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论坛特约专家傅成玉出席第58届慕尼黑安全会议气变分论坛


第58届慕尼黑安全会议(慕安会)于2月18日至20日在德国慕尼黑举行,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30多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上百位部长级官员和国际组织负责人与其他与会嘉宾共同探讨地区安全、新冠疫情和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19日,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前董事长、中国论坛特约专家傅成玉,应宝马基金会邀请线上参加主题为“气候中和的持续全球合作”(Sustaining Global Collaboration Towards Climate Neutrality)的分论坛,发言并回答现场提问。会议由伦敦Facultas Media Limited首席执行官迈特瑞·伊西塔拉曼(Maithreyia Seetharaman)主持,发言嘉宾还有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地缘政治能源项目主任梅根·奥沙利文(Meghan O’Sullivan)、世界经济论坛主席博格·布伦德(Børge Brende)和德国国际合作公司管理委员会主席塔尼亚·戈纳尔(Tanja Gönner)。


第58届慕尼黑安全会议分会场环节


傅成玉在发言中分享了他对逐步实现碳中和的理解与看法。他表示,碳中和不能停留在口头承诺,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在实现碳中和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减排与经济发展、民生就业、民众可负担性、传统能源向新能源系统转型的平衡。碳中和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各行各业需要做好长期的规划和准备,绝不能“纸上谈兵”。促成国内外合作,做出积极改变,达成碳中和需要强大的国家领导力。在能源转型中,很多国家未能兼顾政府、民众以及各行业的意见。


傅表示,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中国采取了既积极又现实的政策和举措,既着眼未来几十年的长期发展,也致力于应对当下的挑战。作为世界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仍面临很多已知和未知的困难,达到碳中和需要积极行动但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时需要兼顾民生需求、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等方面。


关于主持人提出的中国绿色高新科技问题,傅表示,科技研发对于实现碳中和目标至关重要。中国绿色技术开发主要有两个方向:第一是能源效率技术。鉴于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远低于发达国家,中国在提高能效上还有很大空间,需下大功夫。第二是新能源新技术。目前中国85%的能源供应来自化石能源,其中60%是煤炭。鉴于中国经济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化石能源,中国的能源改革不能过于激进,但中国多年来一直在积极开发利用碳捕存等技术和发展新能源。傅强调,中国科技创新不依赖西方,但愿意与发达国家加强合作。中国在太阳能和风力发电方面具备较强优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应抵制。应该维护国际供应链的稳定。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前董事长、中国论坛特约专家傅成玉


关于如何加强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合作问题,傅成玉表示,气候变化是全球性挑战,需要各国加强合作,采取强有力的行动共同应对。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闭幕以来,各国政府实际上并未开展紧密合作,而更多关注本国利益。国际社会应当反思如何兼顾气候变化和民生,从务实角度重新规划未来十至二十年的气候行动。傅还指出,发达国家有义务在资金和技术等方面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发达国家在2009年举行的哥本哈根会议上承诺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支持,但迄未兑现。


其他嘉宾也对相关问题发表了看法。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地缘政治能源项目主任梅根·奥沙利文表示,在实现气候中和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如何应对煤炭等能源价格的波动以及发展中国家的作用等问题。世界经济论坛主席博格·布伦德表示,即使在两极化的情况下,他对中美合作依旧持乐观态度。各国应团结起来应对气候变化,其中中国的角色十分关键。德国国际合作公司管理委员会主席塔尼亚·戈纳尔认为,在应对气候变化的举措方面中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已远远走在发达国家之前。西方国家需要考虑如何支持中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绿色转型,因为只有各国携手才能真正应对气候变化,实现气候中和。



慕安会创始于1963年,前身是以跨大西洋伙伴关系为重点议题的“国际防务大会”,现已发展成为国际战略和安全领域的重要年度论坛之一。本届慕安会定调为“摆脱无助感”,在多重危机叠加作用下,西方社会普遍有一种“集体无助感”。西方社会需要证明其有解决当今挑战的答案,系统性竞争可作为改革和创新的催化剂,为人们提供一个扭转态势的机遇。


撰稿:汤卓筠

核稿:国佳、张立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