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设计,没想到你以前这么骚!
研习设订阅号
设计干货 杜绝注水
戳一下看视频版
在我的文章中,与大家分享了汉字字体的发展过程,因为篇幅等原因,对于印刷字体只是讲到了宋体与黑体的部分,之后的发展并没有再叙说。今天,不妨继续来填填坑。我们知道,在民国时期,就出现了大量的美术字体,它们有的是宋体与黑体的变体,有的充满装饰韵味,自成一派。可以说,这些美术字与我们如今的字体设计有着莫大的关系,那么今天我就来一探中国现代美术字的究竟。
字体设计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是耳熟能详了,一提到它,总能想到它有着完善的理论知识,有着专业的从事人员,似乎已经达到了一个发展的高度。
如果把它比作是今生,那美术字势必就是它的前世了。而相对于圆融稳定的字体设计来说,美术字就显得野路子多了。
虽然有许多美术字的著作为理论支持,但是说到美术字,总会蹦出一些关键词,比如民间性、表现性以及多样性。尽管也有着一些专业人员,但是你能感觉它没有什么森严的壁垒,或许你家楼下的保安就是个隐藏高手,或许人人都是美术字专家。并不同于现在字体设计给我们的刻板感觉,美术字的表现力很强,不受条条框框约束而充满了创造力,以至于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它变不到。有道是“形式千百变,高手在民间”~
现代美术字是以汉字的结构、点画为元素,通过精心的构思和艺术化的组织,来将文字以美的形象表现出来,让字能更符合特定的环境。20世纪二三十年代,老一代艺术家向日本和欧美学习。在引进“图案”理论的同时还引进了“包豪斯” 造型理论,这丰富了现代美术字“设计”的内涵。
但是,后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包豪斯”的设计观念没有在我国更广泛的普及,就这样中断了与世界文字美化的同步发展。
再到70年代末期改革开放以后,“平面”、“色彩”、“立体”三大构成的引进,也对现代美术字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它使现代美术字冲破了几十年文字个体形象美化的局限,走上了现代设计的道路。
出于这种观念,后来不少美术学院和综合性院校的美术专业都将原来的“美术字”基础课目改成为“字体设计”,授课方式也由单纯的技法训练改革为设计基础的训练和设计思维观念的培养。
可是,说了半天,什么是现代美术字?现代美术字又是从哪里开始的呢?
简单来说,中国现代美术字是从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开始的。我们需要清楚这里的讨论范围,一定是中国的,且是现代的。
左:青年杂志(1915) 右:新青年(1916)
有人说,现代美术字体的使用是从陈独秀1915年创办的《新青年》才开始的,但是这并不准确。实际上现代意义上的中文“美术字”,在清末上海商务印书馆的一些出版物中就已经能够看到了。
真相画报(1912 · 1913)
民国元年(1912年) 出版的《真相画报》第六期,1913年出版的《真相画报》第十四期,也都用了美术字。到20世纪30年代时,美术字的创作水平和使用的频率可以说都达到了顶峰。
19世纪末,西洋印刷技术的发展,让欧洲、美国的美术字异常繁荣,随着贸易和交流逐渐影响到了远东。而上海作为当时中国的第一个通商口岸,毫无疑问会接收到这样的影响。
维多利亚时期海报
而且当时又恰逢杂糅多元的维多利亚时代,我们看这里列举的几张图片就可见一斑了,各式各样形式的美术字可以说是层出不穷。不难想象,除了中国,这样的美术字大繁荣也直接影响到了刚刚打开国门的日本。
日本早期的图案文字
我们知道,19世纪下半叶的日本与鸦片战争后仍然保守的中国不一样,它虽然国门打开得比中国还要晚一些,但是很快就确立了“脱亚入欧”的国家战略,从各个领域全面向西方学习。所以,从明治时代开始日本就出现了“图案文字”,到大正时期已非常成熟。而这种知识也随着中日之间的交流被带到了中国。
当然,除了欧美、日本带来的影响这些外部因素,也一定还有内因。相信大家上初中时,政治课老师都会告诉我们:要找根本原因,就得从经济角度出发。
