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

其他

高健: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基础

高健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中国论坛特约专家、上海外国语大学英国研究中心主任编者按2024年4月19日,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中国论坛特约专家、上海外国语大学英国研究中心主任高健受邀参加在上海举办的斯洛文尼亚中国经济论坛并致辞,该致辞以英文形式整理成文于4月21日首发于《环球时报》。以下为高健在斯洛文尼亚中国经济论坛上发表的讲话及译文:非常荣幸受邀参加斯洛文尼亚中国经济论坛(Slovenian
4月23日 下午 10:38
其他

中国论坛特约专家高健接受德国《柏林报》采访

高健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中国论坛特约专家、上海外国语大学英国研究中心主任近日,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中国论坛特约专家、上海外国语大学英国研究中心主任高健受邀接受德国《柏林报》采访,就乌克兰危机背景下的中俄关系与未来经济发展等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图片来源:Berliner
4月15日 下午 6:14
其他

CISS发布“中美人工智能与国际安全二轨对话”阶段性报告

编者按:2019年10月,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与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共同成立“中美人工智能与国际安全二轨对话”项目。截至2024年2月,双方组织专家组已开展九轮线下或线上对话,持续就人工智能与国际安全领域相关议题进行探讨交流,取得诸多共识和进展。目前,双方同意分别发布成果报告,作为项目的阶段性总结,并为下阶段对话交流奠基。现公布中方项目组阶段性报告,以飨读者。“中美人工智能与国际安全二轨对话”阶段性报告CISS人工智能与国际安全项目组2019年10月,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与美国布鲁金斯学会聚焦人工智能安全治理前瞻性议题,联合启动“中美人工智能与国际安全二轨对话”项目。截至2024年2月,中美专家组已开展九轮线下或线上对话,主要取得如下共识和进展:一、人工智能治理的起点是识别潜在安全风险。中美双方专家组认为,国际社会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与应用过程中应高度关注其潜在的安全风险,具体包括但不限于:一是人工智能技术的不可知性。人工智能技术迭代迅速,具有自我学习和自我进化能力,其处理逻辑可能超出人类认知边界,因而带来安全风险。二是人工智能算法歧视。由于目前还不可能完全避免人工智能应用中的算法偏见和歧视,因此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可能超出人类道德伦理规范。三是人工智能技术滥用。人工智能技术不像核武器具有很高的技术获取门槛,容易落入黑客、恐怖分子等非国家行为手中,危及公共安全。二、明确人工智能术语内涵。目前国际社会缺乏统一的人工智能术语体系,针对同一概念存在多种表意,不利于技术治理的交流和理解。鉴于此,双方专家组商定并成立了人工智能术语联合工作组,以各自官方和权威文件中出现的术语和解释为基础,按照各自表述、求同存异的原则,通过定期沟通,联提一份人工智能概念术语清单或手册,为后续在更广泛相关领域的对话奠定基础。目前中方专家组提出相关术语64条,美方专家组提出42条,双方作出共同解释的术语共25条。在2024年2月慕尼黑对话中,双方重点探讨6条核心术语,包括;武器系统、无人系统、自主武器系统、致命性、自主与自动化、人机交互。三、借助场景推演分析军用人工智能相关冲突机理与管控举措。人工智能军事应用可能带来的风险是全球关注焦点,双方专家商定成立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推演联合工作组,通过人工智能典型军事应用场景推演,探讨如何制定人工智能武器系统使用规则、识别风险、建立危机管控和故障应急机制以及建立信任措施等议题。同时,双方还就想定设计与编撰等提出一些基本原则,并一致同意后期将讨论情况汇集成册。四、探索人工智能安全治理路径。鉴于人工智能技术普遍具有两用性,双方认为中美两国作为人工智能大国,应当在技术发展方面带头采取审慎态度,合作推动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向善。尽管两国在民用治理层面依据逻辑有别,但不妨碍通过对话平台交流经验,共同为塑造全球安全的未来做出贡献。在中美元首旧金山会晤中,双方同意建立人工智能领域政府间对话机制,不仅对推动中美双边关系稳定具有积极作用,对推进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与布鲁金斯学会的“中美人工智能与国际安全二轨对话”项目将沿着现有议题方向深入推进,发挥智库间对话的灵活性和专业性,积累共识,缩小分歧,努力推动中美人工智能领域的交流与沟通,为塑造全球安全的未来贡献力量。附:CISS中美人工智能与国际安全二轨对话项目组成员名单肖
4月6日 下午 8:40
其他

高健:乌克兰危机将进一步推动后西方国际格局的发展

高健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中国论坛特约专家、上海外国语大学英国研究中心主任不知不觉之中,乌克兰危机升级已经延续两年之久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似乎任何重大事件都会被时间逐步淡化。在不久前结束的德国慕尼黑安全会议上,主办方也刻意强调其他诸多影响地缘政治与地区安全的因素,以求淡化乌克兰危机这一深刻影响欧洲安全机制的核心议题。然而,无论对于当下欧洲自身,还是对于未来世界总体格局而言,乌克兰危机始终都具有无法忽略的根本影响力。过去两年,国际战略界聚焦乌克兰危机的研究报告不计其数,剔除意识形态影响与政治立场差异,各方对冲突已经形成一个普遍共识,对于俄罗斯与乌克兰及其西方支持势力而言,乌克兰危机是一个双输的局面。应该看到,与两年前誓言将“战争进行到底”的欧洲主流政治态度不同的是,时下欧洲舆论正在逐步转向更为务实的态度。现实情况是,美欧希望看到的战争走向没有出现,乌克兰的军事反攻基本宣布失败。根据媒体透露的信息,在一个月前举行的北约国防部长会议上,北约成员国与乌克兰就军事援助问题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乌克兰急需的大规模军事援助成为泡影,北约国家对乌克兰的军事胜利已经不抱信心。作为乌克兰危机的直接后果,德法等欧洲主要国家的经济状况出现了严重问题。整个欧洲经济增长乏力,作为欧盟火车头的德国更是出现了经济负增长。能源危机导致的严重通货膨胀加剧了社会内部矛盾,欧洲右翼政治力量在国内选举中屡获胜利。更为令人吃惊的是,处于战争状态的俄罗斯经济并没有因为美欧极为严厉的经济制裁出现崩塌。恰恰相反,在欧洲国家中,俄罗斯经济表现最好。欧洲现实政治走向的主动权,已经不在欧盟手中了。对于美国而言,引发乌克兰危机是一次地缘政治的重要成功吗?表面看来,答案是肯定的。乌克兰危机直接把欧盟拉回到美国的怀抱,迫使俄罗斯卷入直接军事冲突,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滞缓了中欧关系的走向。可是,美国的“成功”付出了巨大的中长期战略成本,一个日益弱化的欧洲从根本意义上不符合美国的全球战略利益,久拖不决的俄乌冲突在不断蚕食美国的国际信用,其在西方盟友体系中的影响力也会大打折扣。失控的乌克兰危机,日益紧密的欧亚政治经济关系对于美国这一海洋国家的外交战略利益而言,绝不是一个值得期待的消息。跨大西洋关系由于乌克兰危机变得更加紧密了吗?表面看来,美国与欧洲盟友共同发动了针对俄罗斯的多轮制裁,美国在构建欧洲安全机制领域的核心地位得到了巩固。但是人们也看到,为了应对国内通货膨胀并促进制造业回流,拜登政府出台的《通货膨胀削减法案》直接损害了欧洲盟友的商业利益。当欧盟国家在前线承受俄乌冲突的巨大牺牲的时候,美国在背后狠狠捅刀子。这一现象再次说明,跨大西洋盟友从来都不是铁板一块。随着2024年美国大选日益迫近,北约的未来与美欧双边关系的走向再次牵动了欧洲早已十分脆弱的神经,如果特朗普再次入主白宫,欧洲将陷入极为尴尬的政治处境,极有可能成为美国国内政治利益诉求的牺牲品。乌克兰危机是大国政治博弈与国际格局走向的试金石。在本次冲突中,绝大多数国家,特别是亚非国家都拒绝选边站。掌握着粮食与能源等战略物资的主要国家自主意识日益增强。作为一种战略选择,俄罗斯、伊朗、巴西等国都在积极推动世界贸易中非美元结算方式,中东石油大国也在摆脱能源贸易完全美元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亚太地区的发展中国家也拒绝接受传统西方大国的“政治安排”,印度依然强调自身的大国独立外交意识,东盟国家早已不再是西方战略欺骗的囊中之物,和平发展的根本诉求与触手可及的现实利益构成了“亚洲智慧”的核心内涵。乌克兰危机下的世界格局,正在酝酿更为深刻的结构性变化。本文2023年2月26日首发于“上观新闻”相关阅读高健: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国论坛特约专家高健就中英关系接受凤凰卫视采访中国论坛特约专家高健出席欧洲经社委员会研讨会中国论坛特约专家高健出席中英高等教育论坛高健:良性互动的中英关系需要务实的智慧高健:北约会成为更为团结的军事联盟吗?高健:美印双边关系的未来存在结构性矛盾中国论坛特约专家高健接受《环球时报》英文版采访高健:英国政界须慎重思考这三个问题高健:美欧跨大西洋关系凸显信任危机高健:中欧两大文明交流合作远不止经贸高健:特拉斯辞职绝不意味着英国政治危机的结束高健:英国新政府的外交政策会有新意吗?高健:约翰逊走了,会带走英国的混乱和无序吗?高健:美国对华政策深陷自相矛盾的困境高健:北约,欧洲安全新架构的绊脚石高健:俄乌冲突可以给北约续命吗?高健:从缺司机到缺屠夫,后脱欧时代的英国准备好了吗?高健:美国果真无意寻求“新冷战”吗?高健:克里访华与全球气候治理的竞合博弈高健:中欧顺利完成投资协定谈判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新起点中国论坛特约专家高健出席“欧洲之友”圆桌会
2月29日 下午 8:53
其他

傅莹:倡导共同安全 避免“双输”困局

无论是在亚洲,还是在世界其他地区,要有效维护安全稳定,都应坚持共同安全理念,尊重和保障每一个国家的安全。近日,为期3天的第六十届慕尼黑安全会议在德国慕尼黑举行。今年慕安会高度关注世界走向不安定的趋势,会前发布的《2024年慕尼黑安全报告》以“双输?”为主题。报告提到:“在地缘政治局势日益紧张、经济不确定性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许多国家的政府不再关注全球合作的绝对收益,而是越来越担心自己的收益低于其他国家。将相对收益放在首位很可能会导致双输的态势——危及合作,破坏全球伙伴关系。”慕安会主席霍伊斯根在开幕致辞中表示,希望大家不要因此而感到悲观,报告标题用了问号,表明“双输”并非结论,希望通过会议辩论寻找“乌云边上的那缕银光”。慕安会会场设在一座有400多个房间的酒店,楼下的大厅作为主会场,楼上一半的客房被改造成大大小小的会议室。慕安会期间要举办上百场大会、小会和边会,参会人员高峰时达上千人,主办方发放的日程和参会人员名单厚得像一本书。除了各种会议,更多的对话发生在小会议室里。为了尽可能满足更多人的需求,小会议室每次使用时间为25分钟,差不多刚展开话题就有人敲门提醒时间到了。我自2014年第一次参加慕安会以来,基本每年前往,感觉与会者越来越多。许多熟人都是在走动中遇到,彼此问候,在人群中聊几句,但也正是在许多匆忙和简洁的交谈中了解到很多情况。今年慕安会的焦点仍是乌克兰危机,但是北约成员的言辞基调与去年有微妙差异,例如去年他们普遍强调的是“必须赢”,今年大部分人说的是“不能输”。在主会场,欧美领导人虽轮番重申挺乌决心,但各方表态感性多于理性,情绪多于办法。面对陷入僵持的局势,没有人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甚至没有人提“尽快和谈”的主张。与我交谈的欧洲官员说,乌克兰局势已经演变成一场消耗战。今年慕安会开幕前的民调也显示出援乌疲惫情绪正在欧洲蔓延。有参会的知名学者提出“汲取冷战经验”“寄希望于高科技解决方案”“诉诸国际调解”等,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其实,一个拿不到桌面上的焦虑因素是美国国内政治。会场内外的一些美国政客毫不隐讳地督促欧方在乌克兰问题上承担更大责任。面对压力,欧方不得不未雨绸缪,一方面极力争取美国的挺乌政治力量,另一方面尽可能地稳固欧洲内部团结。慕安会开幕当天,德国和法国分别与乌克兰签署双边安全协议,显示欧方力图用机制化的安排来减少未来的不确定性。巴以冲突是当前世界上正在进行的另一场热战,但在慕安会上受到的关注却不够。应邀到场的巴以双方代表都没能调动起与会者对解决巴以问题的讨论激情,相关的论坛数量很少。这可能是因为在中东问题上欧洲与美国,乃至欧洲内部尚不能统一立场。尽管在部分论坛上有一些源自“华盛顿回音室”的非议中国的声音,但总体上今年慕安会对中国的关注相对平和。更多与会者想知道,中国在动荡的世界中有什么打算。中方在慕安会现场强调,不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将始终保持大政方针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坚定做动荡世界中的稳定力量。中方的表态引起积极反响。有学者谈到,中国能在世界事务中发挥更多正向作用。尤其是全球南方国家的代表普遍对中国抱有期待。他们认识到个别大国重视“全球南方”的真实意图是拉其选边站队,表示全球南方国家不愿陷入制度对抗的泥潭,不愿当地缘政治分裂的受害者,希望与中国合作实现“双赢”“共赢”。今年与会的中国学者比往年多了不少,大家利用各种场合积极发声、接受媒体采访,批驳针对中国的不实之词,宣介中国立场和主张,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我应邀作为嘉宾参加了“增强防御:印太地区安全”论坛。“印太”本身不是新概念,但美国制定并实施的所谓“印太战略”让其有了地缘政治和大国博弈的内涵。会前我收到的讨论题目有不少预设的概念,话里话外影射中国。发言中,我以两天来在会上听到的激烈言论为反衬,提出各方应赞赏和珍惜亚洲在冷战后实现的长期和平与经济繁荣。过去几十年亚洲实现普遍经济增长,在世界经济中所占份额不断上升,吸引美国的是亚洲的发展与合作成就。美方近年来不但没有积极融入地区合作,反而试图挑起大国竞争、胁迫其他国家选边站队、构建排他性“小圈子”,导致亚洲地区和平与稳定风险增加。无论是在亚洲,还是在世界其他地区,要有效维护安全稳定,都应坚持共同安全理念,尊重和保障每一个国家的安全。任何国家在谋求自身安全时都应兼顾其他国家合理安全关切,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分歧和争端。本文2024年2月25日首发于《人民日报》相关阅读慕安会今开幕:54国领导人将发言,中方多名学者参会肖茜:双输的未来?2024年慕尼黑安全报告找到病灶却开不出药方慕安会报告“双输”论调体现欧洲焦虑心态2024年《慕尼黑安全报告》摘译吴士存:在慕尼黑感受欧洲复杂对华心态肖茜:如何让世界更安全?背离促对话重沟通传统的慕安会给不了答案傅莹:对2023年慕安会的三点印象姚云竹在慕安会上发言:核武器事关全人类存亡姜锋:慕安会危机背后的欧洲安全困境CISS专家团队出席第59届慕尼黑安全会议第59届慕尼黑安全会议即将开幕周波出席慕尼黑安全会议边会活动中国论坛特约专家傅成玉出席第58届慕尼黑安全会议气变分论坛掌控供应链——2022年慕尼黑安全报告摘译(四)【活动预告】CISS研究员、中国论坛特约专家周波将出席第58届慕尼黑安全会议边会活动【活动预告】中国论坛特约专家傅成玉将出席第58届慕尼黑安全会议不安静的东翼——2022年慕尼黑安全报告摘译(三)阿富汗:正在丢失的信心——2022年慕尼黑安全报告摘译(二)扭转乾坤,放下无助——2022年慕尼黑安全报告摘译(一)竞争与合作的共存之道——2021年慕尼黑安全报告摘译中国论坛特约专家汤蓓参加慕尼黑安全会议卫生安全圆桌讨论黄靖:慕尼黑安全会议是美欧“价值联盟”的开端吗?慕尼黑安全报告特别版:多领域疫情——关于Covid-19时代的发展、脆弱和冲突慕安会关注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应对慕安会,傅莹这样向佩洛西当面提问傅莹出席慕尼黑安全会议线上对话会傅莹谈对2020年慕尼黑安全会议的印象(全文)“西方的缺失”——2020年《慕尼黑安全报告》发布
2月26日 下午 7:57
其他

