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于洪君:炮火中诞生的俄罗斯宪法


于洪君
中联部原副部长、中国前驻乌兹别克斯坦大使



今日俄罗斯的宪法制度改革,实际上早在1990年苏联尚未解体之时,即已拉开序幕。当年春天,戈尔巴乔夫领导下的苏联修改了联盟宪法,废除了宪法中关于苏联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相关规定,从根本制度上打开了实行政治多元化、意识形态多样化、建立西方式的议会民主政体的闸门正式打开。5月29日,领导俄罗斯对苏联中央政权展开主权争夺战的叶利钦,当选为俄罗斯最高苏维埃(议会)主席。第二天,他宣布,俄罗斯主权意味着自上而下的独立,俄罗斯的法律比苏联宪法和法律更重要。6月12日,俄罗斯议会发表主权宣言,宣布俄罗斯宪法和法律在本共和国至高无上。俄罗斯宪法修改并最终制定新宪法问题,正式提上日程。


一、历经曲折反复,总统制共和国宪法草案正式推出


1991年苏联“8·19事件”发生时,叶利钦已经是俄罗斯的民选总统。他和当时的副总统鲁茨科伊、议长哈斯布拉托夫结成政治上的“铁三角”,动员“民主派”全力反对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等人成立的紧急状态委员会,以帮助被强行“休假”的戈尔巴乔夫恢复权力、反对“国家政变”为名,很快逼垮了紧急委员会,并将紧急状态委员会成员及其支持者投入监狱。随后,他联手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白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主席舒什科维奇,于当年12月解散了苏联,将被迫辞职的苏联第一任总统,也是最后一任总统戈尔巴乔夫逐出克里姆宫。从此,这位克林姆林宫的新主人成了名副其实的新俄罗斯主人。


也就从这个时候开始,围绕新俄罗斯建立什么样国家、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建立什么样的权力体系,亦即制订什么样的根本大法宪问题,叶利钦与鲁茨科伊、哈斯布拉托夫产生了严重分歧。“8·19事件”前后夺权路上的三个“铁哥们”,执政后因国家权力设置和职能划分等问题,不仅分道扬镳,而且斗得难解难分,最后不得不诉诸于全民公决。然而,1993年4月25日的全民公决并没有解决新俄罗斯的宪法制度问题,新俄罗斯宪法之争仍在持续进行。


| 资料图片: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红场(新华社发)


1993年的“4·25公决”虽然没有解决制订宪法这个根本问题,但政治斗争高手叶利钦巧妙地利用了公决的议题设计,同时运用种种资源和手段,全力影响和争夺民意,最终在公决中赢得多数票支持,从而夺取了政治争斗的主动权。于是,他决定趁热打铁,决定彻底撇开最高苏维埃,先制订一部保证总统拥有巨大权力的新宪法,然后再着手解决如何处置议会的问题。


当年4月29日,叶利钦将总统班子起草的新宪法草案颁发给所有的地方政权,即各个联邦主体。根据这部宪法草案,俄罗斯联邦将成为总统制的民主共和国。总统任期5年,同一人不得连任两届以上。国家不设副总统,议会改为两院制,其中的上院称联邦委员会,从各联邦主体的代表中产生。下院按照俄罗斯历史传统,称国家杜马,根据统一的选举办法从各个选区中选出。执行权力由联邦总理和各部部长组成的政府行使。宪法法院、普通法院和仲裁法院具有独立地位。5月下旬,叶利钦主持召开一系列会议,确定,6月5日召开全俄制宪会议,最后由制宪会议、全民公决或新选出的议会予以通过。


叶利钦精心筹划的这一制宪过程,将早已存在并一直运行的宪法委员会、人代会和最高苏维埃全部排除在外,使俄罗斯制宪一事变得更加复杂。


二、制宪会议大乱,对抗性新宪法草案相继出台


1993年4月30日,俄罗斯宪法委员会突然公布了一部曾经得到叶利钦本人首肯的新宪法草案。根据这部宪法草案,俄罗斯联邦将成为议会制共和国,联邦保留副总统设置,总统必须经议会同意方能任命包括总理在内的政府成员、宪法法院和最高法院法官、中央银行行长、总检察长等重要国家职务。总统不得单方面解散立法机关,也不能单方面决定举行全民公决。


这时,议长哈斯布拉托夫和宪法委员会秘书鲁缅采夫等人反复发声,强调只有人代会才是有权通过新宪法的唯一机构。6月1日,哈主持召开了有2000多人参加的人民代表大会,宣布“反对通过为某个集团服务的宪法”。6月3日,也就是叶利钦策划的制宪会议召开的前两天,反对叶利钦的反对派议员抢先召开了一个全俄制宪会议,召开宪法法院和最高苏维埃“制止国家政变”“拯救宪法制度”“准备迎接更残酷的斗争”。一批共产党议员,趁机提出了一部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草案。俄罗斯社会面对同时出现的三部宪法草案面,展开了历史性抉择。


6月5日,叶利钦主张的制宪会议如期召开。叶利钦大大会报告中表示:总统的宪法草案“采纳了宪法委员会草案中全部有价值的东西”,该草案“将总统制共和国、议会制和独立的司法权有效地结合起来,可以保证有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在讲话中,他还高度赞扬了俄罗斯历史上的彼得大帝和亚历山大二世,猛烈抨击了苏联时期的宪法和苏维埃制度,建议当年10月提前举行人民代表选举。


