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马什哈德菲尔多西大学的留学生 | IIAS《田野日誌》第5期

马玉婷 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
2024-09-03


作者介绍:
马玉婷,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专业为区域国别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伊朗政治经济,中伊合作,及美国对伊朗的政策。作者在云南大学读博期间,于2022年11月由国家留学基金委派出到伊朗马什哈德菲尔多西大学,以联合培养博士项目在该校交流学习。
提到留学生政策,伊朗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国家。一方面,伊朗因人质事件与美国关系破裂,多年来一直遭受制裁,致使伊朗与国际的交往很少,尤其是美国和欧洲国家的民众很少会到伊朗生活或学习,导致伊朗大学的留学生比较少。另一方面,伊朗在中东地区的科技和教育水平都很高,又多年未发生战乱,因此吸引了该地区其他国家的留学生;而在地区内因伊朗遵从什叶派(即伊斯兰教的三大教派之一,另外两个教派分别为逊尼派和苏菲派)教义的原因,又只能吸引什叶派的学生。因此,很多客观因素导致伊朗的留学生来源国比较有限,但是学生数量不少。据伊朗法尔斯通讯社报道,伊朗科学研究和技术部副部长兼学生事务组织负责人哈西姆·达达什普尔(هاشم داداش پور)指出,“伊朗目前是世界上最吸引国际学生的15个国家之一”,并且在该国学习的国际大学生大部分来自伊拉克,此外还有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共88个国家的近10万名学生。笔者在马什哈德菲尔多西大学(Ferdowsi University of Mashad,波斯语:فردوسی مشهد دانشگاه )学习波斯语,所在的学院叫:教授非波斯语者国际波斯语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Teaching Persian to Non-Persian,波斯语:مرکز بین مللیآموزش زبان فارسی به غیرفارسی) )。顾名思义,该学院的学生全是外国人。在这里,除了阿富汗之外的外国学生都需要先学波斯语,通过考试拿到证之后才能进入所属学院开始专业学习。据了解,该大学的留学生大概有4000多人,有2000多是阿富汗人,1000多是伊拉克人,而巴基斯坦、叙利亚、黎巴嫩等国学生比重都相对较小。


一、阿富汗学生


伊朗的留学生中,数量最多的是阿富汗人。根据伊朗学生通讯社2023年5月报道,在伊朗的阿富汗学生约为2.5万至4万人。阿富汗与伊朗有很长的边界线,且在美国入侵阿富汗以及多年的动乱中,学术和研究等事业停滞,而且民众生活稳定无法得到保障;又因为2021年塔利班执政后,其国内反对者大量逃离,很多前政府支持者想逃亡到美国等西方国家,然而只有少数人能到达美欧;随后,塔利班禁止国内女性接受大学教育,因此临近的伊朗成为阿富汗女性获得教育的国家,且在伊朗生活也有保障。最重要的是,阿富汗人在伊朗没有语言障碍,容易落脚,因此很多阿富汗人举家搬迁到临近的伊朗城市生活,一方面可以让孩子在当地接受教育,以获得更好的资源,另一方面等待机会去更好的地方发展。

伊朗也抓住机会,给予阿富汗学生相应的帮助。例如伊朗政府声称,将为阿富汗女生提供便利的教育机会,安排大学专门接受阿富汗学生,伊朗科学部副部长瓦希德·哈达迪·阿斯里博士(د کتروحید حدادی اصل)说“德黑兰的扎哈拉大学(Al-Zahra),博吉纳德库萨尔大学(Bojnord Kowsar)和库姆的哈兹拉马苏美大学(Hazrat Masoumeh)宣布准备接受阿富汗妇女,直到阿富汗不允许女生上大学的这一限制被取消。”另外还针对阿富汗学生的状况提供帮助,例如,伊朗科学研究和技术部副部长兼学生事务组织负责人哈西姆·达达什普尔在2023年2月表示,由于阿富汗国家的管理条件限制,阿富汗学生可以不需要护照,而是持有阿米什卡便可以在大学畅通无阻地进行注册。他还指出,“国际学生事务机构与阿富汗驻伊朗大使馆商议,阿富汗大使馆将在下一年九月之前发放护照给学生,不会使学生因无护照而被剥夺接受教育的权力。”