CISS发布《2024年中国外部安全风险展望》

2023年年末,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CISS)继续综合“德尔菲法”和社会科学统计分析方法,研判下一年度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外部安全风险。CISS今年邀请了40
2月23日 下午 11:32
其他

肖茜:双输的未来?2024年慕尼黑安全报告找到病灶却开不出药方

肖茜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第60届慕尼黑安全会议将于当地时间2月16-18日在德国慕尼黑举行。和往年一样,组委会在会议前发布《2024年慕尼黑安全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意在影响甚至引导慕安会期间的讨论。第60届慕尼黑安全论坛即将开幕,图为本届论坛主会场
2月16日 下午 8:58
其他

慕安会今开幕:54国领导人将发言,中方多名学者参会

第60届慕尼黑安全会议将于当地时间2月16日至18日在德国举行。乌克兰危机、中东局势等是此次慕安会的重点讨论议题。当地时间2024年2月15日,德国慕尼黑,第六十届慕尼黑安全会议召开在即。视觉中国
2月16日 下午 8:58
其他

2024年《慕尼黑安全报告》摘译

编者按当地时间2024年2月13日,以“双输?”为题的新版《慕尼黑安全报告》发布。本期慕安会报告认为,七国集团(G7)为代表的西方政府开始更加关注相互依赖导致的脆弱性和谁将在合作中受益。过度关注相对收益会削弱合作的绝对利益,导致全球秩序瓦解,越来越多的国家陷入“双输”局面。届时,竞争的本质不再是如何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将变成如何在损失最小化中求得生存。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摘译了部分内容,以飨读者。前言时逢第60届慕尼黑安全会议,《慕尼黑安全报告》第10期出版。基于大量数据收集与图表,报告对当今世界局势的重大变化和挑战进行分析,反映了世界政治的下行趋势,其特点是地缘政治紧张和经济不确定性增加。七国集团(G7)国家的大部分民众认为,十年后他们将变得更不安全、更不富裕。许多政府重新思考其国际合作,更加关注相互依赖导致的脆弱性和谁将在合作中受益。但是过度关注相对收益会削弱合作的绝对利益,导致全球秩序瓦解而走向“双输”局面。因此,我们必须加倍努力,促进对以规则为基础、以《联合国宪章》和《世界人权宣言》为基础的国际秩序的共同理解。最后,报告认为恶性循环并非不可避免,并认为国际社会应思考如何停止恶性循环,增强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的韧性。执行概要地缘政治紧张和经济不确定性日益增长,许多政府不再关注全球合作的绝对获益,而是越来越担心自己的获益比他国少。优先考虑相对收益或将刺激双输态势,危及合作,破坏秩序。跨大西洋伙伴国家和志同道合的国家正面临着艰难的平衡。一方面,必须为更加激烈的地缘政治环境做好准备,在此环境中,相对获益思维不可避免。另一方面,须重振“正和合作”(positive-sum
2月14日 下午 10:47
其他

慕安会报告“双输”论调体现欧洲焦虑心态

编者按:慕尼黑安全会议主办方2月12日发布主题为“全输?”(Lose-Lose)的《2024年慕尼黑安全报告》。报告认为,在地缘政治局势日益紧张、经济不确定性不断增强的情况下,许多国家不再关注全球合作的绝对收益,而是越来越担心自身的相对收益低于其他国家,这可能导致“全输”结局,既破坏合作,又破坏尚有可取之处的国际秩序。围绕报告内容,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肖茜、助理研究员孙成昊接受新华社采访,认为所谓“全输”局面很大程度源于部分西方国家自身政策立场的转变,报告并未跳出西方传统拉帮结派的思维窠臼,对解决全球问题和选择性合作的矛盾态度也反映出西方的纠结。新华社柏林2月13日电(记者李超)慕尼黑安全会议(慕安会)主办方12日在德国柏林发布《2024年慕尼黑安全报告》,为即将于16日至18日举行的第60届慕安会设定议题方向。报告认为,后冷战时代关于和平稳定和经济发展的乐观主义已经消散,世界面临陷入“双输”局面的风险。分析人士指出,报告给出“诊断”却鲜有“药方”,提及的“双输”风险体现一些欧洲国家近年来在安全和经济利益受到冲击后的焦虑心态,而这一局面很大程度源于部分西方国家自身的政策立场。当前全球性挑战不断增多,世界各国都无法独善其身,合作共赢才是正道。“双输”论调显焦虑
2月14日 下午 10:47
其他

全球安全倡议下的中国人工智能治理路径

张丁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助理导语鉴于人工智能带来的潜在风险和挑战,人工智能治理已经成为全球治理新趋势和国际社会共同课题。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组织专题研究,聚焦人工智能与国际安全治理,跟踪全球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新动向与重要议题领域,探讨人工智能治理的不确定风险,分析人工智能带来的数字权力竞争与博弈,以及如何共同防范和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风险挑战等。现转发部分研究成果,以飨读者。摘要: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与技术地缘政治竞争为全球带来全新的安全挑战,加强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成为保障全球安全和稳定的当务之急。全球安全倡议提出“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全球安全观,为当前中国人工智能治理提供了重要启示。统筹国家安全须以国际安全为依托,将人工智能技术的国家安全治理与国际安全治理密切相连。中国人工智能治理路径应兼顾国家安全和国际安全两大维度,将完善人工智能国内治理与深入参与国际治理有效结合,以更好地应对人工智能的安全挑战,平衡新兴技术的安全与发展。通过健全法律法规与政策体系、制定技术标准与规范、推动国际合作与多边机制、增强人才培养与交流、构建开放透明的治理机制以及推动全球伙伴关系的建立与发展,以规范完善国内治理并深入参与国际治理,为人工智能的可持续发展和新兴技术下的国际安全治理做出积极贡献。随着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全球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时代。然而,这场技术革命所带来的挑战和风险日益凸显。人工智能的发展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安全问题,而在技术地缘政治博弈中成为各国竞逐的焦点。当前,国际范围内各国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人工智能被视为实现科技创新、经济增长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驱动力。在技术地缘政治的背景下,各国纷纷加大对人工智能的研发投入,并力图在技术和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而这种竞争也带来了安全风险和挑战。技术窃取、信息战争和军备竞赛等问题已经成为国际安全的重要议题。在此环境下,加强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成为各国共同肩负的任务,其重要性与必要性不言而喻。国际合作和协调是解决人工智能安全挑战的关键。各国尤其是技术大国应共同制定适用于人工智能的国际准则和标准,以确保其安全、可靠和负责任的开发和应用。加强监管和监督机制也是确保人工智能安全的重要措施。各国在加强国内立法,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以保障人工智能的道德、隐私和安全的同时,也应在国际层面推动信息共享和情报合作,以便及时发现和应对潜在的安全漏洞。当前,我国在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方面积极作为,政府高度重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与安全治理,并通过制定政策和法规来规范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强调技术应用的合法合规性,以及保护用户数据和隐私的重要性,致力于加强人工智能监管和监督机制。人工智能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目前,我国在对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与技术创新方面给予大量政策支持的同时,也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治理与监管的法律法规,并逐步加强科技伦理治理,明确发展人工智能的基本伦理规范。此外,人工智能治理需要政府、社会、市场等利益相关主体的正式和非正式制度规范。我国政企学各界正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安全的研究与合作,通过分享经验和最佳实践共同应对人工智能安全挑战。然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给安全治理带来了挑战,如何在技术更新和应用创新的同时保证安全仍是一个关键问题。当前,我国在人工智能安全治理领域主要面临两大阻力:一方面,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监管和法规的制定变得更加复杂。如何平衡创新和规范,确保安全和发展之间的平衡仍是一个挑战。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的跨国性和风险扩散的全球性使得国际合作和信息共享变得至关重要,但中国在跨国合作和信息共享方面还存在一些障碍。2022年4月21日,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上以视频方式发表题为“携手迎接挑战,合作开创未来”的主旨演讲,首次提出全球安全倡议。2023年2月,我国发布《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倡导以团结精神适应深刻调整的国际格局,以共赢思维应对复杂交织的安全挑战,旨在消弭国际冲突根源,完善全球安全治理,推动国际社会携手,为动荡变化的时代注入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实现世界持久和平与发展。《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的提出对我国人工智能治理路径的完善具有重要启示。我国强调,要加强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领域国际安全治理,预防和管控潜在的安全风险,并将在全球安全倡议框架下与世界各国和国际及地区组织开展双多边安全合作,积极推进安全理念对接和利益共融
2023年12月21日
其他

人工智能、数字权力与大国博弈

苗争鸣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陈嘉澍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研究生聂正楠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于
2023年12月20日
其他

人工智能国际治理与“不确定性”

我国人工智能治理现状人工智能的发展情况与治理模式息息相关,我国的人工智能治理模式采取要素治理方式,同步推进总体价值、数据、算法等通用性规则构建,而未选择制定类似欧盟“人工智能统一规则”的专门综合立法
2023年12月14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肖茜|与基辛格的最后一次会面:他希望中美能谈出一份新的“上海公报”

