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可能还不如这个外国人——石汉瑞

研习设 研习设 2022-10-16


研习设订阅号

设计干货  杜绝注水






我们在不久之前介绍了靳埭强,我们称靳埭强为“香港第一代华人设计师”,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在设计师前面加了“华人”两个字呢?没错,那是因为“香港第一代设计师”另有其人,那就是被称作“香港设计之父”的石汉瑞。虽然有着中国名字,可是石汉瑞却是一名地地道道的美籍犹太人。



石汉瑞

香港平面设计之父。将西方现代平面设计带到香港,对香港甚至中国的平面设计发展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大师的背后,是一群大师


石汉瑞于1934年2月13日出生于奥地利巴登的一户犹太家庭。为了躲避二战战祸,石汉瑞5岁的时候全家移民到了美国纽约。1995年,他在纽约亨特学院完成了绘画艺术专业的学业后,进入了耶鲁大学平面设计系修读硕士学位。


左:保罗兰德    右:石汉瑞

在纽约学习的这段时间,石汉瑞跟随过多名著名的艺术家、设计师,其中包括了抽象表现主义画家罗伯特·马瑟韦尔、威廉·巴泽蒂斯、雕塑家理查德·利波尔德、国际达达主义领袖等等,当然还有影响他一生的导师保罗·兰德(Paul Rand),可以说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了(我流下了羡慕的泪水)。


1985年,石汉瑞获得了富尔泰布莱特奖学金,并前往巴黎索邦大学继续学习深造。去了巴黎之后,石汉瑞发现索邦大学的课程并不完善,于是石汉瑞便自己去寻找一些学习的机会,例如找一些自由设计的工作,以及跟随巴黎的设计大师雷蒙德·萨维尼亚克工作学习(害!又是一位大师)。在巴黎的这段时期,虽然对石汉瑞的设计水平上并没有太大的帮助,但却深深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让他成为独立、思想全球化的人,为他打开了国际化的新世界大门。




寻寻觅觅,

最终在香港扎下了根


1961年,石汉瑞就接到了《亚洲周刊》的邀请,来到香港,担任《亚洲周刊》的设计总监,原本只是为期9个月的短期工作,这一呆就呆到了现在。4年之后,30岁的石汉瑞创办了自己的设计公司——品国语设计有限公司(现是石汉瑞设计公司),以企业形象设计为主要业务,石汉瑞应该算得上是香港最早推广企业形象的人。


石汉瑞刚到香港的时候,香港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设计”,市场上的商业设计都是由画家兼职创作的商业美术插画和美术字。也许是时代造英雄吧,石汉瑞创办的公司几乎不需要宣传,生意便源源不断的通过人际关系网络送上门,也正因如此,品牌与平面设计的概念也通过这一桩桩的生意传播开来了。可以说石汉瑞的到来,也将瑞士国际平面主义设计风格和纽约的平面设计派带到了香港,促使了西方现代设计在香港落地生根。因此,石汉瑞也被称为“香港的平面设计之父”。


那么是什么促使了石汉瑞留在了香港,尽管后来香港的设计行业陷入了低迷?原因大概有两个,其一是石汉瑞认为香港自由且舒适,并且嗅到了来自香港和大陆的巨大商机。其二是石汉瑞被香港这种中西方文化互相冲击交融的环境深深吸引着,这种跨文化的氛围总能给他源源不断的灵感。





获得奖项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国际平面设计联合会(AGI)前主席

美国平面设计协会会员

纽约美术指导联会会员

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荣誉教授

香港设计家年奖

日本 Idea 杂志世界大师荣衔

奥地利共和国金级荣誉勋章






中庸之道,中和之美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可以理解为不偏不倚的中和圆满。如果用设计的角度来理解的话,就是将画面中各种元素和谐的放在一起,但是却不丧失他们各自独特的美。好吧,说人话就是存在对比的同时,画面也要保持平衡稳定。在石汉瑞的设计中,对比是一直被强调的,无论是形式上还是他想表达的内涵上。石汉瑞最牛逼的一点是,他始终能抓住不同文化之间的共性和个性,并且使他们很好的结合在一个画面中。这一点和《中庸》的思想就不谋而合了。


