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SS发布《2024年中国外部安全风险展望》
1.美国大选的过程及结果
美国大选已进入初选阶段。选举是美国内部政治,但是选举的过程与结果都有可能给中国和世界带来巨大风险。
按照历史经验,美国总统选举时,两党候选人在对华政策上都会有“示强”冲动。在当前美国国内对中国整体判断非常消极的背景下,两党候选人在竞选过程中必然会大量批评和攻击中国,同时避免被对方攻击为对华“软弱”。在此过程中,不论拜登政府还是国会两党,为赢得选举都可能采取更多制华举措,提高反华调门。根据美联社最新民调,接近六成的美民众对中国影响力表示担忧。盖勒普数据显示,美民众对华负面认知已经达到两国自建交以来的峰值。最近几次选举,美大肆炒作俄介入美国大选,但过去一两年,“中国介选论”在美快速抬头。尽管并无真凭实据,但无论是美国“鹰派”还是理性派,都认为中国将干涉美国大选。相关论调俨然已成为无需验证的事实。竞选过程中美国国内的对华负面言行,有可能破坏旧金山峰会后形成的中美关系稳定势头,甚至严重冲击中美接触势头。
此外,由于特朗普很有可能成为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其当选前景可能对中美关系以及中国外部环境产生复杂的影响。当然,无论谁赢得总统选举,最终就职都将是2025年的事件。但是由于美国国内外普遍认为,如果特朗普再次当选美国总统,意味着美国内外政策可能再次发生重大调整。随着今年秋季美国逐渐进入大选过程,以及11月大选结果揭晓,特朗普再次当选的前景和现实都可能严重冲击美国国内政治、美国与盟友的关系以及中美关系。这一前景的效应是高度复杂的,但是将给中国外部环境带来巨大变化和冲击是可以预见的。
2.全球经济放缓影响中国经济外部环境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最新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显示,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降至2.6%,发达经济体增速仅为1.5%,发展中经济体预计仅增长3.9%, 比上一个十年的平均水平低一个多百分点。主要经济体经济发展放缓,导致中国“稳增长”压力增大。美国及欧洲经济如果持续低迷,通胀水平未达政策预期可能导致美欧央行维持高利率,全球宏观经济进一步承压。这会导致中国对外贸易、投资受到抑制。世界整体有效需求下滑,中国企业利润空间缩水、市场开拓困难,给中国实现经济整体好转增添阻力。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的不确定性将继续被炒作,导致外资误判并继续流出,流出途径甚至扩大到香港和澳门,引发港澳市场动荡。同时,多数发展中国家输入性通胀加剧、本币币值大幅波动、资本外流压力增大,可能导致外债问题突出的国家爆发经济金融危机。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穆迪已经调降中国主权债务评级,如果未来其他几家国际机构“跟风”,我国主权债务国际环境恶化,或使我国在相关国家投资和信贷受损。
3.“台独”势力与美国内亲台力量联动
民进党“赖萧配”在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获胜。赖清德长期宣称自己是“务实的台独工作者”,有着清晰而连贯的“台独”色彩。我们预计在未来一年内,台湾当局铤而走险采取激进措施的可能性很低,但是台湾当局倾向“台独”的本色以及与美国亲台力量的联动可能将使得台湾问题持续保持较为紧张的态势。一旦出现美国会领导人访台,美国提升与台湾当局交往的层级等事件,都可能引发中美关系新的紧张。此外,2023年,两岸进出口贸易额同比减少15.4%,未来如果赖清德继续推行“蔡英文2.0”版的立场,两岸贸易投资往来极有可能继续缩减。此外,台湾局势的持续紧张与美国大选联动,也可能产生新的波澜。美两党候选人如与台湾政治人物互动、11月之后美国当选总统与台湾当局如有互动,都可能带来较大风险。特别是如果共和党在选举中获胜,政策取向高度不确定的美方与“台独”底色清晰的民进党当局如何互动并可能产生何种风险,值得密切关注。