肖茜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2023年10月,“中美民间对话­——我们的故事,我们的理念”在纽约花旗银行总部举行。此次对话由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和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联合举办,旨在自下而上为已经冰封三年之久的中美关系打开沟通与交流的渠道。对话结束后,中国代表团主要成员在朱民团长的带领下,前往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的办公室拜访基辛格。在此之前,基辛格刚在百岁高龄之际到访中国,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会见他时表示:“中美关系永远和基辛格这个名字是连在一起的。”在京期间,基辛格与中国科学家和学者代表会面,呼吁中美两国积极开展人工智能领域二轨外交对话。直到去世前,基辛格还在积极游走,希望推动中美战略界在这方面的对话与合作。在提出拜会前,代表团有些顾虑,毕竟老先生已经百岁高龄,不知道是否还适合会见来宾。但基辛格办公室很快回信,欢迎代表团到访。10月25日下午,代表团一行带着鲜花和从遥远的中国带来的礼物,前往基辛格办公室。代表团成员与基辛格合影这也是我第四次在纽约拜访基辛格老先生。和以前的地址不一样,他搬到了一间更小的办公室,身边的工作人员也有所缩减。尽管如此,办公室还是为中国代表团做了精心安排。因为我们人数较多,还专门在沙发后面摆了几排椅子,方便大家坐下交流。整个会见长达一个小时,老先生围绕中美关系、中东问题和人工智能发表了观点,还耐心回答了团员的提问。在中东问题上,他说,如果两国此前一直有着密切的联系与沟通,经常交流国际局势,双方就会对当前巴以冲突有所准备。他强调,无论两国之间存在多大的矛盾,都需要时刻想到要对世界和平负责,而这需要超越两国双方自己的利益。关于中美关系,基辛格对中美领导人在旧金山的会晤充满期待,赞赏两国领导人为稳定当今最重要双边关系和重建信任所显示的政治领导力。他强调,中美两国应当成为合作伙伴,虽然他和很多人的观点都不一样,但他也注意到美国政府正在一点一点往这个方向努力。最后他语重心长地说,如果中美两国能在未来10年谈出一份新的“上海公报”,将成就两个伟大的国家。顺带一提,就在我们和基辛格见面的前一天,他出席了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的年度晚宴,晚宴为表彰他为中美关系发展所作的卓越贡献而向他颁奖。当他接受颁奖时,全场嘉宾报以持久热烈的掌声,我们代表团全体成员也见证了这一刻。而基辛格在他长达10分钟的致辞中说道,“我一生中一半时间都在为中美关系工作。”基辛格与代表团交流在回答关于人工智能的提问时,基辛格说,人工智能揭开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全新一页,人类创造出的智能将何去何从,人类自己也无从知晓。因此需要尽快加强治理,否则后果将非常危险。两国需要在这一问题上尽快展开对话,交流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方向,会给社会带来什么样的问题与风险以及如何合作应对。如果陷入人工智能军备竞赛,谁都无法预测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在交谈过程中,整个房间非常安静。大家屏气凝神,仔细聆听老先生带有德国口音的讲话,生怕错过了任何精彩的评论。因为年纪老迈,老先生每讲5-10分钟,都会休息几分钟,或者打个小盹。大家都会耐心等待。时间长了,他的助手会通过咳嗽或是敲茶杯的方式唤醒老先生。神奇的是,他每次都能接上上次的话头,继续侃侃而谈,思路清晰,观点犀利。这让我不得不惊叹,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和精神,支撑着老先生到百岁高龄还在为中美关系奔走,劳心费神。到最后,老先生停顿的次数越来越多,我们也担心他体力不支,主动结束了对话。基辛格是中美关系的开拓者和见证者。他懂中国,也愿意了解中国。他到访中国上百次,在两国间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帮助两国增信释疑,呼吁两国共同推动双边关系重回正轨,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他虽是一位现实主义者,但已明显超越了国家利益,从全人类和世界的视角来看待国际关系和全球秩序。临走之前,代表团成员之一、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达巍为基辛格系上代表团带去的清华围巾,希望邀请老先生在下次到访中国时来清华大学。遗憾的是,这个愿望已经无法实现。但我们相信,中国人民将永远铭记基辛格。老先生的嘱托也将永远鼓励着我们一代代学者为中美关系稳定发展,为中美人民世代友好,为世界的和平与稳定继续做出我们力所能及的贡献。本文2023年12月1日首发于“澎湃新闻”向上滑动阅览相关阅读肖茜:Time
2023年12月1日
其他

董汀:让国际人工智能治理成为人类迈向美好未来的契机

董汀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导语当地时间2023年11月1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美国旧金山斐洛里庄园同美国总统拜登举行中美元首会晤。两国元首同意推动和加强中美各领域对话合作,包括建立人工智能政府间对话。这是人工智能治理首次进入中美高层沟通。本文认为,鉴于人工智能发展迅速且不可预测,以及全球范围内已有的治理路径各不相同,未来合作宜调整仅仅将技术作为权力工具的固有认知,寻找国家之间最广泛利益的动态共同点,实现人类与人工智能技术优雅而公正地共存。Fears
2023年11月29日
其他

高健: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高健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中国论坛特约专家、上海外国语大学英国研究中心主任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全面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理解领悟中华文化的理念智慧与精神神韵,全面阐释中华文明的精神价值理念与文化智慧形态。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具有极为突出的连续性。中华民族秉持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早在秦汉时期就逐步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各个思想流派共存互融的文化景象,在中华文明的开端就选择了一条道法自然、务实求真、以民为本、和合共生的精神发展道路,奠定了中华文明精神生活的基本内涵,形成了具有中华文明独特气质的智慧形态与价值观念。这些中华文化精神的核心要素作为中华民族最为根本的文化基因,历经千年世代传承,成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独特标识,融入民族血脉,化为中国人民现实生活中日用而不觉的生活意识与实践原则。知其本来,方可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理解古代中国,是建设当代中国、构想未来中国的思想基础。必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须臾都不能脱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基座。只有结合中国具体实际,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才能深刻把握中国社会历史演变与现实发展的特殊性质与普遍规律,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根基,打开探索未来中国式现代化事业发展的创新空间。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中华文明能够绵延不绝发展至今,究其根源依靠的就是中华民族强大深远的文化创造力。在中华文明的原初阶段,对“变化”的理解与顺应是其智慧形态的重要标识,《易经》就是中国古代先民观察天地发展变化的经验总结。“生生之谓易”,没有变化就没有世界的生成与发展;“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体现了中国人民极为朴素辩证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就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而言,文化创造力与民族文化的运势发展休戚相关。每当民族危亡之时,总会有优秀的中华儿女挺身而出,肩负起民族生存发展的重任,开创中华民族精神生活的新面貌。近代以来,面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影响和冲击,一代代中国知识分子立时代之潮头、发思想之先声,苦苦探寻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国情,努力探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道路,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中极为强大的修复能力与创造精神。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和合统一的文化理念,不仅是传统中国宇宙观、天下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更为当代中国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基础。西方文明习惯于以逻辑的抽象方式将现实世界划分为泾渭分明的知识体系,中华文明却倾向于理解事物的本质及彼此之间的关系,在整体结构中把握具体事物的发展变化,这一特点在中华民族独有的阴阳五行学说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中华民族相信“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对异质事物始终保持开放涵纳的态度。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扩张,其殖民征服过程牺牲和损害了世界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而中华民族始终坚持“求同”与“存异”的辩证道理,依循“礼求异,乐求同”的礼乐教化原则,坚守“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道德理念,构筑有机统一、荣辱与共的民族文化共同体。所谓“一时强弱在于力,千秋胜负在于理”,中华文化独特的内在感召力、凝聚力与向心力,是其团结各族人民共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根本保证。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源自其以现实生活世界为本,从人伦常情出发构建生活原则的实践态度,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虚怀善学、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早在殷商末期的祭祀活动中,中华文明就表现出强烈的人伦色彩,注重以生活为本、从现实出发。这种“不信邪”的精神特征决定了中国哲学没有出现感性生活世界与超感性超验世界相隔相离的理论路向,决定了中国古代先哲坚信“道不远人”“道不离日用常行”的理论态度,也成就了中国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繁荣与中华民族兼收并蓄的文化胸襟。无论是历史上对佛教文化等的涵纳吸收,还是近代以来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借鉴扬弃,在文化的碰撞融合中,中华文明都能够以其强大的文化自信将外来文化与自身有机融合,让外来文化中的有益部分成为自我发展的精神养料。中华文明相信“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世界文化因多元而丰富,因交流而精彩。历史与现实一再告诉我们,坚持民族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是一个民族绵延持久、昌盛繁荣的根本保证。吸取世界上一切文明的优秀成果,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由之路。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和平是深深镌刻在中华民族文化有机体内的文化基因。作为一种典型的农耕文明形态,我们的祖先很早就领悟到稳定持久的环境与团结协作的集体对于现实生活的根本意义。以血亲关系为基础、以家族关系为纽带的农业生产模式孕育了华夏民族“和为贵”的生活理念,形成了注重以协商调解的方式解决社会矛盾冲突的生活规范。“礼之用,和为贵”“大军之后,必有凶年”“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这些中华文化典籍中的论断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对穷兵黩武的否定态度。即便在《孙子兵法》这一专门讨论用兵之道的军事典籍中,作者也一再告诫“兵者,凶器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地区矛盾冲突频发。面对激烈动荡的世界格局,秉持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等理念,中华文明将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中华传统文化各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互通互融的关系,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根脉。作为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与最深厚的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有理由相信,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进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发挥更为深远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2023年11月17日首发于《解放日报》向上滑动阅览相关阅读中国论坛特约专家高健就中英关系接受凤凰卫视采访中国论坛特约专家高健出席欧洲经社委员会研讨会中国论坛特约专家高健出席中英高等教育论坛高健:良性互动的中英关系需要务实的智慧高健:北约会成为更为团结的军事联盟吗?高健:美印双边关系的未来存在结构性矛盾中国论坛特约专家高健接受《环球时报》英文版采访高健:英国政界须慎重思考这三个问题高健:美欧跨大西洋关系凸显信任危机高健:中欧两大文明交流合作远不止经贸高健:特拉斯辞职绝不意味着英国政治危机的结束高健:英国新政府的外交政策会有新意吗?高健:约翰逊走了,会带走英国的混乱和无序吗?高健:美国对华政策深陷自相矛盾的困境高健:北约,欧洲安全新架构的绊脚石高健:俄乌冲突可以给北约续命吗?高健:从缺司机到缺屠夫,后脱欧时代的英国准备好了吗?高健:美国果真无意寻求“新冷战”吗?高健:克里访华与全球气候治理的竞合博弈高健:中欧顺利完成投资协定谈判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新起点中国论坛特约专家高健出席“欧洲之友”圆桌会
2023年11月29日
其他