19世纪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中,中国的现代美术字在外国商业印刷品的影响下开始了萌芽。20世纪初开始,中国的民族工商业得到发展,在这个时期,发展最为迅速的是出版印刷业。
1897 年,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民营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成立,在这之后,又有数家出版机构成立。这样民族出版业的发展,就加速了传统字体向现代美术字的转变,也促进了书籍装帧的产生。
我们知道文字是需要有一定的载体才能传播的,现代美术字也在这个时候赶上了许多新兴文字媒体的潮流。比如说存在于报纸、杂志、邮政、露天广告牌和电影中的广告媒体。这些广告在推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现代美术字的发展,它让讲究鲜明刺激的广告美术字走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空间。
鲁迅为自己书而设计的美术字
除了广告,还有书籍装帧。而鲁迅先生正是这一艺术活动的先驱,他从1924年起指导培养了丰子恺、陶元庆等一大批青年装帧艺术家。并亲自动手绘制书籍封面和书名美术字。在鲁迅先生的倡导下,书籍封面成为现代美术字一个重要的表现媒体,从20年代以后一直反映着时代的审美特点。
画报也是现代美术字生存的温床。出版于1926年的《良友》 画报就是其中的代表,《良友》从内容版式到装帧设计都是当时的一流水平。而画报的兴旺让现代美术字在报头、刊图、标题字、广告文字等等方面有了施展的条件,使用量和品种也超过了其他的印刷品。实际上,二三十年代美术字专业书籍上的许多案例都是从画报上采辑的。
而公众宣传则是20世纪以来对现代美术字影响最大、应用最普及的一种文字媒介。它包含了室内外张贴、悬挂、散发的标语、宣传画、板报等一些非商业性文字宣传形式。公众宣传媒介比较重视文字大的宣传效果和艺术感染力,文字形体粗壮、醒目。它让现代美术字较早地进入了人们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着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变革。
在现代美术字的诞生因素中,除了经济,还有教育因素。20世纪初我们就在学校中设置美术科目或是建立美术学校。在美术教育中开设图案教学课,让现代美术字能以新的造型理论加以阐释,并逐渐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可以说,现代美术字是依托着现代学校的新式艺术教育成长的。
而我国现代第一所国立的美术学校——北京美术学校(中央美术学院的前身)创立于1918年,最初就设有绘画和图案两科。其中字体设计就是图案法这门课的一部分。这部分内容在当时的教学体例中与“制版图案”(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平面设计”)密切相关。而这本由央美图书馆收藏的印于1919年的《现代美术字》就是一个明证。
现在我们大致了解了“现代美术字”的诞生因素,可是,这个称呼本身又是从何开始的呢?
实际上,“现代美术字”的名称,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我国出版的现代美术字专业书籍中已经作为书名使用。当然,在当时也有沿袭日本的叫法,称为“图案文字”的。
我们知道,实际上近现代中国通用的“图案”这个概念,就是来自于日本的。这个词是日本在参加1873年的维也纳万国博览会时,为了对应西方“Design”这个概念而创造的。
而从50年代到后来,我们基本上都叫“美术字”,或者加上前置词来限定它的范围,比如报刊美术字、变体美术字、宋体美术字等等,很少会再用图案文字来称呼了。
不过,就算提到所谓的“现代美术字”,我们通常也没有什么明确的概念,因为它的范畴真的十分宽泛,几乎包括了除传统书法和日常应用文字以外的所有经过装饰美化的文字。我们可以尝试把它们分为两类,以自由性格为特征的手绘美术字和以标准化、程式化为特征的印刷美术字。
