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亲历巴西狂欢节:共享的快乐场域 | IIAS《田野日誌》第5期

叶慧玲 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
2024-09-03


作者介绍:
叶慧玲,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研究国家为巴西,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政治经济学。
巴西每年的狂欢节并没有固定的日期,今年的日期在2月10日至14日。尽管如此,1月底,巴西人已开始进入狂欢节的节奏。平时经过的店面展示着狂欢节的饰品。27日,当我出去吃晚饭时,巴西人已经在街头上随着音乐跳舞狂欢。这是我第一次体验狂欢节,很快就被现场的快乐所感染。这次碰上的街头狂欢节是附近一家餐厅组织的。餐厅从去年底就开始宣传活动,我没想到吸引了那么多人参加,街道上站满了载歌载舞的人群。


进入2月,我所在的街区3号白天开始狂欢,当天几乎通宵达旦听到屋外热闹的音乐和呼喊声。街头狂欢期间,会有人员在一辆配有音响设备的车上负责播放音乐,音乐节奏欢快而奔放,以调动现场氛围,其中还可能有随行的鼓乐团。人们随着音乐自由地舞动狂欢。期间并没有固定的舞种,也不需要会跳舞。不同肤色、身份、年龄和性别的人们齐聚在拥挤的街头,一起唱歌、跳舞、摆手,沉浸在快乐的声浪中。


一、街头狂欢节:共享的快乐场域


作为一个以“快乐”为主题的节日,这种快乐的体现是多方面的。首先,在狂欢节这一场域中,潜在的着装禁忌被打破,人们暂时从平时的社会角色中释放出来。人们盛装打扮,通过着装来表达自我,纵情声色,传递快乐。面具、彩色羽毛、流苏、亮片、夸张的首饰是街头最常见的装扮元素。在街头,你可能会看到有关原住民、埃及法老、动物头饰等不同文化背景的奇装异服。哪怕活动发放了统一的服装,巴西人也会把它们裁剪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巴西人的个性大体是不喜欢标准化的。这从他们盖的房子也能窥探一二。除了贫民区外,巴西沿路能看到的房子都被涂抹成五颜六色,哪怕是大门、窗户这些最容易标准化的配件也几乎看不到一样的。
 

图1 圣保罗街头狂欢中热舞的人们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而且,巴西人的身体观与我们非常不同。狂欢节中,无论高矮胖瘦,人们都不吝于展现自己的身材。平日,社会中存在着衣着上的男女有别,女性在公共场合不宜穿着过于暴露或风情等潜在规范,但在狂欢节中,男人穿着彩色短裙,女人穿着露臀渔网袜,是正常不过的事情。当这样做的人多了,也就暂时消解了衣着的文化禁忌。相较而言,巴西人对自己的身材更为包容。不像存在单一的主体种族或民族的国家,巴西的人种差异很大,自然就不会存在类似“白幼瘦”这样单一的评价标准,也不会因为身材而产生自卑感和羞耻感,从而故意遮盖自己的身体。这种发自内心的自我肯定和自我展示,排除那些无谓的自我降级自我厌恶的标准,自然也就更能体现他们的快乐了。同样,巴西人也不吝于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他们的友好与亲近。在巴西,贴面礼是非常常见的社交礼仪。我跟巴西导师和同学吃饭时,他们见面和再见时会主动拥抱和亲下脸颊。这种日常行为无疑会消解人与人之间、乃至上下级之间的距离。狂欢节中,巴西的亲人、朋友、伴侣之间尽情地拥抱与亲吻,表达彼此之间的爱意。

 

视频1 圣保罗街头狂欢的日与夜

视频来源:作者拍摄


其次,狂欢节是巴西不同种族、不同收入、不同年龄、不同性取向人群的大团聚,在这个空间里大家享有平等的快乐。毕竟,相比于其他难以弥合的复杂的文化要素和社会距离,“快乐”是一种人类共通的不可或缺的情绪表达和情感诉求。狂欢节中,家人、朋友、情侣乃至陌生人之间都会一同参与到这份快乐中。有人推着几个月的婴儿,有人拉着自家的宠物,还可以看到精心打扮的老奶奶和顶着大肚子的孕妇参与其中。当年轻人看见老人、高收入者看见低收入者、性少数群体看见其他少数群体,大家都可以在共享的场域中包容彼此、分享快乐,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解个体的身份焦虑、年龄焦虑和容貌焦虑,由此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个体的自我认同危机。巴西社会对性少数群体和年龄都相对包容。例如我在巴西不同课堂上碰到四五十岁以上的同学是常有的事。