达巍|中美关系“新常态”:动向与启示

达巍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论坛副主席、国际关系学系教授从2022年的“巴厘岛共识”到2023年的“旧金山愿景”,中美关系终于出现了企稳的态势。如果双方处理得当且运气不错的话,这一态势或许会在明年得以持续。如果2025年新一届美国政府还能延续当前对华战略的基调,那么这种相对稳定的态势或许还能延续到2025年之后。如此,中美关系可能会逐渐进入一种新常态。不舒服的共存正在出现的所谓新常态的迹象,是由四个中美两国逐渐浮现的共有观念支撑起来的。第一,中美两国逐渐能够比较平心静气地接受一个现实,即中美关系在相当长时间内都将是一个以消极面为主的关系。1972年中美关系破冰之后的35年,中美关系虽然起起伏伏,但一直是一个积极面大于消极面,合作面大于竞争面的关系。过去5年,这一态势已翻转为消极面大于积极面、竞争面大于合作面的关系。对这一变化高兴也罢、愤怒也罢,双方逐渐接受了一个现实,即这是一种结构性变化,在可见的未来都很难扭转。第二,中美两国也都逐渐确信,双方都不希望中美关系彻底摊牌,走向全面脱钩甚至军事冲突。过去5年,中美经济、科技、社会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脱钩现象,双方都付出了一定代价。现在两国国内主流的观点都认为,如果中美走向全面脱钩,其成本将远远大于收益。至于军事冲突,则更不符合中美两国以及全世界任何人的利益。2022年11月的“巴厘岛共识”是中美两国领导人共同向全世界发出的稳定信号。在发出这一信号之后3个多月,突然发生了“无人飞艇”事件。随后两国逐渐克服困难,两国领导人在2023年11月又达成了“旧金山愿景”,再次发出了稳定信号。克服困难后再次发出稳定信号,使得这一信号比一年前更加可信。第三,中美两国都只能接受一个现实,即两国的力量都是有限的,无法完全实现各自理想状态下的战略目标。中美两国开始认识到本国力量的有限性,同时也都认识到了对方力量的有限性。比如中国不希望荷兰等国配合美国在芯片等领域的限制,也不希望美日、美韩同盟走向三边化,但是这些事情还是发生了。美国实力比中国强大,但是有些事情美国也很难做到。比如美国希望让中美以外的其他国家在中美间站到美国一边,但是几年下来已经比较清楚,很多国家并不愿意在中美间做非此即彼的选择,即便是美国的欧洲盟友,也并不是事事都与美国完全一致。同样的,美国也没办法让各种产业链离开中国,甚至转移回美国。在中美博弈中,只要两国战略政策得当,不太可能出现一方“速胜”而另一方“速败”的情形。第四,经过这几年的激烈博弈,中美两国也都看到了各自国内发展的韧性。过去几年,中美两国的日子都并不好过。两国都经历了疫情的严峻挑战,美国面对中国的崛起和变化,焦虑感、危机感一直很强。但是经过几年博弈之后,美国发现自己经济基本面相当不错,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异常迅猛。面对美国的压力,走出疫情阴影的中国人也有信心,中国经济仍然有巨大潜力,在未来相当长时间还可以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美国的打压和限制确实对中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但其实同时也给中国带来了新的市场空间和研发推动力。以上四点逐渐浮现的认识,构成了中美关系进入新常态的观念基础。旧金山峰会前后中美两国政府逐渐建立起来的高层和工作层接触机制,则给这种新常态带来了机制基础。中美关系肯定无法回到过去,但也未必无限下滑。两国在这样的关系中都感到某种“不舒服”,但也只能和平共处下去。当然,新常态是否可持续还很难说。一次突发危机、一连串消极互动就可能断送这一趋势,更不用说明年美国大选将给美国、世界和中美关系带来的巨大的不确定因素。我们还需要持续观察,中美两国还需要共同努力维护当前的相对稳定态势。保持合理的安全化水平今年以来,笔者有机会多次赴美访问,近距离实地观察美国。在国内和世界其他地方,与美国官员、学者的接触也不少。在面对面交流和实地考察中,一个突出的感觉是:中美战略博弈对美国社会的牵扯程度,明显小于这一博弈对中国社会的牵扯程度。在美国国内,中美战略博弈、战略竞争,主要还是战略界和华盛顿的话题。即便在这个圈子内,多数美国官员学者仍愿意与中国学者对话,美国政策圈子对美国自身政策的反思与批评也常有所闻。离开这个圈子,美国国内政治、经济社会政策、科技创新大都还是在各自原来的轨道上,多数普通美国人对中国和中美关系也没有那么关心。这一现象很可能源自中美两国实力的差距。美国作为博弈中相对较强的一方,可运用的战略工具比较多,战略资源的冗余度比较高。相比之下,中国各界对中美博弈的关心程度、投入程度以及博弈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程度似乎要明显高出一截。这一现象随之会带来一个安全化的程度问题。用理论化一点的语言说,大国战略博弈对一国内外发展牵扯程度比较高,会导致安全化程度比较高。国际安全理论认为,一个问题是否属于安全问题,属于哪个层级的安全问题,不仅是这一问题的客观性质决定的,也是我们主观认知的结果。一条河流的水位达到多高才构成安全问题,是需要防汛专家仔细研究确定的。如果警戒水位定得过高,水位已经上涨却未能采取有效的防洪措施,这就是安全化不足,会酿成洪涝灾害等严重后果。如果警戒水位定得太低,水位稍一上涨就会报警,人们会不必要地消耗有限的资源,这就是过度安全化。中国作为在中美博弈中相对弱势的一方,需要特别警惕过度安全化的风险。在大国博弈中,如果安全化程度过高,就比较容易在安全与发展的平衡上过度倾向安全,导致社会活力、创新能力不足。毕竟,安全是人的第一需求。社会的活力与创新能力则是大国在博弈当中保持长期增长、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从20世纪大国博弈的经验看,大国很难在博弈中被对方直接击败,但是外部压力导致内部战略变化却可能给大国带来更大的威胁。中美过去几年的博弈让我们认识到中国自身的韧性以及美国力量的限度,给我们更大的战略自信,就可以让我们精准地定义合理的安全化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上再次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当前,中国面临的外部压力是严重的,但是归根到底,决定中国发展前景的是我们自己,而非外部力量。只要我们自己平稳发展,美国的战略压制、竞争无法达到其目标。安全化程度过高还有可能导致我们在对外关系中过度以美国为中心。美国当然是世界上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国家,但是世界是丰富多元的,美国绝不等于世界。特别是中美关系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都将以负面为主的情况下,中美以外的第三方对中国的意义就极其重要。在决定对第三方的态度和关系时,不能以美国来划线,不是美国支持的我们就一定要反对,或者美国反对的我们就要支持;同时,第三方的主体性也要给予足够的尊重和重视。需要特别避免认为“搞定”中美关系就可以“搞定”第三方的思维方式。中国对美不存在战略竞争从2017年年底以来,美国政府一直将其对华战略称为“战略竞争”。中国领导人已经反复申明,中国不同意用战略竞争来定义中美关系。习近平主席在旧金山峰会中再次重申了这一立场。美方很多人不理解中方为何不同意使用“战略竞争”的思维框架,中国国内近年来随意使用中美“战略竞争”这一概念的人也越来越多了。这里,需要厘清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中美在当下的战略博弈中各自“争”的究竟是什么?竞争无论是什么性质,总是以对方为参照对象的。美国试图确保其在全球的霸权地位,因此希望拉开与中国之间的实力差距,因此美方的战略的确是一场以中国为对象的战略竞争。中国的战略目标是什么呢?近些年,总有些人说中美博弈是“老大、老二之争”。笔者认为,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中国的发展水平与美国还有不小的差距,中国对外战略不是与美国争高下、分输赢,而是确保本国能够继续发展。中国的战略着眼点不是美国,而是中国自己。美国发展得好也罢、差也罢,中美之间的差距是缩小了也罢、扩大了也罢,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业得以持续,中国的发展势头不被打断。这就是习主席近年来反复强调“太平洋足够宽广”“地球足够大”的原因。在中美博弈中,中国强调的是美国不能试图剥夺中国的发展权。经过四十多年的努力,目前中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经提升到近1.2万美元,按照世界银行标准,属于中高收入国家。我们最重要的任务是将这一数字提升到2万美元、3万美元,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国的目标并不是与美国整体争高下、分胜负、拼生死的“战略竞争”。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经济体量也许会超过美国,但这与“老大、老二”之争完全是两码事。中国国内还有6亿人的人均月收入也就1000元左右。中美在具体的经济产业、技术等微观层面存在竞争,特别是人工智能、芯片、航空发动机等“大国重器”,重要性不言而喻。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的总目标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尖端高科技对美好生活非常重要,但与此同时,一箪食、一瓢饮的幸福也不能忽视。美国在其建国和崛起过程中,第一次在一个大国建成了比较完善的西方民主制度;苏联在其建立和崛起过程中,第一次单独建成了社会主义国家。大国崛起,往往伴随着人类历史上的超大型实验的成功。如果中国在自己发展和崛起过程中,成功地实现二十大绘就的蓝图,第一次实现一个超大型人口国家的现代化,第一次将十亿人口级的大国建成高收入国家,这将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惊天动地的伟业,也将是未来中国在全球影响力、吸引力的强大来源。旧金山峰会显示,过去几年,经过中方坚决有力的斗争,快速恶化的中美关系出现了进入新常态的迹象。我们仍不确定新常态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因此必须保持谨慎的态度,但是这几年斗争的经验带给我们的启示,或许在未来很长时间里都有其参考价值。本文2023年11月28日首发于“澎湃新闻”向上滑动阅览相关阅读达巍:
2023年11月28日
其他

达巍: Avoiding Misperception in the China-US Thaw

导语在过去五年中,中美紧张关系几乎影响了国际政治、经济和地缘安全的方方面面,破坏了从核不扩散到气候变化和疫情防控等一系列问题上的合作。值得庆幸的是,理性的声音开始回归,越来越多的双方学者对中美关系紧张局势发出警告。他们认为,中国和美国之间缺乏信息和思想的交流,这种所谓的“信息脱钩”给太平洋两岸带来了误解,导致了双边关系迅速恶化。为了更好地鼓励有助于对中美关系进行理性思考的公开辩论,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CISS)联合瑞士人道主义对话中心(HD)开启“关于促进中美降低风险的出版计划”,邀请中美两国专家围绕“中美误解与危机管理”在国际期刊上发表系列论文,讨论中美之间共同关心的且最有可能导致意外冲突的关键问题。该系列文章已在《外交学人》(The
2023年11月20日
其他

中国论坛特约专家高健就中英关系接受凤凰卫视采访

11月13日,英国首相苏纳克宣布改组内阁,任命“中英黄金时代的推手”、前首相卡梅伦出任外交大臣。11月14日,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中国论坛特约专家、上海外国语大学英国研究中心主任高健接受凤凰卫视的采访,分析英国本次内阁改组将会给英国的外交政策,尤其是对华政策带来的影响。高健表示,苏纳克本人并不能被完全定义为一个对华强硬派,从其以往的执政经历来看他更像一位实际主义者。虽然苏纳克表示过所谓“中英黄金时代”已经结束,并把中国描绘为包括英国在内的西方挑战,但是英国对华的整体政策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高健提到,卡梅伦的回归是否意味着苏纳克政权发生根本性转向,还需要仔细观察。英国政坛政策延续性存在较大的问题,所以经常会有政策波动。外在的因素之一来自美国的压力。英国在对外政策方面,特别是在对华政策方面,深受美国影响。此外还有来自英国议会保守党内部对华极端不友好声音,这些言论在英国政坛依然具有相当影响力。因此,英国后续对华政策动向仍然值得观察。编辑:黎佳芸审核:张立荣
2023年11月16日
其他

达巍:抓住机遇推动中美关系走向“常态化竞争”

达巍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论坛副主席、国际关系学系教授一年前的2022年11月,中美两国领导人利用在印尼巴厘岛参加G20首脑峰会的机会举行双边峰会,达成了双方共同努力稳定中美关系的“巴厘岛共识”。一年后的2023年11月,中美两国元首再次利用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晤的机会进行双边互动,延续并推进“巴厘岛共识”。在过去五年中美关系持续处于历史低点的背景下,过去一年两国能不断尝试稳定中美关系,无论如何都是令人鼓舞的变化。这一势头如能持续下去,中美关系有可能会出现一种“常态化竞争”的前景:两国关系仍将在较长时间内处于竞争远大于合作、消极面远大于积极面的对峙状态,但这一对峙的烈度和广度有可能得到控制,两国不至于由对峙走向热战或美苏式的冷战,对峙不会导致某一方的政治经济体系出现致命性、系统性崩坏,不会导致美国在全球优势地位的快速终结以及中国崛起空间的完全消失。“常态化竞争”当然不是中美关系最理想的状态,但却可能给两国继续发展并解决各自内部困难留下一定的外部空间,或许是两国都可接受的状态。未来一年,也就是2024年11月美国大选之前,中美两国需要在观念和行动两个层面继续努力,塑造中美关系的常态化竞争态势。在观念层面,中美两国需明确常态化竞争的目标,管理对双边关系的认知与预期。▲当地时间11月14日下午,中国领导人抵达美国旧金山,将同美国总统拜登举行中美元首会晤,同时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过去五年,中美两国在双边关系的定位问题上始终没有达成共识。美国以“战略竞争”定义中美关系,从中国视角看,这是一种试图全面扼杀中国发展和崛起可能性、试图与中国进行“你死我活”式竞争的态势,因而中方当然始终不同意以“战略竞争”来定义中美关系。由于两国对双边关系没有共同的理解和目标,两国难以相向而行,战略疑虑越来越浓重,机会窗口即便出现也很难抓住。经过五年的激烈博弈,我们或许可以形成以下几点共同认识:中美关系无法出现结构性好转,中美两国无法完全脱钩,中美两国都不愿意打仗,中美两国都不会垮掉,中美两国在竞争中都不会“速胜”,世界各国多数不愿意站队,全球议题需要中美合作。这些认知构成了中美常态化竞争的基本认知框架,在这个框架下,中美可能将长期处于“各自都觉得不舒服,但又不得不共存下去”的常态化竞争中。常态化竞争需要我们在两个方向上保持合理预期。一是要避免对中美关系以及本次峰会作出过于乐观的预期。在常态化竞争条件下,中美关系仍是一个以大国竞争为基调的双边关系,稳定绝不意味着好转。中美关系仍非常脆弱,美国国内的反华“政治正确”仍然十分强大,对峰会过于乐观的预期可能导致因预期落空而形成更强烈的挫败感。其二,在寻找稳定中美关系可能性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信心和想象力。在行动层面,中美两国在过去几个月中已走在正确的方向上,目前需要做的是保持势头,催生成果。▲今年7月,美财长耶伦访华期间同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举行会晤,中美双方商定成立经济领域工作组。一是在首脑峰会引领下,扩展两国政府间的对话机制与平台。两国外交和经济部门在过去几个月已形成若干联合工作组,接下来需要扩展数量和领域,尤其是两军对话和人文交流对话,并切实保持较高的对话频率。需要增加对话机制的跨部门属性,如外交与军事、外交与执法、外交与人文的跨部门对话,经济领域联合工作组内部,需要增加贸易、货币、财政、产业之间的跨领域对话协调。二是在经贸、人文等领域共同采取若干“去安全化”举措。中美双方需尽快共同行动,全面清理并扫除影响两国人文交流的政策障碍。美方需考虑逐步调整针对中国的制裁、限制行为,特别是那些即便以美方标准也明显不合理、害人害己的政策。中方可考虑调整国内某些监管政策,对一些法律法规条文做出更加清晰、确定的解释。在这些领域,双方需要坐下来逐项核对,逐条讨论。“小院高墙”的范式将长期存在,但一定程度的“缩院稳墙”仍是可能的。三是在两军关系、台湾等问题上做好危机规避和管理,减少意外出现的可能性,确保意外出现后两国沟通机制畅通。双方应从2022年8月美国议长佩洛西窜台事件以及2023年2月“无人飞艇事件”中汲取教训,避免突发事件的政治化。四是在气候变化、公共卫生、人工智能、俄乌危机等问题上寻求具体的合作成果。时间不等人,中美两国领导人亲自开启的机会窗口稍纵即逝。能否抓住这个窗口所提供的机遇,可能将影响到未来几十年两国的发展态势以及下一代人的生活形态。对整体中美关系的悲观判断固然正确,但是悲观者无法将中美关系带出修昔底德陷阱的泥潭。在困难环境中,我们需要谨慎的乐观主义者和致力于寻找缝隙的行动派。本文2023年11月15日首发于“中美聚焦”向上滑动阅览相关阅读达巍:让人文交流推动中美关系提升达巍接受美中印象网采访谈中美关系CISS主任达巍赴美国参加会议达巍接受丹麦《贝林时报》专访达巍:中美“竞争”的合理边界在哪里达巍:中美关系的缓和应迈出关键几步达巍在俄罗斯“欧亚在线研讨会”举行讲座达巍在《经济学人》发文CISS主任达巍出席外交部中外媒体吹风会达巍接受丹麦《贝林时报》专访中国论坛副主席达巍出席“2023年中美关系展望”专家对话会达巍:智库“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给世界提供故事达巍:跑赢“田径赛”,需超越中美双边竞斗达巍:中期选举后美国外交的三种延续达巍:以系统观念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和平发展之路达巍:中美关系出现企稳的机会窗口达巍:如何实现台湾问题的新稳定,对话、危机还是战争?达巍:美国的“一个中国”政策是否已经完全空心化?达巍:在大变局中坚持和平发展道路达巍:中国要着眼于大势,保持同全球充分连接达巍
2023年11月15日
其他

王缉思:中美关系能走向稳定吗?