伊朗大学对本国学生不收费,且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对外国学生则需要收取相应的学费,但是伊朗政府对阿富汗学生会实行学费减免,给予他们实质性的优惠政策。比如,在2023年马什哈德菲尔多西大学,外国学生每学期的学费大约是900-1500美元,但是专门给阿富汗学生优惠价仅为200-400美元。除了阿富汗学生之外,其他任何国家的学生都不能享受如此优惠的学费价格。由于该大学所在的城市马什哈德接近阿富汗,阿富汗人从边境开车约5个小时就能到达,又因其是伊朗国内排名第二大的城市,从而吸引了无数的阿富汗人到此定居。但是很多到伊朗的阿富汗成年人没有办法找到工作、获得工作签证,因而上大学成为他们合法在伊朗继续生活的一个很好的方式。


可以说阿富汗学生是在伊朗学习的外国学生中最舒适的一个群体,因为他们与伊朗使用的是同一门语言——波斯语。虽然阿富汗的达里波斯语与伊朗波斯语有一定的方言差别,但是阿富汗学生完全不需要学习波斯语,进入大学就像本地学生一样直接开始上大学的课程,而不需要“过语言关”。因此,阿富汗人夹杂在伊朗学生中,几乎很难认出其是外国人。当然也有很多阿富汗学生的长相也比较接近中国人的长相,在马什哈德这个城市,笔者好几次遇到长得像中国人的,后来聊天才知道他们是阿富汗人。虽然阿富汗人和伊朗人的文化和语言有着诸多相似,但是伊朗的政策是外国人不能在伊朗工作,也不能通过学习和工作获得伊朗国籍。因此,阿富汗人如果想要长期在伊朗生活,或者获得该国国籍,就只能通过婚姻的方式。在笔者认识的朋友中,就有一些阿富汗女性嫁给本地伊朗男性的例子。

图1 作者与阿富汗同学在古纳巴德古城(左)2 作者与阿富汗同学在阿富汗餐厅吃饭(右)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二、伊拉克学生


与阿富汗学生不同的是阿拉伯学生,伊朗的阿拉伯学生主要来自伊拉克。伊拉克人说阿拉伯语,来到伊朗上学需要先学会波斯语才能进入院系学习专业知识。伊拉克人虽然没有像阿富汗女生那样不能在国内上大学,但是伊拉克因为多年的战乱和动荡,其国内的生活水平、文化和科学技术等的发展都比较落后,国内基础设施也非常差,如生活用电等每天只供应几小时。此外生活成本也非常高,很多人在伊拉克无法过上正常的生活,因此很多伊拉克人移民到附近的阿拉伯富国生活,但是很大一部分伊拉克什叶派穆斯林却不屑于到沙特和海湾阿拉伯国家,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教派不同,导致其在生活中有一定的隔膜或矛盾。而伊朗,则可以说是什叶派的“大本营”,是世界上什叶派人口最聚集的地方;且由于美国制裁等原因,伊朗货币不断贬值,导致外币在伊朗尤其具有优势,在此期间到伊朗的外国人,都享受着汇率差价带来的“优惠”。比如在2023年4月之后,伊朗货币里亚尔贬值到一美元可以兑换50万里亚尔,而笔者所知的当地工资大概在5000万到20000万里亚尔之间,只能兑换100-400美元。伊朗里亚尔的低汇率对于外国人来说是很大优势,很多伊拉克人都举家来到伊朗生活,租上一个大豪宅,一家人在伊朗享受生活,花销比在伊拉克低得多,却可以在伊朗过富豪的生活,享受本地的高端服务,比如整容手术,高端皮肤和身体保养,最好的医疗和保健品。作者的好朋友萨玛(سماح)就在大学外面租了豪华的房子,虽然离学校很近,走路只需要10分钟,但是她每天都要打车上下学;定期要到美容院做保养,经常出入本地最高档的餐厅,生活中也是出手阔绰,不像本地人买东西需要考虑价格。