手绘美术字里的“手”是手工书写的意思,而“绘” 有图绘、设计和借助工具绘制的含义。我们需要注意它与徒手书写的书法文字是不同的,也与日常应用的“手写体”有区别。之所以称它为“手绘”,是因为它比较符合这一类美术字的造型特点。
《非尘美术图案文字全集》1933
比如我们来看这个旧版字集中的案例,就是明显的手绘美术字。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实际上在以前哪怕是很规矩的宋体黑体,都会先由手绘而成,这是现在许多设计师比较缺乏的一块。
而在当时手绘美术字的主要应用媒介有两种形式,一是应用在印刷纸面上,比如报刊、书籍等等;另一种则是应用在其他形式和材料上,比如说室外的广告牌、店面的匾额等等。
方正宋黑体 最初原创者——徐学成
而印刷美术字是现代美术字的另一大系统,主要指现代印刷技术兴起以后的成套成系列的专供印刷使用的文字。
印刷美术字的特点是标准、规范、程式化强,能满足社会各阶层人们的审美需要。得益于稳定性,重复使用和批量生产是它的工艺特点。我国印刷美术字以宋体、黑体、仿宋体为主。至于印刷文字中的楷书、隶书、行书和其他手写文字,因为本身没有经过装饰美化,所以不属于印刷美术字的范畴。
不过到了现在的电子荧幕时代,完成一款字体大多数时候都靠计算机完成,已经不属于刚才所讲的分类定义范围内了。现在,相信大家都对美术字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了,接下来我将跟大家细说一下现代美术字的发展历史,和它在不同时期下的主流形式变化。了解这些后,最直观的作用就是能拓宽我们的做字思路,学习到更多的变化可能性。
第一阶段:从萌芽到成熟
1900s — 1930s
我们知道,汉字的发展历史悠久,主流字体发生过很多的变化,只不过彼时的变化都是万变不离其宗,这里的宗指的就是汉字是由线构成的本质。
而之前我们也讲到了,在20世纪初期我国就受到了现代艺术影响。特别是20年代后期以后,伴随这大批留欧艺术家回国,各种具有装饰艺术、结构主义风格的现代美术字出现了。受这些新观念的影响,我国汉字由传统的线结构向以点、线、面为特征的量块体积结构转变。
那时候的标题,如果只用平淡的字体来呈现,可能就少了点感觉了。
这时候,如果加入点线面的构成元素,来组成崭新的美术字,嗯,有内味了。当然,除了这种组合型的构成,也有单独的。
当线条变得粗壮之后,就会产生面的特征,对于这些极粗字重的黑体字,相信大家已经看得足够多了。但是如果全由三角形、半圆形、矩形等几何图形来组成的面构成汉字,就并没有想的那么容易了。
《美术字写法》傅德雍
这里面,会牵涉对文字设计的正、负形的理解,还涉及面和面之间的空间关系,是一种比较难把握的形式。而这个诞生于1936年的作品,即便现在来看水平也够高,字体的结构、空间关系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富有现代感。由此我们知道,对于汉字来说,当“面”多起来的时候,线和面、面和面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设计上就不好处理了。
《美术字写法》傅德雍
相对来说,单纯的线面之间的关系是好处理的。例如这款比弗体,线虚面实,加上笔画之间的空白,“黑、白、灰”的关系就都有了,人们喜欢它,在审美上就是有道理的。有趣的是,这种比佛体实际上就是直接参考了一款国外的同名字体而来的。
图中的西文比弗体,是由装饰艺术风格设计大师——卡桑德拉在1929年设计的。它的基本特征就是一排排直线与横向的、几何的“面”相结合,组成字体的基本结构。在当时是兼具了现代、优雅与时尚的特征。可以看到,把垮了时空的中英文排在一起,却几乎没有违和感,只在细节上有所差异罢了。这样我们就可以知道,把西文字体的形式借用到中文来是一条完全可行的套路。
来源:http://typeji.com/
熟悉字体设计的同学,相信已经深谙这种创作方法,这无疑可以打开字体设计新世界的大门。当足够熟练以后,会让自己的中西文设计足够匹配,浑然天成。
不过说到“西文中用”,除了在笔画形态上的借鉴,还有一种更直白的做法,那就是把整个西文字母或字符放到汉字中代替一部分笔画。
这样的处理能让字体形成不错的装饰美感,并且还能保持良好的汉字识别度。
设计:钱君匋 1928