王缉思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创始院长中美关系短期内不会走出低谷。美国大选年即将到来,反华言论将充斥。由于领导人很少有机会会面并制定新的方针,即将在旧金山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将至关重要。今年10月上旬,我在华盛顿参加一个中美学术交流活动,并借机会见了一些美国官员、智库人士和专家学者。就中美关系而言,听到的信息可以说是喜忧参半。喜的是美方人士普遍肯定了今年5月以来双边关系止跌企稳的势头,拜登政府高级官员、国会两党参议员、前国务卿基辛格等知名人士相继访华,人文交流也开始恢复;忧的是美国对中国在高技术领域的打压变本加厉,两国在其他领域的战略分歧也没有缩小。在中美双边关系走向仍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美国即将进入2024大选年,国内政治的激烈争斗,以及乌克兰危机、巴勒斯坦危机等地缘政治冲突,对两国关系恐会造成更大的负面冲击。▲10月11日,王缉思教授在美国纽约会见了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博士。(图源: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2021年拜登政府上台以来,继承了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的基本框架,将中国视为对美国“最严峻的地缘政治挑战”。拜登政府制订了系统的对华政策,包括政治、经济、技术、军事、外交、国际安全等诸多领域同中国的竞争。美国国会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反华议案,在表决中都以压倒优势通过,说明两党在对华政策思想上相当一致。我在2022年2月以后四次访问美国时都发现,尽管发生了乌克兰危机等地缘政治挑战,尽管美国政界在对华政策方面意见纷呈,但对于将中国定位为主要的长期战略竞争对手这一点,美方朝野和各界却鲜有争议。因此,无论明年大选结果如何,美国对华战略的发展趋势是不会改变的。不过,绝大多数美方人士都表示,希望避免同中国发生军事冲突和战争。在最近这次访问中,美方人士几乎是众口一词,即希望美中关系保持“稳定”,却对“改善”不抱希望。也就是说,美国一方面要保持同中国的战略竞争姿态,为了“竞而胜之”(outcompete)将不惜牺牲某些经济利益,付出一定的政治代价,另一方面又要保持对华关系的大体稳定,以免影响美国的全球战略大局或激化国内矛盾。某些美方人士推测,在明年选情即将白热化之前,拜登政府如果实现了对华关系改善,美国的“鹰派”会跳出来指责它对中国过于软弱,对民主党选战不利;而如果对华关系严重恶化,从根本上损害美国经济利益或国家安全,对选战同样不利。这就是美方现在寻求对华关系“稳定”的国内政治考虑。在这种政治考虑的背景下,美国对中美官方、半官方和民间交流的热情升高了。应美国国务卿布林肯的邀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访问美国,会见了拜登总统。接下来的期待,是11月中旬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会议上,中美两国元首的双边会晤。这将是习主席自2017年4月在美国佛罗里达州海湖庄园同特朗普总统举行中美元首正式会晤后,两国国家元首第一次在美国会面。美国进入大选年后,中美首脑双边会晤的机会不会太多。因此,旧金山中美会晤的意义重大,要为未来一段时间中美关系的稳定发展定下基调,为明年的中美官方互动做出安排。美方在当前对华关系中提出的一个议题,是芬太尼问题。作为一种诞生于1960年的人工合成药物,芬太尼原本用于医疗镇痛。它的麻醉效力比海洛因强几十倍,而且制造成本低,又很容易上瘾,因此被毒贩掺入各类毒品中。近年来,药物滥用已超过枪支暴力和车祸,成为美国人意外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芬太尼等阿片类药物的滥用最为严重,造成的死亡案例已经超过每年十万人。芬太尼问题于是成为美国国内最严重的社会政治问题之一。美方声称,“中国化学品流入墨西哥制成芬太尼后流入美国”,要求中方“帮助打击芬太尼非法贸易”。近来,美国以涉嫌生产销售涉芬太尼化学前体和相关设备为由,起诉、制裁了一些中国企业和公民。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芬太尼问题,将芬太尼及其类似物全部列入管制品种,对它的生产、销售、使用、进出口等环节进行严格监管,为防范芬太尼非法制贩及滥用做出了积极努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中美之间已经建立了多层次、多渠道的禁毒合作机制。尽管芬太尼问题主要是因美国自己防范不严造成的人道灾难,不应“甩锅”给中国,但中方仍将继续坚持中美禁毒合作。在当前的中美交往中,台湾问题仍是中方关注的首要问题。明年1月,台湾将进行地区领导人选举,而新一届领导人在5月才会正式上任。可以预见,这一段时间将是中国两岸关系的敏感期,也是中美关系的敏感期。中方有理由要求美方在台湾问题上谨言慎行。随着中美双方交往的频率和级别的升高,尚待处理的问题单子会一个接一个地提出来。另外,乌克兰、巴勒斯坦等多边安全危机,也需要中美共同努力,协调处理,而不应让它们成为促发中美战略分歧扩大的因素。必须看到,中美关系还远远没有走出低谷,任何一个突发事件的处理失当,都会将不易得来的止跌企稳势头重新压回原点。本月初访问华盛顿时,一位美国官员告诉我,他对当前中美关系的走向持“谨慎乐观”(cautiously
2023年11月14日
其他

CISS与瑞士人道主义对话中心开展“人工智能安全治理”对话

10月24日,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CISS)与瑞士人道主义对话中心(HD)开展“人工智能安全治理”双边对话。在对话第一节,双方针对在人工智能项目上可能达成的合作进行交流。HD代表Adam
2023年11月3日
其他

达巍:让人文交流推动中美关系提升

编者按经过过去几年中美关系的持续下行,美国专家学者和青年一代如何看待中国和中美关系?三年新冠疫情之后,美国的社会民情又处在何种状态?带着上述疑问,7月26日至8月9日,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达巍教授带领一批清华学生赴美考察。对许多学生来说,这是他们第一次访问美国。经过此次走访调研,实践队同学们的最大发现是,两国民间交流的基础和需求仍在,人民友好情谊尚存,人文交流仍有可为。近期,《人民日报》海外版采访了达巍教授和两名实践队学生,了解他们的此次经历以及他们对当前中美关系的看法。视频采访原标题《PD
2023年10月30日
其他

达巍接受美中印象网采访谈中美关系

编者按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教授、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达巍于今年暑期带领清华大学学生调研小组前往美国访问。这应该是新冠疫情爆发以来首次访美的中国学生代表团。围绕着本次访问以及当前的美中关系和台海局势,美中印象网对达巍教授进行了采访。采访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中美教育交流及其对双边关系的影响和这一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二部分,中国的全球地位和中美关系。第三部分,台湾问题以及应对方案。采访人为张涓和刘亚伟,李海瑄翻译。第一部分1.
2023年10月4日
其他

中国论坛特约专家高健出席中英高等教育论坛

9月19日,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与英国驻华大使馆文化教育处共同举办中英高等教育论坛。中国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方军、中英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秘书长安延、英国文化教育协会首席执行官斯科特·麦克唐纳和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公使汤志理出席论坛并致辞。中英两国近60多所大学的120余名校领导或代表参会。上海外国语大学英国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论坛特约专家高健担任论坛中方主持人,并在会议总结环节代表中方机构发言。高健在总结发言中表示,中英双方一致认为中英人文交流与合作潜力巨大。双方应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建立立足长远的稳定合作机制,有效结合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以项目制的方式逐次推进,进一步促进中英人文交流与合作。为确保教育合作的质量与效益,双方应结合具体项目类型建立多样化、系统化的教学评估机制。高健表示,尽管中英关系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但令人欣慰的是,我们在发展中英人文交流与合作发面强烈感受到双方共同发展的巨大潜力。世界因多元而美丽,文化因多样而灿烂。相信双方高校可以共创中英教育交流合作友好互信的未来。审核:国佳
2023年9月26日
其他

肖茜:Time for world to put SDGs back on track

缓冲阀和润滑剂:中美求同存异、管控分歧离不开人文交流新时代高校智库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创新探索——清华大学案例研究【尼克松访华50周年】困难时期,更应坚持中美人文交流
2023年9月20日
其他

高健:良性互动的中英关系需要务实的智慧

高健上海外国语大学英国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论坛特约专家在中英双边关系处于低潮的时期,英国外交大臣詹姆斯·克莱弗利于近日访华,试图寻求与中国高层深度交流的机会。自2018年以来,中英高层的交流互动基本处于停滞时期,因此,克莱弗利本次访华被赋予了特殊的政治色彩与现实意义。有业内人士认为,克莱弗利访华是一次破冰之旅,这种说法言过其实。虽然英国首相苏纳克在今年访美之前将中国表述为西方世界的“划时代的挑战”,并且单方面宣称中英黄金时代已经结束,但是,中英双边经贸关系依然以一种不温不火的节奏稳步发展。根据2022年统计数据,中国是英国第三大贸易伙伴。2023年中国商务部上半年数据统计显示,来自英国的对华直接投资在2023年前5个月同比增长179.2%。克莱弗利本人在英国智库发言说“孤立中国是一种错误”,而英国工商业普遍认为,放弃中国市场对于英国根本不是一种可能的选择。尽管英国议会内始终存在刺耳的反华声音,一些政客为了获得某域外大国的青睐不惜发表极为激烈的反华观点,但是,正如英国《金融时报》所言,英国政府对中国的总体态度始终根植于“一种冷静的愿望”。对于中英双方而言,构建相对稳定的中英双边关系,是一种务实的外交选择。但是,这一双边关系在中英各自总体外交利益中的权重是不一样的。作为一个未来经济长期向好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拥有高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超大规模的市场需求,充满韧性的完备的工业链体系,训练有素的管理人才与产业技工。这些因素确保中国在复杂多变的中英双边关系中始终保持一如既往的战略定力。在划定外交红线的前提下,中国对中英关系的未来始终保持建设性的开放态度。中方相信,虚幻的意识形态话术终究无法改变世界格局发展的根本方向与中英双边关系的基本走向。对于英国而言,中国市场意味着什么?对于英国的“全球英国战略”而言,良好稳定的中英双边关系意味着什么?以上问题的答案,唐宁街十号应该比谁都清楚。不可否认的是,中英在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领域存在一定的分歧。然而,需要追问的是这种分歧是不可调和的敌我矛盾,还是特定的历史时期形成的表面矛盾呢?在现代工业资本文明的现实语境下,国家之间的竞争的确具有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的特征,然而,当今世界人类命运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充分表明,以冷战思维与丛林法则衡量国家之间的关系,不符合21世纪世界政治与国际格局发展的方向。顺应时代潮流,以融通务实的智慧参与国际社会的动态发展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智慧原则。在世界近代历史进程中,英国是先发工业国家,中国社会一度报以向西方学习的态度,努力探求西方工业强国的发展规律;正是这种开放涵纳的文化精神与实事求是的生活智慧帮助中国再次回到世界舞台的中心。然而,面对当前英国社会发展的困境,一些始终坚持冷战思维的英国政客,为了不可告人的一己私利,置基本事实于不顾,刻意抹黑中国形象,散布妖魔化中国的负面信息。这种损人不利己的人为认知陷阱最终戕害的是英国自身的国家利益。英国要摆脱对华机会主义的态度,就必须努力建构战略自主的意愿。放眼整个欧洲,今天欧洲主要政治人物都在讨论战略自主,美国强力干预下欧洲日益被动的政治态势可见一斑,这一结论对英国对华外交同样适用。必须指出,脱欧后的英国在外交政策上一度处于自我迷失的状态。对华政策“美国化”成为过去一段时间英国对华外交的主要特征。随着中美博弈的持续,英国在大国之间可以腾挪的外交空间日益狭小。如果连基本的战略自主都难以做到,英国的对华政策又将有何建设性可言?一个始终需要思考的问题是,究竟什么是中英双方的共通认识与共同利益?如何实现双方共同利益的最大化?在当今国际舞台上,中国的政治影响力与经济辐射力有目共睹。英国在卡梅伦政府时期就已认识到,亚太地区是世界未来经济发展的中心。疫情后的中国经济增长依然强劲有力,中国市场潜力无穷,对于发达国家的众多国际化产业而言,远离中国市场无异于自杀,素来以商业贸易立国的英国应该知晓其中的厉害。只要中英坚持求同存异、相向而行的基本原则,努力寻求利益共同点,中英就完全可以夯实经济压舱石的牢固基础。当今世界的变化是极为深刻且根本的,这一变化也促使各国战略界跳出固有的思想藩篱,重新全面审视世界格局的发展方向。基于对西方国家现代化道路的反思,中国提出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政治方针,确保中国经济能够行稳致远。中国愿意与世界各国共享经济发展的经验,也欢迎各国搭乘中国经济发展的列车,这一开放合作的态度同样适用于中英双边关系。Pragmatic
2023年9月1日
国际政治