这些阿拉伯同学在教室里、在课堂上随时都用阿拉伯语交流,老师们也多少懂些阿拉伯语,上课时候阿拉伯同学们随时都和老师在互动,老师会用阿拉伯语给他们解释。阿拉伯学生与伊朗人虽然有语言的隔膜,但是他们之间又有另一个共同点:都是穆斯林少数派——什叶派。他们喜欢到伊朗的马什哈德伊玛目礼萨墓(حرم امام رضا),而伊朗人也喜欢到伊拉克纳杰夫和卡尔巴拉的伊玛目阿里、哈桑和侯赛因墓参观旅行。而这些陵墓却受到一些逊尼派的歧视甚至破坏。因而伊朗是他们向往来到的一个目的国,既为了生活上的方便,也为了信仰上的认同。


什叶派阿拉伯学生到伊朗学习具有很强的优势,因为他们认同伊朗的科技和专业水平。作者认识同学所学专业中,有5个以上是医学专业,8个以上是工程专业,此外还有化学、生物、数学等理科专业,选择文科专业的同学相对较少,如波斯语文学、法学、政治学等专业。

图3 作者与语言班阿拉伯同学与老师(右二)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4 作者与语言班阿拉伯同学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这群阿拉伯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爱玩乐,吵吵闹闹,无拘无束,很不服从管教。有一次,阅读老师说明天要考试,班上的同学们几乎是直觉地反对明天考试,老师在和他们商量时,一个名叫白妮(بني)的伊拉克女孩站起来甩门而去,我们也没在意,其他同学虽然反对,但在老师提出时间安排及其他理由后,也就不再反对,而是默认了。可是没几分钟后,教室门一开,是教务主任来了,从教务主任后面可以看到这个伊拉克女生也在。教务主任开门就和老师说话,大概是在问课程进度及考试的事情,说了几句话后教务主任似乎也认可这个安排,于是伊拉克女生在教务主任走后,就进来坐下,可是事儿没完,她还是不同意明天考试,老师也生气了,说她不同意的话可以和老师商量,而不是去和教务主任说。这句话完了之后,伊拉克女生就哭起来了,一副委屈的样子,还在和老师理论。老师没办法只好让我们去安慰她,告诉她期中考试并不是很难……


还有在夏天教室里经常上演的情景是“争电风扇”。虽然教室里有空调,但是空调风能直吹的区域很有限,于是教室里还会有一台电风扇,一般先来的同学就把电风扇占为己有,专吹自己和旁边的同学。这时候,只要有其他同学把电风扇往另外的方向转过去,原来的同学就不服气,于是互相之间又要争吵起来,一般都会引发全班同学的争论,只有我在旁边不言语,或是看着他们为一个小小电风扇争吵觉得不可思议。老师有时会向着女生,说女生有روساری(头巾),更需要电风扇。有时争吵不休,就吓唬同学,再吵就关掉谁也别想吹了,这样的话出来才算是结束了一段吵闹,老师也才可以继续讲课……