4.菲律宾倚美挑衅,在南海制造危机
2023年6月菲律宾总统小马科斯上台后,菲律宾外交政策出现引人注目的变化。菲方屡屡在南海挑衅,美国在仁爱礁等问题上屡屡占到前台,公开威胁如果中国在南海“攻击菲律宾船只”或有菲律宾人员伤亡,美国将启动《美菲共同防御条约》。美国在整个亚太地区的军事力量存在、海上抵近侦查以及各类军事演习、巡逻也逐渐增多。目前菲方急于加固在仁爱礁菲方坐滩的船只,以人道主义补给为名,试图运送建材,引发中菲摩擦对抗。未来菲律宾可能采取新的单边行动,也可能联合美国采取更高频率的挑衅动作。一旦双方爆发较为严重的冲突,在附近活动的美国军舰可能介入,导致冲突升级。菲律宾也可能联合其它国家在南海地区开展大规模军事演习或常态化联合巡航。此外,菲律宾还可能公布与越南已经启动的双边专属经济区协商划界结果,或在美西方支持下进入礼乐滩进行油气开采,甚至通过第三方机制提出新的海洋划界仲裁或诉讼请求等。
5.人工智能技术风险
2023年,ChatGPT等大语言模型引发了全球学界、政策界对人工智能安全关注的激增。人工智能是一个涵盖广泛的总体技术概念,结果显示,课题组专家相对更加担忧人工智能军事应用的风险。智能化虽然可以提供战略优势,但在预警和决策系统领域,技术失灵或者结果误读容易导致冲突意外升级。此外,自主学习等技术的高度不可预测性,导致武器使用者甚至无法得知何人何物何时会触发攻击。民用领域也存在多种风险,一方面,因为技术本身的发展或将给网络安全带来更大挑战,如出现较强自我演变进化能力的网络病毒、自动生成网络攻击的工具箱或具有极强欺骗性的虚假信息广泛传播等,都会造成重大安全影响。另一方面,尽管国际社会对人工智能风险有基本的共识,都认为要确保负责任和符合道德标准的使用,但是落实到具体领域,有些国家因为担心失去商业竞争优势可能不愿意使用法律制造过多限制,使得技术因利益竞争走向阵营化。
6.朝鲜半岛冷战格局固化
2023年,美日韩在戴维营峰会后形成准军事同盟关系,美国完全恢复了与韩国的联合军演,并在非军演期间将战略武器派到韩国。朝鲜大幅增加了导弹发射活动,不仅多次试射固体燃料洲际弹道导弹,还发射军事侦察卫星致使朝韩旨在防止军事误判的《9·19军事协议》失去效力。朝鲜与俄罗斯关系取得突破,双方在军事方面的合作引发了全球关注。2024年朝鲜半岛的主要风险一是在格局层次,美日韩三边关系的发展复制了冷战时期的所谓美日韩“南三角”同盟关系;在此背景下,朝俄走近难免让人想到中朝俄是否将组成“北三角”反制?一旦出现这一局面,朝鲜半岛的新冷战格局将固化,并形成集团对抗的局面,不符合我国的战略利益和诉求。二是由于美朝关系的持续冰冷以及朝韩关系的进一步恶化,朝鲜半岛可能会出现类似“延坪岛炮击事件”的突发危机,从而引发半岛形势进一步紧张。
7.欧洲对华歧视性贸易政策落地
2023年10月,欧委会宣布启动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这被认为是欧盟自2012年对中国光伏产业实行“双反”(反补贴、反倾销)调查以来,对中国进行的最引人关注的反补贴调查。但是本次调查未经欧盟企业申诉直接由欧委会发起,在反补贴调查中也非常少见,鲜明凸显了欧盟将其内嵌于 “去风险”战略框架下,将贸易问题政治化的意图。新的一年,不排除欧盟一系列对华“去风险”政策可能落地,如进一步设置反倾销税;通过审查对华投资等措施逼迫企业放弃中国;运用公共采购工具条例对中国发起调查;与美日澳加等国组建关键矿产俱乐部,与中国抢夺亚非拉关键矿产资源;将对中国不利条款纳入碳边境调节机制等。有关国家政府或对中资企业开出巨额罚单等。尽管2024欧洲议会将完成改选,新一届成员和领导人的对华立场或将影响对华政策,但经贸问题是中欧间结构性矛盾组成部分,很难在短期内出现较大改观,“去风险”在经贸领域的政策甚至有可能成为未来中欧谈判的筹码。
8.俄大选牵动俄乌冲突出现新变化
相关阅读
CISS发布《“中国人的国际安全观”民意调查报告(2023)》CISS发布《亚太命运共同体展望》报告
CISS发布《2023年中国外部安全风险展望》
CISS发布《2022年中国外部安全风险展望报告》和《2021年度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