而实际上,这种设计手法早已经被前人探索出来了。这是由钱君匋先生为《进行曲选》设计的封面标题字,他对每一个字的笔画都进行了英文字母的替换。这样的字在当时无疑充满了中西合璧的现代感。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如今我们所用的这种笔画替代手法,一定是从前人手里传承而来的。这也再一次体现了向历史学习的价值。
《新时代图案文字集》钱君匋
而除了受西方影响,在发展早期,我们还更直接地受到了来自日本图案文字的影响。在一开始,甚至会直接沿用日本图案文字的形式,这时候的字往往有着过度装饰和细节琐碎的倾向,形式炫目乖张。比如这里的“年”、“月”、“日”,虽然字本身结构简单,笔画不多,但是处处都可见设计的痕迹。像“月”字这种注重“S”形、“C”形曲线表现力的字体,在日本大正年间就已存在。
《美术字作法及应用》吴贤淳 · 黄能馥
我们似乎也对这种优美的曲线情有独钟,至于原因,自然与柔美是一方面,还有与讲究“蚕头雁尾”的隶书应该也有着很大的关系。这样形式的字体后来被称为“柳叶体”,是比较流行的美术字体之一。
设计:钱君匋 1935
我们并非也一直在模仿。一直到20世纪中期,我国美术字中过度装饰和细节被逐步简化,结构也不再像日本的图案字那样松散,而是更接近楷体或宋体的结构,变得严格、紧凑。同样是钱老先生的杂志标题作品,这几个字乍一看并不起眼,几乎已经没有什么装饰的成分。
而仔细一看,就会发现这几个字的每一笔都像是是匕首的形状,而每一个字都是由诸多匕首组成的。而这正是呼应了这本杂志开头数篇针砭时弊的“杂文”内容,现在想想,这一定是受了鲁迅先生的影响——学医救不了中国人。
第二阶段:文字即是武器
1930s — 1940s
从抗日战争开始,直到新中国成立解放战争结束,整个三四十年代都在笼罩在烽火连天的战争下,在这个期间国民的经济生活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如此一来,美术字所服务的重心,也就从商业转向战争和革命的动员与宣传。
在第二阶段,因为创作人员的区域化分布,使这一时期的创作形成了两个特点:一是继续30年代美术字的创作风格,保持着浪漫主义的特色,形式丰富多变。另外就是针对农村这个特定的环境,逐渐形成了为工农兵服务的现实主义创作特色。两者比较起来,后者的特点更加鲜明,是现代美术字发展第二阶段的代表,我们可以称之为解放区美术字。
浪漫主义代表 VS 现实主义代表
然而,现代美术字由城市走向农村,占农村人口90%以上不识字的农民和文化程度较低的干部、战士们还有一个认识理解的过程。对部分人来说,最迫切的是通俗的、大众化的艺术形式。基于这种情况,解放区美术字便逐渐转向了以宋体和黑体为基本书体的文字美化创作。
此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在战争和局势下,创作人员和外界的联系、交流比较难实现。这就使得他们的创作处于一种自我发展的状态。一方面,他们的做字理念得不到新鲜的补充,另外,为战争服务的紧迫性和艰苦环境的制约也不允许他们做精心的研究。
因此解放区的美术字创作基本上遵循着一种比较单纯的艺术创作规律,“解放体” 就是当时最有代表性的一种书体。这种“大刀片”式的字体,注重大环境的气氛渲染,可以说是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创作风格,这里展示的也只是其中一种形式。
我们可以把它与常规的宋体做一个比较,就会发现,历史一定会选择前者。这类解放字体虽然和清秀优雅沾不上关系,却有着振奋人心的力量,多了一丝工农的质朴气息。
另外,还有这种从前面所讲的匕首体演化而来的尖角体,风格更加明显。这类字体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笔画被刻画得极其尖锐,这让人不由得联想起那个战争的年代,国人在视觉和心理上可能都需要一些像投枪、 匕首和刺刀那样刚强锐利的东西来鼓舞士气、激发斗志,以至于这种字体在40年代非常流行。
除了受众和创作人员的条件制约,在政治上也对字有了要求。当时无论是在国统区还是延安抗日根据地,政治当局都已经认识到了字体在政治宣传中的重要性,且都颁布过文件对文字的使用做出规范,许多装饰性太强和复杂的写法都被批评和取缔。