这一件事让我看到,这些同学是如何的有主见且不服老师权威。平时打打闹闹就算了,本来也是高中毕业,正要上大学的时候,确实是精力旺盛,活泼好动可以理解,可是他们却总是不服从老师的安排,似乎有着一种天生的“反骨”。但是在课间休息的时候又是一副和睦景象:总有同学去买了饼干、糕点之类的零食,再买上一瓶饮料和几个纸杯,在教室或教室门口的沙发和茶几上给大家分吃“早点”,这时大家都不争不抢,不吵不闹了,见到老师也很有礼貌地请老师吃东西,也互相谦让,尤其对女生,总是特别照顾的,比如女生嫌超市远,不方便去,总有男生去帮她们买东西;买来之后先给女生挑选喜欢的零食,男生之间再去分;抬板凳搬桌子也总是男生抢在前面……这些阿拉伯同学,说他们幼稚,又觉得也成熟;说他们吵闹,也会很有礼貌和秩序。但总结起来,他们就是没这么容易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事,而平时生活中,对老师却是很礼貌的,大概可以总结为:不服从权威,但是对事不对人。


由他们在学校的表现,我想到他们在社会里的表现,既然在上学时候对于最高权威无所畏惧,或是敢于反对权威,那么当他们进入到社会,对于社会上的制度权威也是极易不服从的。比如说“阿拉伯之春”的时候,阿拉伯国家的青年集体游行,表达对国家和社会问题深深的不满、要求改变。我看着这些阿拉伯同学,大概能想到他们各抒己见、互不服从的场景;但是又能看到,他们在生活中慷慨请客,以及对老弱照顾的场景。

图5 伊拉克同学萨玛(左二)请我们班的女生吃西餐,这些同学都是阿拉伯人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三、其他国家的学生


除了阿富汗和伊拉克学生之外,大学里也有少量黎巴嫩、巴基斯坦、叙利亚、俄罗斯、非洲、日本和中国的学生。黎巴嫩和叙利亚学生也都是阿拉伯人,他们也大多是什叶派群体,因宗教认同而来到伊朗。尤其黎巴嫩同学数量较多,在我的阿拉伯同学里,肤色较浅、眼睛是蓝色、绿色或浅棕色的,头发颜色较浅的同学一般都是黎巴嫩人。他们因同属什叶派,又因为黎巴嫩经常处于与以色列的战争中而移民率较高。据说,黎巴嫩普及三语教育,几乎所有黎巴嫩人除了母语阿拉伯语之外,都会英语或法语,波斯语在黎巴嫩也有教学,主要在真主党开设的学校中作为第三语言教授。在我的印象中,黎巴嫩人比伊拉克人学习更认真、努力,成绩也更好,与他们沟通时,会发现他们的英语几乎和母语者一样流畅,而相比下来,非英语专业的其他阿拉伯人和伊朗人则很少会英语。
除了阿富汗人和阿拉伯语学生之外,其他国家的学生都很少,在大学里几乎很少能遇到,但是大学里经常有外国学生的活动。比如组织外国学生会议,告知学校里学习和生活需要注意的事项,或者网站的操作。大学的外国学生办公室甚至组织外国学生到200多公里之外的古城古纳巴德(گناباد)游玩,增进了大家的理解,就像公司团建的效果一样,所有外国学生都玩在了一起。更重要的是,组织外国学生活动可以帮助学校在国外进行宣传,提高大学的国际名气,使得大学的国际学生数量增加。此外,大学给每个国家的学生制定了学生代表,每次活动或者有相应的事件就让学生代表通知,学生代表也可以自己组织本国学生搞活动,比如本国文化宣传、讨论或展示活动,或者相关语言的教学课程。比如笔者的好友巴基斯坦学生马苏玛(Masuma)就开设了乌尔都语线上课程,也会组织巴基斯坦和伊朗文化交流活动,以促进两国的文化交流。这些活动受到大学的支持,并给与一定的帮助,比如邀请相关学者参与讨论、提供讨论场地、帮忙宣传等。


总之,通过对马什哈德菲尔多西大学的留学生进行观察,笔者了解到了伊朗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其文化的交流和影响程度。同时也看到了该大学对外国学生的政策支持,以及对伊朗传统文化的宣传。在这个过程中,对多个他者的研究使得我们更能了解各个文化和文明的特性以及文明交流的重要性。

责任编辑:徐沛原


*注意事项:

本公众号所有内容,未经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