【PODCAST】岳晓勇:中国在阿富汗重建中的角色

2021年8月,阿富汗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随着美军仓促撤离,留在世人眼前的是一个千疮百孔、亟需重建的阿富汗。如今,距离“喀布尔时刻”已过去整整两年,这个饱受战争之难的国家仍然苦苦挣扎于单边制裁、人道主义危机、国际社会承认等各种问题中。阿富汗当下的局势如何?正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中国是如何在阿富汗重建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的?2023年5月举办的的第五次中阿巴三方外长对话有何重要意义?为什么说美国对阿富汗问题应负主要责任?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中国论坛邀请中国外交部阿富汗事务特使岳晓勇做客播客栏目,就以上问题请他发表观点。你将听到01:24如何看待当前的阿富汗局势?阿富汗正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07:35中国在阿富汗重建上提供了什么援助?发挥了什么作用?11:47第五次中阿巴三方外长对话对各方有哪些重要意义?达成了什么成果?17:06美国为什么以及应如何承担重建阿富汗的责任?国际社会为此可以做些什么?向上滑动阅览相关阅读【PODCAST】龚炯:中美关系中的希望和障碍【PODCAST】对话王元丰:气候危机时代来临,经济将彻底换道?【PODCAST】吴本立:中国仍积极处理与世界的关系【PODCAST】柯有为:美中应该在各个层面更多地接触【PODCAST】孙韵:智库可发挥增进美中沟通的桥梁作用【PODCAST】董云裳:中国可以在全球事务中扮演更具建设性的角色【PODCAST】“不自愿联盟”对乌克兰危机的政治解决至关重要【PODCAST】当亚洲国家集体崛起时,中印关系举足轻重【PODCAST】朱锋:美国欲使冷战重回亚太地区【PODCAST】贾庆国:中美在亚太地区的共同利益仍然大于分歧【PODCAST】邹骥|俄乌冲突:变化中的全球能源市场格局【PODCAST】阎学通:俄乌冲突:给亚太地区安全带来的影响【PODCAST】徐步:俄乌冲突:冷战思维或将分裂世界【PODCAST】周波:中国正努力实现印度洋集体安全【PODCAST】崔洪建:欧盟需在亚太地区发挥建设性作用【PODCAST】绿色科技助力中国实现碳中和【PODCAST】周波:“后美国时代”下的阿富汗局势【PODCAST】周波:新冠肺炎疫情时代的中美关系【PODCAST】面对气候变化,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PODCAST】周弘:世界不应因意识形态而分裂【PODCAST】
2023年8月24日
其他

CISS主任达巍赴美国参加会议

2023年7月下旬到8月上旬,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达巍赴美国参加会议,并走访了华盛顿部分官方机构及智库。2023年7月23-25日,达巍教授在加州拉荷亚参加了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主办的第31届“东北亚安全合作会议”(NEACD)以及“防务信息分享会”(DIS)。来自美国、中国、日本、韩国和俄罗斯的官员及学者参加了这两次会议。与会者主要围绕东北亚地区安全形势变化、地区国家安全战略和军事战略的调整、中美关系、乌克兰危机、朝鲜半岛和平与安全等议题进行了讨论。作为线下参加会议的唯一一位中国学者,达巍在会议中介绍了中国官方和学术界对相关问题的看法,回答了与会嘉宾的多个问题。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特约专家朱锋、李晨在线上参加了此次会议。2023年8月7-8日,达巍教授在华盛顿参加了美国乔治·布什美中关系基金会组织的“跨世代交流对话会”(U.S.-China
2023年8月21日
其他

达巍接受丹麦《贝林时报》专访

2023年8月6日,丹麦《贝林时报》(Berlingske)刊登了对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论坛副主席达巍教授的专访报道。达巍在采访中表示,美国依然是当今世界经济和军事实力最强的国家,但是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秩序正在转型重组。中美作为世界上两个综合国力最强大的国家,必须平衡好多种关系,以防止走向冲突。达巍教授认为,冷战后国际秩序正在解体,但是西方国家对于中国将崛起并替代美国角色的担忧是过分夸张的。美国的综合国力仍然强于西方,中国也没有意愿要取代美国,而是更关注于国内自身发展问题。达巍在采访中表示,目前世界上正在出现更多的权力中心。冷战后的国际秩序曾经体现了开放和包容的特点,但是现在部分西方国家试图把中俄等国排除在外,我们正在面临一个分裂世界的风险。当前中美关系与冷战时期的美苏关系不同。中国不是前苏联,更无意与西方展开意识形态和军事对抗。中国与美国及其盟国有着数量巨大的贸易往来。中美必须尝试寻找双边关系的新的均衡状态。贝林时报是丹麦历史最久的日报。1749年创刊,在哥本哈根出版。该报属丹麦最大报业垄断集团“贝林氏出版公司”。它在政治上倾向保守党观点,是丹麦发行量最多的报纸之一。向上滑动阅览相关阅读达巍:中美“竞争”的合理边界在哪里达巍:中美关系的缓和应迈出关键几步达巍在俄罗斯“欧亚在线研讨会”举行讲座达巍在《经济学人》发文CISS主任达巍出席外交部中外媒体吹风会达巍接受丹麦《贝林时报》专访中国论坛副主席达巍出席“2023年中美关系展望”专家对话会达巍:智库“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给世界提供故事达巍:跑赢“田径赛”,需超越中美双边竞斗达巍:中期选举后美国外交的三种延续达巍:以系统观念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和平发展之路达巍:中美关系出现企稳的机会窗口达巍:如何实现台湾问题的新稳定,对话、危机还是战争?达巍:美国的“一个中国”政策是否已经完全空心化?达巍:在大变局中坚持和平发展道路达巍:中国要着眼于大势,保持同全球充分连接达巍
2023年8月18日
其他

【PODCAST】龚炯:中美关系中的希望和障碍

自美国国务卿布林肯6月18日访问北京开始,短短几周的时间内,中美之间密集互动,“开放沟通”“坦诚务实”“交流合作”一时又成为描述中美关系的高频词。这些互动透露了中美两国在贸易、科技、人文交流等领域的哪些新动向?对两国关系会产生什么影响?在自由贸易和气候变化领域,为什么说美国的政策具有讽刺意味?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中国论坛近期特别邀请到了对外经贸大学以色列分校副校长、中国论坛特约专家龚炯教授,他在访谈中发表了对以上问题的看法。你将听到01:32近期美国多位官员访华会利好两国关系吗?03:10耶伦选择在7月6号,特朗普发起对华贸易战五周年这一天到访北京,有什么涵义?美国会在对华关税和贸易政策上有所松动吗?08:04耶伦表态称和中国“脱钩”是“灾难”。“脱钩”进程是美国开启的,为何现在成了灾难?12:40“国家安全”概念是如何被严重泛化和过度解读的?14:12如何看耶伦前脚向中国呼吁市场改革和合作,拜登政府后脚就签署对外投资审查限制行政令?18:12耶伦让中国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的呼吁引发了很多担忧和质疑,开放尚未成熟的金融市场会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经济体造成损害吗?19:23中美都认同需要在气变问题上进行合作,美国对中国太阳能电池板等进口产品征收的关税有希望被取消吗?22:14基辛格博士本次访问北京意味着什么?23:49拜登计划竞选下一届美国总统,对中美关系会产生哪些影响?向上滑动阅览相关阅读【PODCAST】对话王元丰:气候危机时代来临,经济将彻底换道?【PODCAST】吴本立:中国仍积极处理与世界的关系【PODCAST】柯有为:美中应该在各个层面更多地接触【PODCAST】孙韵:智库可发挥增进美中沟通的桥梁作用【PODCAST】董云裳:中国可以在全球事务中扮演更具建设性的角色【PODCAST】“不自愿联盟”对乌克兰危机的政治解决至关重要【PODCAST】当亚洲国家集体崛起时,中印关系举足轻重【PODCAST】朱锋:美国欲使冷战重回亚太地区【PODCAST】贾庆国:中美在亚太地区的共同利益仍然大于分歧【PODCAST】邹骥|俄乌冲突:变化中的全球能源市场格局【PODCAST】阎学通:俄乌冲突:给亚太地区安全带来的影响【PODCAST】徐步:俄乌冲突:冷战思维或将分裂世界【PODCAST】周波:中国正努力实现印度洋集体安全【PODCAST】崔洪建:欧盟需在亚太地区发挥建设性作用【PODCAST】绿色科技助力中国实现碳中和【PODCAST】周波:“后美国时代”下的阿富汗局势【PODCAST】周波:新冠肺炎疫情时代的中美关系【PODCAST】面对气候变化,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PODCAST】周弘:世界不应因意识形态而分裂【PODCAST】
2023年8月17日
其他

【PODCAST】对话王元丰:气候危机时代来临,经济将彻底换道?

这段时间南北方的持续高温、华北的洪涝灾害引发了大众对气候变化的持续讨论。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性问题,而其带来的影响关乎每个人。中国论坛特约专家、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交通大学碳中和科技与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王元丰近期接受中信书院《知本论》栏目专访,就气候危机、能源转型等问题发表看法。本期播客内容包括:当前全球面临怎样的气候危机?在重塑经济发展与自然保护的关系上,该如何把对气候、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纳入经济要素中,形成新的绿色低碳经济体系?如何汲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建立更为高效和公平的治理机制?以及在适应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将涌现出怎样的产业与就业机遇等。你将听到02:17气候变暖的时代已终结,人类开启气候“沸腾”时代05:37当前面临的气候危机是否到达了临界点?07:30气候危机的根本原因:工业革命以来的经济发展方式09:528个“行星边界”已有7个遭到破坏13:11
2023年8月16日
其他

中国论坛特约专家龚炯出席亚洲银行家“2023未来金融峰会”

7月28日,中国论坛特约专家、对外经贸大学以色列分校副校长龚炯应邀出席“亚洲银行家”(The
2023年8月8日
其他

肖茜:More exchanges critical to building Sino-US trust

缓冲阀和润滑剂:中美求同存异、管控分歧离不开人文交流新时代高校智库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创新探索——清华大学案例研究【尼克松访华50周年】困难时期,更应坚持中美人文交流
2023年8月7日
其他

高健:北约会成为更为团结的军事联盟吗?

高健上海外国语大学英国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论坛特约专家作为冷战时期地缘政治的产物,北约的政治合法性地位一度饱受质疑。由于成功挑起乌克兰危机,并高调介入亚太地缘政治,北约作为美国拜登政府鼓吹意识形态外交搅局欧亚发展格局的重要平台,受到国际战略界的普遍关注。近日,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在维尔纽斯峰会召开之际,特意在《外交事务》杂志刊文,大谈北约将以团结一致的姿态,深度塑造未来世界的政治格局。在当前国际总体政治格局深刻变化的时代背景下,不断自我扩张的北约果真会成为一个更为团结的政治军事联盟吗?重拾意识形态外交,强化新冷战思维,是拜登政府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为此,美国在全球领域与地区范围内构筑了一系列外交平台与战略联盟。所不同的是,美国主导的北约试图统筹美国与欧亚盟友的关系,刻意将中国与俄罗斯捆绑为美国盟友体系的“共同敌人”,构建美国主导的跨越欧亚大陆的一体化战略格局。北约不仅继续强化冷战思维意识,而且有意发展成为应对传统安全问题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的综合战略联盟。因此,维系成员国与合作伙伴的“内部团结”,成为美国在北约框架内实现战略目标的基本前提。在北约机制内,美国与其他成员国的合作关系本质上是主导与从属的关系,维护美国的全球战略利益,是北约现在与未来得以存续的基本前提。以离岸平衡手的方式激发与挑动地区矛盾,充分榨取地区盟友在地缘政治与经济贸易领域的有效资源,供养与维护美国全球霸权体系,这就是美国加诸于北约的历史任务与现实诉求。然而,在北约机制内,美国与欧陆主要国家的利益诉求存在结构性矛盾。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欧洲一直寻求摆脱美国束缚,实现战略自主的发展道路,这与美国全球霸权是根本相悖的。然而,欧洲内部历史遗留问题突出,民族矛盾重重。美国凭借其对欧洲意识形态与军事安全机制的高度掌控力,屡次挑起欧洲地缘政治危机与军事冲突,将欧洲牢牢捆绑在北约战车之上。然而,本次乌克兰危机对欧洲国家造成的实质性伤害深深刺激了欧洲战略界的神经,也极大消耗了美国在欧洲的战略资本。到目前为止,德法等欧洲国家不仅承担了由于能源危机与粮食危机导致的通货膨胀,还要接受美国《反通货膨胀与技术法案》导致的资金与产业外流的后果。与特朗普政府相比,拜登政府对欧洲盟友上下其手,坐实了“美国利益第一”的口号。表面看来,美国借助乌克兰危机夯实了跨大西洋联盟的内在统一,事实上美国与欧陆主要国家的矛盾已经出现了公开化的趋势。刚刚平息的法国骚乱,是反对欧洲战略自主势力针对马克龙政府的社会危机事件。出乎意料的是,马克龙总统以断网的强力手段,成功阻止了骚乱进一步扩大,并且收获了更多的民意支持,这一社会危机事件的政治影响力或将重塑未来欧洲政治版图。在近期一系列欧洲国家选举中,欧洲偏右翼政治势力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复杂的欧洲地缘政治正在酝酿一种缓慢的、本质的变化,这是美国长期对欧政策发展的必然结果。北约在亚太地区战略扩张的战略意图,必将导致其组织身份定位的内在危机,加剧北约内部美英与欧陆国家的内在矛盾。北约进入亚太,是美国试图围堵遏制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然而,北约究竟是欧洲区域内安全防御机制还是跨欧亚区域的美西方盟友合作机制,在这一问题上西方阵营内部存在相当程度的分歧。构建跨区域的广泛盟友合作机制需要内部高度团结一致的意愿、极为明确的共同敌人与通力协作的互助机制。然而,北约内部部分国家在马德里峰会上就明确反对将中国视为北约的竞争对手。在全新的国际格局背景下,兜售冷战思维的市场并不广阔。德法所构想的亚太战略与美英主导的北约亚太战略存在本质差异。乌克兰危机发展至今,虽然欧盟一直对中国在乌克兰危机中的立场持有异议,但是欧洲主要国家对发展正常的对华经贸关系始终持肯定态度,并不认同美国对华经济脱钩断链的基本主张。充分认识到美英主导的北约亚太化战略是对欧陆国家利益的侵害,德法意等欧洲主要国家对美国极力推动的跨欧亚联盟体系少有认同。有鉴于此,一个团结一致的北约,恐怕只是一个美好的政治幻想罢了。本文2023年7月14日刊载于香港《大公报》。Growing
2023年7月26日
其他

