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尼克松访华50周年】困难时期,更应坚持中美人文交流


肖茜

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



1972年2月,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历史性访华拉开了中美两国人文交流的序幕。双方签署《上海公报》表示,“扩大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是可取的。为此目的,他们就科学、技术、文化、体育和新闻等方面的具体领域进行了讨论,在这些领域中进行人民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将会是互相有利的。双方各自承诺对进一步发展这种联系和交流提供便利。”


经过双方的持续努力,中美人文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逐步发展成为中美关系稳定的根基和持久的动力。2019年,中美之间每年人员往来达500万人次,平均每天有1.7万人往来于中美之间;截至2021年,中国连续12年为美国国际学生的最大生源地,2020至2021学年,中国在美学生数量为317,299人,占在美所有国际留学生人数的35%。


50年后的今天,国际形势风云变化,中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GDP占美国比重从1972年的8.9%上升至2021年的77%。在此背景下,美国将中方定位为“战略竞争对手”,提出中美接触的时代已经结束,竞争成为两国关系的主旋律。两国关系随即进入敏感时期,合作势头急转直下,两国人文交流也因此被蒙上了一层阴影。


2019年,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出台一系列政策,为双边教育科技合作交流设限,包括限制部分持F-1和J-1的中国学生学者进入美国,将中国13所高校列入可能危及美国国家安全的“实体名单”,将孔子学院美国中心列为“外交使团”等。拜登总统执政之后,仍继续延续特朗普执政时期的政策,将违反10043号总统令的学生拒之门外。2021年《美国开放门户报告》数据显示,2020至2021学年,美国大学在读的中国大陆学生人数下降14.8%。2021年7月初,500多名中国留学生联名致信中国驻美国使馆,反映他们赴美留学签证申请被美方拒签问题。


在困难时期,有识之士纷纷发声,强调两国人文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2019年3月,哈佛大学校长巴科表示,美中高校等教育文化机构保持和深化交流合作,对促进美中关系十分重要,哈佛大学将继续推进同中国高校和教育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5月,耶鲁大学校长苏必德公开声明,支持在美国工作和学习的国际学生和学者。他强调,开放是美国顶尖研究型大学取得卓越成就的关键,也必须始终是耶鲁大学的标志。2020年,在清华大学与耶鲁大学共同主办的中美大学校长论坛上,来自20所中美大学的校长强调,面对全球化进程的不确定性,中美两国高校保持学术交流,继续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正如2021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美国总统拜登通电话时指出,“中美能否处理好彼此关系,攸关世界前途命运,是两国必须回答好的世纪之问。中美合作,两国和世界都会受益;中美对抗,两国和世界都会遭殃。中美关系不是一道是否搞好的选择题,而是一道如何搞好的必答题”。在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中美关系充满不确定性的特殊时期,更应坚持两国之间的人文合作与交流,而其中需要重点经营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要珍惜两国间的友好力量。中美两国之间打破坚冰,得益于一些远见卓识的人士和机构的努力与坚持。50年前为两国建交而开展秘密外交的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90岁高龄仍为两国关系而努力。2月24日,他在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为庆祝《上海公报》签署50周年而举行的纪念活动的讲话中,呼吁华盛顿和北京进行“持续对话”并采取“克制行为”。2008年,为改善中美两国人民的沟通,增进彼此了解,寻求和发展中美两国的共同利益,香港特区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先生创办“中美交流基金会”。时至今日,中美交流基金会会仍是推动中美友好合作的重要力量。在2021年3月由中美交流基金会举办的第二届香港中美论坛上,董先生强调,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中国和美国可以在许多领域进行合作。中美可在新冠疫情、经济、气候变化三方面开展优先合作。


二是要使两国关系重回求同存异、务实合作的主线。50年前,尼克松访华的最大意义就在于中美双方可以摆脱意识形态束缚,秉持求同存异、务实主义精神,开辟了两国关系乃至国际关系的新篇章。中美重新打开交往大门之始,双方就清楚地认识到两国政治制度不同,这也是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强调双方要始终相互尊重、互不干涉内政、平等相待的重要原因。然而50年后,美国部分政客重回冷战思维,试图将中美关系意识形态化,甚至企图在中美间塑造“新冷战”,这既与时代大势不符,也为国际关系准则所不容。中方外交高层多次公开强调,“中美双方不应寻求改造对方,而应共同探索不同制度和文明和平共存之道。”希望美国能摈弃冷战思维,像拜登总统所言,“同中方开展更多坦诚交流和建设性对话,确定双方可以开展合作的重点和优先领域,避免误解误判和意外冲突,推动美中关系重回正轨”。


三是持续推进中美教育交流与合作,尤其是加强青年交流。中美青年人,特别是“Z世代”承载着未来发展中美关系的使命,加强青年交流对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理解、互信和友谊至关重要。和1978年12月最初赴美的52人一样,50年来,大批赴美留学生学成归国,成为建设中国的中坚力量,并成为中美关系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如今许多中国青年学生在申请赴美求学过程中,因签证问题被拒之门外,甚至在海关遭遇关小黑屋、遣返等种种非难,这不仅破坏了美国在他们心目中友好、开放的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中美关系交往的民意基础。希望两国能加强青年交流,使青年人在交往中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客观理性地看待对方国家,在交流中增进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为两国和世界拥有美好未来贡献力量。


四是加强中美科研合作,应对人类共同挑战。自1979年两国签订第一个科技合作协定以来,两国的科研合作不断深入。据2019年《自然》增刊“自然指数—科研合作和大科学”中显示,中国已成为仅次于欧盟的美国第二大科研合作伙伴。《科技支撑全球通往碳中和之路——世界碳中和科技发展报告2021之气候变化》报告显示,2020年在气候变化的相关研究中,中美互为对方最大的合作伙伴。当前,国际社会面临许多共同挑战,包括气候变化、疫情防控、供应链稳定 、地区安全等,需要各国携手合作,特别是中美两个大国合作才能应对。但令人遗憾的是,疫情暴发两年多来,尽管专家学者不断呼吁,中美两国并未就疫情防控进行切实有效的官方层面合作,特别是美国大行单边主义、搞针对中国的小圈子和集团政治,为国际合作设置了巨大障碍。希望美方能尽快转变态度,如新加坡资深外交关马凯硕在《中国的选择》一书中所期望的那样,“在与中国的地缘政治竞争中按下‘暂停’按钮,选择与中国合作以应对全球性挑战”。


在尼克松访华和《上海公报》签署50年后的今天,期待美方能够重温破冰初心,对华政策回归理性与务实合作。困难时期,中美人文交流更显重要。希望两国能尽快恢复人文交流的积极势头,筑牢中美关系的民意基础。正如美国中国问题专家,绿点战略咨询创始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丹尼尔·赖特(Daniel B.Wright)所说,“我们有很多重要的理由来呵护两国人文交流的空间,我把它叫做‘战略绿洲’。它很重要,在面临不同挑战的时候,它更加重要。”


本文2022年3月2日首发于香港橙新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尼克松访华50周年】困难时期,更应坚持中美人文交流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