1989年,石汉瑞做过一张叫做《自画像》的海报,这张海报就充分地表现了他对“中和之美”的追求。这张海报由一张摄影照片和四张他自己的作品组成。墙上的三件作品分别是1980年为汇丰银行设计的年报封面,1986年应邀创作主题为“序列”的海报《筷子》和1969年为“香港国际音乐节”设计的海报,从这三个海报中都可以看出石汉瑞跨文化设计的特色。


我们主要来看看这张被当做背景的照片。这张照片记录了清代画家关乔昌(当时西方称他为林呱)正在作画的场景。林呱虽然是中国画家,但是却专职画油画。当时在广州像林呱一样的画家非常多,经过西方画家的指导,使用西方的绘画工具,将中国社会风貌与风景画下来并卖给来广州的外国人。他们这一批画家虽然用的是西方的工具和绘画技巧,可是依旧保持着中国传统的执笔方式和散点透视方法。这样结合东西方绘画技巧的尝试,也可以算得上是早期中西方文化结合的一个缩影。石汉瑞借用林呱这样的一个创作场景,一方面表达了自己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和多元文化对自己创作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表达了对那些早期跨越文化障碍,从事艺术创作的先辈们的敬意。


另外被石汉瑞放在林呱正在作画的画板上的那件作品其实也特别有意思。这是石汉瑞设计的一期《IDEA》杂志的封面,这个封面上是他西装革履地坐在一张椅子上,可是脸上却画着一张京剧的脸谱。这个设计本身就蛮有“自画像”的意味,作为一个外国人的他远渡重洋来到香港从事设计工作,面对的客户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在这样一个多元的文化环境中工作,正如画着京剧脸谱的他,体现了他对多元文化的包容。



其实石汉瑞这种“中和一切”的能力到了现在也非常的值得我们学习。张亚东在《圆桌派》中说过现在是一个拼贴的时代,其实我觉得音乐和设计一样,对设计来讲这同样是一个拼贴的时代,没有什么是不能够放在一起的,只要能将两个或者是多个不同的东西巧妙地“中和”在一起,那么就是一个好的创意。可是到底应该怎么样“中和”呢?这就是值得我们去探究和学习的地方,下面我们来看看石汉瑞是怎么“中和”一切的?




图像的中和


1964年,《亚洲周刊》为了想突出杂志的前卫和新颖,设定了一个“新旧的对比”主题。石汉瑞用两个完全不同的女性上下组合而成的一个新形象作为主体画面。一个是古代的仕女,一个是背对着香港天星码头的现代摩登女性,通过古与今的两位女士作对比,来强调“新旧的对比”。另外从面积上看,上面的古代仕女所占的面积小于下面的现代女性,从而突出强调“新”的力量。虽然是机械的切割,但是通过位置和大小的合理摆放,使得新形象看上去自然、协调,没有违和感。



《香港面貌》是一本展现香港人面貌的摄影画册,画册里呈现了28组不同人物的肖像摄影,不同年龄不同职业,每一组人物形象都代表着香港生活的一个方面。石汉瑞在设计这个画册封面的时候,选取了4个身份不同的人物肖像,分别是粤剧演员、酒吧女郎、镶了金牙的阿嫲和在天星码头工作的外国人,各取其脸部形象的四分之一然后重新组合成一张新的面孔。这个设计一方面与画册展示人物肖像的主题相呼应,另一方面也简洁明了地将香港多元文化共处的特点表达了出来。



1980年,石汉瑞为汇丰银行纽约分部成立100周年设计年报,在年报的封面中,石汉瑞同样使用了图像分割再重新组合的手法。石汉瑞选用了珍珠代表被称作“东方明珠”的香港,选用苹果代表“The Big Apple”纽约。各取左右一半并置在一起,表明了香港汇丰银行和纽约分部的隶属关系。


在该年报的内页中也有一页用了相同的方法,将粤剧的人物形象与纽约自由女神像各取一半然后并置一起。20世纪80年代是香港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将香港和纽约放在一起,体现了汇丰银行全球化扩张的战略和预示着香港的发展前景。





文字的中和


为了突出《亚洲周刊》的前卫与新颖,石汉瑞为其做了一个不同文字进行对比的海报。画面的主体由红色的黑体字“新”和绿色的书法字“旧”组成,这两个字被45°斜线切割去掉了一半,然后并置在了一起。石汉瑞直接用文字的字义来表达“新”与“旧”的对比。另外,黑体字相较于传统书法字也算是新式的,黑体字机械整齐的线条与飘逸灵动的书法字也形成了视觉上的强烈对比。