CISS主任达巍与特约专家李晨访问日本

7月14日至20日,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CISS)主任达巍教授、CISS特约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李晨副教授赴日本参加学术会议,与美国、日本同行进行了交流并走访了日本政、商、学界机构。7月15日,达巍与李晨参加了美国鲁斯基金会在东京大学举办的“确保东亚和平:迎接挑战与管控冲突”中美日三边研讨会,与来自西东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布鲁金斯学会、美利坚大学、多伦多大学、印第安纳大学的美国学者,来自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的日本学者,以及来自北京大学、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华南理工大学、澳门大学的中方学者进行了研讨。学会专家探讨了当前东亚安全形势的主要变化趋势,中美、中日、美日三组双边关系的重大变化、军备竞赛与科技竞争、地区热点问题等议题。7月16日,访日的中美两国学者在日本笹川和平基金会举行了“重塑中美和平共处的新时代”中美双边学术研讨会。双方学者围绕中美战略关系、人文与教育交流、台湾问题、全球挑战等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入讨论。参加7月15日中美日三边学术研讨会的学者合影7月17日,访日的中美学者拜访了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并与来自日本防卫大学、明治大学、上智大学、东京大学的学者进行了交流。中美学者拜访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7月18日-19日,达巍主任与特约专家李晨、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台港澳研究所所长邵育群研究员走访了日本政府机构、智库以及企业。达巍、李晨一行拜会了日本外务省亚洲大洋洲局审议官岩本桂一、北美局参事官宫本新吾及外务省下属日本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市川富子,双方就日美同盟、中日关系、朝核问题和日本安全战略等问题交换了看法。达巍教授一行也拜访了日本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并拜会日共干部会副委员长绪方靖夫,就日本主要政党在重大问题上的观点异同进行交流。
2023年7月21日
其他

龚炯就美国财长耶伦访华接受外媒采访

News与彭博新闻社合作提供广播、数字和社会新闻服务,目前在阿拉伯语商业新闻领域排名第一,影响力辐射全球。彭博电视台(Bloomberg
2023年7月17日
其他

高健:美印双边关系的未来存在结构性矛盾

编者按7月5日,《南华早报》评论版刊登上海外国语大学英国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论坛特约专家高健的文章“Does
2023年7月17日
其他

达巍:中美“竞争”的合理边界在哪里

达巍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论坛副主席、国际关系学系教授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6月18至19日实现访华,中美两国元首去年巴厘岛峰会开启的双边关系稳定进程在因“无人飞艇事件”延宕数月之后,终于重新启动。如果一切顺利,今年下半年中美关系有望在较低“水位”上平稳运行。这也给中美双方重新思考和调整各自的中长期战略提供了时间窗口。从2022年下半年开始,美国政府开始大谈“护栏”“托底”“有管理的竞争”“有边界的竞争”等概念,同时丝毫没有放松在对华各种打压政策上的力度。拜登政府认为,过去两年多其对华战略竞争总体有效,未来“关键十年”美中发展差距可能拉开,因此需要通过安装“护栏”来确保当前对华战略竞争态势持续。同时,拜登政府还认为,一个失控的美中战略竞争的结果将是“双输”,而一个“有管理的”美中战略竞争将实现“美赢中输”。这是拜登政府当前追求“有管理的”中美战略竞争的根本原因,也意味着未来拜登政府一方面会追求美中关系的总体稳定,另一方面会继续出台着眼于压制中国的各种政策。拜登政府目前拿出的两个选择,即“有管理的战略竞争”和“无管理的战略竞争”。对中国方面而言,这两个选择似乎都是“坏选择”。没有管理、没有托底机制的中美战略竞争是危险的,但是“有管理的战略竞争”也并非正途。正如中国领导人多次指出的,中方反对以战略竞争定义中美关系。中国从根本上反对美国的对华战略竞争,有无托底机制则是第二位的问题。那么,美国是否有可能改变对华战略竞争呢?经历过去五六年的博弈,对美国对华战略“不抱幻想”早已成为中国国内主流观点。中美关系将在相当长时间内比较困难,这是两国综合国力接近以及两国发展路径差异共同造成的,是结构性的。认为美国政府在短期内不会改变以竞争性和消极面为主的对华战略,这当然是正确的。更何况,美对华战略的决定权掌握在美国决策者手中,不是中方能决定的。因此,不抱幻想、底线思维就是必要的、正确的。尽管如此,一个没有管理、没有边界、没有托底机制的中美关系确实非常危险。中美是两个核大国,世界两大经济体,碳排放最多的两个国家。中美关系的“自由落体”式下坠,对中国、美国和全世界都是无法接受的。更进一步,管理中美关系,也不仅仅是防止冲突这一单纯内容。美国对华战略的基本取向短期内很难改变,但这绝不意味着我们只能放弃中美关系,或只能“躺平”。无论是通过激烈的斗争,还是通过复杂的博弈,抑或是在可能的领域扩大合作,我们仍然有可能争取推动美方将其对华政策向正确方向做局部调整,仍然有可能争取一个对中国更为有利的国际大环境。美国是一个利益格局非常多元的社会,不同群体在对华政策上立场并不完全一致。商界、学界与政府的观点多有差异,行政部门与立法部门常不同调,华盛顿与州和地方的议程则大相径庭。即便美国对华战略竞争的基本取向无法扭转,中方按照自己的利益和需要去做工作的空间总是存在的。这些空间虽然不是结构性的,但却是中国实实在在的利益所在,是中国扩大经济发展、培养人才等所切实需要的。管理中美关系,需要管理美国对华战略竞争的内容。美国学者在与中方交流时经常问,中方为何不能接受“竞争”?竞争不是一件好事吗?在几天前,一位对华颇为理性友好的美国学者在交流中问笔者,奥林匹克赛场上运动员们不是都在竞争吗?笔者回应说,奥运会赛场上的竞争很好,但是奥运会赛场上运动员不会想方设法禁止其他运动员买跑鞋。美国政府表面上说对华战略竞争,其对华战略实际远不是“竞争”这么简单,包含了很强的压制中国发展、破坏中国稳定的成分。中美存在竞争是难免的,中国普通人、中国企业和中国政府都不惧怕竞争。竞争关系意味着我们可能不得不告别过去那种以合作面、积极面为主的中美关系,特别是中国过去在关税、市场开放、人文交流等领域享有的一些优惠待遇将难以继续。在一些新技术领域,价值观、政治制度不同的国家很难达成基于相互信任的相互依存。这些现实我们需要坦然接受。中方需要坚决反对的,第一是美方破坏中国政治安全、领土主权完整的行为,例如美国干预台湾问题;第二是美方以维持霸权为目标,压制其他国家发展权利和空间的行为,如为谋求战略产业和科技优势而无端打压中国企业,在芯片等领域搞“断供”等行为;第三是在国际上诱压其他国家违反自身利益加入美国对华战略竞争的行为。总之,中美关系结构性变化已难以逆转,但仍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去争取。“有管理”“有边界”是好事,但是这个边界不仅仅应当是防止中美走向军事冲突的“边界”,更应当是中美竞争的合理边界。如果这个边界足够清楚,就可以给企业和民众创造确定性;如果这个边界合理,那么有利于两国人民和全世界的空间才会扩大。这是有管理的竞争性的中美关系的需要,也是中美两国和世界的需要。本文2023年6月28日首发于《环球时报》向上滑动阅览相关阅读达巍:中美关系的缓和应迈出关键几步达巍在俄罗斯“欧亚在线研讨会”举行讲座达巍在《经济学人》发文CISS主任达巍出席外交部中外媒体吹风会达巍接受丹麦《贝林时报》专访中国论坛副主席达巍出席“2023年中美关系展望”专家对话会达巍:智库“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给世界提供故事达巍:跑赢“田径赛”,需超越中美双边竞斗达巍:中期选举后美国外交的三种延续达巍:以系统观念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和平发展之路达巍:中美关系出现企稳的机会窗口达巍:如何实现台湾问题的新稳定,对话、危机还是战争?达巍:美国的“一个中国”政策是否已经完全空心化?达巍:在大变局中坚持和平发展道路达巍:中国要着眼于大势,保持同全球充分连接达巍
2023年6月30日
其他

【PODCAST】吴本立:中国仍积极处理与世界的关系

myth【PODCAST】顾宾:“一带一路”是否应该停止为新的煤炭能源项目融资?【PODCAST】中国论坛特约专家龚炯反驳“国家资本主义”论【PODCAST】李世默:中国正经历的两个范式转变
2023年6月30日
其他

中国论坛特约专家龚炯接受今日俄罗斯电视台专访

6月20日,中国论坛特约专家、对外经贸大学以色列分校副校长龚炯接受今日俄罗斯电视台(Russia
2023年6月29日
其他

中国论坛特约专家龚炯受邀出席“2023未来金融峰会”

6月14日,中国论坛特约专家、对外经贸大学以色列分校副校长龚炯参加“亚洲银行家”机构(The
2023年6月27日
其他

中国论坛特约专家龚炯受邀出席第26届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

北京时间6月15日,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举行了主题为“新的世界经济——互联互通但非全球化”(The
2023年6月20日
其他

达巍:中美关系的缓和应迈出关键几步

达巍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论坛副主席、国际关系学系教授导语近期,中美之间的缓和气氛为两国关系的稳定提供了机会。达巍教授认为,双方应迅速采取行动,抓住宝贵契机以稳定双边关系。在未来半年中,两国可在四个方面有所作为:第一,中美应重建政府机构之间的机制化沟通。无论双边关系的好坏,两国官员都应增加面对面的接触。第二,两国应扩大学术和商务领域的民间交流,打破认知的“回音室”。两国都渴望更了解对方,更多交流能促进对彼此有更准确和理智的判断。第三,中美应尝试在难度相对较小的具体议题上先达成共识,以形成积极势头。第四,中美应开始考虑一系列的磋商和谈判,以逐渐在经济和技术竞争中构建清晰边界。中美之间的战略博弈或许难以逆转,但双方必须尽快采取积极行动,避免不可预测的无规则竞争。终于,中美之间的紧张局势正显示出缓和迹象,尽管偶尔也会出现挫折。在最近的G7峰会上,拜登总统预测中美两国关系将在近期“解冻”。上周,中国商务部长王文涛会见了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和美国贸易代表戴琪。此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毅同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会晤。然而在本周,据报道,中国国防部长李尚福拒绝了美国国防部长劳埃德·奥斯汀
2023年6月19日
其他

孙成昊接受《北京时间》采访谈盖茨访华和中美关系

6月15日,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孙成昊接受北京广播电视台新媒体客户端《北京时间》采访,围绕近期比尔·盖茨访华及中美关系发表看法。孙成昊认为,盖茨访问北京的目的不单纯是出于商业,更体现了两国各界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的重要性。同时,包括盖茨在内的美国商界人士访华也传递了清晰的信号,那就是美国政界部分人士推动的对华“脱钩断链”是不明智的,也是不可取的。这证明美国商界不愿放弃中国市场,也不愿与中国切割,相信这种行为也会对美国政界人士产生一定的震动,促使他们反思当前的对华经贸政策是否真正符合美国利益。从更大层面看,这些新动向对于稳定中美关系也有好处。从过去一段时间看,拜登政府在对华经贸问题上没有完全延续特朗普的政策,但也没有彻底逆转。此外,拜登政府把对华经贸打压聚焦到技术议题上。美国商界最近的这些动作也是向拜登政府释放信号,无论是所谓的“脱钩”还是“去风险”,经贸合作仍然应当成为稳定中美关系的重要一部分。向上滑动阅览相关阅读孙成昊:G7广岛峰会对华释放了何种信号?孙成昊:G7广岛峰会对华释放了何种信号?孙成昊:中美关系能否迎来机遇窗口?孙成昊:乌克兰危机一周年,留给世界怎样的思考?孙成昊:2023年美国政治极化难消,外交加速定型孙成昊:美国中期选举后的政治新生态与中美关系未来走势孙成昊:“大西方”撕开裂口?如何理性看待美欧分歧孙成昊:美国中期选举结果耐人寻味孙成昊:拜登政府《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暴露出的三组矛盾孙成昊:拜登早早庆功中期选举,全靠特朗普“神助攻”?孙成昊:2022年中期选举对美国政治意味着什么?孙成昊:北约“印太化”与中美欧关系的未来孙成昊:北约峰会为何突出“中国元素”?孙成昊:Constructive
其他