图2 狂欢节中为孩子盛装打扮的母亲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最后,巴西人的快乐不仅仅体现在狂欢节中,这种节日的“快乐”文化也延伸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巴西社会不如国内那么“内卷”。巴西少有早餐店,多数餐厅中午12点才开始营业。我曾经试过在工作日下午不同的时间点去吃午饭,哪怕是下午三四五点,都能碰到巴西人在闲适地吃饭聊天。而且,巴西人的夜生活也很丰富。我出门吃晚饭时常常见到巴西人三五成群围着喝啤酒聊天。一些餐厅到了九点、十点后更加热闹。到了周末晚上,一些酒吧和餐馆外面都围满了人。虽然巴西人也热衷于在公共场合表达诉求,例如我刚到圣保罗不久就碰上圣保罗大学学生罢课、圣保罗地铁工人罢工,但是在狂欢节这种公共庆典中,我并没有看见类似的行为,大家在这个场合里就是纯粹地享受快乐本身。


然而,这种街头狂欢节的快乐并不是无序的,而是有组织的。街头狂欢节中,会有一辆放有音乐设备的主车辆引导人群和现场气氛。由于狂欢节一般处于盛夏,随后有物资车辆(装有水、啤酒、冰块等)和救护车。现场的临时商贩也是有组织的,他们配有统一的红色户外遮阳伞、红色帽子、黄色马甲并佩戴挂绳证件,推着小推车售卖水、饮料、薯片、爆米花和烧烤等。队伍周围站着现场组织人员,在路边立起标识,还会搭建临时性的简易卫生间。同时,街头狂欢节并不是固定在某个地点,而是随着街道流动的。队伍后边会跟随穿着橙色荧光服的清洁工,快速清理人潮所经过的街道。因此,人头涌动的街头在人群散去后,会快速恢复安静与整洁。在晚上,还会有警察在现场维护秩序。而沿路的营业商家也会围上铁马,或把桌子拦在门口,以保障店内秩序。而里约狂欢节中的一些店面会索性关门暂停营业。我所住的社区,在此期间也会把前后门锁起来(平时白天的社区公用道路是开放的),避免人群涌入。 

图3 圣保罗街头狂欢人潮后的清洁工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二、里约狂欢节:巴西文化的集中输出


不同于街头狂欢的自我与随性,里约桑巴大道的狂欢节则是一场精心准备的文化盛宴,作为一张名片向全世界集中展示巴西文化。在里约,狂欢节已经形成一个成熟的产业,有专门的桑巴学校和后台支持团队。各个桑巴学校会准备精彩绝伦的巡游和表演,竞选桑巴冠军的荣耀。今年的里约狂欢节恰逢国内春节的大年初一,我趁机去里约体验了一番。这场大秀一般分为5天,2天的体验组,2天的特别组和最后一天的冠军游行,每年都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前往参加。狂欢节演出从晚上开始,各式各样的表演团队和花车相继出场。表演者的服装五彩斑斓、装饰华丽,其元素之丰富让人眼花缭乱。一些人通宵达旦,直到早晨才离开。场外,里约人民也聚集在大大小小的海滩、酒吧和街道来纵情享受节日的欢乐。
 

视频2 2024年里约桑巴大道的狂欢节演出视频来源:作者拍摄

图4 里约狂欢节期间黑人的街头表演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桑巴(samba)是狂欢节中最知名的舞种,除了特色的舞蹈外,也产生各种各样的打击乐器,在巴西葡语中发展出不同的术语。然而,巴西狂欢节的文化内涵比这要更为丰富。巴西作为一个疆域辽阔的国家,不同区域的狂欢节展现出不同的地方特色及音乐舞蹈类型,如流行于巴西东北部的音乐舞蹈axé、frevo、afoxés、maracatu等。它们主要源于巴西黑人,同时融合了非洲、欧洲和巴西原住民的多元文化。它们的发源地都是早期接收大西洋黑奴贸易的沿海城市,主要包括东南部的里约热内卢、东北部的萨尔瓦多和累西腓。这些城市至今都是狂欢节氛围最为浓厚的地方,只是由于里约狂欢节办得更国际化因此更为人们所熟知。


