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新征程的三个维度

张达 文明天津 2023-05-0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新征程的三个维度


作者简介:张达,天津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研究员(天津 300191)。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在新征程上仍然需要发挥其作用。应把握道德与法律的辩证关系,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围绕维护社会安全稳定,提高社会治理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着眼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营造良好的网络生活空间、提升人民精神生活品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征程  法治  社会发展  日常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完成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需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心同德,团结奋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对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具有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迈上新征程,要按照党的二十大的部署,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


一、 融入法治建设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单列一章,提出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强调法治和德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核心价值观就是一种德,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成为全面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道德与法律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是融入的理论依据。“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符合道德要求的法律才会得到社会成员的遵守,有道德的滋养法治建设才会有坚实的社会基础。法律则能够以强制力为形成良好道德风尚和提高全社会道德素质提供制度支撑。道德和法律虽然以不同形式规范社会,但是因为两者有共同的“价值根基和意识结构”,都表征“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意志需要和意义追求”,所以两者能够共同发挥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得到社会普遍认可的价值理念,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灵魂。社会主义法治成为良法善治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价值观和法治的并用是一条治国理政的经验。中国古代很早就已经提出德治和法治相结合的思想。记述舜、大禹等言行的《尚书·大禹谟》,既有涉及“德”的内容,如“德乃降,黎民怀之”;也有涉及“法”的内容,如“明于五刑,以弼五教”;还有涉及两者关系的,如“刑期于无刑,民协于中”。自先秦以来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尽管对“德”的含义有不同的理解,对法治的认识不同于当代,对德治和法治的地位有不同主张,但实际上多数都承认了治理离不开这两种手段。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法治和德治运用得当的时期,大多能出现较好的治理和发展局面”。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党的二十大再次强调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入法入规方面,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融入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通过融入立法体制从源头上确保法律法规鲜明的价值导向,将一些基本的道德要求及时上升为法律规范,依法定程序及时修改、废止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适应的法律法规,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协调机制。依规治党和以德治党相统一,高标准和守底线相结合,把从严治党实践成果转化为道德规范和纪律要求,党员带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正司法方面,提出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为惩治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提供了司法政策支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法治文化方面,提出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持续提升公民法治素质,促进全社会成员养成法治思维方式和法治行为习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使其在新征程上展现活力。法治人才培养,也要“坚持立德树人,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法学知识水平,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二、 融入社会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涉及社会发展的有: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再上新台阶,社会保持长期稳定,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全面加强等。推动社会发展,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各自发挥不同的、彼此不能相互替代的作用,而“核心价值观是其中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应该通过激发核心价值观的力量,整合社会意识,增进民生福祉,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并专章部署了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工作。“平安是老百姓解决温饱后的第一需求,是极重要的民生,也是最基本的发展环境。”人类在进入现代社会之后,也开始面对风险社会的到来。各类风险的不确定性、各种风险之间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可能性,都给当代社会的风险应对增加了难度。全球化发展尽管遇到阻力,但是乌尔里希·贝克、安东尼·吉登斯等人论述的风险社会的全球性仍然是存在的。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能够帮助人们增强安全意识,在风险挑战和复杂情况下形成正确的社会舆论,保持定力,坚守正道,引导公众广泛参与,共同维护公共安全。同时,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培育积极理性的社会心态,增强人们的责任感,努力消解风险的人为性。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德治是治理方式之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通过榜样示范、教化养成等形式,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应该既充满活力又拥有良好秩序,呈现出活力和秩序有机统一。”社会成员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社会事务,是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意愿也在增强。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凝聚共建的力量,集中共治的智慧,实现共享的目标,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也使社会成员在促进社会发展中提升道德境界、实现人生价值。弘扬见义勇为精神,营造见义勇为社会氛围,从而壮大群防群治力量。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国家建设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事业,国家发展过程也是全体人民共享成果的过程。”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为维护公平正义提供了有力保障。新征程解决影响公平正义的问题,应该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制定完善教育就业、养老医疗、收入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制度和政策的过程,注重政策目标和价值导向的有机统一和社会政策和道德建设的良性互动。使每个人得到均等的发展机会,人人共享发展成果。弘扬劳动精神,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

三、 融入日常生活


马克思说:“良心是由人的知识和全部生活方式来决定的。”一种核心价值观要切实发挥作用,必须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达到潜移默化、“日用而不知”的程度。应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使其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从日常身边小事入手、从易到难,养成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现在,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长,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2021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4.7%,即将达到“十四五”时期65%的预期目标。随着乡村建设的持续推进,农村面貌和人居环境也得到显著改善。党的二十大提出,到2035年农村要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引导人们合理消费、健康生活,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应该通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人们勤俭节约,实现绿色低碳生活,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营造良好的生活新空间。信息技术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影响,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工作生活的新空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4.4%。互联网已经被广泛用于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即时通信、购物医疗、游戏娱乐等多个方面。“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的网络生态。实现网络空间的风清气正,应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网络文化产品生产和互联网信息服务的全过程,压实平台责任,加强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依法及时处置违法和有害信息。加强思想引领,加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先进典型的网上宣传,培育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氛围,使网络空间正能量更加强劲、主旋律更加高昂。要统筹线上线下,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向网上延伸。提升人民精神生活的品质。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体上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有很多需求过去并不是紧迫的问题,现在人民群众要求高了”,需要相应地关注和满足人民的合理需求。这些需求既有物质方面的,也有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还体现了时代精神,将其融入人民群众的生活,能够有效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审美水准、文化品位。


原文刊登于《道德与文明》2022年第6期


相关新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