,不时就小站稻名称的由来、为何扬名国内外进行提问,这场“移动”的思政课吸引不少路人驻足。

      


此次移动的思政课是中航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继集体备课、老带新、轮流听课制度后进行的又一次教学改革尝试。为了突破思政课的“孤岛”困境,化解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的现象,中国民航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本学期开展移动的思政课堂系列活动,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进民航业、走入农村、走向企事业单位,从行业需求、社会热点、学生关心的时政中汲取养分,溶解理论知识,提升思政课的时效性、生动性和感染力。


从“理论高地”走向“实践阵地”



“理论宣贯、死板无聊”是杨新玮之前对思政课的印象。杨新玮是中航大航空工程学院2019级的学生,此前他认为自己只要学好专业课就可以,思政课是用来辅助其它学科作业的。但是近一个学期思政课的学习,特别是经过翻转课堂、实践教学,他坦言自己“获益良多”。


老师不是简单地带我们进行实践教学,而是提前布置一些问题,让我们自己查阅资料、了解相关知识,然后引导我们将理论和实践进行结合,让我们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让我们通过具体的实践感受马克思主义的魅力所在。


——航空工程学院2019级学生  杨新玮



此次赴小站稻作展览馆进行实践教学,任课老师现场教学,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小站稻发展发力、取得成效、未来前景相结合,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发展相结合,与个人成长发展相结合



馆内丰富详实的展品以及声光演示技术向我们直观地展示了中国水稻的种植历史、小站地区屯垦练兵以及建设发展的历程。仿佛置身时光隧道,通过小站稻种植面积的变化、产量的增加深刻理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

我马上就要步入工作岗位,以前认为只要完成上级交付的任务就可以,今天的参观让我明白科学技术对于农业、对于各个行业的重要性。我会时刻提醒自己,从问题出发,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不光做一名合格的机务人员,还要努力成长为一名科技创新人员。


——理学院2017级学生  朱永正


从“单面打鼓”走向“多方协同”


移动的思政课堂


10月30日,参观科大讯飞真是震撼心灵,原来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发展到如此先进的地步。人工智能播报员,形象、声音、表情、口型都是AI技术虚拟生成的,如果没有工作人员介绍,我们根本发现不了。

我一直在关注各项“黑科技”和大国重器,经过这次体验,更坚定了我读本科、继续深造的决心


——职业技术学院2019级学生  龙启维特



本学期,马克思主义学院带领学生前往女排精神展览馆、走进五大道、天津博物馆、中国民航博物馆、天津港保税区,借力天津市丰富的教育资源,契合电影《中国女排》、十九届五中全会的召开等时间节点,带领学生真正做到学思践悟。



移动的思政课堂,可以让我们看到教材里、课堂上展现不出来的事物,置身在五大道的小洋楼中,聆听着老师的讲解,使自己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殖民侵略,美丽景色的背后是一段段残酷的中国近代史。


——理学院2020级统计专业学生  冯雪琼



不同于之前任课教师自己备课、自己授课的打单面鼓的形式,移动的思政课堂要求以教研室为单位、甚至打破教研室壁垒,进行提前谋划


一方面通过集体备课、头脑风暴、学生需求调研等方式,确定实践方向;另一方面,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梳理,挑选适宜实践教学的内容,积极利用学校所在地政府和社会资源,组织教师提前考察,寻找适合开展实践教学的实践地点;同时,结合课程内容,对接实践基地的特点,制定主题不同的“移动思政课”教学方案,组建不同实践师资队伍,分工明确,为“移动思政课”的顺利开展提供坚实保障。 



人员联动、资源协同保障,也为青年思政课教师特别是新入职、新转岗教师提供成长平台。每一次移动课堂都由一名新入职(转岗)教师主讲,准备教授内容的过程也是学习、积累的过程。在面向学生讲授之前,需先在教研室授课,由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指导,由此不断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


从线下“独角戏”走向线上线下“大合唱”



让更多学生主动参与到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成为课堂内容的主讲者,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移动的思政课堂的主要目标之一。


指导学生录制思政课教学视频、参加相关竞赛,引导学生将课程内容通过微视频、微电影的方式进行展现,帮助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将先进理论知识宣导到社区、基层、边远乡村......中航大移动的思政课堂将线上线下相结合,四个课堂有机融合。



根据两航起义真实事件排演首部民航题材话剧《两航起义》,整合行业资源,不断增强学生行业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自豪感。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中国民航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跟着总书记点赞”思政课品牌项目,挖掘身边红色资源故事,开展爱国精神主题教育一篇题为《一名18岁新生的灵魂之问》的文章,火遍中航大师生朋友圈。


《一名18岁新生的灵魂之问


航空工程学院2020级大一新生任睿垚在文章中写道:“我大爷爷任思金就是一名志愿军战士!他当时只有17、18岁,为了保家卫国,1950年他毅然踏上了朝鲜的土地,为和平正义而战斗!十年后,我爷爷任思孝受哥哥的精神的感召,紧跟哥哥的脚步,勇敢地踏上了抗美援越的战场!我父亲从小受父辈革命精神的影响,耳濡目染,努力学习、积极工作,最终成为了一名为人民服务的人民警察!我为我出生在这个‘红色之家’由衷地自豪!”


任睿垚在这篇文章中,结合思政课学习的内容和自己的成长经历,回答了我们为什么要爱国、我们要靠什么才能打赢这场战斗、谁是最可爱的人等问题。一篇思政课学习的感悟成为另一堂思政课教学的素材,一名受思政课教育引导的学生同时也成为启迪他人爱国情怀的“老师”。


航空工程学院2020级大一新生任睿垚


“我们这一代新青年,站在新时代的风口浪尖,学的是新中国的历史,做的是新时代的弄潮儿,理应继承先辈志向。”“新时代需要志愿军精神,伟大复兴中国梦离不开中国精神,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正是无数先烈的付出,才有了我们现在和平美好的生活。他们的精神永不磨灭,会永远指引我们前进。致敬每一个为国家奋斗的平凡人!”......任睿垚的文章在中国民航大学官方微信推出,获得近两万的阅读量,上百条留言。



移动的思政课堂是中航大马克思主义学院近年来着力打造的品牌化教学实践项目,力求让思政课第一课堂的时空得以延伸,让学生的思维和视野在校园之外和实践之中得到拓展。


本学期,马克思主义学院已陆续开展十余场移动的思政课堂。未来,马克思主义学院会继续依托行业特色以及天津独特的历史文化教育资源,进一步开发更多更优质的实践基地,打造更新颖更打动人心的实践课程,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时效性和生动性,真正让思政课“活起来”“火起来”。


相关新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