1999年石汉瑞为《海平面》杂志设计了一期封面,这一期的主打内容正是关于石汉瑞的专访。石汉瑞用了一张紫色的纸片遮挡住了摩登女郎的脸。我们主要来看看这纸上的内容。纸片上由一个逆转的希伯来文字母和一块石头组成,希伯来文与石头的形状正好形成了汉字“石”字,“石”字是石汉瑞的中文姓氏,而希伯来文是犹太民族使用的语言,是石汉瑞的母语,代表了石汉瑞的犹太人身份。这是一个对希伯来文和汉字的中和创造。




跨文化的符号借用



石汉瑞给自己公司设计了一套12年的企业办公文具形象,每一年的形象都对应着当年的生肖属相,当时石汉瑞对这些生肖的设计并没有按照中国人对生肖的传统印象进行设计,而是借用了一些西方的文化元素,我们来看看两个例子。


兔年兔子的形象采用的是西方童话故事《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的插图——一只衣着英伦服饰,手持怀表的兔子,将活在西方童话故事里的兔子带到了遥远的东方,引发了一场跨文化旅行。


鼠年的形象并非老鼠,而是一块残缺的奶酪,奶酪残缺部分的负空间组成了迪士尼的米老鼠形象,借用了美国的文化元素来体现中国的传统生肖。


为渣打银行设计的钞票可以算得上是石汉瑞的十分知名的一个设计了,在他设计的图案中,具有吉祥寓意的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动物形象依据等级的高低被使用到了不同面额的钞票中,其中10元的对应鲤鱼,20元对应龟,50元对应狮子,100元对应麒麟,500元则放了凤凰,而最高面额的1000元则放了最高级的龙的形象。这些动物在中国文化中都是瑞祥的象征。从最低面额的鲤鱼,到最高面额的龙,正对应了“鲤鱼跃龙门”的说法。这样将中国传统的动物形象放在了现代的纸币上,做出了一个跨文化的,具有香港特色的纸币,也避免了不同面额上放不同人的肖像的尴尬。


在2010年,渣打银行更新了他们的钞票设计,这次的设计就更能体现跨文化的对比了。纸币的正面依然保留了吉祥瑞兽的使用,而背面则使用了代表传统历史文化的图案和代表现代新科技的图案。20元的纸币中使用的是中国计算工具算盘和电子计算机中的二进制代码;50元的是一把中国古锁和现代银行金库门;100元出现的是宋代篆刻印章和电子线路板;500块的则是民间面相图和反映现代生物面部识别技术的图像;最高面额的1000元则是唐代铜钱和智能芯片。这样一新一旧的图案一前一后的出现,每一组都体现出了科技与文化遗产的主题。


在这里举一个反面的例子吧,去年香港金管局联合渣打、汇丰和中国银行(香港)三间发钞行推出2018香港新钞票系列,三大发钞银行首次统一了五大背面设计主题,分别用了饮茶文化、蝴蝶、粤剧、六角岩柱和金融都会放在20、50、100、500、1000元的钞票上。


石汉瑞认为这次钞票的五个主题并不能反映香港价值,记者访问他的看法时,他嘲讽地反问记者:「蝴蝶可以象征香港价值?即使可以,但在一些国家,蝴蝶象征爱玩女人的男人。粤剧也不是今日香港的标志,它不是香港的能量。当我想到香港,我会想到普罗大众做各种各样的事,如在公园耍太极,但不是在台上表演的人。」


石汉瑞又狠评新钞票的美学,他尤其看不透中国银行的一千元钞票:「一个做了开脑手术的头颅,然后里面全都是钱?我觉得……这实在太有趣了。但有趣的钞票未必是一件好事──它可以让人留下深刻印象,但同时也要有庄严感(sense of dignity)。像人民币印上毛泽东的人像,就有庄严感。」




图像与文字的中和


八卦图是石汉瑞最喜欢的图形,因为它永远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这种平衡是动感的平衡,是万物和谐相生的平衡。1989年石汉瑞为韩国双龙集团(Ssangyong)设计的企业标志便是借鉴了八卦的图形。该标志由企业名称的首字母,两个英文的“S”前后组合而成,两个“S”是通过中心对称的。这种位置关系的处理,加上两种颜色的搭配,是标志可单独识别为两个部分,又可组合为统一整体。