但是,被叶利钦请来参加会议的各方人士,绝大多数反对撇开现行议会强立宪法。哈斯布拉托夫等一大批议会代表后来被请来参加会议。但总统的支持者阻挠哈氏在大会上发言,总统卫士竟然施以暴力,会议几乎瘫痪。叶利钦被迫改变初衷,将制宪会议改为讨论各种草案的论坛。尽管如此,一些地方政权领导人仍表示,他们不支持这个会议产生的宪法草案。


7月12日,为期10天的制宪会议终于宣告结束。有关各方经过激烈争吵和相互折衷,最后以433票赞成、62票反对、63票弃权,通过了一项吸纳各方意见的妥协性草案。这份草案规定,俄罗斯是联邦制国家,实行立法、执行、司法三权分立原则,国家承认私有制、国有制、地方所有制和其他各种所有制并同样予以保护,承认意识形态多样化,规定任何意识形态不得被确认为国家的或是必须遵循的意识形态。


由于该草案同样赋予总统极大权力,叶利钦如愿以偿,对其评价甚高,号召人们予以支持。但是,叶利钦到底会以什么方式通过新宪法,他最终喜欢的到底是哪个“脚本”,前景仍不明朗。而且,当时21个联邦主体,实际上只有8个明确表示支持。有些共和国的代表抵制了制宪会议最后一次会议。另有1/3的州和边疆区不支持这部新宪法草案。


在这种形势下,刚愎自用的叶利钦毅然决然,依靠顾问和智襄帮助,作出8月“炮火准备”、9月“政治决战”的重大部署。


三、炮火决定胜负:宪法危机以政治决战而告终


1993年9月21日,叶利钦总统吹响了向鲁茨科伊、哈斯布拉托夫及其支持者展开“最后决斗”的进军号。他宣布解散议会,当年12月举行新的议会选举,同时宣布决不与议会任任何妥协。这一破釜沉舟之举,立即招致激烈反对和抵抗。议会召开会议谴责叶利钦制造“国家政变”,决定中止其总统职权,由鲁茨科伊代行总统职务。鲁随即宣布叶利钦的所有决定统统无效,同时任命三位支持议会的上将为国防、内务和安全部长。与此同时,宪法法院裁定叶利钦违宪。总检察长到议会发表讲话,要求通过选举和对话摆脱国家的混乱状态。


9月22日,叶利钦又发布一道命令,强行推进分阶段实施宪法改革计划。政府方面下令地方政权必须服从总统命令,不许理会鲁茨科伊和议会方面的决议。随后,政府采取断水断电断暖气的“文明”方法,制止议会活动,同时调来大批军警封锁了议会所在地“白宫”。22日夜间,莫斯科市区某些地方开始发生流血冲突,冲突中有人丧生。



23日,俄罗斯联邦第十次非常人代会在重兵包围的白宫内逆势召开。另有大批志愿人员被动员起来“武装保卫苏维埃政权”。军人出身的鲁茨科伊发誓要“战斗到底,绝不投降”。为了后果不堪设想的武装冲突和大规模内战,宪法法院院长、全俄东正教大牧首等人紧急斡旋。一些政治组织和社会团体纷纷发声,各种解决方案同时推出。许多地方政权领导人还联合发出最后警告,要求对立双方必须寻求妥协,否则他们将中断莫斯科中央政权的联系,封锁通往莫斯科的交通干线。然而,这一切都已经无济于事!


10月3日下午,数以千计的反对派人士强行冲破了军警的包围,进入白宫,与议会保卫者汇合。鲁茨科伊和哈斯布拉托夫错误地估计了形势和力量对比,号召人们进攻莫斯科市政府、国家广播电视大楼和克里姆林宫,短兵相接的冲突终于全面爆发,又有不少人在冲突中死于非命。最初犹豫观望的国防部长格拉乔夫,最后时刻接受了叶利钦命令,亲自指挥部队向白宫发起攻击。重型坦克的炮弹一发接一发,准确无误地射进了白宫的窗口。据守白宫的武装人员和志愿者,没有等来他们所期待的外地支援部队,反而陷入绝境,伤亡急剧增加,根本无力继续抵抗。


当天傍晚,一批绝望的人民代表打着白旗走出了白宫,向政府军投降。4日下午,经过反复谈判,鲁茨科伊和哈斯布拉托夫在西方某大国担保人身安全的条件下,放弃了抵抗,垂头丧气地走出了白宫,坐上了他们曾经誓死保卫的叶利钦为他们准备好的囚车。同时被捕的,还有与他们一道组织武装抵抗的马卡绍夫等4位赫赫有名的上将。

旷日持久的新俄罗斯宪法危机,至此告一段落。危机以武力方式得以解决,以叶利钦及其支持者获胜而告终。时称“十月事件”。这一事件不仅在俄罗斯的自身历史上,同时也在整个世界立宪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且争议颇多的重要印迹。


新俄罗斯要制订并通过新宪法,代价太大了!


本文首发于5月13日观察者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