历史上的黑奴贸易为巴西带来劳动力的同时,也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巴西黑人有独属他们的历史记忆、抗争英雄,而且发展出独特的宗教、神灵和仪式,创造特色的舞蹈、音乐和绘画等艺术,这些文化要素都被杂糅在狂欢节的展示中。然而,非洲裔巴西人的文化发展在历史上曾经受到过抑制,桑巴等文化在20世纪30年代热图利奥·瓦加斯(Getúlio Vargas)政府期间被作为建立国家认同和群体身份认同的一种方式,加上桑巴学校和广播电台的作用得以加强。


狂欢节并非起源于巴西,却在这片土壤上得到新的演绎。印度裔人类学家阿尔君·阿帕杜莱(Arjun Appadurai)在《消散的现代性》中指出,全球文化流动和互动的过程中,经历了地方性的生产与再生产。非洲裔巴西人带着源于非洲的文化基因,结合巴西本土特色,融合其他族群文化,生产出新的文化,并在传播的过程中经历再生产,形成我们今天所能共享的巴西特色的狂欢节。当我站在里约的瓦隆戈码头(Cais do Valongo)旧址,即几个世纪前黑奴经历长途的大西洋海上历险最终活下来登录新大陆的码头之一,想象着一群离开故土的被奴役的人们及其后代,面临一场有来无回的没有后方也看不见前方的艰难求存,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依然创造出这个国家丰富的艺术内涵,孕育出快乐的文化底蕴,这本身就是生命巨大的坚韧力及积极乐观的心态所能透过狂欢节传递给人们的力量。一种源于社会底层的文化能扩散到全国,跨越种族和肤色,演变为全民的节日,成为国家的文化标识与骄傲,这本身是一件令人鼓舞的事。

 

图5 瓦隆戈码头旧址:黑奴登录里约新大陆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三、“快乐”的意义:跨越种族藩篱的粘合剂


巴西作为一个多种族多族群的大熔炉,有大量来自欧洲、非洲、南美洲、中东和日本等地的移民。狂欢节是一个难得的场域,来凝聚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巴西人浸染和交叠在不同的族群身份与族群文化中,必然需要通过文化融合来弥合文化差异。狂欢节中共享的快乐便是其“中介”之一,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弥合不同文化背景下社会群体的巨大差距。在日常生活的相处中,巴西人普遍友好。巴西社会强调种族平等,哪怕在一些餐馆中也能看到平等服务的标识。我所能观察到的不同肤色的人在日常相处中都较为融洽,我自己在巴西作为少数族裔目前也没有感受到任何的歧视性行为。巴西对不同文化具有包容度,以最日常的餐饮文化为例,在巴西几乎容纳了世界各地的菜系和餐馆,诸如中东菜、墨西哥菜、日本料理等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菜系。当今世界依旧充斥着族群战争与冲突的新闻,巴西如此多元的种族差异,建国以来国内没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现实生活中不同族群能保持相对和平地相处,某种程度而言也是一种奇迹。
 

图6 街头狂欢期间在餐厅向顾客索要金钱的孩子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虽然巴西的公共话语一度以“种族民主”为傲,但巴西却是一个非常不平等的国家,这体现在政治、就业、收入、教育、医疗、住房等各个方面。巴西的贫民聚居区,拾荒者和无家可归的流浪汉随处可见。在狂欢节中,跟随人潮的清洁工和商贩都是黑人或混血人。而且,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条件和心情参与到这场狂欢中。在街头狂欢进行时,为了避开人潮我来到不远处冷清的汉堡王吃饭,一顿饭的时间我至少碰到四个小孩进来向我要钱。他们中最大的不超过六七岁,有的小孩空手进来,有的小孩带着糖果售卖,还有小孩主动帮我收拾餐盘。平时我也会偶尔遇到,只是这天更多,或许他们是趁节日人多的时候出来。在巴西,这种无处不在的社会不平等恐怕难以消除。巴西狂欢节正如《统治与抵抗的仪式》一书所提到,“通过在公共仪式中团结不同的群体来掩盖社会分裂并为大众狂欢提供机会,进而平息被统治群体潜在的破坏性冲动。”在节日与仪式中,人们暂且跨越种族藩篱,共享一个快乐的场域,最终缓和社会矛盾。

责任编辑:王霆懿


*注意事项:

本公众号所有内容,未经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