中国论坛特约专家龚炯接受多个中东电视频道采访

News与彭博新闻社合作提供广播、数字和社会新闻服务,目前在阿拉伯语商业新闻领域排名第一,影响力辐射全球。编辑:蒋绍澄审核:国佳
2023年6月15日
其他

【PODCAST】柯有为:美中应该在各个层面更多地接触

3月23日-25日,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CISS)在北京举办主题为“十字路口的世界:再接触还是阵营化”的第五届战略与安全国际论坛。在此期间,CISS中国论坛有幸邀请参会嘉宾美国前驻华代理公使柯有为做了一期播客访谈。柯有为分享了他对近些年美中关系变化的看法,称两国应该在各个层面上进行更多接触,以解决棘手难题、扩大共识。柯有为播客实录William
2023年6月14日
其他

文晶接受《南华早报》采访

6月11日,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博士后、助理研究员,中国论坛特约专家文晶接受《南华早报》采访,就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近日访问中东及美国与中东国家关系等问题发表看法。对于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访问中东问题,文晶认为,此次布林肯访问中东的时间点非常微妙。访问时值伊朗驻利雅得大使馆七年后正式重新开放,处于第十届阿拉伯-中国商业会议前夕。布林肯是继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伯恩斯4月上旬到访、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5月初访问后,第三位访问沙特的美方高级官员;也是一个月内第二位访问沙特的美方高官。伊朗和沙特之间的和解是布林肯此次访问沙特的重要原因之一,体现出美国担心其在该地区的影响力会进一步减弱。美国希望表现出并不会因为中国在该地区影响力的提升而离开的姿态,希望稳定美沙关系,并强调美国在地区的存在。对于美国与中东国家关系,文晶认为,布林肯此访有意进一步推进美国与印度、阿联酋和沙特的四方机制(I2U2),这体现出拜登政府通过在亚太、印太、中东等各个地区建立这种小型多边机制以全方位遏制中国影响力的策略。完整采访报道详见链接:https://www.scmp.com/news/china/diplomacy/article/3223709/why-blinkens-saudi-arabia-trip-was-really-message-china-well-us-allies-middle-east?module=perpetual_scroll_0&pgtype=article&campaign=3223709撰稿:蒋绍澄审核:文晶向上滑动阅览相关阅读文晶:沙伊和解的背后逻辑文晶
其他

李晨:大国战略博弈中的美国兵棋推演

李晨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特约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近年来,随着美国推出并不断强化大国竞争战略,美国决策者、军方以及智库和国会围绕热点方向展开兵棋推演的消息被不断披露。新美国安全研究中心(CNAS)和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等战略智库主动邀请媒体观摩推演,甚至公开发布推演复盘报告。2023年4月19日,美国国会众议院对华竞争特设委员会与新美国安全中心共同举办了一场以台海方向中美冲突为预设场景的兵棋推演,由国会议员扮演美方国家安全顾问团队,新美国安全研究中心相关领域专家扮演中方。推演共进行了两个回合,每个回合模拟三天的战况。根据复盘报告,两回合结束时,推演双方均未实现预期战略目标。2023年4月19日,美国国会众议院对华竞争特设委员会与新美国安全中心共同举办了一场以台海方向中美冲突为预设场景的兵棋推演。现代美国兵棋推演的演进兵棋的历史虽然可以追溯到古代,但现代战争与战略实践是其发展的主要推力。美国当代战略实践形成了运用兵棋进行战略教育和人才培养、分析与评估重大问题、辅助战略规划与决策的传统。美国于19世纪末期建立了培养海军高级军官的海军战争学院。为帮助学员在和平时期强化战争观念、培养战时应变能力,海军战争学院在建院初期就引入兵棋推演,并且不断改进,形成了贯穿战斗、战术、战略等多个层面的兵棋体系。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海上实兵演习尚不具备模拟战时对抗的条件,当时的美国海军中高层普遍认为,在战略人才培养中,兵棋推演比海上演习更有价值,曾担任美国海军助理部长的老罗斯福等领导人在视察海军战争学院时都要观摩兵棋推演。在运用兵棋进行教学的同时,海军战争学院也发现此种形式也能推动现实战略和作战问题的分析和研究,为制定作战计划发挥作用。海军战争学院这一平台具有两大优势:一是1934年前直属海军作战部长办公室;二是学院学员都是美国海军中高层军官,对于战略背景和兵力运用较为熟悉,毕业后在更高级别岗位上能运用、验证、反馈推演成果。因此,海军战争学院兵棋推演能够和美国海军战略需求、“舰队问题”战略演习以及作战理论创新实现对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和日本在太平洋地区成为主要对手。海军战争学院的兵棋推演也主要围绕美国海军对日作战需求展开,尤其是为“橙色”作战计划的制定和修订提供支持。美国海军历史学家认为,这一时期的美国、英国、日本在航母和两栖登陆等领域处于同等技术水平。得益于兵棋推演,二战期间美国海军对这些技术的作战运用更加有效。1930年代就读于海军战争学院、二战期间担任太平洋舰队司令的尼米兹在战后指出,美国海军在兵棋推演中体验了战时几乎所有的作战场景,除了战争末期日军“神风”自杀式攻击之外。兵棋推演在冷战时期美国与苏联的战略竞争中进一步发展。一是兵棋推演的参与主体不断增加。二战前,兵棋推演主要由各军种的战争学院结合战略教学展开。冷战期间,美国国防部长办公厅、美军联合参谋部、军种部门、战区指挥机关等在战略评估与规划、军事现代化和作战计划制定中,都运用兵棋推演作为辅助工具,甚至设立专门机构和部门负责兵棋推演。二是兰德公司和海军分析中心等综合类防务智库运用跨学科研究和长期对接战略需求的优势,不断发展和创新兵棋推演,展开战略研究和辅助决策。美国战略界还将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应用于兵棋推演。相比二战前的手工兵棋,冷战时期的兵棋样式更加丰富,纳入推演的要素不断增加。1964年秋,美国决策者酝酿越战升级并考虑对北越进行空袭之际,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要求相关部门对空袭效果进行预估。美军联合参谋部联合兵棋局为此组织了代号为“西格玛II-64”的推演,并在总结报告中明确指出,空袭北越军事和工业目标只会降低其生产生活水平,对南越战场影响微乎其微。然而,该报告并未引起当局重视。2023年4月11日,福建近海,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在台岛周边海域开展实战化训练,外围警戒已经就绪。当代美国的兵棋推演冷战结束后,美国决策者、军方和智库继续运用兵棋服务人才培养和战略评估。2017年以来,美国为了主导新一轮大国竞争,需要适应新的战略环境、技术变革和竞争方向,面对变局和难题,更加重视兵棋推演的作用。与20世纪大国竞争相比,当代大国博弈当中,美国的兵棋推演开始走出决策部门、军队院校和传统防务智库,变得更加公开化,并与政界、新兴智库、媒体形成更紧密联动,对战略动员也产生了较大影响。2020年,传统防务智库兰德公司首次公开发行手工兵棋《霸权》。据兰德公司介绍,该兵棋应美国2018年国防战略规划之需开发。《霸权》虽是传统手工兵棋,但充分体现了2017年以来美国所面临的战略环境和挑战,得到兰德公司长期战略研究和兵棋开发经验的支撑。该兵棋聚焦新的战略环境下,为应对长期态势和突发事件,美国在国防战略规划上面临的资源困境。作为兰德公司创立70多年来第一套公开兵棋,其引发的关注也超出战略界。西太平洋和“第一岛链”是新一轮大国战略博弈的主要方向。由于美苏冷战军事对抗以欧洲为焦点,冷战结束后亚太区域长期处在经济全球化的前沿,当代美国战略界和舆论对于西太平洋的作战体系竞争和可能冲突场景相对陌生。美国战略界开始借助兵棋推演相关内容的公开,动员美国国内和国际相关方关注西太平洋,尤其是台海方向的“战略挑战”,了解当下和中长期战略需求,并且通过长期资源投入弥补短板,扩大优势。美国军方和智库多次向媒体透露台海相关兵棋推演的情况。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和新美国安全中心等智库不仅公开发布兵棋推演报告,甚至邀请媒体全程观摩,并组织公开研讨会介绍推演情况、制作播出专题电视节目。在乌克兰危机长期化的背景下,一系列台海兵棋推演的公开化客观上配合了拜登政府国家安全战略聚焦中国的导向,尤其是明确台海方向和欧洲在战略环境和构成挑战上的区别,防止乌危机打乱美国对华战略调整布局。美国国会众议院中国特设委员会成员在4月19日兵棋推演后表示“收获颇丰”,声称“认识到了美国在台海方向面临的战时条件下盟友态度暧昧、缺乏长期作战的弹药储备等情况”,表示将通过立法和拨款加以应对。效果、局限与应对专业的兵棋推演是决策者评估、理解和应对大国战略博弈的重要工具。兵棋推演能够以低成本和直观的方式呈现出博弈方在全球、地区、双边等多个层面和不同场景下的互动态势。兵棋推演不仅有助于决策者和专业人士知己知彼、正视挑战、思考应对,也能帮助非专业人士快速熟悉情况并参与讨论,进而同专业人士达成共识,为各方参与的规划和行动打下基础。在网络和社交媒体时代,公开化的兵棋推演还可以塑造国际舆论,根据需要叙述特定方向的安全态势,团结盟友伙伴,争取更广泛的国际支持,同时迷惑、孤立、威慑对手。美国战略界对兵棋推演的运用具备一定经验。一是拥有上百年的运用兵棋推演研究和评估战略问题并辅助决策的经验。兵棋推演的作用受到决策层内外的认可和重视,推动了满足不同需求的各类兵棋的开发、创新和升级。二是能够开发和运用兵棋的机构和人才队伍遍布政府、军队、高校、智库等所有战略相关部门和机构。通过“旋转门”,很多兵棋人才同时具有战略规划、评估、决策和执行经验。加拉格尔等部分国会议员也有从军和参与海外作战行动的经验,并且在美军担任过基层部队指挥官和各级联合作战司令部参谋人员,对军事战略和兵棋推演并不陌生。他们能够在智库兵棋专家的协助下,参与推演并运用其分析问题。三是积累起丰富的战略领域开源信息,不同部门和机构之间的密切交流协作都能为专业兵棋的开发和运用提供保障。在当前环境下,美国战略界运用兵棋推演同样面临挑战。一是传统的专业兵棋推演完全由身处政府部门和军方内部的专业人士组织和参与,有利于理性看待和运用兵棋推演。对于当代公开化的兵棋推演,非专业参与者在知识体系上存在缺陷,对推演结果易产生以点概面、以偏概全的误读和滥用。二是作秀式的兵棋推演影响效果。美国国会众议院和新美国安全中心的推演用了不到三个小时的时间模拟了六天的作战进程,必然以大量因素的简化作为代价。美国有战略家批评指出,近期盛行的台海军演关注战区层面和交战初期,得出相对乐观的结果,完全忽视美国在国家层面和持久战中面临的挑战。三是美国近年对于中国等主要对手的多种误判也影响着兵棋开发和推演的质量。中国战略界同样应重视专业兵棋作为人才培养和战略评估与规划工具的价值。相关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和高校有必要在人才培养中引入专业兵棋推演,并且通过跨部门跨学科协作,开发反映中国面临的战略挑战和机遇、可供不同部门和机构使用的各种层次兵棋。面对美国公开化的兵棋推演所塑造的强化“中国威胁论”的述事,我们也应重视相关领域的战略传播,不仅需要更加高效的权威信息发布,也要组织决策者、专家学者和媒体更加积极地参与相关问题讨论,以逐步掌握舆论主动。原文刊发于《世界知识》2023年第11期向上滑动阅览相关阅读李晨:俄乌冲突以来美国对乌克兰军事援助评析李晨:1960年U-2事件,美苏冷战重要记忆李晨:美英澳三边安全伙伴关系与核潜艇合作战略评估李晨:拜登政府正式出台“印太战略”李晨:撤军前美国对阿富汗军事安全态势评估及其教训李晨:美国印太战略中的军事威慑李晨:《过渡国安指南》的“过渡”二字如何理解?李晨:管控西太平洋军事竞争
其他

达巍在俄罗斯“欧亚在线研讨会”举行讲座

达巍:《中美关系:问题与政策》达巍对话方大为:“发展美中关系对两国乃至整个世界都有很大的好处”达巍接受BBC纪录片采访达巍:现行国际秩序演变的方向与中国的选择达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