20世纪40年代出版物中的美术字
不过,在出版物和政治宣传中,被官方否定的美术字也不见得就一定不能发挥作用。当时的许多出版物,仍然会用美术字来宣传民族正气,从这些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心。尽管当时因为客观条件,印刷质量比起30年代反而显得呆板、缺乏生动,但这种文字设计却有着在那时代特有的震撼人心的力量,虽然粗糙,却更显真挚。
第三阶段:繁荣与断层
1950s — 1970s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现代美术字进入了它的第三个发展阶段,从这时起到1978 年改革开放前为止,时间延续近30年。
建国初,解放区的美术字由农村进入大城市,与原来城市的工商、文化类美术字相结合,开创了新中国的美术字风格。解放区美术字的形体结实,庄重大方,适合表现政治宣传和大环境的文字设计;城市的工商、文化类美术字则长期保持着优美典雅、丰富多样的特点。这两股力量的汇合形成了50年代初美术字创作的两开花局面。
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还是美术字著作的一个“井喷”时期,但是这段时间的出版量就比之前20多年出版的所有的美术字著作还要多。而它们的出版显然是顺应了形势发展的需要,内容基本都是新生政权的思想及方针或是政策宣传。而人民群众高涨的革命热情,也使这个时期很快就出现了一些兼具专业性和实用性,又符合新时代需求的著作。
不过,虽然政权可以一日之内改朝换代,但艺术的风格却一时间很难产生很大的变化,所以民国的文字设计知识仍旧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文字设计著作中延续着。那么等待着这些“旧朝美术字”的,一定是无产阶级文艺方针的“改造”。
更有充满阶级觉悟的字体设计师认为:将普通的字写得“怪模怪样”是资产阶级文人雅士的封建意识在作祟,是“没落的、颓废的病态心理”。这样的字与健康、朴实的工农大众并不能对上号,而表现在美术字中的自然就是对于宋体美术字的热爱。
然而好景不长,在5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就进入了计划经济的轨道,城市中原本就不多的广告、装潢等工艺美术社团有的合并,有的解体,只剩下少数。商业竞争的乏力和工艺美术事业的衰落导致了现代美术字中以表现工商业活动为主的变体美术字的萎缩。这让美术字健康发展的状况逐渐起了变化。
而且,我们知道在1957年以后,长达20多年的各种政治运动和建设热潮接踵而来,这让现代美术字中的宋体、黑体为代表的正体美术字得到异乎寻常的膨胀发展,在严肃的大众化的宣传活动中不能使用优美的变体美术字似乎成为一种戒律。
除此之外,还有一项最与字本身相关的变革也在这个时期发生,那就是1955年开始的汉字简化运动。
《汉字简化方案草案》
这一年1月,中央印发了《汉字简化方案草案》30万份征求各界人士意见。半年时间过去后,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收到各界群众的来信和意见书,全国参加讨论的人数达20万,其中赞成《简化草案》的人数占97%。
《光明日报》一九九五年
也是在这一年,从元旦发行的《光明日报》开始,全国的书籍报刊陆续地完成了竖排改为横排,一举终结了中国数千年文字书写和版式“由上至下,从右向左”的次序传统。同样的,1955年之后的美术字著作也大都依托于简体字,虽然也有延续性,但总的来说与1949年之前20年来出版的字体著作和文字设计知识之间的关系已经不是那么密切了。
在此之后,美术字的设计形态也变得越来越单调、品种越来越少。商业的、更有人情味的、更复杂的文字设计样式和风格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设计的简单化和标语化。到现在,这几十年的断层已经让我们忘记了之前丰富的字体设计知识。但我们相信,这些几十年前的美术字是足以为今天的字体设计提供启发和借鉴的。
比如说我们现在经常能看到的等线体,应用非常广泛,无论是书封、海报品牌标识中都很常见,甚至因为许多美术馆Logo都应用了这种类型的字体,以至于一看到相似的字型我们都会叫它是「美术馆字体」。这种笔画简洁干练、中宫外放的造型被我们冠以现代的印象。实际上,这样的字型早在几十年前、甚至更早时候就已经出现了。
