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思考|《奇葩说》带你看精致利己主义

新闻网络部 广大新闻学院团学 2022-05-14


全文共1221字,预计阅读3分钟。



《奇葩说》第六季的归来,让很多热爱这门综艺的观众激动不已,其中不断产生的新观点、新思路一如往常,往往令人耳目一新。但是,其中一期李诞的观点令大众产生了一些思考。



这段发言很诚恳很现实,但这种想法用当下的眼光来看显得有些“离经叛道”,毕竟我们身边的大多数人似乎都不愿意去承认自己也有“自私”的那一面。


其实,自私是常在的,我们不能否认那些曾经一闪而过的自私的念头。但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一些人的想法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的行为通常表面上显得合理,实际上只为自己着想,不考虑别人的感受,他们有一个特殊的称号: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这个词最早由北大中文系的钱理群教授提出,他讲到:“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不知从何时起,“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个词在大众视野中越来越常见,对人们的影响也在愈发加深。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们往往漠视大义,重视眼前,用《奇葩说》中的话讲便是听不见“远方的哭声”。他们视自身利益为一切而不顾其他,尽可能将自己活成最好。


可是,我们真的要做听不到“远方的哭声”的人吗?不应该是这样啊。





为什么会出现“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样的群体?社会环境造就了人。


回望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史,我们似乎一直将更多时间放在低头干活,却鲜少抬起头来仰望星空。于是大众也逐渐遗忘了理想与崇高,而把目光更多的放在了眼前的利益。


马克思曾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如今,依旧有家长向孩子灌输着“唯分数论”,却忽视了成长的其他精彩。在这样的教育下长大的孩子,很有可能会一步步地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在公司里有受利己主义思想熏陶的、为了一己私利而架起了“办公室宫斗剧”的职员,有为了公司营业额不断压榨员工的老板。从家庭到学校到职场,社会中充斥着自私的味道,好像每个部分都被精致的利己主义潜移默化地影响着。


▲ 某些父母眼中的“完美成长路线”





人们常赞誉中华文明五千年不断,称中国为文明古国。当我们思考中国文明为何不曾断绝时,我们会发现那些维持中华文明不断的人,往往是选择听见“远方的哭声”的人。


上古神话中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岳飞背负着“精忠报国”四字背对祖国、面朝强敌;将五件青铜兽首迎回祖国的爱国志士没有在意钱财多少。从神话时代到近现代,总有人奋不顾身、抛弃一切去当文明的守护者。难以想象没有这些人愿意去听那些“远方的哭声”,中华文明是否能得到传承。


名臣张居正,他很奢侈,他有一台三十几人才抬得动的轿子,堪称古早房车,但它也很朴素,末了他家中只有一套皇帝赐予的华服,可谓家徒四壁。他很圆滑,他很狡诈,他抨击与他意见相悖的政敌时毫不留情,他将年幼的新帝当作傀儡,但他在面对国家时,他想尽一切办法,用尽一切手段登上权势的顶峰,不是为了奢靡享受,而是为了成就属于大明的盛世


▲ 明朝名臣张居正


生活总是很现实的,我们很多时候不得不“自私”一点,但这不代表我们要当一个在任何时刻都要老道世俗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我们还是需要做一个能听到“远方的哭声”的人。我们或许做不到时时想念着,只需要在重要的时刻能听见就是好的了。


社会中有太多的生活所迫、无奈之举;有太多人太过看重眼前,迷失了自我,选择成为一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作为大学生,我们正处在隔绝去了大多数压力的象牙塔中,更应该成为是心怀理想的有志青年。


鲁迅先生说过:“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也请在需要你的时候,勇敢地做一个听到“远方的哭声”的人



  精彩回顾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字|黄恺伦

排版|黄恺伦

责编|黄诗韵 陈碧莹 李梓仪 林芝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