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取与舍 治与建 增与减 天津日报三论生态文明

天津日报 文明天津 2023-04-08




天津日报 2022年03月18日 第05版



取与舍的辩证法


推动生产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型,是一道综合考题。不仅考验着“舍”的勇气,也考验着“取”的智慧。敢于做减法,与传统的发展模式、行为习惯作斗争,为生态留白、为发展留空间;善于做加法,让经济增长绿意葱茏、充满生机。

  向绿色转型,本身就蕴含着取与舍的辩证法。坚持制造业立市,加快生产方式向绿色转变,关键就在新旧动能转换。用绿色带动整条产业链“动”起来、产业体系强起来,催动发展精彩蝶变。推进制造业转型、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天津围绕汽车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已经培育百余家绿色工厂。坚持绿色发展、点燃创新驱动的强劲引擎,新兴产业持续发力,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升级。从产业的具体环节起笔,激活绿色发展的全链条,城市发展“绿意”浓浓,释放蓬勃活力。

  循环经济是绿色发展的重要路径。降碳减排、集约高效,循环经济一头连着去污染、降能耗,一头连着产业的提质增效。“加减法”巧妙并用、一体运算,传统产业亦能实现“老树开新花”。把排出去的废气又“收”回来,天津渤化永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生产出食品级二氧化碳,为企业挖掘出宝贵的“第二矿藏”。两手抓、两不误,新天钢德材科技集团旗下冷轧板业有限公司在淘汰老旧锅炉、落后机电设备的同时,不断推进工艺技术优化,对工业废水回收处理循环利用,实现了无废酸排放……下更大功夫、花更大气力,最大限度推动资源循环利用,让绿色发展的步伐更加坚实。

  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积极发展风能、太阳能,推进电力“双碳”先行示范区建设,大力推广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破旧立新,久久为功,我们定能开辟出绿意盎然的发展新境界。(朱绍岳)



天津日报 2022年03月18日 第06、07版


治与建的方法论


种下绿色,就能收获美丽;种下希望,就能收获未来。

  曾记否,蓝天白云一出现便刷爆朋友圈?如今,人们对“天津蓝”已习以为常。摄影圈流行一句话──“这些年的天津很出片!”去年,天津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64天,占比首次超过七成,创历史最好水平。

  曾记否,七里海的喧嚣吓得鸟都不敢来?如今,水草丰茂的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重新成为候鸟天堂,鸟类品种累计增加到258种,每年停留的候鸟数量接近50万只。

  ……

  一抹抹绿色如飘带如画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在津沽大地徐徐铺展。天津生态文明建设驶入快车道,绿色发展按下快进键,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成为共识与行动。

  治理与建设、保护与发展,有宏大叙事,也有微观表达;有高瞻远瞩,也有细致入微。时间的脉络串联起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也映射出“咬定青山不动摇”的定力与决心。

  关停整治2万多家“散乱污”企业,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稳步推进矿山复绿工程……壮士断腕、破釜沉舟,环境治理“治”出了天蓝水绿,带动了绿色发展。

  稳步推进湿地自然保护区“1+4”规划的实施,对875平方公里湿地自然保护区全面升级改造;在“津城”“滨城”双城之间的黄金地带规划建设736平方公里绿色生态屏障;实施大规模植树造林,构建郊野公园、外环绿带等为主体的“三环六廊”城市生态格局……谋划长远、干在当下,生态建设“建”出了绿色空间,托起了百姓的绿色幸福感。

  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这样的城市颜值,带给我们美的享受,也是我们走向未来的依托。“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守好人与青山的美丽约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广。(赵威)





天津日报 2022年03月18日 第08版


增与减的协奏曲


穿旧的衣服不随意丢弃,交给回收平台再生利用;吃饭不奢侈浪费,积极参与“光盘行动”;处理垃圾不再一扔了之,而是分类后投到不同的垃圾箱……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绿色生活正在润物无声地改变着大家的生活方式。

  究其原因,是人们生态文明意识日益增强,认识到自身行为会对身边环境产生影响。观念的“水位”不断提升,让一些不良生活习惯“无处落脚”,在一“增”一“减”之间,生活方式绿色化的脚步越走越快。

  迈向绿色生活是一场变革,不仅会深刻改变生活本身,也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向绿色转型。如今,从使用小小环保纸袋到购买新能源汽车,人们已越来越青睐绿色消费。这也向供给侧生产端提出直接要求,倒逼技术革新、产品创新,甚至能催生绿色低碳的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增添发展新动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倒逼也是在做绿色的“加法”、污染的“减法”。让绿色消费引领绿色生产,绿色生产反过来刺激绿色消费,实现两者相得益彰,生活中的绿意便会愈发浓厚。

  拥抱绿色生活,需要多方形成合力。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做好垃圾分类,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提倡和有效引导;创建绿色建筑、发挥“零碳小屋”等项目的示范效应,得益于科研机构、企业的创新实践。让现代价值理念深度融入现实生活,让“高大上”的科技元素走入“接地气”的应用场景……政府、企业、公众共同承担起绿色发展的责任,打造绿色生活就有了强大推动力,并会产生更加丰富的可能性。

  “生态文明建设同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应该做践行者、推动者。”让绿色发展理念融入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打造一个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清新的生态家园,美好的绿色生活,就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中。(张玥)





相关新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