《美术字画法大全》夏云峰 1945
这是一本1945年的美术字著作中所呈现的直线体,可以看到它的整体感觉已经和我们现在看到的非常贴近了。尽管细节上还有些繁琐,一些笔画仍然不够简洁,但是比这些更重要的是放大的中宫,齐边的处理意识,这些都和我们现在的做法如出一辙。
《现代美术字》樊邨夫 1948
无独有偶,这款直线体的呈现就几乎与现在的完全一样了。不仅保持了中宫和对齐的设置,笔画也更加简单,并且在视觉错觉的调整上也下了一番功夫,显得十分成熟。现在我们可以相信,现在的这些个颇具现代时尚感的等线体、美术馆体,一定是从以前的这些旧字中传承下来的,并不是因为到了现代而凭空出现的。
《图案字作法》田自秉 1951
再来看一下宋体。如果不明说,我们甚至很难想象这是出自将近70年前的作品,因为它的字里字间就充满了一种现代的简洁感。对于宋体来说他首先就取消了衬线的设置,减少了从书法而来的气息。而在笔画的特征上也是尽可能地减少了曲线的变化,以至于呈现出了一种雕刻感。
来源:ins@zuotype
对于这款字,我们现在也可以找出相近的字体与之匹配。不过相较来说,这款字体细节处理得更加统一,风格也更明显,呈现出一种完全的雕刻碑体感。我们当然不能说两款字体之间一定有联系,但是从时间的顺序来看,如果我们看多了上边旧字的形式,通过自己的想法加以借鉴和修改,又为什么不能发展出类似于这款独特的字型呢?
再比如说这款宋体变体字,虽然在细节上比较繁琐,但依旧不失为一款让人眼前一亮的佳作,只因为他的体饰处理得很有特点。唯一值得诟病的地方就在于体饰的特征设置的有些多了,倘若在现代的场景下使用,难免繁复了一些。如果想从这一款字体找到一些灵感,可以单独提取一部分体饰的特征为己用,并将这种感觉延展到所有笔画上会更加合理一些。比如说他的勾画的方头造型、或者说横线右边的半圆状衬角、再或者是竖笔起笔的锐利感等等都值得一试。
而当我们看了足够多的作品时就会发现,如果用刚才提取的特征来做字,不仅是完全可行的,而且已经有许多的类似作品应用在各个领域。比如图一的品牌字、图二的字库产品、图三的海报标准字。当然,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通过旧字来找寻灵感,不是为了找到一样特征的现代字来证明什么,而单纯是为了拓宽做字的思维。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事物,对于旧字的美可以大胆取用,不好的地方不用就是了。
《应用美术文字编》姜宝泉 1951
看完偏标准的字体,可以再来看一下图形化的。如果不做说明,我们很容易把这里「生活」二字的字型称作是像素字体,因为他实在是太有内味了。然而这样的形式,其实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经产生了,这种文字的笔画会在起始和拐角处处理成含有直角的锯齿状,我们可以直白地称呼它为锯齿体。
实际上,在早些时候的十字绣作品中这样的字是很常见的。我们知道十字绣作品就像是一张像素很低的JPG图片,把这样的字联想成像素体也就不奇怪了。
《工商用美术字》樊邨夫 1951
再比如说,这种将字的封闭字腔完全填实的图形化处理形式,会让字呈现一种面构成的感觉。加上描边和配色后,还会呈现出一种卡通和儿童感。其实不难发现,很多现代的活动海报中也会用上类似的字型。并且,像原字这里一样,把结构和留白处理得当后,即便是纯色处理,识别性也不会变得太差。而当这组字变成纯黑色以后,所呈现出的情感又变得完全不同了。
今天我们大致了解了中国现代美术字的发展轨迹,和他们在各阶段的表现形式。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在了解这段历史的过程中,认识许多现代字体设计形式的原型、发现许多与现代字体不一样的笔形;甚至有更多的在字体发展断层后,如今我们很难见到的装饰形式。我们完全可以从中找到的灵感并加以应用,在传承、借鉴和创新中达到字体设计新的高度。好啦,今天就到这里吧,我们下次再见,拜拜。
研习设首次,突击直播课程,震撼上线!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