石汉瑞为香港置地设计的标志则融入了传统“寿”纹。标志的主形象是一个大写的“H”,粗线条的笔画给人沉稳可靠的印象,而笔画内部填充了一些白色的细线,这些细线是来自汉字“寿”的一种传统写法,希望表达生命绵延久远。标志视觉上给人的稳重安全的感受,与“寿”纹带来的吉祥寓意形成了巧妙的对比,是中西文化结合的一个典范。



中信泰富的这个标志应该就更容易看出他的巧妙之处。石汉瑞将“CITIC”这五个英文字母进行形态上的处理,特别是将最后一个“C”进行了镜像,最后组合成了一个“灯笼”形状的“中”字。中间的“ITI”三个字母组合成的长矩形,即是组成灯笼的一部分,也形似一座高楼耸立,这和中信泰富以基建为核心业务是相符合的。




图像与文字的中和


1989年石汉瑞为香港生力啤酒设计的年报海报中,石汉瑞将啤酒的形象与汉字“啤酒”进行了一次中和。石汉瑞捕捉到了啤酒外形与汉字偏旁部首上的相似性,将罐装啤酒放置在了“啤”字的口字旁上,瓶装啤酒则放在了“酒”字的右边。啤酒的图案并没有完全遮挡住汉字的部首,保证了汉字识别和阅读,又保证了创意的实现。



同样的创意还有在给淘大花生油设计的包装,将汉字“油”的偏旁三点水用三颗花生取代。这个重新组合的“油”字简洁的放在白色背景之上,干净利落而饱含视觉冲击力。要知道在那个年代是从来没有人这么做过的。




书法与拉丁字母的中和



我对“找出自己的方向”的理解是保留中英文的笔画特征、结构和排列规则,但是却能让两者合理的结合在一起。我们来看看石汉瑞对这样的结合是怎样处理的!



1987年,石汉瑞为IBM亚太分部设计的标志中就使用了书法与西文的结合,用书法的一“撇”取代“Asia / Pacific”中间的斜线,采用现代的衬线字体,代表IBM的行业属性,与代表亚洲文化的的书法笔触放在一起形成了锋利与柔软、机械与灵动的对比。



书法的笔触还可以直接放到英文字母的笔画中,石汉瑞在为耶鲁大学香港校友会的标志时便使用了这种手法。在由直线组成的英文单词“YALE”中放入书法笔画,书法笔画的“动”与几何直线的“静”形成了巧妙的对比。



在1991年为日本森泽字体公司设计的海报中,石汉瑞直接将书法字“十”和“三”代替“TYPE”中的“T”和“E”。




插图与图像的中和


石汉瑞为关于彼特·斯蒂文森家族的画像展览设计邀请卡。邀请卡上的主要形象是以手绘插图形式出现的人的小腿,右边一只小腿被照片形式出现的一支画笔替代。彼特·斯蒂文森是荷兰在纽约的最后一任殖民总督,在一次战役中他被炮弹击中,失去了右腿小腿部分,从此便以木桩作为假肢支撑站立。在石汉瑞设计的主形象中,彼特·斯蒂文森的木桩假肢被一支画笔取代了,画笔的形象也与展览的主体内容相吻合。这样巧妙的结合,即阐明了彼特·斯蒂文森的人物身份,又与主题的内涵相吻合,没有过多的修饰。


这一个邀请卡的设计是在纽约历史协会举办的有关玩具的展览,画面的主形象同样是采用手绘插画与实物照片结合的形式结合。动物形态玩具车的头、四肢和轮子都是以手绘的形式出现,而身体部分则被众多的堆叠在一起的看图识字的圆形卡片替代,这些圆形卡片是上印着的是各种玩具的图像,其中印有“TOYS”的卡片被放在了最显眼的位置,点明玩具展的主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我们将面对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面对这些外来文化,我们将如何取舍,我们又应该怎么样去捍卫我们本土的优秀文化,石汉瑞或许已经给我们做出了一个很好的榜样,真正的“中和”设计并不需要舍弃任何一边,而是能保留不同文化的特点的结合。希望今天的文章能够对你有所帮助,我们下期再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