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幸福城市②:天蓝水清 天津给你实实在在的“绿色幸福感”

天津日报 文明天津 2022-09-20


绿屏美景入画来(来源:津云·视觉津南工作室)

  初秋的津城,天蓝水碧,风光旖旎;秀美海河波光粼粼,巍巍盘山壮阔神奇。

  周一一大早,天津夕阳红骑行队再次集结。这一次,几十位老人分成小组向不同方向出发,用车轮丈量津城美景。沿着海河岸边骑行79岁的周大爷,看着游客与市民争相在蓝天白云下打卡拍照,不由得感叹:“我从小在海河边长大,对这座城市再熟悉不过。这些年,天津的天更蓝了,地更绿了,水也更清了,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整个城市变得越来越文明。生活在这样一座城市,真的是幸福感十足。现在,我们就想好好锻炼身体,好好享受这幸福生活。”

  近年来,天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为津城百姓创造了实实在在的“绿色幸福感”,描绘出鲜亮的城市底色。

  深化污染防治攻坚 天蓝地绿水清常在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一组监测数据可以直接反映天津生态环境的变化:全市PM2.5年均浓度从2015年的70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20年的48微克/立方米,优良水质断面占比从25.0%提升到55.0%,劣Ⅴ类水质断面占比从65.0%降低至0%,12条入海河流“全部消劣”,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从7.8%提高到70.4%。老百姓最直观的感受就是,PM2.5“爆表”的情况越来越少,天变蓝了、地变绿了、水变清了,生态环境美景图时常刷爆朋友圈。

  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的背后是一步一个脚印的扎实奋斗。特别是2018年,天津全面启动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坚持燃煤、工业、机动车、扬尘、新建项目“五控”治气,坚持控源、治污、扩容、严管“四措”治水,坚持陆海统筹治污、生态保护修复、环境风险防范“三招”治海,坚持耕地、建设用地“两控”治土。经过三年持续努力,津城的大气环境质量持续稳定向好,水环境质量取得历史性好转,近岸海域水质取得突破性改善,土壤环境质量始终保持良好。

  为了将治理落到实处,天津建立各区水环境质量按月排名、生态补偿制度,推动上下游、左右岸共同护河治河,农田、河道、湖泊、海湾,全面挂“长”。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三年来,天津结合实际,逐步探索出一条‘依靠结构调整控污染增量,依靠工程治理减污染存量,依靠铁腕治污管污染排放,依靠区域协同阻污染传输,依靠生态建设扩环境容量’的生态环境治理之路,污染防治攻坚战圆满收官,生态环境实现总体性、历史性、突破性好转。”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温武瑞说。

  呵护“山水林田湖草” 构建绿色生态屏障

  秋日宜人,走进津南区辛庄湾片区,满目苍翠、碧波荡漾、花海繁茂、质朴自然的生态美景跃然眼前。登上瞭望塔眺望远处,数万亩生态绿屏连绵成片,林地、湖面、稻田等错落有致,清风拂过,绿浪起伏。现如今,像这样的场景在津南区等地随处可见。

  2017年,天津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作出“滨海新区与中心城区要严格中间地带规划管控,形成绿色森林屏障”的重大决策部署,加快生态格局重构重塑,切实筑牢首都“生态护城河”。

  以海河生态芯滨河绿道、古海岸生态绿廊南北两段、金钟河湿地片区、津南绿芯、卫南洼湿地片区、滨海官港生态森林和西青绿廊“八大生态区”构成“天字骨架”,按照“宜林则林、宜水则水、宜农则农、宜田则田”的原则,实施拆迁与生态修复、造林绿化、水生态环境治理、绿道交通建设、旅游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与乡村振兴、污染治理、综合监管平台建设等“十大重点工程”,再造一叶“城市绿肺”。

  绿色生态屏障区建设以来,先后启动子工程195项,完成拆迁630多万平方米,撤销取缔工业园区23处,建成生态路、绿道150余公里,新建高标准农田5万余亩。经过近4年的建设,一座南北长约50公里,东西宽约15公里,面积736平方公里,涉及滨海新区,东丽、津南、西青、宁河区部分区域的绿色生态屏障雏形基本形成,初步呈现了“生态屏障、津沽绿谷”的特色风貌。

  探索绿色低碳生活 打造升级版生态城市

  应对气候变化,天津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坚持把低碳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把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作为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

  天津生态环境部门启动碳达峰行动方案编制工作,持续推进区级人民政府目标责任考核评估,将各区控制温室气体目标纳入污染防治攻坚考核,引导各区低碳发展。2020年,全市单位GDP碳排放强度预计累计下降超过22%,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20.5%的目标要求。

  同时,组织125家重点排放企业完成2019年度碳排放报告、排放监测计划编制等,组织7家第三方核查机构对企业的碳排放报告开展核查,确保纳入碳交易企业排放量和配额量的准确性。扩展纳入碳交易试点企业行业范围,从5个行业扩展为电力热力、钢铁、化工、石化、油气开采、建材、造纸和航空等8个行业,进一步推动企业节能降碳和绿色转型。

  作为国家七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之一,天津碳交易市场活跃度稳步提升,自开市以来截至2020年底,累计运行1705个交易日,共吸引包括试点纳入企业、投资机构和个人在内的282个交易主体参与开户交易。创新开展碳配额有偿竞价机制,有效稳定了碳交易市场价格,活跃了碳交易市场。2020年,天津碳交易总量位列全国第二,总成交金额位列全国第二。碳交易市场已成为天津推动降碳工作的重要手段。

  可再生能源、低碳建筑、海河绿廊、氢能汽车、智慧工业、磁悬浮列车、湿地湖岛、低碳农业……在“双碳”科普示范基地最中心的墙面上,一幅“碳中和示范区蓝图”勾勒出大美天津的绿色未来。

  打造升级版生态城市,天津,一直在路上……(记者 张雯婧 王涛 张磊 通讯员 李津)

运河沿岸的中北镇社区(来源:西青区文明办)



相关新闻


分享、在看与点赞

传递正能量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